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机床实习教学中实施导生制的探索
刘清青 分享
摘要:在数控实习教学中,由于班级学生数量过多、师资欠缺、中职学校的学生基础普遍较差、数控机床实训操作的特点等原因,建议用导生制来解决,并就导生的选拔培养和使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字:数控机床;实践教学;导生制
技工学校的数控机床实习课的任务是为现代企业培养熟练的操作工,要求学生掌握本工种的基本操作技能,具有数控机床中等操作工的技能与技巧。但技工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着理论基础知识、动手操作能力参差不齐的问题。针对学生的这一实际情况,教师如何在帮助、引导差生的同时,充分挖掘和发展有潜力的优秀学生的智能,全而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经常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数控机床实习课的特点叙述了“导生制”在数控机床实习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一、“导生制”简介
18世纪70年代工业革命的爆发对英国初等教育的普及提出了迫切要求,要求对童工及贫困人口广施教化以满足英国工厂对劳动力的需求。但由于当时的教育仍掌握在国教会、慈善团体和个人手中,尚未纳入政府的职权范围;再加上当时英国连年战乱、国虚民弱、师资险乏和经费紧张,英国的普及教育遇到极大的障碍。18世纪90年代初,印度马德拉斯的英国国教会牧师安德鲁•贝尔和英国伦敦的公谊会教徒约瑟夫•兰卡斯特几乎同时创行了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称为“兰贝制”或“级长制”,即导生制。但是据史料记载,导生制思想的发端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国《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下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就是类似的教学方法[1]。20世纪我国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兰贝制”销声百年后,用另一种形式兴起了导生制—“小先生制”[2],来普及我国的教育。
(一)数控机床实习引入导生制的需要
1.中等职业学校数控机床实践教学中面临的难题
(1)班级学生数量过多,有很多学校每个班50多名学生是很常见的,多的甚至达到70多人。然而在数控实习教学中,一个班一般至多只能配两名教师,一名教师要维持5台左右机床的教学与指导,不能保证及时有效地指导学生实践,既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又会导致有些实习学生无事可做,串岗、闲聊及其它违纪行为发生,造成课堂纪律的混乱。此外,数控加工是高效率的加工,机床的速度很快,当发生错误时,没有经验的学生无法做出正确处理,往往会导致设备或人身事故,因此,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教学力不从心,已经成为数控加工技能训练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基础普遍较差,起点水平较低,因此,在教师面对全体学生进行实训操作的规范讲解时,能较快接受并理解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小,有不少学生需要一对一的接受指导才能掌握操作要领,但作为教师,很难做到对每个学生都能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2.导生制是目前解决师资欠缺的有效途径
目前,在学校不能增添教师数量的前提下,导生制是解决以上问题的一个很有效的办法。导生在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下,辅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辅助教师完成操作环节的讲解和演示、机床的安全监督与使用管理、教学纪律的维持与考核等各项工作,每一位导生在实习教学中都发挥了指导老师的作用,这样在实际教师数量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加大了实习的指导力度,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导生制”在数控机床实习教学中的实施
(一)导生的基本选拔
导生选拔的好差,是运用导生制在实习课教学中成败的关键。在数控机床实习中,导生的角色就是任课教师的左右臂,导生的主要作用一方面是辅助教学,传授编程与操作技能,另一方面是保障安全,维持纪律,为同学服务。因此,教师要留心平时的教学活动,通过多种途径调查摸底,物色出3- 4名技能高、行为素质好、责任心强的导生,并随着教学的进展,不断发现有潜力的新导生苗子,交替充实导生队伍的力量。某一个导生确定后,教师要对其提出要求,明确目的和任务,并给导生提供锻炼的机会,使导生不仅能率先掌握好知识技能,还能学会教师授课的思路和方法。“选”和“训”是备好导生的主体。
(二)导生的预培训
由于数控机床实习中的具体操作,教师需要在工作台上进行边操作,边讲解,不可能在班上面对全体学生进行统一教学,因此,要让“导生”在全体学生实训时能对学生起到“导”的作用,必须要提前对“导生”进行培训、实践,让“导生”首先做到能单独完成实训任务。这种预培训需要牺牲一些教师的课余时间,来专门对“导生”进行培训,具体时间可由教师灵活安排,所需时间的长短与“导生”的素质有关,一般来说不会很长。教师在对“导生”进行技能培训的同时,还要向“导生”传输一些必要的“教”的技巧和方法,让这些“小先生”真正能成为教师的左膀右臂。
(三)导生的使用
1.发挥导生的帮教作用
