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期末论文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期末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心理健康期末论文范文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
积极心理学的本质在于改善人们生活,发现自身更多美好的品质,并激发出自身的积极力量。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积极心理学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己在国内开展了二十多年,然而很多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依然定位于防治性层面上,以此解决少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为目标,而忽略了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而积极心理学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则能针对性的为学生提供帮助。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高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构成单元,可从多个维度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1],使其养成出众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的作用重点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其生成更加积极的力量,将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视为最重要的教学使命。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意义,在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心理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应对困境与挫折的能力,最终为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积极心理学下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意义
第一,推动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积极心理学能够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回归最为本质的教学目的,如此一来,也可以更加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意义。毋庸讳言,既往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偏离了实际的教育目标,而基于积极心理学视域背景下,更加强调对学生采用“人文主义”关怀,更加重视对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以助其形成积极的人格。毫无疑问,积极人格,更加有利于当前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融洽共处。在积极心理学的依托之下,推动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并且强化学生心理健康。唤起学生潜在内心的心理素养,最终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社会责任意,以更好的心态面对社会。
第二,推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众所周知,每个人的心理状态都存在正负两个方向[2]。一般意义上,既往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其要点,就在于妥善处理好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疏导问题症状,而并未把教育的重点安置在学生积极品质的锻炼上来。有鉴于此,高校唯有主动出击,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方可健全学生的心理健康系统,以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实现教育目标。
第三,建设健全优质的教育环境。可以肯定,一个优质的教育环境,能够推动许多事情的良性展开,并最终促进教育目标的完成。同样,积极的教育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也有着本质的推动意义与现实作用。随着外在教育环境中推动积极体验的形成,每一个学生个体的积极性也会随之不断增强,将环境的外在作用安置在学生的内在心理,也可以使学生的积极人格也两种作用下得到很好的发展。
三、积极心理学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对策
第一,树立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的。学生之间在心理素质层面上是相同,但又有显著的差异性。因此,基于每一个学生心理素质基本一致,也给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给予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并且在教育环境作用之下,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也不尽相同,学生与学生间的客观差异可以说普遍存在。而积极心理学的引导,正是倡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从学生的差异性为出发点,并且,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让每一个大学生可以在原本的条件下获得更大的发展和健全。因此,高校不仅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期帮助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得到全面提升,还有必要最大限度上利用高校的心理咨询室,开展一些咨询活动还有其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保证每一个学生的整体发展、个性发展。
第二,树立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对于如何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在既往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往往只是单方面地关注对消极层面的教育。因而,高校所有的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都是只是单一地围绕着一些消极环节进行衍伸,其中消极层面,主要是指对学心理疾病、心理障碍的治疗。而积极心理学的教学理念为其提供了全新的观点,即提出积极的心理品质教育,从源头上遏制消极情绪的产生,这样一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也就获得了极大地丰富,更加关注积极层面。当然,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必须要依托于学生、教师、校方这三个环节的共同努力。细化来说:学生应当重视和关注自己的积极品质,并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实现不断积累;教师在课堂教育中,更加全面地向学生展示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内容,而课外活动中也需要关注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校方在这其中的作用是将工作的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推动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
第三,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一方面,高校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教师必须要充分体现其专业技能,可以让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积极的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做到这一点也就一定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以及心理咨询中心教师,努力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积极地学习与掌握当下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路径。另一方面,教师要更加深入地学习积极心理学,自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过渡到积极心理学的实践。惟其如此,教师在开展自身的教学工作过程中,就不在只是单纯的关注学生的消极层面,通过积极的教学治疗手段,更好的树立学生积极的心理健康养成。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过去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主要是以“解决问题”当成教育的唯一目标,而单方面的“解决问题”,显然充满了很强的功利性,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因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更有必要向积极的方面进行个性,借鉴积极心理学的引导下使得关注信息更为立体化。也只有真正的消除学生的一些消极心理,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推动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孝凤.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初探[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4,12(04):151-154.
[2]覃梅芳.基于积极心理学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12(04):220-221.
