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的老区延续及思考
下面是关于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的老区延续及思考,欢迎阅读借鉴。
2013 年 7 月,习近平在党的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最重要依靠”。[1]群众路线是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缔造出的党的生命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革命老区模范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当前,革命老区充满着新的活力,发挥出后发优势,尤其是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更是体现出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在延续。
一、历史考察: 毛泽东在群众路线形成中的突出贡献
毛泽东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缔造者,也是群众路线的模范执行者。在党的群众路线的确立过程中,毛泽东做出了巨大贡献,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群众路线。
(一) 群众路线的形成建立在毛泽东对中国农民同盟军的深刻认识和揭示革命动力基础上
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就立下拯救民族于危难的远大志向。1919 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写道: “时机到了! ……浩浩荡荡的新思潮业已奔腾澎湃于湘江两岸了! 顺他的生,逆他的死。”[2]大革命时期,国民党右派一度认为农民运动“糟得很”,攻击农民运动是“痞子运动”、“惰农运动”; 上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也极力把农民运动控制在他们允许的范围内; 党内也有人对农民运动妄加指责并采取压制的态度。为此,毛泽东开始深入湖南的湘乡、湘潭、衡山、醴陵、长沙等地考察农民运动。
经过长期考察写就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毛泽东思想的开篇之作,也是对中国革命对象、革命动力尤其是对中国的农民阶级的地位作用分析非常深刻的代表作。他高度评价了农民打击地主时取得的成绩,指出,“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所要做而没做到的事,农民在几个月内做到了”,[3](p15)“农村中须有一个大的革命热潮,才能鼓动成千成万的群众,形成一个大的力量”。[3](p17)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都离不开广大民众,毛泽东作为一个农民出身的领袖,在大革命的关键时刻,找到了力量的源泉和革命的动力。
(二) 群众路线的形成建立在毛泽东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和局部执政历程中
在 1929 年至 1934 年间,毛泽东做了大量调查研究,撰写了大量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工作报告,对党的群众路线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毛泽东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一文中指出: “红军的打仗,不是单纯地为了打仗而打仗的,而是为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并帮助群众建设革命政权才去打仗的。”[3](p79)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是为了彻底地解放中国人民,真正做到了为人民利益而奋斗。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指出: “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因此,我们需要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实际调查。”[3](p115)党要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就要深入群众,并善于听取和吸收群众的意见。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一文中指出: “革命战争的激烈发展,要求我们动员群众。”[3](p119)
毛泽东在这些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性思考,很好地解决了群众路线中的这一根本性问题。1934 年 1 月,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强调,要想得到群众的支持,“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3](p137)
(三) 群众路线的形成建立在毛泽东为民族独立解放的战争基础上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对群众路线的深入认识,反映了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在不断走向成熟。
首先,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把马克思主义同党的群众路线联系起来,系统阐述了群众路线的内容。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指出: “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 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 ,又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4](p633)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我们党的工作方法中的具体体现。这使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在实践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