在实习课教学的“讲解—示范—巡回指导—检验评定”的四个环节中,教师除让导生全程参与外,应把导生的作用重点放在分组练习、定组指导上。因为分组练习巡回指导是实习课的主体环节,也是教师教学组织工作的难点。每组5-10人,可指配1名导生独立工作,在组内进行详细的、可见度高的重复示范,面对面的指导,手把手的帮教,并及时报告异常情况,完成小组评定等任务。这时教师可环顾全面动向,有重点地巡视指导有关导生和能力特别差的学生,处理突发事件。这样,实习的内容通过“点”(导生),快速地辐射到“面”(组内学生)上,组内学生间的讨论热烈,身心放开,掌握规范操作的速率和矫正防范的效度得到改观。导生由此锻炼了组织能力,教师也由此走出了那种“单兵指教、应接不暇、忙乱辛苦”的怪圈子。
2.导生使用要注意的问题
(1)要制定严格的导生纪律
导生需要遵守一定的纪律,例如对同学的问题要耐心解答,导生组内的学生也要遵守一定的纪律,例如要尊重做导生的同学。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氛围,不会使导生制流于形式或无法实施。
(2)要进行合理的分组
全班同学进行分组。以后所有的教学实践活动都将以导生为组长,以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对每一个组的成员,教师要按操作能力进行搭配,每组各位同学之间能力呈梯次,但各组水平层次差异不要太大,还要注意男女生的比例分配,以保证各级教学的同步性。
3.教师把好总结评价关
完成实训任务后,可将学生组织起来,由各组导生带领组员自己小结、自我进行评价,然后由教师进行归类、讲评,指出实际加工过程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提出修改意见。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自己工作的总结能力,又深化了对数控加工技术的有关知识和技能,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实施方案。通过这一教学环节,导生及其他学生都体会到从设计到加工,最后成为产品的喜悦,有一种“成就感”,从而激发了进一步搞好实训的积极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又为其今后上岗与社会“接轨”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总结
在数控机床实习教学中“导生制”的运用,可以充分考虑中职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并且能够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创新性,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较好的达到学习的目标。“导生制”的运用有利于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合作,并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共享思路、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进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校园文化,同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营造了活跃的实践教学氛围,大大提高了技能教学的效果。
关键字:数控机床;实践教学;导生制
技工学校的数控机床实习课的任务是为现代企业培养熟练的操作工,要求学生掌握本工种的基本操作技能,具有数控机床中等操作工的技能与技巧。但技工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着理论基础知识、动手操作能力参差不齐的问题。针对学生的这一实际情况,教师如何在帮助、引导差生的同时,充分挖掘和发展有潜力的优秀学生的智能,全而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经常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数控机床实习课的特点叙述了“导生制”在数控机床实习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一、“导生制”简介
18世纪70年代工业革命的爆发对英国初等教育的普及提出了迫切要求,要求对童工及贫困人口广施教化以满足英国工厂对劳动力的需求。但由于当时的教育仍掌握在国教会、慈善团体和个人手中,尚未纳入政府的职权范围;再加上当时英国连年战乱、国虚民弱、师资险乏和经费紧张,英国的普及教育遇到极大的障碍。18世纪90年代初,印度马德拉斯的英国国教会牧师安德鲁•贝尔和英国伦敦的公谊会教徒约瑟夫•兰卡斯特几乎同时创行了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称为“兰贝制”或“级长制”,即导生制。但是据史料记载,导生制思想的发端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国《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下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就是类似的教学方法[1]。20世纪我国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兰贝制”销声百年后,用另一种形式兴起了导生制—“小先生制”[2],来普及我国的教育。
(一)数控机床实习引入导生制的需要
1.中等职业学校数控机床实践教学中面临的难题
(1)班级学生数量过多,有很多学校每个班50多名学生是很常见的,多的甚至达到70多人。然而在数控实习教学中,一个班一般至多只能配两名教师,一名教师要维持5台左右机床的教学与指导,不能保证及时有效地指导学生实践,既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又会导致有些实习学生无事可做,串岗、闲聊及其它违纪行为发生,造成课堂纪律的混乱。此外,数控加工是高效率的加工,机床的速度很快,当发生错误时,没有经验的学生无法做出正确处理,往往会导致设备或人身事故,因此,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教学力不从心,已经成为数控加工技能训练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基础普遍较差,起点水平较低,因此,在教师面对全体学生进行实训操作的规范讲解时,能较快接受并理解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小,有不少学生需要一对一的接受指导才能掌握操作要领,但作为教师,很难做到对每个学生都能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2.导生制是目前解决师资欠缺的有效途径
