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汽车降温常见方法效果对比
夏天到了,车内又变蒸笼了。很多车主都有自己的独门的降温方法,这些方法有好有坏,今天小编就为你们对比一下这些方法。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夏季汽车降温常见方法效果对比,一起来看看吧。
夏季汽车降温常见方法效果对比情况
1、自制酒精+水混合降温剂
这是早报热线御用司机小周师傅的多年私家珍藏。医用酒精和水以1∶9比例混合,装在浇花的喷壶里。用的时候对着车厢里温柔地喷几下就行了。配一大喷壶,成本不超过3元。
2、立凉车内一秒降温灵——传说中降温立竿见影的车内降温喷雾,主要依靠干冰的降温原理。由小汤在松木场八字桥附近的一家汽修店觅得。550ml,45元。
3、金光芒汽车遮阳伞——今年这种遮阳伞很热门,小记发现淘宝网上此类产品价格从70—180元不等。我们选择了中档的一款,买家评价还不错,108元。
4、幽灵杰克、米奇汽车遮阳板——由隔壁的美女记者友情赞助,每块各28元。
土法降温:5分钟降温14℃
实验用车为福特蒙迪欧。上午10点,小记将车停在浙报大院停车场暴晒。
13:00在车内后视镜位置(以下车内温度指的都是这个位置)和驾驶座上分别放置温度计。
10分钟后,温度计显示车内和驾驶座都为55℃。
“温度计好烫啊,我都快拿不住了!”小汤用手摸摸座椅,立刻被烫得缩了回来。
13:35土制降温剂测试开始。把车门都打开,给喷壶打足气,对着车里空气均匀喷洒。
5分钟后,座椅上落下的小水珠已完全挥发。车内温度为41℃,驾驶座的温度为45℃,仪表台为50℃。小汤试着坐到座椅上,虽然热烘烘的,但不会再怕屁股被烤熟了。
又过了5分钟,用喷壶喷洒前挡风玻璃部分的空气。车内温41℃,驾驶座43℃。两分钟后,玻璃上的水分蒸发殆尽。此时仪表台温度升高至56℃。
13:50车内温仍为41℃,驾驶座43℃,仪表台57℃。
(第一轮实验结束,把车门全部关上,进行暴晒。)
车内一秒降温灵:5分钟降温12℃
14:13车内温升回55℃,驾驶座为55℃,仪表台为68℃。
开车门,喷洒降温喷雾。
按照说明书,小汤先一阵猛摇罐子,然后在车内均匀喷洒。“左喷喷,右喷喷,上喷喷,下喷喷。我家的汽车,乖乖凉下来。”小汤哼起歌来。
随着喷雾嘶嘶地叫唤,空气中有一股香香的味道,少量白色的固体出现了,但立刻就被气化了。
摸摸坐垫,好像也没凉多少。喷雾释放的香味闻多了就觉得很不舒服。
3分钟过去,车内温度降了9℃,驾驶座降了5℃,仪表台降了10℃。
随后,小汤又对副驾驶座方向一阵猛喷,整瓶喷雾就差不多喷完了,副驾驶座的温度立马又降了3℃,摸起来凉凉的。
14:18车内温度降为43℃,驾驶座也降为47℃,仪表台为60℃。
14:23车内温度降到41℃,驾驶座温度为45℃,仪表台温度不变。
14:28车内温维持在41℃,驾驶座仍为45℃,仪表台不变。
(此后天色渐暗,一场雷雨兵临城下。小记和小汤两个只得收摊,明日继续实验。)
汽车遮阳伞:半小时升高15℃
12:25实验开始。此时车内门框、座椅、仪表台都犹如刚出锅的馒头。发动汽车,打开空调,让车内温度下降。
10分钟后关闭空调,此时车内温度保持在33℃,驾驶座为36℃,仪表台为43℃。铺汽车遮阳伞。这一回,小汤决定持续坐在驾驶座上,进行温度测试。
又过了10分钟,这时车内温度已飙升至43℃,驾驶座也一样。感觉有些热,会出少许汗。
12:56温度持续上升,车里的空气变得黏稠,出汗量也在增加。车内温度为48℃,驾驶座45℃。
10分钟后,车内温度似乎已达到一个高点,再也爬不上去了。最高室温保持在48℃,驾驶座也不变。
尽管温度不变,但长时间窝在车厢里的小汤,已经快挺不过来了,额头上绿豆大的汗珠,一颗颗掉在衣服上。
该轮实验结束,走出车时简直重获新生!
