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被这些“好习惯”误导,三年级娃爸告诉你实战中总结出的学习习惯
作者 | 超超爸爸
爸妈都听过这句话:小学阶段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是最重要的。但是具体包括哪些好习惯,怎样去培养这些好习惯,我看过不少网文,往往都是官样文章,不能切中要害。我猜文章作者应该是教师,或者从教人员,大多是站在学校教育的立场上谈问题。作为一个陪孩子度过三年小学生活的家长,我对其中的部分观点不太认同。
争议观点一 | 课前预习的习惯
几乎每篇文章都有这一条,而且通常都是第一条。在我看来,只有孩子带着求知欲主动要求预习、以及不预习就听不懂隔天上课内容,这两种情况适宜做预习,否则就是在浪费时间。说浪费不太确切,应该是 不合理或者低效利用时间。小学阶段课堂知识本就少而简单,预习的好习惯留待中学阶段再开展也不迟。
如果一定要预习的话,建议采用这种方法:比如,明天语文课要教《静夜思》,爸妈可以提前给孩子讲一下李白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明天数学课要讲圆周率,爸妈提前给孩子讲一下祖冲之怎么用“割圆术”来推算圆周率的。
争议观点二| 查字典的习惯
在我看来,字典就是书包变重的元凶。也许放本英语词典还有些道理,但对中文来说,词语是由字组成的,知道“字”的意思还是无法了解“词”的含义,所以除了字典,是否再备本词典?还有成语词典,歇后语词典,古汉语词典也少不了。
郭德纲的相声里有个段子:书旁边放本字典,字典旁边再放本《怎样查字典》。让人忍俊不禁的背后,揭示了一个事实:查字典是非常低效的学习手段。
没有字典难道就不能学习了?第一本字典《康熙字典》出版前读书人是怎么自学的?——靠 “问”。当然,总是问老师可能不太现实,但是可以问同学、问爸妈、问祖父母。不耻“上问”或“下问”,都是最快捷的知识获取方式,而且比查字典记得牢。联想到另一件事,去外地我很少看地图,因为我觉得问路是最便捷的方式。
除了问,另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就是 “猜”。一个生词在不同的语境或文章中多次出现,孩子对其含义就基本能猜个八九不离十。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这个道理。猜的方法,适用于中文学习,同样也适用于英文。
争议观点三| 记笔记的习惯
学生时代的我算是笔记达人,高中毕业时我的笔记被班主任“借”走了,大学阶段每逢期末考试,同班同学会用方便面换我的笔记去复印。但笔记达人不建议小学阶段的孩子记笔记,更别提再回家花时间整理笔记了。
小学阶段一节课就一两个知识点,不像中学,一节课N个定理和推论,不记不行。小孩子写字速度慢,写太多字往往会影响听课效率。有经验的老师上课时通常会提示,“现在开始记笔记”、“现在合上笔记本听我讲”,才能保证孩子们笔记、听课两不误。
破旧立新。下面从一个三年级娃爸的角度说说啥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最基本的好习惯就是:放学回家抓紧完成作业,然后再玩。
基本习惯| 先作业,后玩耍
作业不做完,其余都免谈。
回到家第一件事完成作业,就算地震海啸老爸给你挡着,先做作业。有人觉得先作业后玩耍,和先玩耍后作业不是一回事儿吗?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的事情。其实完全不一样,前者是为了理想而奋斗,后者是先消费后还贷,做作业的动力和积极性是完全不同的。
为什么把这个习惯称为“基本习惯”?请注意前面的争议观点中我都提到的“低效利用时间”问题,不能合理高效地利用时间,任何好习惯都无从谈起。只有一回家就快速高效地完成好学校作业,尽可能多地腾出时间,才能保证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才能保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平衡。
如今的学校,一个班级四五十个孩子,你报你的培训班、我报我的补习班,造成一个班级内学生的各学科能力参差不齐,而集体授课的教育模式必然导致个性化教育的缺失。比如,超超的英语水平还算不错,目前英语课上的新单词早已掌握,却仍要和大家一样完成抄写单词等英语家庭作业,这就是一项低效的学习活动,这样的作业再拖泥带水做的话,是对时间的犯罪。因此,只有把作业时间尽量压缩,才能腾出更多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家庭教育,对英语来说比如读章节书等。
所以,小习惯背后有大道理。先作业,后玩耍,这在我看来,就是所有好习惯中的“四项基本原则”,就是“一个中心”,就是“基本国策”。说得形象点,就像是人体的心脏,两端分别关联着学校和家庭,时间就像是血液。只有健康的心脏不断地跳动,才能推动时间高效地流转,否则时间就可能在一端淤积、而在另一端枯竭。
而这个心脏很容易遭受一种叫“拖延症”的病症侵扰,对于孩子来说,有可能不医治、这种病随着年龄增长也会自然而愈;但也有可能从此撂下病根,成为顽疾,到了成年还无法摆脱此病困扰。所以,爸妈还是需要高度重视,找到病因,对症下药,相关话题可参见《决战“拖延症”》。
接下来讲几个我在这三年陪读过程中总结出的学习习惯。一些大路货的观点,比如养成阅读的习惯、记录错题的习惯之类,就不多说了,地球人都知道。语数英各谈一条学习习惯,如果爸妈觉得有用,可以加入你们的学习习惯列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