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医药学论文>临床医学>

奥鹏护理学毕业论文参考样本

秋梅分享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奥鹏护理学毕业论文参考样本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奥鹏护理学毕业论文参考样本篇1

  浅析应激障碍焦虑症和护理学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对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事件的延迟或持久的反应[1-3],治疗侧重于脱离应激源及药物治疗,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绝大多数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在精神病性症状缓解后,遗有明显的情绪障碍如焦虑和抑郁。本研究试图以心理护理手段对后遗焦虑状态进行干预,以达到促进患者康复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选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符合CCMD-3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排除伴有严重躯体疾病及其他精神病史者。全部病例72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实验组男性22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33.8±9.8)岁。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35.7±10.9)岁。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经统计学检验无显着性差异(P>0.05)。1.2方法:两组患者入组后根据病情给予抗精神病药物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2周(两组患者均未用抗焦虑和抑郁药),精神病性症状缓解后,进行焦虑自评量表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定,同时实验组心理护理介入:第1周采取集体心理护理,根据患者发病原因不同以及焦虑程度的轻重,将相似发病原因及程度相近的患者5~7人分为一组,每次1~2h,1周4次,采用以下形式:①讲座方式,结合患者的焦虑症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向患者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每次讲解必须联系患者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有目的、有重点地阐述引起患者焦虑的原因,便于在个别心理护理时患者能充分暴露焦虑体验。②组织座谈讨论,首先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鼓励和诱导患者联系疾病的实际和发病原因,心理社会因素、病前性格,结合目前焦虑体验展开自由讨论,尽量做到每一个患者都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以达到互相启发,良性互动,并注意收集患者反映的与焦虑有关的问题,以便个别心理护理阶段中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第2周个别心理护理:①细听倾诉,目的是收集相关信息,建立信任关系,给患者以宣泄焦虑的机会。②支持与鼓励,给予患者以心理支持,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消除顾虑,鼓励患者从心理创伤中走出来,使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第3周行为疗法:①脱敏疗法,让患者逐渐去接触会引起焦虑反应的事物、环境或情况,由少渐多,慢慢调节其程度,让患者习惯,不发生焦虑反应。②全身松弛法,在安静的环境下,让患者坐在椅子上,或躺在床上,半闭眼睛,按次序指挥自己的肌肉松弛下来,先是头部,然后依次是颈部、肩部、背部、腰部、四肢的肌肉,最后达到全身松弛的状态。全身松弛后可以使紧张的肌肉得到调节,从而调节紧张的植物神经,通过生物反馈作用缓解焦虑情绪。而对照组只给予常规的护理措施,而不施加任何心理护理手段。治疗结束时再次进行焦虑自评量表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定。1.3疗效评定:由两名受过训练的精神科主治医师在一致性测验后,于心理护理前后行焦虑自评量表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测评。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减分率评定疗效,痊愈:汉密尔顿减分率≥75%;显进:汉密尔顿减分率≥50%;进步:汉密尔顿减分率≥25%;无效:汉密尔顿减分率<25%。1.4统计分析:应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0.0)进行χ2检验与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结果表明:实验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经χ2检验显效率及有效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2.2两组治疗前后焦虑自评量表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结果比较,见表2。结果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自评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均有明显降低,t检验有非常显着的差异(P<0.01),治疗前两组患者两个量表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较对照组减分更加明显,t检验有非常显着的差异(P<0.01),说明心理护理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后遗焦虑有明显康复作用。

  3讨论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对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事件的延迟或持久的反应,过去称之为反应性精神病,强调生活事件的强度及持续时间等客观因素在发病中的关键作用[4],但这不足以解释为什么在同样强度甚至更大强度的生活事件面前有的人能平安渡过危机而不发病,这就说明个体易感性和对应激应付能力在发病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闭。以往,多数学者认为创伤后应激障碍预后良好,不遗留缺陷症状[5]。近年来这一观点在修正,国外的诸多研究表明,该障碍往往病程迁延,经年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社会功能[6-7]。本实验观察到绝大多数患者在精神病性症状消失后均遗有明确的情绪障碍,这与既往研究的结果相一致[8-9]。这也表明重大心理创伤对患者产生持久应激效应,会长期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同时,从一个侧面说明患者的心理成熟度和应对应激的能力在发病中有同样重要的作用。由此,研究心理护理手段在疾病康复中的作用就有很大意义了。

  本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显效率83.3%,对照组55.5%,二者差异显着,治疗前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较对照组减分更加明显,t检验有非常显着的差异(P<0.01),说明进行心理护理可以有效地缓解后遗焦虑状态,促进患者的康复,从而避免一部分患者的慢性化趋势。本实验采取的方法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循序渐进的,在创伤应激期应给予支持性心理护理,需要注意的是不宜采用让患者回忆创伤事件的认知疗法或暴露疗法,因为有加重病情的可能。另外,心理护理的关键是护士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对护士有足够的信任。在应激相关障碍后期,精神症状大部分消失,为患者提供有关应激相关障碍及其治疗的知识也很重要,还需注意患者家属及其他社会关系的力量,强化社会支持[10-11]。

