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设计>环境设计>室外设计>室外设计知识>

2017年福州城市规划

其芳分享

  城市城市规划是指导规划期内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总纲,是科学利用和保护城市各种资源的重要措施。福州作为省会城市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心城市,针对新形势下总体规划的新变化、新要求,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7年福州城市规划的有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2017年福州城市规划

  1、规划范围与层次

  市域:福州市行政辖区范围,包括鼓楼、台江、仓山、晋安、马尾五区,平潭综合实验区,福清、长乐两个县级市,闽侯、连江、闽清、罗源、永泰五个县,面积11968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包括福州市区、长乐市、连江县和闽侯县南部11个乡镇(白沙镇、甘蔗街道、荆溪镇、鸿尾乡、竹岐乡、上街镇、南屿镇、南通镇、祥谦镇、尚干镇、青口镇),以及永泰县葛岭镇、塘前乡,罗源县松山镇、碧里乡。规划区面积4792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包括福州市5区(晋安区除寿山、日溪、宦溪),以及闽侯的荆溪镇、南屿镇、南通镇、尚干镇、祥谦镇、青口镇、上街镇和连江县的琯头镇,面积为1447平方公里。

  2、规划期限

  远景2020年以后。

  3、发展总目标

  城市发展总目标是“开放文明、和谐幸福、滨江滨海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将福州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的中心城市、生活舒适的宜居城市、环境优美的山水城市、人文和谐的文化名城。

  4、发展策略

  区域协作策略: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和海西经济区发展战略,按照福建省自贸区的建设部署,加强区域交流合作。强化榕台经济合作,加强福州与沿海及内陆的协作,提升海西的区域影响力。强化城市中心带动,建立福莆宁同城化合作发展机制,统筹福州中心城区与周边县市协调发展,引导福州中心城区的空间拓展,实现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经济发展策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产业发展新格局。壮大先进制造业,以龙头项目和产业集群为核心,以专业化、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园区为载体,加强福州产业集群发展。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培育壮大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拓展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金融、旅游、博览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支持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充分发挥空港、海港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依托空港建设临空产业基地,依托江阴港区、罗源湾港区和松下港区建设工业集中区,通过合理的产业布局推动福州工业势能转化为城市势能。

  社会和谐发展策略: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规划无缝对接、全域覆盖,建设和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社会公共服务,建立基本住房保障制度,改善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条件;大力推进公交优先,建立健全城市公共交通和城乡公路客运体系;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优化教育、卫生、文化、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城市公共安全,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中心城区应加强闽江、乌龙江防洪和城区排涝;建立资源供应与公共安全保障机制;加强食品、供水以及能源供应等“城市生命线系统”的建设。

  5、市域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1)市域人口规模与城镇化水平

  2020年市域总人口为890万人,城镇人口为668万人,城镇化水平为75%。

  (2)市域空间结构

  规划形成“一区两翼、双轴多极”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体系:

  一区:福州中心发展区。打破行政区划束缚,加强福州中心城区与闽侯、长乐、连江、永泰等城镇合作,充分利用中心城区内部城市资源、空港资源、海港资源和滨海资源,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城市地区,共同承担海西经济区中心城市功能。

  两翼:南翼发展区和北翼发展区。“南翼发展区”即福清和平潭,由福清的中心城区、元洪投资区(海口城头)、江阴工业集中区(江阴渔溪)、龙田高山、镜洋东张等新城(镇)以及平潭岛组成。南翼发展区应充分利用丰富的港口资源条件,发展港口工业及其它临海重工业,建设成为福州市乃至全省的重要产业基地。平潭是两岸交流先行先试、科学发展综合实验区,海峡西岸经贸合作实验区,是海峡两岸合作的重要前沿和两岸人民的共同家园。“北翼发展区”即罗源和连江部分地区,由环罗源湾地区的主要城镇、工业区及罗源县城组成。北翼发展区依托台商投资区扩区的载体优势,发展成为以能源工业为主的临港工业基地。

  双轴:沿海发展轴和沿江发展轴。沿海发展轴北起罗源湾,经可门、大官坂、长安、琅岐、长乐国际机场、滨海新城、元洪投资区到江阴港区,通过建设沿海大通道将这些功能区联为一体,使之快速形成滨海经济走廊。沿江发展轴以福州中心城区为起点,以闽江、乌龙江为依托,向西拓展至甘蔗、竹歧、闽清等地区,向东发展至长安、琅岐和机场周边区域,重点发展城市公共服务、旅游服务等产业,是推动市域山区和沿海地区联动发展的重要轴线。

  多极:福州市其它经济增长极。包括永泰县城以及福州西部山区(主要指永泰、闽清、闽侯)的中心镇。永泰县城承担一定区域内服务中心和经济增长极功能,中心镇重点承担镇域及其相邻地区服务中心和产业集聚区功能。

  (3)市域产业布局

  市域形成罗源湾能源原材料产业基地、马尾—长安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基地、海西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青口汽车产业基地、长乐空港动漫和IT产业基地、长乐汽配纺织产业基地、松下港粮油食品加工产业基地、福清光电等先进制造业产业基地、江阴湾临港产业基地共九大产业基地。