其次,从共产党的性质高度,明确提出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区别其他政党的显着标志。1945 年 4 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指出: “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着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5](p1094)
再次,从党的历史经验高度,明确提出群众路线是党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法宝。在 1945 年召开的党的七大上,把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写入了党章,同时对其理论内容作了系统的概括。它包含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向人民群众学习等观点。
这充分表明了全党已经认可群众路线并成为我们党克敌制胜的法宝。
二、实地调查: 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在老区延续
毛泽东在深入中国农村、农民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一条群众路线。《保持党的纯洁性研究》课题组按照毛泽东当年开展调查研究的方法“走走党史”,课题组相继赴山东、赣南、闽西,以及河北西柏坡等地进行了群众路线的调研。笔者看到,今日的老区充满着新的活力,发挥出后发优势,体现出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在延续。
(一) 重温苏区好作风: 赣州开展“三送”工作兴民利
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时期能够得以发展、壮大,并建立和巩固红色政权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苏区干部好作风。苏区干部坚定信仰、深入群众,在努力做“第一等工作”过程中通过优良的作风赢得了群众,密切了干群关系。
新时期的赣州干部继承了当年苏区干部的好作风,开展“送政策释民惑、送温暖聚民心、送服务解民难”的活动,探索了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的现实路径并进行了实践创新,赢得了群众的赞扬,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送政策”,立足宣传、解惑,着重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送温暖”,立足排忧、解难,着重解决感情不沟通的问题; “送服务”,立足发展、致富,着重解决宗旨不落实的问题。
在“送政策”过程中,建立了“进门、宣讲、解说、跟踪”制度; 在“送温暖”过程中,建立困难党员“一卡通”制度; 在“送服务”过程中,建立农村党员“定区联户、助政惠民”机制、城市社区“和谐社区 126”机制、非公企业“三联四帮”制度。“三送”活动要求每名下派干部必须与单位工作脱钩,每天与农户(居民、职工) 同吃同住同劳动,每天必须按 20 元的标准支付农户食宿费用,必须记好《民情日记》等等。
据统计,自“三送”活动开展以来,全市下派干部共为基层群众办实事好事 45700 件,解决基层群众难事 40098 件。下派干部巴心巴肠的帮助,让群众充分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和谐,一心一意跟党走、聚精会神奔小康的信念更加坚定。
(二) 发展不忘优良作风: 山东微山县密切联系群众树形象
第一,以身作则,面对拆迁先拆围墙。微山县基层党组织面对拆迁问题,不忘当年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用群众能接受的方式得到群众支持。微山县委拿出最好的地方建设安置房,并在教育、医疗等方面进行配套; 专门为被拆迁群众举办慰勉晚会,县级班子集体向群众行慰勉礼,以真情换民心,得到了群众的赞许。县委住的却是上世纪 80 年代建造的办公楼,办公楼比较破旧、四周没有围墙、没有门卫把守,当地百姓随时可以到办公楼里找领导。而在办公楼外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大公园,早晚都有市民在锻炼休闲,体现干群关系密切,真是做到了坚持群众路线。
第二,“进百姓门、吃百姓饭、知百姓事、帮百姓忙”。微山县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组织机关开展“四百”的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干部建立健全“干部联系农户”制度,探索建立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工作队伍,驻村联户、人人参与、户户覆盖。“四百”工程组建了县级班子成员、下派“第一书记”和县乡机关在职人员为主体的工作队伍。根据每一村的农户分布情况进行网格化划分,每名干部在自己单位领导干部的联系点或联建村、下派干部包驻村中联系 40 户农户,实现人人有联系,户户有联系人。
二是建立民情档案,探索建立全方位体察民情机制。微山县聘任了 761 名县级及以上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民意代表”,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主动深入村组、农户及企业生产一线,联系走访群众,收集群众反映的意见、建议和合理诉求。每位干部要认真填写活动记录,建立《民情档案》和《帮扶工作台账》,做到民情全知道。
三是抓住特色载体建设,真正服务于民。微山县针对湖区居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实际,结合湖区特点开展特色载体建设,先后建设了“水上党群服务中心”、“水上法庭”、“水上警务室”、“水上接访船”等,架起了服务群众的连心桥。针对留守儿童家庭实际,开展了“千名教师访万家”的活动,构建“家校联系”新机制; 在医疗卫生方面,创新“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建立“家庭医生专家巡回医疗队”,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真正服务于民,做到了干部进门“狗不咬”。
四是注重考核,实绩公示,提高主题实践活动的实效。所有下派干部每个月进行工作实绩公示,每季度进行一次考核评比,不定期抽查、实地督导、电话访查等形式加强督导,对全县各级领导干部、机关工作人员等公职人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实行全员排位,末位黄牌。“四百”工程调动了广大干部联系群众及为民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主题实践活动的效果。
(三) 干部驻村接地气: 河北开展组织建设活动惠民生