大学生心理健康期末论文范文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
摘要:
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文章拟分析新媒体的特点及大学生心理健康规律,旨在探索新媒体时代下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策略,创造性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具体实践路径。
关键词:
新媒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现途径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的概念逐渐充盈了我们的感官系统。新媒体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信息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介质为依托,以有线或无线等方式进行信息传送的一种媒体形态。毫不夸张的说,新媒体的出现革新了人类生活方式。新的文化体系给高校辅导员开展学生思想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然而,机遇从来都是与挑战并存的,“互联网+”的春风已经吹遍了大街小巷,只要在新形势下把握好要点、掌握好方法、创新好形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春天一定会悄然来临。
一、辅导员应学会运用新媒体平台“察言观色”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了“媒介即人的延伸”这一概念。他认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按照此理论,当今无孔不入的新媒体则具有将人类所有感官综合性延伸的趋势。新的时代向高校辅导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在“微”时代下辅导员没有敏锐的媒体直觉和洞察力是绝对不符合与时俱进的职业发展要求的。因此,辅导员作为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针”,一定要学会运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会通过网络社交工具来发现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了解学生的需求、想法和行为动机。只有这样,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才能顺利畅通的从这个“针”的针眼里穿过去。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察言观色”。
(一)从微信朋友圈看学生的心理状态微信的诞生使人们成为了指尖的奴隶,大学的课堂上、图书馆里、食堂饭桌前,大量的“低头族”摆弄着手机,刷着朋友圈,碎片化的阅读方式被年轻的大学生所青睐,他们习惯于通过朋友圈来了解周围人的生活、通过公众号来了解当今的世界。与此同时,他们也习惯通过微信朋友圈来发表自己的感悟、表达自己的心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外显性与内隐性并存,且感性往往大于理性,因此当遇到问题时他们第一个想法往往是发泄,由于微信朋友圈具备实时性、及时性、便捷性等优势,往往会成为他们发泄的最佳途径与第一选择。
(二)从个人博客博文看学生的成长历程与微信朋友圈的碎片化信息展示模式相比,博客的特点在于它的稳定性、持久性、全面性与深刻性,不是每一位同学都有博客,因为在以“快消模式”为主导的当今时代,只有内心足够沉静或情感极度丰富的人才会长期的坚持热爱博文写作,所以我们应当关注每一位拥有博客并且能坚持在上面写作的学生,他们应该是与众不同的。从或青涩或成熟的文字中,我们会了解到他的过去、他的梦想、他的家庭、他的爱情、他的挫折、以及他的彷徨,同时我们还会收获到他成长的轨迹,通过阅读他几个月来、甚至几年来的博文内容,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把握他的思想脉络与心理发展曲线。
(三)从微博使用情况看学生的兴趣爱好微博与微信都是“微”社交的代表,但二者也有鲜明的区别,如果说微信像是一部现实剧的电影,呈现的是一个真实的人和生活,那么微博则更像是一面镜子,它呈现的是一个真实的社会和场景。比如“叶良辰”事件和明星离婚事件等,我们的大学生群体对这些公众事件所持的态度会在他们转载、评论的微博中有所体现,我们的学生所关注的微博好友、大V的数目和类型等直接反映着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是个人价值观的折射。(四)从播客、小咖秀的作品上传看学生的气质个性随着互联网产品的多元化发展,播客、唱吧、小咖秀等能够展示用户才能、彰显气质个性的软件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学生群体的手机或电脑里,他们时而在“播客”中发表一段个人感情色彩强烈的言论,时而在“唱吧”里高歌一曲反映当前心境的曲目,时而又在“小咖秀”上来一段激情四射、惟妙惟肖的COSPLAY。这些五花八门的软件、丰富多彩的“节目”类型为我们全方位了解学生提供了生动直观的平台和渠道,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个人秀了解学生的气质、性格、品味、心态和习惯等。
二、辅导员应善于运用新媒体平台“谈心谈话”
过去,辅导员谈心谈话只能依靠面谈,随着手机的出现和普及,短信谈话也成为了主要谈心形式之一,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QQ、微信等社交软件的兴盛,辅导员谈心谈话的平台开始走向多元化,新媒体平台为我们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和心理工作提供了便捷的窗口。通过新媒体平台开展谈心谈话工作主要有以下优势:
(一)隐匿性许多学生在出现心理困扰时其实并不是不想寻求辅导员老师及心理咨询中心老师的帮助,他们其实非常想找师长倾诉苦闷和烦恼,但由于担心“自我暴露”,所以常常放弃了心理咨询的念头。现在的高校全都配有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但前去心理咨询的同学并不多,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同学们对面对面的谈话与咨询服务有所顾虑。新媒体社交软件的主要特点之一便是虚拟性,ID可以随心情而设定,学生出现心理困扰时可以匿名找辅导员老师或心理咨询中心老师倾诉,这种方式缓解了面对面说实话的尴尬,交流的真诚性会大大提高,也从而激发了学生与老师交流的主动性。
