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设计>环境设计>室外设计>室外设计知识>

北京城市规划草案2030

其芳分享

  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其城市规划是不能马虎,这关系这北京的经济发展,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京城市规划草案2030,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北京城市规划草案2030

  规划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硬约束

  “建国以来共编制过6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在昨天的市人大会第36次会议上,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对总体规划草案的编制背景过程、指导思想、规划编制特点等进行了汇报。

  据介绍,2014年之后北京正式启动了新一版总规编制工作,规划编制时,以两次视察北京时的重要讲话为根本遵循,坚持“四个中心”的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履行“四个服务”职责,经过多方听取意见后形成了现有草案。

  据了解,此次城市总体规划注重“开门编规划”,邀请了全世界顶尖的专家领衔参与,开展了九大方面、38项重点专项研究,并进行了多项民意调查,确保规划编制的科学性、权威性。

  市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新版城市总规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工作导向,坚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硬约束,坚持城乡统筹,多规合一,遏制城市“摊大饼”式发展,实现由扩张性规划转向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

  根据总规草案,到2020年,本市“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将实现阶段性目标,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成效,“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初步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局面。

  到2030年,要基本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治理“大城市病”取得显著成效,首都核心功能更加优化,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

  到2050年,北京要全面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京津冀区域实现高水平协同发展,建成以首都为核心、生态环境良好、经济文化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世界级城市群。

  总规包括空间布局等六部分

  “草案描绘了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和迈向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规划蓝图,紧扣城市的战略定位、空间布局、要素配置、城乡统筹四个中心环节,紧紧牵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市规划国土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新版总规草案共分为六大部分,

  包括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明确发展目标;调整城市空间布局,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科学配置资源要素,提高城市发展水平;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提高城市治理能力以及转变规划方式,保障规划实施。

  市规划国土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城市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总体规划将分层次落实,依据总体规划下一步将进一步编制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备受各界关注的具体项目,在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中会有具体安排,届时按照相关法规的要求和程序也会充分征求公众意见。

  总规草案今起公示 市民可预约参观

  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建议,新城市总规应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下,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要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尽快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综合交通体系、市政基础设施、住房与公共服务、防灾减灾等专项规划,最终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

  完善城市规划法规规章体系,抓紧开展《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修订调研,以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方面立法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为总体规划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今天起,新版总规将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一层展厅对草案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3月29日10时至4月27日16时(每周一闭馆)。公示期间,市民可提前在市规划国土委网站上预约,预约成功后凭有效身份证件现场换票入场,每个有效身份证件可以预约三张门票,老年人、残疾人和军人无须预约,凭本人有效证件可直接到展览馆领票参观。

  解读

  关键词:城市规模

  2020年后人口长期稳定在2300万左右

  市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总规草案中针对首都核心功能,即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在空间布局上予以明确,并在资源要素等方面提供服务保障。关于以资源环境为硬约束的三条红线,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人的要求,明确人口总量上限。

  市规划国土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城市规模上,确定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确定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之后长期稳定控制在2300万人左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在现状2921平方公里基础上,2020年减至2860平方公里左右,2030年减至2760平方公里左右。

  关键词:城市空间布局

  形成“一主、一副、两轴、多点”的城市空间结构

  市规划国土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要调整城市空间布局,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形成“一主、一副、两轴、多点”的城市空间结构,着力改变城市单中心、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

  据介绍,“一主”即中心城区,作为北京四个中心的集中承载区,重点应优化首都核心功能。“一副”即城市副中心,“两轴”即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体现庄重大气厚重的形象气质。“多点”即顺义、大兴等10个周边城区,在市域范围内实现内外联动发展、南北均衡发展、山区和平原地区互补发展。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草案解读

  三大发展阶段:

  2020年全面实现现代化

  为了实现这些宏伟计划,北京列出了未来发展的阶段目标。第一步:2004年至2008年,北京要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构建现代国际城市的基本框架;第二步:2009年至2020年,全面实现现代化,确立北京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国际城市的地位;第三步:2021年至2050年左右,北京将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发展的可持续的城市,进入世界城市行列。

  人口规模:

  2020年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到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将占到450万人左右。

  根据规划,到2020年,北京市城镇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600万人左右,占全市人口比例90%左右,城镇人口预计每年增加0.6%到0.8%。据介绍,2003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为1456万。在此基础上,采用生态及水资源承载力法、就业岗位需求预测法、综合增长率法等七种方法测算的基础上,规划提出2020年北京市人口规模规划应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

  按照新的规划,还将引导人口在市域范围内合理分布,通过疏散中心城的产业和人口,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人口向新城和小城镇聚集。预计2020年,中心城城镇人口规划控制在850万人,新城城镇人口约为570万,小城镇组团约为180万人。在控制中心城规模的前提下,进一步疏解旧城人口,合理调整中心城内的人口分布。届时,中心城中心地区约容纳540万人(其中旧城约110万人),边缘集团约270万人,绿化隔离地区及外围约40万人。

  空间布局:

  两轴—两带—多中心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对北京市的空间布局做了大的调整,提出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新城市空间格局,实施多中心与新城发展战略,合理引导城市功能布局,努力构建符合现代化城市发展规律的结构布局,将全市各类分散的资源和功能整合到若干联接区域的交通走廊上,实现城市的集约化发展。