河北省近年来推出了干部下乡,15000 多名干部进驻到 5000 多个村开展工作的活动。这些干部在农村吃住 10 个月,为农村发展谋划出路,培养农村发展带头人,并做好农村稳定工作。每个工作组由 3名队员组成,每个单位必须有一位厅局级干部带队。在 10 个月的驻村时间里,他们将与原单位工作脱钩。在驻村期间,工作组必须完成的任务,除走访民情外,还要帮助加强基层党组织,培训基层党员干部,建好农村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做好基层维稳。很多干部驻村后,自加压力设定目标,为村民解决 10 件事。除了规定动作外,很多干部自己还主动要求增加自选项目,比如筹措资金建文化活动广场等。在驻村期间,干部主动为农民解决打井、饮用水、种子、化肥等问题。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要跑渠道为他们解决。驻村期间,干部自己动手,租农民的土地,种蔬菜、粮食等。吃不完的菜给老百姓,而驻村干部的菜不够了,村民也会把自己的菜给驻村干部。按照要求,驻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驻村工作每月不少于 20 天(每周 5 天) 。驻村工作结束,要写总结,而总结只能写问题,不能写成绩。
事实上,这些要求干部大多是可以达到的。因为,当驻村干部真正到农村工作以后,把为百姓做实事作为甘心情愿的事,他们和老百姓结下深厚的感情。说到底,党的群众路线能不能落到实处,是党员干部信念的问题,也是感情上问题。
三、问题思考: 对当前党群关系的现状分析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可以明确看到,党的优良作风正在发扬,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同度也在不断提升,这是主流。但是也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党群关系方面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课题组自 2013 年以来,深入全国各地开展了党群关系问卷调查。发放问卷 3200 多份,收回有效问卷 3000份,有效回收率为 93. 75%。笔者对数据进行处理,主要采用频数分析与列联表检验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其中的部分结果值得我们思考。
(一) 脱离群众的危险在加剧
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当前的党群关系十分不容乐观。在此次问卷调研中,有 37% 的人认为我们国家党群关系较差,10%的人认为差,如果将较差和差合并起来,几乎近一半的人认为党群关系不好。
这还不包括 32%的认为党群关系一般的人。而实际上,只有 4%左右的人认为党群关系很好,17% 的认为较好,合起来不过两成多一点。这是当前党的建设中一个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
(二) 党群关系成为各种问题的焦点
广大党员干部的精神懈怠的危险在加剧,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在此次调查中发现,32. 14%的被调查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淡化”,43. 57% 认为“理想信念动摇”,64. 29% 认为“道德作风败坏”,33. 57%认为“宗旨意识淡化”,46. 07% 认为“群众观念淡薄”,在这个不定项选择题中,各项负面指标都居高不下。事实上,这样一份数据结果显示了当前群众对于党员干部期望值的下降。有 35%的人认为身边的共产党员做得不是很好。期望值的下降必然导致中国共产党与群众关系的疏远与隔膜。如何弥合这种疏远与隔膜,需要党员干部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时时处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重塑起新的时代条件下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心,这是当前党的建设的根本。
(三) 社会问题与党群关系的交缠
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有众多的社会矛盾与问题,与党群关系关联。群众认为是这些问题导致了其对中国共产党的满意度降低。主要包括七个方面: 医疗卫生方面的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子女相关的“子女上学难、上学贵”; 与就业密切相关的社会就业难、失业多; 与养老相关的群众养老保障水平低; 社会治安不好,住房价格过高,环境污染严重等。在调研中发现,群众普遍反映这些问题比较严重。
(四) 干群关系隔阂成为影响党群关系的焦点
调研发现,当前,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关系正在形成一种隔阂或隔膜的倾向。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党员干部与群众的沟通少了,群众的不满就增加了。这种隔阂的加剧,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当群众遇到困难或问题不敢再找党和干部了。当群众利益受到党员干部的侵害时,也不敢直接找党解决了,他们较多选择默默忍受、上访或求助新闻舆论。
(五) 腐败问题仍是人民关注的政治问题
在调研中发现,有超过七成的人对党解决好当前的党群干群矛盾问题表示有信心。但同时也看到,腐败已经成为广为人知的现象。对于腐败问题产生的原因,人们的意见纷纭,而最主要的原因,选项最高的是“对党员干部监督不力”,占 79. 44%。而在面对“哪种监督方式对转变干部作风比较有效”的问题时,选择“群众监督”占 60. 44%。
四、现实启示: 党的群众路线是历史的更是现实的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根本的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面临的最大危险。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保持党的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通过对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历史考察和对今日老区的群众路线现状的了解,以及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一) 党的群众路线既是历史的,更是现实的
