学习啦——学设计>环境设计>室外设计>园林设计>

苏州园林教案第3课时

其芳分享

  说明文的结构(重点是段落和层次)比较清楚。通常分为三部分:开头引出说明对象,中间详细说明对象;结尾总结说明对象。那么你知道苏州园林教案3课时是什么吗?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州园林教案3课时,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苏州园林教案第3课时

  第三课时

  本文用了那些说明方法呢?

  学生找出来后发言,教师适时提示点评。

  明确:本文和《中国石拱桥》使用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 (1)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2)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

  先介绍一种现象或说明一种道理,然后再用具体例子做例证,这样有点有面,既增加了文章可信度,又使文章血肉丰满。

  作比较: (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3)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4) 通过比较,容易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打比方: (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2)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打比方可以使要说明的对象形象可感。

  列数字:

  (1)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2)(卢沟桥)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米到21.6米。

  采用列数字的方法,读者可以通过确定的数字获得对说明对象的准确了解。数字的精确,是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引用:

  (1)唐朝的张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2)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引用别人的话或有关数据,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知识迁移训练:(练习四)

  下列两题中选项做一题

  1、你从课文中领会到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2、写一篇文章,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200字左右。

  苏州园林教案课时1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字圣陶、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编辑家。着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以及小说集《隔膜》、《火灾》等。

  词语教学:读准下面的字词并解释:

  轩榭:(见课本注解)

  因地制宜: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标本:本意是经过整理而保存原形的动物、植物、矿物等实物样品,供观摩、 研究之用;文中借来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的价值。

  败笔: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画画得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得不好的词句。

  图案:有装饰意味的花纹或图形,以结构整齐、匀称、调和为待点。

  重峦迭嶂:重重迭迭的山峰。峦,小而尖的山;嶂,直立如屏障的山峰。文中指假山堆栈的形状。

  俯仰生姿:有的向下,有的向上,形成各种美好的姿态。

  珠光宝气:珍珠与美玉发出的光辉。

  闲适:闲静舒适。

  明艳照眼:鲜明艳丽,使人眼明目亮。

  丘壑:深远的意境或思虑。

  嶙峋:(见课本注释)

  镂空:雕刻出穿透材料的花纹或文字。

  蔷薇:花名,落叶灌木。

  通读全文思考:1、找出各段的中心句。

  2、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什么?设计者们是怎样设计的?

  3、对比中国《石拱桥》小结本文用了那些说明方法?

  苏州园林教案课时2

  第二课时

  正文学习:

  1、作为苏州人的叶圣陶认为苏州园林有一种怎样的美?学生看图,说说自己的感觉。

  2、 指明朗读或齐读课文,试画出你认为可以概括各段意思的中心句。 发言明确各段的中心句。

  1节:是我国园林的标本

  2节:总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

  画。(处处如在图画中)总写

  3节: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4节: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5节: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主

  6节: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7节:每个角落的构图美

  8节:门窗的图案美 次

  9节:建筑的色彩美

  (教师随时提示与点拨)

  3、作者介绍的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说明: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完美的图画。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

  4、为体现共同点,设计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设计的?

  说明: 那就是四个“讲究”,一个“一切”。四个“讲究”是从大的方面来说, “一切”是说处处讲究图画美。

  5、品味图画美:自读课文3-9段,划出能具体表现图画美的句子,再读一读。

  教师小结:

  苏州园林无论是整体,还是它的每一个局部,甚至每一个细部处处都注意到了图画美,作者反反复复用图画作比,目的在于始终强调苏州园林总的特征。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说明文始终要注意紧紧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作业:以美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喜欢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