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形势与政策论文>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论文范文

斯娃分享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范文篇一:《试谈积极心理学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摘要:大学生是祖国发展的未来,其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着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更是关系着我国国民素质的提升。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全社会关注、重视的问题。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此,本文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内容、方式等方面来探讨提升对策。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期间是大学生心理发展最为重要的阶段,是大学生个体心理素质提升的关键期。但该时期,因为大学生自身心理的不成熟,使得大学生成为了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的群体。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面临着诸多的生活、学习、就业压力,让大学生容易出现焦躁、抑郁、挫折等心理健康问题。真是因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入手进行分析,最后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来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根据严重程度的不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可分为轻度心理障碍和严重心理障碍。河北省曾对一些高校新生进行心理普查,结果表明,20%-30%的学生存在轻度心理障碍;0.8%-2%的学生存在严重心理障碍。苏州大学心理咨询中心8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测查数据显示,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大学生比例基本稳定在6%左右。杭州市的调查研究发现,25.3%的大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国家教委曾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大约20.2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己成为大学生体学、退学、自杀的一个主要因素。据统计,因心理健康问题而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占总退学人数的30%左右,而且这一比例呈逐年增长趋势。大学生心理问题在数量、严重性和复杂性上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正是看到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我国开始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通过出台一些文件和政策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讲课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监狱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这些政策文件的颁布实施,充分说明了党和政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二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础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在党和国家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影响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方式、突进得到了改进,心理健康辅导和心理课堂教育工作得到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通过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夯实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的形式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在局限于课堂说教,普通高等学校开始利用计算机技术、微信等形式来改善心理健康教育条件。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片面化。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包括积极和消极两种目标,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多以消极目标为主,关注大学生群体存在的各种心理疾病、解决方法以及如何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教育矫正。但忽视了对大学生心理潜能的挖掘,对大学生积极的心理个体品质的培养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仅仅让大学生了解到自身存在的不良心理症状,而对如何积极进行健康心理的培养知之甚少,导致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不高。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严重。普通高等院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对待,设置了学时、学分,教学内容依照教材开展,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但应用性不强,无法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目标相融合。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偏重治疗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对大学生存在的消极心理行为进行治疗,而忽视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规律,不重视心理健康防范性教育,导致治标不治本的现状出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不足和偏差、心理学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发展程度不高是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原因。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积极心理学倡导对大学生积极心理潜能的挖掘和发展,反对消极的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心理学反对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事后处理和解决,倡导积极的预防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通过防范性教育让大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良好的心理或行为模式。

  1.更多关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积极心理学关注对大学生个体潜能的挖掘,这就需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要仅仅注重存在心理健康疾病的大学生,而应该将每一位心理健康的大学生都包含在内。通过重视发展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如自信、乐观等来挖掘大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位大学生都能树立起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抗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通过积极预防来避免心理问题的发生。

  2.强化大学生积极情绪的体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通过强化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来培养大学生个体积极心理品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广泛开展,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兴趣、增强满意度、激发大学生的爱心等,这些积极情绪体验最终会融入到大学生的血液之中,从而引导大学生的知行能力,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3.转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倡导心理健康问题个别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的教育方式。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提倡团体辅导、交互式的心理问题处理方式,认为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最具高效性,但也不否定个别咨询具有针对性的优势,认为只有个别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才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提升大学生的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最终通过良好的人际支持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永春,刘明波,高山川.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现状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5(2):50-55.

  [2]刘浩,熊奕奕.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议[J].青少年研究,2008(1):76-79.

  [3]李秀梅.积极心理学视域中的大学生情绪管理[J].青少年学刊,2015(2):19-21.