党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不断克服各种艰难困苦取得胜利的根本路线和经验总结。毛泽东是党的群众路线首创者。从邓小平到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都对党的群众路线进行了继承和发扬。当前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更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理论与实践。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依靠群众路线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我们党依靠群众路线取得建设的巨大成绩; 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同样依靠群众路线迈出了一个又一个坚定的步伐。
对照历史与现实,可以得出结论: 党的群众路线既是历史的,更是现实的。尤其对于现实,党的群众路线更具有特殊的意义。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而现实是,当下党群之间在思想上存在着一定的隔阂; 党群干群利益矛盾逐步凸显; 党群干群“主仆”关系错位; 群体性事件增多,组织化程度日益增强。只有建立密切的党群关系,才能转变党的作风,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四风”问题,才能解决党的建设的“治标”的问题并为治本赢得时间,才能进一步推动党执政民主化、科学化,从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我们党在历史上靠群众路线“打天下”,今天,我们党更要靠群众路线“治天下”。
(二) 党的群众路线是一个有丰富内涵的理论体系,不能单一化
党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一个有丰富内涵的理论体系。它主要包括: 历史依据、为了谁、依靠谁、群众感情观、保障机制以及检验标准等。党的每一历史阶段强调群众路线,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与特定的历史内涵,都有着丰富的内容体系,一脉相承。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群众路线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创新,更加丰富了党的群众路线理论体系。“四大风险”、“四大考验”,对党的群众路线历史依据作出了新判断; “以人为本”,对党的群众路线为了谁、依靠谁作出了新论断; 新“三民主义”,对党的群众路线感情观作出了新表述;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对党的群众路线有效保障形成了新机制;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形成了群众路线作为检验党执政活动的新标准; 党内教育活动,更是对密切党群关系的新探索; “为民、务实、清廉”,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新实践。
在现实中,却存在着种种把党的群众路线工作单一化的倾向。说到底,都没有把群众路线当作一个有丰富内涵的理论体系来对待,都没有认真对待党的群众路线,都没有认真抓群众路线的落实。党群关系日渐隔阂也就不足为怪了。目前,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就是要通过“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再塑党员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新形象,真正把群众路线接上地气,实现“为民、务实、清廉”。其中的关键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党的群众路线的历史依据、为了谁、依靠谁、群众感情观、保障机制以及检验标准等问题。
(三) 党的群众路线是一种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三位一体的建设主线。该问题的提出揭示了改革“深水区”时期影响党的长期执政的重大问题。在党的“三位一体”的建设主线中,先进性是本质,纯洁性是保证,执政能力是落脚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其中的应有之义。其关键是科学化执政。无论从执政党建设的角度,还是从政治学理论的角度,以及组织行为学和政策学的角度,科学与民主都是不可分割的一对孪生兄弟。一个人的精力、能力、知识是有限的,一个政党的水平也有其一定的限度,人民群众的参与是必须的。离开群众和大众的参与,管理者无法科学地制定政策,无法有效地执行政策,更谈不上对政策进行纠偏和完善。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注重走群众路线,形成了丰富的群众路线理论,天然具有提升执政能力的优势。在处于改革深水区的今天,我们应该用好这个法宝,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坚定走好党的群众路线。
目前老区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及其典型做法,是老区历史经验与现实特点的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既是历史的,更是现实的,借鉴老区经验具有重要的意义,落脚点在于现实需求。对于正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应该总结历史经验,从根本上把党的群众路线看成是一个有丰富内涵的理论体系,弄清楚历史依据、为了谁、依靠谁、群众感情观、保障机制以及检验标准等问题,而不是单一化。同时,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结合起来,实现党的执政能力的民主化、科学化,解除改革发展的难题,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
[2]习近平.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 12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新华网,2013 -12 -26.
[3]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4]李维汉选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7.
[5]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毛概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