  规划中的“两轴”指沿长安街的东西轴和传统中轴线的南北轴。“两带”指包括怀柔、密云、顺义、通州、亦庄、平谷的“东部发展带”和包括延庆、昌平、门头沟、房山、大兴的“西部发展带”。“多中心”是指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建设多个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城市职能中心,提高城市的核心功能和综合竞争力。其中,包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核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中央商务区、海淀山后地区科技创新中心、顺义现代制造业基地、通州综合服务中心、亦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和石景山综合服务中心等8大城市职能中心区。

  城镇结构:

  中心城—新城—镇

  在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北京计划形成“中心城—新城—镇”的市域城镇结构,其中重点发展东部3个新城。中心城是北京政治、文化等核心职能和重要经济功能集中体现的地区。其范围包括原规划中心城范围加上回龙观与北苑北地区,面积约为1085平方公里。

  新城是在原卫星城基础上,承担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聚集新的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具有相对独立性。新城共规划了11个,分别是通州、顺义、亦庄、大兴、房山、昌平、怀柔、密云、平谷、延庆、门头沟。其中,北京重点发展的3个新城分别是位于东部发展带上的通州、顺义和亦庄,这3个新城将成为中心城人口和职能疏解及新的产业集聚的主要地区,形成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3个新城将共同构筑中心城的反磁力系统。

  交通规划:

  公共交通未来将占主导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确定,到2020年,北京交通结构趋于合理,公共交通成为城市主导客运方式,出行的选择性增强,出行效率提高,交通拥堵状况得到缓解和改善。

  预计到2020年,北京市全市民用机动车拥有量将达到500万辆左右,全市出行总量将达每天5200万至5500万人次。中心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占出行总量的比例,由2000年的27%提高到50%以上,其中轨道交通及地面快速公交承担的比重占公共交通的50%以上。

  据介绍,北京将在2020年初步建成以公共交通为主体、轨道交通为骨干、多种运输方式相协调的综合客运交通体系。届时,由地铁、轻轨、市郊铁路等多种方式组成的快速轨道交通网将覆盖中心城范围,并连接外围的通州、亦庄、顺义、大兴、房山、昌平等新城,最终形成19条线路、570公里左右的轨道交通网络。

  城市环境:

  2020年生态城市成型

  坚持生态保育、生态恢复与生态建设并重原则,将北京建设成山川秀美、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

  根据规划,2010年以前为生态城市起步阶段,2010年——2020年为生态城市成型阶段。规划明确划定禁止建设地区、限制建设地区和适应建设地区,指导城镇开发,确保生态环境。

  城市绿化:

  2020年人均绿地40至45平方米

  北京将促进经济从资源消耗型向生态友好型转变,即从传统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转型;促进城市及区域生态环境向绿化、净化、美化、活化的可持续生态系统演变。

  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到2020年,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55%,森林覆盖率达到38%;城市绿地率达到44%到48%;人均绿地面积40到45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到18平方米。

  市域绿地系统由中心城、平原地区、山区三个层次构成。

  市政系统:

  中心城实现燃气管道化

  供电——2020年全市用电量约为1100亿—1200亿千瓦时,将依托京津唐电网及华北电网,保障供应;

  供气——中心城及新城基本实现燃气管道化,保障液化石油气用量60万—70万吨/年的需求;

  供热——进一步加大清洁能源替代煤供热力度,改善大气环境质量,2020年清洁能源采暖供热量达60%以上;

  城市信息——加快首都信息社会建设,全面建设“数字北京”,社会信息化各项指标达到与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水平。

  城市安全:

  成立综合减灾中心

  新规划提出,将成立首都综合防灾减灾的专门机构及北京综合减灾中心。加强防洪设施建设,保证防洪安全;完善防震减灾和地质灾害减灾体系;增加消防站点,加强消防水源建设,提高综合消防能力;完善人防工程配套设施,全面提升城市防空防灾能力,形成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稳定可靠、符合信息化战争条件下人民防空特点的控制与管理体系。

  旧城保护:

  鼓励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

  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旧城既要保护也要复兴。重点是合理确定旧城的功能和容量,疏导不适合在旧城内发展的城市职能和产业,鼓励发展适合旧城传统空间特色的文化事业和文化、旅游产业。此外,还要积极疏散旧城的居住人口,综合考虑人口结构、社会网络的改善与延续问题,提升旧城的就业人口和居住人口的素质。

  明清北京城是中国古代都市规划的杰作,有关部门将制定科学合理的房屋质量评判和保护修缮标准,逐步改造危房,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严格控制旧城的建设总量和开发强度。在保持旧城传统街道肌理和尺度前提下,制定旧城的交通政策和道路网规划,建立并完善适合旧城保护和复兴的综合交通体系。

  基础设施:

  中水将成绿化等重要水源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2020年全市城镇人均生活综合用水量标准为185至300升/人。城市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完善城市雨水排除系统。2020年,中心城、新城区的雨水管道覆盖率达到90%以上。提高城市重点地区、交通干道、立交桥等排水系统对超标准降雨的排泄能力,消除内涝。预计2020年全市污水总量约18亿立方米,其中,中心城和新城污水量约16亿立方米。尽快配套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和回收利用系统,2020年全市污水管道普及率和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另外,建立中水回用系统,逐步使中水成为城市绿化、河湖生态、道路浇洒、生活杂用、工业冷却等主要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