  [4]秦安兰.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拓展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J].青少年研究,2010(4):5-8.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范文篇二:《浅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要】探讨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问题,对促进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推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本文以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为视角开展相关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

  一、家长的榜样作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中国自古以来对于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问题就有许多相关方面的论述,大教育家孔子就曾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的观点。[1:36]家长在家庭生活中的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青少年,家长的言行端正,所作的事情都能够符合规范,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是积极的,相反,如果对青少年只是进行一味的空洞说教,而自己的行为与教育青少年的道理却背道而驰,这样不仅不能够让孩子信服,相反,孩子会逐渐认为家长的教育是言行不一的,这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非常不好的。心理学家班杜拉也曾经做过攻击反应的实验,实验的结果证明,成人所作的行为,其内在的善恶倾向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影响是非常大的,孩子只会模仿大人的行为去做,不会深入的判断、研究所作行为的善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家长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树立怎样的榜样,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因此,在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长要有意识的给青少年树立一个良好的行为榜样,给青少年的心理以正向的积极影响,这种榜样的作用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二、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包括四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娇惯型,这种教养方式主要是指家长对于青少年过于溺爱,孩子是家庭生活中的核心,家庭生活都要围绕着孩子的需要而进行,孩子成为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碰碰不得,说说不得,为我独尊,任性而为,以自己为中心,对于家庭缺乏责任心,也不懂得感恩,这种娇惯式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使孩子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难以适应,会不断的碰壁,这对于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第二种类型是独断专行型,这种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其特点与娇惯型的教养方式正好相反,此种教养方式实施中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是绝对的权威,在家庭教育的实施中,要让孩子绝对的服从,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见解,管教的方式粗暴、简单,并且过于苛刻和严格,要求每一件事都要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完成,在这种教养方式教育下的孩子,自卑心理严重,胆小怯懦,冷漠而不善于与人沟通与交往,在学习与生活中缺乏自信,这种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也是非常不利的;第三种类型是放任自流型,这种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家长对于孩子的不管、不问,而任其发展。青少年正是思想道德素质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管教,其思想和行为就很可能出现问题,很容易造成心理健康失衡的问题,而发生偏激的行为,这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第四,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此种家庭教养的方式对孩子的要求严格而不苛刻,关爱而不娇惯,让孩子充满自信,懂得尊重,积极向上,而充满正能量,培养孩子积极进取的精神,让孩子学会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善于理解他人,学会与人为善的交往,善于适应社会,这种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对于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是非常有利的。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对于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在日常的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以民主的教养方式教育孩子,要理解、尊重孩子,善于鼓励和引导孩子,让孩子学会感恩,懂得自律,学会友爱,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形成健康的心理,更好的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与此同时,家长要改变固有的家庭教育观念,不仅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的发育,重视孩子的智力发展,也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情况,家长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教会孩子学会关心别人,教会孩子善于排遣自己不良的情绪,教会孩子处理好人际关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未来幸福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良好的家庭氛围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氛围是指家庭成员之间彼此之间所形成的关系状态,其中既包括妻子与丈夫的关系,也包括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还包括一个家庭亲属之间的关系。[2:47]一个家庭的家庭氛围是否和谐,对于孩子的心理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一个家庭成员之间的彼此关系融洽、和谐,家庭的氛围就相对的和谐,相反,如果一个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较为紧张,家庭的氛围也自然不会和谐。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同样也是孩子快乐生活的基本条件。尤其是家庭成员中夫妻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试想夫妻间不断的争吵,彼此的关系日趋紧张,孩子的内心是无法获得快乐和安全的体验的,而如果夫妻间和谐共处,彼此关爱,夫妻感情融洽,孩子的成长环境也自然沐浴在爱的阳光中,孩子的心理也自然会比较健康,可以这么说,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四、结论

  研究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问题对促进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家庭教育的开展情况并不尽人意,依然面临许多急需改进的地方,因此,开展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余凤红.浅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J].教育探索.2010(09):34-36.

  [2]顾康乐,陈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研究[J].农家科技.2010(01):45-47.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范文篇三:《试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摘 要 研究大学生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积极作用。本文分析了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及产生原因,提出提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对策

  1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1 对大学生活不适应

  随着自我角色的转化,大学生在校园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很多大学生无法适应这种环境变化,很容易产生现实矛盾。首先,他们理想中的大学生活与现实状况差距巨大,由此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其次,新的生活环境、人际关系、教学方式对大学生尽快适应环境提出巨大挑战;第三,很多大学生入学后一下子从高中的佼佼者变成大学中的平凡人,很容易产生心理失衡;第四,大部分独生子女都是第一次脱离父母独立过集体生活,这也容易诱发心理问题。

