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毛概论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毛概论文

坚烘分享

  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到2020年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讲话中强调要在2020年让八千万贫困人口全面脱贫。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毛概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毛概论文篇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读》

  摘要: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到2020年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讲话中强调要在2020年让八千万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到2020年我们要建成的小康社会,必须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方面发展的和谐社会。虽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脱贫是困难的, 我们一定可以实现。

  关键词:小康;小康社会;社会主义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个主要方面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下的经济窘境

  (1)关键性结构转型滞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是衡量经济现代化程度的基本指标之一,但并不是唯一性的指标。即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我们所要求的目标,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就此判定我国已经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中东产油国并不被列入已经现代化的国家之列,究其原因就是这些国家的工业所占比重太小,缺乏制造能力,产业结构与先进国家的相差甚远。从结构转型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达到了800美元之后,我国的经济并没有完成一系列关键性的结构转化。突出表现在产业结构转型、就业结构转型、城市化过程和社会分配结构转型滞后。[1]

  (2)实现关键性的结构转换。2020年我们实现社会全面小康,人民全面脱贫,我们需要提升的数据指数是空前的,我们要面对的社会结构转型也是空前的。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需要完成一系列结构性转换,但这个转换需要在进一步扩大经济总量的基础上进行。扩大经济总量,固然是进一步提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需要,而且是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需要,是促进一系列结果转换的需要。我国GDP翻两番对于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是十分必要的,举例来说,到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比2000年翻两倍,意味着国内生产总值将从8.9万多亿元增长到35万亿元,按目前汇率折算,将超过4万亿美元,大体上相当于目前日本的水平。但事实上,我国仍处于结构转型期,经济增长的潜力还是有的。[2]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下的政策抉择

  中国要建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政治,在现有的根本政治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同样要具备赋权、参与和利益协调机制等政治因素。赋权首先是一种扶贫理念,主要是针对扶贫援助项目如何能够真正落实、让目标人口实际收益。家庭承包责任制是一种制度创新,它赋予广大贫困的农民控制农产品生产的关键决策权力,在集体农业时代他们丧失了这种控制权。这种政策的一个重大意义是在广大农村恢复了激励机制。这一改革首先在地方层次上进行试验,然后被引向全国,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同时也释放出大量的农业劳动力。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的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机制与制度合理、公平、有效,使阶层利益得到合理有效的调节,只要社会保障体制能够充分发挥其双重职能,我们就能较好地处理各种现实中的利益冲突,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顺利实施。[3]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下的文化建设

  (1)构建多元文化投资体系。为了解决文化发展与文化投入的矛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就必须建立一个国家、集体、社会、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投资体系。政府要加强和改善对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一方面要按照中央文件精神,落实文化经济决策。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完善政府的文化投资方式,增强奖励先进、鞭策后进的功能,提高政府文化投资的效率和效益。政府要运用各种政策杠杆,鼓励其他产业部门、社会组织或个人投资文化产业。在文化产业发展初期,除了继续认真执行对文化企业单位的税收减免和所得税返还政策外,文化产业门类要尽可能减低门槛,逐步向民营资本开放。例如,要积极吸引外资参与艺术品经营、音像制品分销、大众娱乐项目的经营以及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和经营。并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中的股份制企业,实现股权的多元化和社会化。[4]

  (2)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异质文化只有通过不断接触和交融,适时地、多维地、创造性地将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要素转化为自身发展的营养,从而扩充和丰富自己的文化特质,富裕自身文化形态以新的内容和功能,才能永葆先进性,更具生命力。例如“引进来”与“走出去”要将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大胆地“引进来”。因此,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应当充满自信,应当主动积极地将我国的优秀文化通过各种渠道介绍到国外,让世界逐步认识和了解我们的优秀文化,以扩大我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5]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下的社会问题

  (1)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十年代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GDP跻身世界一流强国,居民平均收入大幅增加,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范围、水平、程度领先世界,担我们必须清楚近二十年的发展多数集中在城市,我们的农村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落后,我们必须将农村发展作为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直面问题,克服困难才能顺利实现全国的小康目标。现阶段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例如,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4元提高到2476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递增7.2%,但分阶段看,增速是先快后缓慢,特别是1997年以后,国家经济总量体量巨大,再保持持续的8%以上高速增长是很困难的,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60元,每年的增速要达到5.5%到6.6%才行,所以要达到此目标,还需要很大努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党的报告中指出,要达到更高水平的小康目标是:“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如果对农村没有特殊的社会保障措施,实际的收入差距也不会缩小,到2020年如果城乡差距还是那么大,就会影响小康目标的全面实现。[6]