  本课题研究结果充分显示,实验组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后焦虑症状明显较对照组减轻,两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达到了康复的目的。本实验研究结果值得临床护理工作者重视。

  奥鹏护理学毕业论文参考样本篇2

  谈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

  “多元文化”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指两种文化现象,即殖民地和后殖民地社会的文化,前者是指殖民国家的统治文化和原住民的种族文化,后者是指具有不同社会和文化来源的民族虽共同生活在一起,但各民族之间以及各民族群体之间的文化特性有较大的差异[1]。因此,多元文化背景包含多元文化的差异、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多元文化的融合。美国护理专家Ma-deleineLeininger于20世纪60年代在人种学及对护理和健康—疾病照顾相关习惯、信念和价值的文化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跨文化护理的概念。她认为护理的本质是文化关怀,同时强调文化因素对健康的作用,强调因人施护,即护士应根据人们的文化价值和对健康的认识,为其提供有意义和有效的护理保健措施[2,3]。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迅速发展,跨国界、跨区域的人,即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社会群体越来越多,也就是具有多元文化的人群越来越多,同一所医院的护士面临着从护理一种文化的病人到护理另一种文化的病人,即跨文化护理。因此,跨文化护理已成为我国现代护理的发展趋势,跨文化护理教育也成为护理专业学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1我国跨文化护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研究表明,现阶段我国跨文化护理教育存在许多问题:①缺乏具备开展跨文化护理教育的高素质教师;②护理教育课程设置偏重基础医学,教育理念不符合现代国际护理的要求,对语言应用及文化素养的关注不够,从而导致跨文化护理内容的缺失;③缺乏规范化的跨文化护理理论和实践教材;④现有的跨文化护理教育多以英语教学为主,未能将本土化的跨文化护理理念融合到护理教育体系中;⑤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4-9]。针对以上问题,我院尝试对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2改革措施

  2.1帮助专业教师树立跨文化护理教育理念,提高跨文化护理教育能力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任课教师的信任和欣赏,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只有具备了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才可能适应多元文化教育,才能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对各种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与选择,从而真正从行动上为跨文化护理教育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建设一支具有跨文化护理教育理念和教育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开展跨文化护理教育的关键。为此我们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将跨文化护理教育理念根植于教师的脑海,浸入教师的骨髓。同时,我们还采取多种措施来提高教师的多元文化教学能力:首先,要求专业教师将自己的知识结构从专业知识拓展到非专业的社会文化知识,通过博览文化群书,如《跨文化交流学》、《宗教学》、《多元文化与护理》、《民族学》等,了解和理解社会的多元性、文化的多样性和价值观的多元性,掌握多元文化护理的内容和方法,从而提高他们对多元文化的认知水平。其次,班主任老师都由专业教师兼任。由于我院学生来自湖南、福建、广东、云南、新疆等全国十几个省市,我们要求班主任老师在该班举行“民俗民风”分享会,使每个省的同学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独特文化,以此培养专业教师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再者,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去学校定点社区或附属医院服务学习半年以上,通过社区或医院服务学习获得对不同社区服务对象的文化特质的认识,并在为服务对象提供护理服务的过程中建立跨文化交往以及获得跨文化理解与反思的充足机会。社区服务学习方法赋予了抽象化的多元文化教师教育课程以生活化的诠释,使得护理专业教师可以在社会实践情境中直面文化的多样性问题,为开展跨文化护理教育积累素材。通过采取多种措施,我院初步建设了一支具有跨文化护理教育理念和教育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2.2建设具有跨文化护理特色的“3+3”课程体系模块,突出人文素质教育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为了突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护理能力,我们将原来“2+2+2”的课程体系模块(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和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变为“3+3”的课程体系模块,即3个必修课模块(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和3个选修课模块(专业提高限选模块、专业岗位限选模块和专业岗位任选模块)。课程体系的改革着重于选修课模块的构建,即删除原有选修课中的核医学、大学语文等,在专业提高限选模块中增加《跨文化交流学》、《文化护理与沟通艺术》等课程,在专业岗位限选课模块中增加《宗教学》、《民俗学》、《护理美学》、《护理与法律》等课程,在专业岗位任选模块中增加《人类文化学》、《西方文化导读》、《英语国家概况》和《中国文化概论》等课程。改革以后的课程体系选修课学时增加了近20%。

  2.3编写具有跨文化护理特色的教材,实现多元文化护理理念的整合

  为了满足双语教学的要求,达到课程优质资源的有效利用,我们联合国内高校教师先后编写了护理学基础的理论与实践双语教材。2004年出版的双语理论教材既涵盖了《护理学基础》(人卫中文版)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又将国外护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与国内的护理基本知识和技能相结合,引进了许多新的知识和观点。随着护理学的发展和国外先进护理理念的引进,人们对多元文化护理和人文护理关怀的需求日益增多。我们结合护理学基础实践双语教学改革经验和护理人文关怀教学改革成果,于2011年编写和出版了《基础护理学实践教程(中英文双语版)》。该教材结合临床案例,在操作流程中增设情景对话,做到了人文关怀,体现了护理的本质文化关怀,为跨文化护理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和实践教材。