夏季用车注意事项
警惕汽车自燃
夏季是汽车自燃的易发季节,一些使用年限较长的车辆,存在此类隐患,一方面是由于车辆电器件及线路老化,车主检查不够及时,容易导致车辆短路失火。另一方面,则是车主平时在一些不够专业的“路边摊”进行保养维修时,存在维修人员的失误或野蛮施工,易造成电线短路,引起火灾。对广大车主来说,到专业正规的4S店进行保养和维修十分必要。
途中适当休息
对于那些“急脾气”的车主来说,他们在行车时,往往不会选择按时休息,但面对高温酷暑的行车环境,建议广大车主避免长时间行车。这不仅能够让车主缓解旅途的疲劳,还能让爱车得到适当的降温和休息,在休息时,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打开发动机罩进行通风散热,以确保下一段旅程的安心。
正确使用空调
在夏日的马路上放眼望去,车主们大都紧闭车窗,享受着凉爽的空调。不建议车主将空调温度开得过低,如果高低温差巨大,人的四肢动作有可能会突然变得不够灵活,进而影响正常驾驶。根据天气状况,车内空调温度可以控制在22-28℃之间。此外,在长时间行车过程中,车主应时不时开一下车窗换气,若长时间在密闭车厢内使用空调,会导致车内氧气含量降低,从而留下安全隐患。
预防高温爆胎
想必每一位车主在夏日行车时都有过这样的担心:高温容易导致轮胎变形甚至爆胎。所以,夏日用车前,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降低车胎气压(不宜过低),在行车途中,也应及时检查轮胎温度和胎压,当发现温度和胎压过高时,不要武断地采取放气或泼冷水的方式,应选择在阴凉处停车,慢慢降温。
当然,对胎压的监督可以更加轻松地进行,车型配备的TPMS胎压监测系统,能够根据车速和实时温度等信号来决定是否报警。监测到胎压不足时,系统将通过仪表盘提醒灯提示驾车者及时充气或更换备胎。
防止水箱开锅
夏季车辆负荷较重,如果长时间忘记清洗水箱内外部污垢,就容易影响水箱散热,一不小心就会导致水箱“开锅”,水箱温度过高是夏季车辆故障维修中常见的问题,一些车主错误的认为夏季不该用防冻液,转而用自来水代替,这种做法不太妥当,因为优质的防冻液沸点接近200℃,不会像水一样轻易“开锅”。
夏季用车误区
误区一:遇到不深的水,直接冲过去
在用车时要注意,汽车的进气系统要防水,由于汽车空滤芯多数是纸材合成,如果空滤受潮,进气阻力会增大,也会加剧发动机内部运动件的锈蚀。因此,雨天行车尤其是路过水坑时,要降低车速,避免进气系统进水。
提醒:首先尽量避免快速涉深水行驶,如果当天开车涉水了,最好在天晴之后,继续开车行驶一段时间,以便于将车内的水分蒸发掉。
误区二:空调不凉,肯定缺雪种
在炎夏里,一些车主发现爱车的空调不制冷,想当然地判断为空调缺雪种,直接开到维修站或路边维修店,要求加雪种。遇到4S店里负责任的维修师傅,还能按部就班地检查,要是一些路边维修店,问题不但没解决,反而越“治”病越多。
提醒:一定要去正规修理厂,请维修专家做出正确的判断。一般来说,空调不凉有很多原因,比如冷凝器,维护不善,传感器坏了,线路破损等等原因,不一定是缺雪种。如果盲目加氟,空调管路里的氟超过标准,系统管路的压力也会相应升高,反而会使系统散热不良,空调不凉。
误区三:润滑油,贵的就好
有的车主认为便宜无好货,所以在选择润滑油时觉得价格越贵就越好。
提醒:其实润滑油不是越贵越好,而选择适合自己车型和季节的润滑油才是正确做法。好的润滑油要根据SAE黏度级别和API质量级别来选择。以“SAE10W-40”为例:SAE是指粘度级别,W指适合冬季用的油,W前面的数字越小,说明这种润滑油的低温流动性越好,冷启动时润滑更好;后面的数字10、20、30、40等指黏度的大小,数字越大,表示高温的黏度越高。在夏季换油,最好选择后面数字较大的油,如30以上。
误区四:空调开关锁定内循环
一些车主将空调开关始终置于内循环的位置,其实这种方式有些欠妥,空调的调节方式应该随温度和环境而定。外界空气差的时候,尽量用内循环,到了空气好的地方,还是用外循环好。
提醒:启动发动机后,最好运转几分钟后,先打开鼓风机,并开窗通风,待车内温度稍降再开空调,以减少发动机和压缩机的负荷;先使用车内循环,使空气迅速降温,行驶一段时间后,待车内温度与车外环境温度大致持平,再使用外循环,可以保持车内的空气清新。
误区五:洗车时,顺手冲冷凝器
有的车主在洗车时,让洗车工用高压水枪顺便冲冲冷凝器和水箱,清理上面的灰尘和杂物。
提醒:其实清理本身是对的,但这种草草的做法欠妥。应该先用压缩空气,从内向外清理表面的灰尘,清理树叶和柳絮等异物,再用水管从内向外冲洗,使冷凝器和水箱彻底干净。
误区六:夏季一定要降低胎压
其实,胎压过低比胎压高更加危险。因为胎压过低,使轮胎与地面接触面积增加,行驶时胎内温度不正常增加。同时,由于胎侧变形严重,内部的钢丝、帘布层老化加剧,高速时也会使轮胎温度迅速增加导致爆胎,并且使耗油量增加,轮胎寿命降低。
提醒:建议车主们最好去大型正规的轮胎店,为轮胎和备胎充氮气。氮气为惰性双原子气体,化学性质极不活跃,热膨胀系数低,热传导性低,在温度变化时,体积膨胀远比空气低,降低了爆胎几率。充氮气的轮胎行驶时变形小、抓地能力提高、降低了滚动阻力而减少燃油消耗。
猜你感兴趣:
2.快速汽车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