  (4)市域城乡统筹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强化福州中心城区的中心地位,鼓励沿海地区的松下镇-江田镇、江阴镇-渔溪镇、海口镇-城头镇、龙田镇-高山镇-沙浦镇、马鼻镇-官坂镇-透堡镇、晓澳镇-东岱镇-浦口镇等城镇率先发展,形成中心城区与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推进福州各类工业园区的空间整合,鼓励沿海地区工业向九大产业基地集聚,山区污染工业逐步得到置换,实现城乡产业空间统筹协调发展。划出永久性的生态保护地区,确保福州市区域生态廊道、生态斑块、生态基质空间的永续发展。以发展城乡公路客运为主体,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社会差别。打破城乡分割的制度壁垒,逐步建立统一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重视城乡一体化规划,实现城乡各类资源的整合。

  6、城市性质

  福州城市性质为“福建省省会、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滨江滨海生态园林城市”。

  7、城市规模

  规划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378 平方公里,人口规模为410万人,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2.19平方米。

  8、中心城区发展方向与空间布局

  按照“东进南下、沿江向海”的城市发展方向,拉开城市框架,同时向周边新店、荆溪、上街、南屿南通等区域适度扩展。

  其中,鼓楼、台江、晋安区:进一步优化人口和功能布局,降低居住开发密度,提升公共设施配套水平。优化形象和风貌,增加公共绿地。改造现状环境较差地区,工业用地逐步置换为城市生活、服务和科技研发用地。保护历史文化,促进“三坊七巷”等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区的保护与利用,塑造体现福州历史文化底蕴和山水形象的现代化城区。建设省市级商业、文化、行政、科技服务中心,鼓楼区主要承担市级商业、文化、行政办公功能;台江区主要承担市级商业、商务、金融、生活居住等功能;晋安区主要承担商贸、高科技产业、生活居住等功能。

  南台岛:优化、提升新城功能,进一步优化人口和功能合理布局,提升公共设施配套水平。完善城市功能,塑造新城东部门户形象,改造城中村,工业用地逐步置换为城市生活、服务和科技研发用地。建设市级行政中心、商业商务中心、体育中心、综合交通枢纽,环境舒适的生态宜居新城。

  马尾:由高新技术制造业向高新技术研发、管理转型,促进产业结构向知识密集型转变。加强新城服务功能与环境提升,强化与南台岛东部三江口周边地区以及琅岐岛的联动发展,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和研发基地、港口物流中心、宜居宜业的综合型生活新城。琅岐岛充分挖掘琅岐岛资源内涵进行保护型开发,适应旅游市场需求增强旅游吸引力,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加强区域合作,建设福州滨江滨海以生态为特色,旅游、休闲、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岛。

  荆溪组团:结合杜坞火车站建设生活性物流园区,建设沿江生态住宅区和组团公共服务中心,建成居住物流综合组团。

  上街南屿南通组团:整合大学资源,实现设施共享,建设创新集聚区,在乌龙江沿岸加强组团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延展福州制造业的产业链,强化研发与设计环节,与北部大学城、青口汽车业联动发展,建设市级科研研发、创新产业基地。利用大樟溪、旗山风景区资源,建设生态型旅游休闲服务基地。打造教育科研基地、科技研发、创新产业基地和综合型生活组团。

  青口组团:以汽车制造和研发为主导产业,加强产业链建设,以产业园区为主要形式,有序整合产业布局,引导汽车产业集聚,建成汽车生产研发和服务基地和综合型生活组团。

  9、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优先安排公共性公共设施用地,规划提供用地保障,分级配置,形成“市级中心、新城中心、组团中心”三级公共服务中心体系。

  市级中心:商贸服务中心,以八一七路、五一-五四路南北轴线和闽江两岸东西轴线为核心,结合老城历史风貌的保护,保持和发扬传统特色,形成与商务、旅游、休闲相结合的辐射全省的商贸服务中心。

  新城中心:南台岛新城中心,位于南台岛东南侧,培育行政办公、商业商务、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职能,优化核心区与南台岛传统城市服务轴的服务能级,成为中心城区向南跨越闽江发展的重要公共中心。马尾新城中心,位于闽江沿岸,承担福州服务沿江功能。整合空间资源,优化城市环境,塑造新城形象,打造高品质的滨江商务办公、文化旅游等公共服务中心。

  组团中心:荆溪组团中心,位于荆溪镇区,提高服务能力,优化城市环境。上街南屿南通组团中心,位于浦上大桥南、湾边大桥以北,结合大学城、科技产业集中区建设,重点建设现代商业设施,完善教育、医疗等公益性服务设施,同时吸引企业总部或区域性分支机构入驻,配套建设商业、文化、体育休闲设施,构筑乌龙江南岸核心服务地区。青口组团中心,位于青口、祥谦镇区,提高服务能力,优化城市环境。

  10、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对外交通体系方面:构建区域快速运输通道,强化交通枢纽衔接,完善对外交通体系,形成以港口为龙头、机场为门户、铁路与公路运输为骨干、内河航运为辅助的综合运输体系。