  (2)缩小农村发展差距的对策。根据党的报告的精神对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现状和原因的分析,严峻的“三农”问题告诉我们,长期向城市倾斜政策,已在各方面造成了严重后果,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首先,要从根源上减轻农民的负担,要从制度上理顺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在农村继续实施费改税的改革,例如以试点费改税的安徽和湖南地区,效果很好,能减负30%到50%。要千方百计从农业增产增收着眼,根据市场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形成优势地区和产业带。其次,要增加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建立农业保护机制。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是一个比较弱势产业,因此对农业采取保护机制十分必要的,应充分利用世贸规则制定保护政策,并增加政府对农业的投入。然后,要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要把农村的教育经费比例纳入全国教育经费比例当中,要逐渐扭转基础教育由农民负担的状况,实施真正的九年义务教育。并对农民进行市场经济意识和信息化知识的教育,以提高农民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调节生产结构的能力。[7]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意义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有益于中国未来的发展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阶段。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如今中国正处于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建设小康转变的新局面,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关键性的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成为全面小康阶段还有很多困难,第一,贫困人口基数过大,习报告中提到的八千万贫困人口,占我国总人口比例的十六分之一,第二,贫富阶层分化过于严重,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收入开始拉开,有一定程度的差距是很正常的,但如今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有很多不合理因素发挥了很大作用,让人难以接受。第三,区域经济发展失衡问题。众所周知,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沿海内陆间有着较大差距,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以及医疗卫生福利等都不平衡。第四,结构性转变滞后问题。直到现在这四个方面依然存在种种问题,甚至停滞不前。鉴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我们不能单纯地把“增长”视为“发展”,也不能把经济问题同其他社会问题对立起来。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落实。建设由物质层面扩展到精神层面,由经济领域扩展到生态领域,由社会建设扩展到人文建设。在物质保障的前提下,充分发展教育,改善居住、社保、环境等条件。除此之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是全民共享的小康社会,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无论是沿海还是内陆,无论是东中部还是西部,都要纳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计划当中。我们要在发展中求均衡,在均衡中求发展,不可顾此失彼,不可急功求成。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党之所以特别重视和强调人民利益这个基础,因为我们只有有了这个基础才能和谐并且有序地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个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并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党,什么时候宣布进入小康社会,什么时候宣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什么时候提出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利益高度统一完全是个时机问题。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承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还要深刻认识到在当代加强教育、提高人民素质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要形成学习终生,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并致力于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文化创新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支撑,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脚步。身心健康,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占有不可磨灭的重要地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提高和改善国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保障。只有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 李培林、朱庆芳:《中国小康社会》,第33~34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 李培林、朱庆芳:《中国小康社会》,第39~41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 李培林、朱庆芳:《中国小康社会》,第274~276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 胡大平、姜迎春、郭榛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第337~338页,2005.

  [5] 胡大平、姜迎春、郭榛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第338~339页,2005.

  [6] 李培林、朱庆芳:《中国小康社会》,第139~143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7] 李培林、朱庆芳:《中国小康社会》,第147~148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毛概论文篇二

  《试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摘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人类自身的协调发展,其本质是富民强国、民主进步、文化和谐,亦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关键词]小康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一

  小康一词源自《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成书时间距今大约2500年,小康在诗经《诗?大雅?民劳》中日:“民劳亦止,汔可小康。”其意思是讲老百姓终日劳作不止,最大的愿望就是过上小康生活。它有两层含义:一是一种介于温饱与富裕之间的生活状态,即温饱有余而富裕不足;二是知识分子的理想社会模式,是指一种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后来儒家把比大同社会较低级的一种社会称之为小康。

  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借用“小康”这一概念,描绘了中国式的现代化进程。此后,邓小平又多次重申“小康”概念,并把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二步界定为达到小康。目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已经胜利实现,人民生活总体达到了小康,但还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和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所谓低水平,是指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还刚刚迈入小康社会的门槛,也就是说刚刚“达标”。所谓不全面,是指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阶段,以教育、体育、文化、卫生为核心的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比如,我国城乡居民总的消费支出中用于吃饭的比重仍然偏高。据统计,2001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7.9%,刚刚越过小康标准的底线向富裕型迈进;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47.7%,基本上属于刚刚“入围”小康标准,而用于发展性消费乃至享受性消费的比重仍然偏低。

  所谓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工农之间和城乡之间,以及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收入和生活水平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在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诸多方面,以及小康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进展状况和达到的水平也是不平衡的。

  党的所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针对我国目前所达到的低水平、不全面和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状态而言的。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三个“更”,即“更高水平”、“更全面”和“更平衡”。

  所谓更高水平,是指到2020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要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使我国的小康社会建立在一个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之上。具体而言,就是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即达到36万亿元人民币;而人均GDP将在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目前水平的前提下超过3000美元,接近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实现上述目标意味着,2001~2020年的20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要保持在7.18%左右。这在我国目前经济总量已超过9万亿元人民币的情况下,无疑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如果我国的GDP能够保持这样一个增长速度,那么我们将创造一个在人口大国连续高速增长近50年(从1978年算起)的历史性世界奇迹。