(二)实时性新媒体的标签是快速、及时和便捷,新媒体的出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即便是天涯海角,也仿在指尖。只要一段语音、一个视频连线、或者简单几个文字输入,我们就可以与学生以秒速取得联系,这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无论对学生还是辅导员来讲都是双赢的沟通方式。在对特殊问题学生的关注和追踪方面,新媒体的实时性同样能发挥巨大作用,我们可以通过QQ、微信、微博、MSN等社交平台密切监控有心理问题学生的行踪及心理状态、情绪起伏,甚至在情况危急时可以用一些专业的定位软件等追踪因心理问题而导致行为异常、发生突发事件的学生的运动轨迹。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争取时间即等于争取生命,对事件的早期干预大有助益。
(三)平等性有调查表明,学生喜爱“陪伴型”辅导员远远胜过“教导型”辅导员,辅导员的工作理念应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与时俱进。在我看来,陪伴职能、引领职能和关爱职能是新时期辅导员的三大职能,那么如何发挥好这三大职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课题。朋辈辅导员广受欢迎的核心是二者间是平等的,我国传统文化强调尊师重道,这使许多同学在现实中不敢与辅导员交流,这种状态下根本不可能达到所期待的谈话目的。然而在网络上,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无差异的,很多同学可以更轻松地与辅导员老师交流,易于吐露心声、发表感慨。因此,我们作为新时代的辅导员,应学会使用学生喜欢的网络语言风格与他们交谈,善于使用网络表情等拉近师生间心灵的距离,学习更新互联网知识与技术,做学生的知心网友,进而成为现实中的朋友。
三、辅导员应着力开创打造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借助网络的媒介平台,多种形式、多样化地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健康测试、心理诊断和网上心理咨询等项目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它不仅指网上心理健康教育,还指网下针对网络影响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它不仅包括网络空间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化。
(一)建立专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我们应重视心理健康知识的网络宣传和普及,构建综合性、服务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首先,此网站将实现心理健康资源的全面共享,为借鉴交流心理知识提供了平台;其次,浏览网站有助于增强教育客体,即学生学习心理知识、了解自身心理状况的自主性,对针对性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作用;再次,此类网站可以具备“慕课”功能,可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课程的预习及自学提供途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慕课”模式的开启对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革新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探索完善大学生线上心理相关服务新的时代赋予了我们高校学生工作者新的使命,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我们应探索多种方式实施大学生线上心理咨询服务。基于网络的心理测试和心理咨询即线上心理相关服务。比如,我们可以开通微信公众号心理咨询、聊天室心理咨询、QQ心理咨询、E-mail心理咨询、BBS心理咨询等来进行个体咨询,这种咨询方式的优势是隐秘性好、强力渗透性和强互动性。另外,我们还可以进行线上团体咨询,这是一种基于网络的心理互助体系,该体系以参与式为基础,强调实践,注重心理体验与心理调适,能有效调动大家助人的愿望,在团体氛围中帮助教育客体走向心理成熟。
(三)研发使用心理健康相关APP软件随着互联网科技的日新月异,大量手机APP软件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几乎都有所涉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的高校大学生群体急需一款真正了解他们需求、能够解决他们心理问题的手机APP,手机APP应能够读懂大学生群体的“心语”,集心理知识、心理测试、心理游戏、心理涂鸦、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故事等诸多内容于一体,形成一个自助———互助———助人的正循环,体现心理咨询“助人自助”的核心理念,寻求优秀的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打造专业可信的服务团队,为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四、结束语
在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下,我们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开拓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新阵地。我们除了需要扎实的掌握教育学及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注重实践经验外,还需要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在新常态下,我们应能够熟练地使用各种新兴网络软件,不断探索“互联网+教育”的运作结构和工作功能,并逐步提高有效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使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稳步走向专业化、多样化、层次化。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期末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