  城市交通发展目标为:中心城区居民全日出行中公共交通(含轨道)出行比例力争达到30%以上,个体机动交通出行比例控制在30%以下,慢行出行比例达到40%。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公共交通线网密度达到3.5-4公里/平方公里。加快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期末建成轨道线路80公里以上,轨道承担客运量比重达到公共交通客运量的30%以上。完善由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组成的城市路网,加强支路网建设,形成功能明确、等级清晰、级配合理的路网结构。路网密度不低于8公里/平方公里,其中支路网密度不低于4公里/平方公里。加强放射状快速道路建设,快速路长度190公里,密度达到0.5公里/平方公里。保障公交设施在资源约束断面上的优先布置,保证跨江客运通道中公共交通分担率不低于70%。

  11、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按照“两江润城、碧山环城、水链织城、青峰缀城”的规划理念,构筑“一环八楔、两带一网、十一山多园”的绿化系统结构,形成以点带线,以线连面,“点—线—面”结合的绿地系统。

  “一环八楔”:中心城区周边青山为屏障,构成福州中心城区外围的绿色生态环。“八楔”是从周边的绿色生态环沿金牛山、莲花山、金鸡山、鼓山、清凉山、青芝山、旗山、五虎山等山体延伸的八条绿化廊道,形成楔状绿地,渗透入中心城区内部作为各功能组团间的绿带。

  “两带一网”:以闽江、乌龙江两岸滨江绿带形成贯穿中心城区的两条重要的绿化廊道。同时,结合中心城区内丰富的河网水系,构建沿白马河、晋安河、凤坂河、光明港、大樟溪等的滨水绿化网络。

  “十一山多园”:中心城区内的乌山、于山、屏山、高盖山、金鸡山等作为城市主要的山林公园,与西湖公园、温泉公园、金山公园等城市综合性公园共同构成三十二座城市公园绿地主体,形成山园相连格局。

  12、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保护“一城六镇(村)、一江贯穿、百河润邑、群翠绕城”的名城空间格局。“一城”指历史城区,由福州古城区和滨江地区(台江片区、仓前山片区)两部分组成;“六镇(村)”指历史城区外围的闽安、林浦、螺州、阳岐、南屿、青口六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以及马尾、洪塘、福建协和大学、鼓岭、南公园等若干历史文化风貌区、历史建筑群;“一江贯穿”指闽江历史文化廊道;“百河润邑”指与名城格局相关的内河水系;“群翠绕城”指环绕名城的“左旗右鼓、南五虎、北莲花”自然生态景观界面以及契楔入城市中心的绿化生态空间。

  划定历史城区,包括古城区和滨江地区(含台江、仓前城区)两部分,面积10.1平方公里。其中,古城区的范围东起公正河——五四河——琼东河,西起白马河——西湖——大梦山,南起东西河,北至左海——福飞路——北二环路,面积7.5平方公里;台江城区的范围东起广达路,西起白马路、茶亭河,北至洋头口(含茶亭街在内),南至闽江,面积1.07平方公里;仓前城区的范围东起六一路,西起三县洲立交桥,北起闽江,南至福州体育场(即跑马场),控制面积1.53平方公里。从整体上保护历史城区“一路串两厢”的用地形态和“三山鼎立、二塔对峙、样楼独秀、一线贯串、内水萦绕、襟江带湖”的城市空间格局特色。

  重点保护19处历史地段,包括3处历史文化街区、8处历史文化风貌区、8处历史建筑群。3处历史文化街区分别为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8处历史文化风貌区分别为烟台山、屏山、乌山、于山、冶山、西湖、马尾、洪塘,;8处历史建筑群分别为福建协和大学、苍霞及大桥头台江汛、马厂街、公园路及跑马场、禅臣花园、泛船浦、鼓岭、南公园,按要求进行保护与控制。

  13、城市特色和整体城市设计

  划定城市特色景观风貌区,重点打造景观形象,成为城市主体景观区。规划形成四类城市特色景观风貌区,包括历史文化景观风貌区、传统商业景观风貌区、现代都市景观风貌区以及生态科技景观风貌区。

  对城市景观进行控制,包括对天际线、开放空间和夜景的控制。

  天际线:沿江、沿河、环山及其它重要景观界面应增强建筑景观的通透性,合理控制建筑面宽和高宽比。在沿江、环山的主要活动区域重点塑造城市天际线,分层次组织城市景观,以山为背景,重要建筑簇群为中景,滨水公园为前景,塑造优美的城市天际线,结合城市功能,体现不同特色。

  开放空间:依托福州城市独特的山水自然资源环境,合理组织山体、水系周边道路系统、步行系统,提高山、水开放空间的可达性,将山体、水系周边自然环境纳入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引导建设项目配建的绿地、广场及其它城市公共开放公间沿城市道路、沿江、沿河开敞式布局,建设依山傍水的山水园林城市。

  夜景:与城市重要景观风貌系统密切配合,分为重点照明区(城市景观风貌区)、重点照明地段(主要景观轴、主要景观带、景观节点)、重点照明点(城市地标、主要道路节点、桥梁)等,进行美观亮化。

  除此之外,本次城市总体规划还包括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地下空间利用等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