  2.4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提升本科护生的跨文化护理能力

  2.4.1改革理论课教学方法在护理学专业基础课和临床护理课程的理论教学中灵活采用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方法,为学生提供不同文化背景、民族和不同国家服务对象的案例,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树立跨文化护理的理念和意识。

  2.4.2改革实践课教学方法在护理学基础与临床护理实践教学中,我们大胆采用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教学法和标准病人教学法等方法,选择有代表性的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病人”,也就是有些少数民族的学生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在护理实践操作中感受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同时开展人文关怀教育,将人文关怀理念与基础护理学知识和技能融合在一起,要求学生在护理实践操作中运用人文关怀语言与病人进行沟通交流。通过这些方法,强化学生的服务理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灌输跨文化护理理念,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4.3构建跨文化护理网络教学平台我们在完善现有护理学专业课网络课程的基础上,搭建跨文化护理网络教学平台。该教学平台包括跨文化护理基本知识、跨文化护理课件、资源库、下载区以及实践区等五大模块。实践区主要是针对某阶段教学的内容需要结合跨文化护理的要求而提出的课程实践。

  2.4.4开展多种形式活动,营造人文素质教育氛围我院经常开展英语角、英语竞赛、英语板报、英语话剧和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旨在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让学生与我校国外留学生组成学习兴趣小组,以互帮互助的形式更多地了解多国文化和风俗习惯;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了解不同人群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为其今后进行跨文化护理奠定基础;定期开展学术讲座,增加与国内和国际同类院校的交流;同时邀请医院的护理专家、社区护士进行学术讲座,增加学术氛围,使学生了解国内外护理现状,比较其工作重点的差异,提升学生跨文化护理能力。

  2.5建立连续性的跨文化护理教学评价体系

  2.5.1开通在线测评平时成绩包括每门网络课程每一章节的练习、跨文化护理网络教学平台的参与和使用率以及实践区中论文撰写和PPT汇报情况,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2.5.2课程理论和实践考核中强调跨文化知识的应用课程理论考试要求强调跨文化护理理念与专业知识的结合,试题中案例要突出有较强的灵活性、综合性和实用性,强调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护理学基础实验考核时提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病例,以考核学生跨文化护理的能力,并且修改实验考核标准,增加了仪容、仪表、语言、体态、沟通等非技术内容。护理临床实践评价则采用模拟现场考核,侧重于对多元文化护理临床实践技能、思维能力和决策能力的评价。改进后的评价标准更突出了跨文化护理的特点。

  3改革成效

  3.1师资力量发展壮大

  我院初步建立了一支具有跨文化教学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如我院的青年教师100%获硕士学位,2人获得省级教学能手、3人获得校级教学能手、2人获得多媒体十佳教师,获奖人数达50%以上。

  3.2学生就业竞争力增强、就业质量提高

  护理学专业就业率在全校名列前茅,就业率高达90%以上,其中在三甲等医院就业率在85%以上。近三届毕业生就业地区和档次分布呈现发达地区迅速增多、省城三甲医院剧增的趋势。

  3.3学生客观评价高

  调查结果显示:87.1%学生对我院教师的多元文化与护理的知识面感到满意,94.3%学生对建设的“3+3”新增课程感到满意,90.2%学生对双语教学课本内容形式满意,77.9%学生认为认可新的教学方法,98.8%学生对课外活动的积极性高。

  3.4用人单位评价高

  毕业生中,50%以上已成为医院和教学单位的技术骨干,5%以上成为单位的管理者,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专业英语运用能力和多元文化护理能力得到用人单位充分肯定,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李昕、宋雅静等10余名学生通过托福或雅思考试出国工作或深造。

  4小结

  本研究在现阶段我国跨文化护理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通过拓展教师的社会文化知识和去定点社区或附属医院进行跨文化护理实践,帮助专业教师树立跨文化护理教育理念,培养了一批具备开展跨文化护理教育的高素质教师。通过在课程体系中加入人文素质教育模块,改革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教学方法以及搭建网络教学平台,编写具有跨文化特色的理论和实践教材等措施,解决了以往护理教育课程设置偏重基础医学,对人文素养关注不够,缺乏规划化的理论和实践教材,跨文化护理教育多以英语教学为主,未将本土化的跨文化护理理念融入教育体系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开通在线测评,增加多元文化护理实践技能的考核,建立了连续性的跨文化护理教学评价体系。与此同时,跨文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取得了学生对改革模式的满意度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增强、就业质量提高,用人单位评价高且有学生出国工作和深造等成效。由此可见,此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护理能力,同时也可为其他领域教学体系的建立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3232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