目前,在学校不能增添教师数量的前提下,导生制是解决以上问题的一个很有效的办法。导生在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下,辅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辅助教师完成操作环节的讲解和演示、机床的安全监督与使用管理、教学纪律的维持与考核等各项工作,每一位导生在实习教学中都发挥了指导老师的作用,这样在实际教师数量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加大了实习的指导力度,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导生制”在数控机床实习教学中的实施
(一)导生的基本选拔
导生选拔的好差,是运用导生制在实习课教学中成败的关键。在数控机床实习中,导生的角色就是任课教师的左右臂,导生的主要作用一方面是辅助教学,传授编程与操作技能,另一方面是保障安全,维持纪律,为同学服务。因此,教师要留心平时的教学活动,通过多种途径调查摸底,物色出3- 4名技能高、行为素质好、责任心强的导生,并随着教学的进展,不断发现有潜力的新导生苗子,交替充实导生队伍的力量。某一个导生确定后,教师要对其提出要求,明确目的和任务,并给导生提供锻炼的机会,使导生不仅能率先掌握好知识技能,还能学会教师授课的思路和方法。“选”和“训”是备好导生的主体。
(二)导生的预培训
由于数控机床实习中的具体操作,教师需要在工作台上进行边操作,边讲解,不可能在班上面对全体学生进行统一教学,因此,要让“导生”在全体学生实训时能对学生起到“导”的作用,必须要提前对“导生”进行培训、实践,让“导生”首先做到能单独完成实训任务。这种预培训需要牺牲一些教师的课余时间,来专门对“导生”进行培训,具体时间可由教师灵活安排,所需时间的长短与“导生”的素质有关,一般来说不会很长。教师在对“导生”进行技能培训的同时,还要向“导生”传输一些必要的“教”的技巧和方法,让这些“小先生”真正能成为教师的左膀右臂。
(三)导生的使用
1.发挥导生的帮教作用
在实习课教学的“讲解—示范—巡回指导—检验评定”的四个环节中,教师除让导生全程参与外,应把导生的作用重点放在分组练习、定组指导上。因为分组练习巡回指导是实习课的主体环节,也是教师教学组织工作的难点。每组5-10人,可指配1名导生独立工作,在组内进行详细的、可见度高的重复示范,面对面的指导,手把手的帮教,并及时报告异常情况,完成小组评定等任务。这时教师可环顾全面动向,有重点地巡视指导有关导生和能力特别差的学生,处理突发事件。这样,实习的内容通过“点”(导生),快速地辐射到“面”(组内学生)上,组内学生间的讨论热烈,身心放开,掌握规范操作的速率和矫正防范的效度得到改观。导生由此锻炼了组织能力,教师也由此走出了那种“单兵指教、应接不暇、忙乱辛苦”的怪圈子。
2.导生使用要注意的问题
(1)要制定严格的导生纪律
导生需要遵守一定的纪律,例如对同学的问题要耐心解答,导生组内的学生也要遵守一定的纪律,例如要尊重做导生的同学。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氛围,不会使导生制流于形式或无法实施。
(2)要进行合理的分组
全班同学进行分组。以后所有的教学实践活动都将以导生为组长,以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对每一个组的成员,教师要按操作能力进行搭配,每组各位同学之间能力呈梯次,但各组水平层次差异不要太大,还要注意男女生的比例分配,以保证各级教学的同步性。
3.教师把好总结评价关
完成实训任务后,可将学生组织起来,由各组导生带领组员自己小结、自我进行评价,然后由教师进行归类、讲评,指出实际加工过程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提出修改意见。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自己工作的总结能力,又深化了对数控加工技术的有关知识和技能,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实施方案。通过这一教学环节,导生及其他学生都体会到从设计到加工,最后成为产品的喜悦,有一种“成就感”,从而激发了进一步搞好实训的积极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又为其今后上岗与社会“接轨”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总结
在数控机床实习教学中“导生制”的运用,可以充分考虑中职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并且能够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创新性,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较好的达到学习的目标。“导生制”的运用有利于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合作,并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共享思路、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进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校园文化,同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营造了活跃的实践教学氛围,大大提高了技能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