  1.2 人际关系的不和谐

  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敏感问题。中学阶段,不变的老师和同学早已经成为学习的一部分,但在大学里,陌生的环境和人群,让他们必须调整自己,去寻找志同道合、相互信任的同伴。但现实往往事与愿违,对于个性十足的当代大学生而言,能够如愿寻找到合得来的伙伴是十分困难的,青年时期心理上特有的封闭性让他们比一般人更渴望获得理解、关注和友谊。

  1.3 恋爱观的误区

  大学生的生理发展随着心理的成熟也逐渐“成人化”,此时,他们的性意识开始活跃,渴望结识异性,建立恋爱关系。但因为大学生年纪轻、阅历浅、情绪化,往往在恋爱中追求情感的体验,而忽视对社会的责任,他们的爱情往往使“理想化”和不稳定的,学业和价值观很容易受到影响,甚至因此出现危害身心健康及人身安全的校园安全事故。

  1.4 就业观不正确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就业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显得越来越突出,但他们的就业观却往往是高不成低不就,那些心理素质差和适应能力弱的大学生,容易产生烦躁、抑郁、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甚至有人对生活丧失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造成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扭曲。

  2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2.1 社会原因

  随着中国的改革进入深水区,国内环境愈发复杂,国际竞争也更加加剧,巨大的社会变迁给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冲击,更为高校提出了新的命题,面对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文化冲突和物质矛盾等问题,大学生很难独自克服自身心理的脆弱性,无法适应现实的变化,容易引发困惑、焦虑、迷茫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2.2 学校原因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教育,求学、就业的选择机会和难度都在不断增大,这让大学生产生了焦虑和迷茫,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另外,一些高校忽视人文素质教育,部分教师教书与育人脱节,对学生的心理状况的重视和关心严重不足,致使一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无法得到及时疏导和治疗,进而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加重、增多。

  2.3 家庭原因

  家庭环境和家长教育是大学生良好心理的根本前提,但由于家长的素质、家庭的物质条件、以高考为中心的学习目的等原因,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智力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核心,而心理素质和人格发展则很少引起关注,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就这样被忽视了。为了实现高考的目的,相当一部分家长多采用简单、粗暴的手段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溺爱形式,造成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自卑易怒、抑郁焦虑、敏感多疑、偏执敌对等不良品质。

  2.4 个人原因

  当前大学生的家庭物质条件都比较优越,大多是独生子女,往往只经历过家庭、学校的两点一线,社会经验少,生活阅历浅,抗扛挫折能力差。大学生不完整的人格正是单一的生活经历和较为优越的物质条件造成的,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接触社会,很容易产生偏激和不良的思想。

  3 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3.1 加强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心理健康教师通过专业的知识训练,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综合运用于与学生的日常交流、探讨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发展等方面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心理辅导和帮助,这个过程对心理健康教师的要求很高。高校既要建立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走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道路;又要加强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培训,形成以专职心理健康教育者为主、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3.2 建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系统

  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学生心理世界状况的资料库。高校应在新生入学后第一时间进行心理普查,信息采集后要经过整合和统计,最后建立心理档案,形成学生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可以及时跟踪、治疗,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和早治疗。

  3.3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活动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高校必须主动占领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阵地。有研究显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网站访问量低,影响力小,高校网络教育的主观愿望与实际效果之间存在明显差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势不容乐观。因此,高校应采取更加有贴近性、实效性的方式,完善网络教育的载体,利用主流的社交媒介和自媒体。如人人网、微博、微信等与学生交流,为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安排专门负责人员,对学生进行“朋辈”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才有可能及时、高效地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

  3.4 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但目前的课程建设与教学过程却并不如人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整体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规范内容,增加互动环节,使之成为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各高校可实际情况,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网络互动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心理问题,开设相关课程,让学生掌握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规律,保持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周琬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青年思想道德文化建设,2008(1).

  [2] 王文辉,李娇.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和谐校园[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3] 黄健.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究[J].行政与法,2009(1).

  [4] 向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浅探[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1).


猜你喜欢:

1.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体会1500字

2.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论文1500字

3.大学生心理健康参考论文800字

4.大学生心理健康结业论文2000字

5.大学生心理健康参考论文3000字

    935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