  所谓更全面,是指到2020年我国居民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获得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更为充分的满足;获得政治、精神文化生活更为充分的满足;获得优美生态环境和个性自由方面更为充分的满足;等等。这个“更全面”,体现在物质文明方面,就是使经济更加发展、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体现在政治文明方面就是使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更加完善;体现在精神文明方面,就是使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从定量指标来看,到2020年,要力争在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达到35%左右,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达到45%左右;从人类发展指数(即人类生活质量指数)来看,要使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总入学率和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均绿地面积、空气质量状况等反映人类生活质量的卫生指数、教育指数和环境指数大幅度提高,使人类发展指数超过0.8。2000年,我国的人类发展指数HDI为0.726,在174个国家中列第96位,如果到2020年我国的人类发展指数达到0.8,则可进入前60位的行列,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

  所谓更平衡,是指到2020年我国目前明显存在的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社会阶层差别等不断扩大的趋势得到扭转并逐步缩小,使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大幅度提高,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总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人类自身的协调发展,其本质是富民强国、民主进步、文明和谐,亦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二

  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强国富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富民强国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但这一美好愿望的实现并不是轻而易举的,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而言就更是如此。虽然我国目前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6位,但就人均水平而言,我们还只是从总体上初步达到小康,这种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国目前的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等等。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在现有小康水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否则,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富民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望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所谓“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正是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真实写照。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需要。正如党的报告所指出的那样,中国共产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

  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要想巩固执政地位,就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优化人民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往往是决定一个执政党政绩合法性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都无从谈起。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就精辟地指出,社会主义之所以优于资本主义,关键是它能比后者创造出更高的社会生产力。这种更高的社会生产力,必然表现为人民更高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与质量。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需要,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党的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求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把目前这种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推进到更高水平、更全面和发展更平衡的小康,无疑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本质上就是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历史的、逻辑的统一。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实践证明,能否立足国情而又面向世界,能否解放思想而又实事求是,能否尊重发展规律而又不因循守旧,制定一个符合人民愿望、体现人民利益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是关系到我们党能否团结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产生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万众一心去夺取胜利的关键。回顾我们党的奋斗历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根据人民的意愿和事业发展的需要,提出具有感召力的目标,从而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为之奋斗并取得了胜利。党的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无疑也是一个符合国情而又顺应时代,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又体现了事业发展的需要,实事求是而又充满创新精神的奋斗目标,它必将起到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作用。

  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有如下方面: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是基础。要实现这一目标,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具体而言,就是要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就是要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和西部大开发,加快城镇化进程,使城乡经济和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就是要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就是要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就是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就是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2.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其能否实现的重要保证。政治与经济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表明,离开了政治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也难以顺利进行。我们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以加强党内民主为切入点,推动社会民主的扩大;要大力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和决策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要正确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各种有效手段,维护社会稳定,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

  3.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表明,文化、道德作为一种持久的力量,对于减少社会交易费用,促进经济的良好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被称为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之外的第三种调节。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顺利推进其实现的强大动力。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要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做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提高国民素质,培育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此外,大力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和平外交,维护和平、稳定的内外部环境,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千万不可忽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毛概论文篇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前言

  小康社会是古代思想家描绘的诱人的社会理想,也表现了普通百姓对宽裕、殷实的理想生活的追求。所谓全面的小康社会,不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满足城乡发展需要。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中国现代化所要达到的是小康状态。这是中国首次提出要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就是中国式的现代化。

  而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全面分析了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当时情况的前提下,在十六大报告中,重点提出了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定新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

  1.进入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再经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3.到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和纲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和发展,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知名了在新世纪发展阶段继续前进的方向。

  一、目前我国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社会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从这不难看出,我们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政治方面

  1.权利资本化趋势。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提升,各个地方政府为发展经济,大力提倡招商引资,甚至不惜损害地方利益。

  2.公民参与方式与时代脱节。随着互联网和各种新型媒体的出现,本应打开政府与公民交流的新途径,然而政府相关部门却没有很好的利用这一资源,有的政府最初启用这种互动方式。

  3.民众的政治信任程度降低。这主要是因为政府的公信力下降,民众不能,甚至不敢相信政府。

  (二)经济方面

  1.“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日俱增,已经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出,我国发展消耗了世界三分之一的煤炭、钢铁和棉花,将近全球一半的水泥。

  2.中国经济的过度投资。英国杂志《经济学人》认为,中国经济投资过度,投资占GDP比率高达40至45%,没有一个经济体可以承受。且中国的储蓄率高达GDP的40%左右,但是中国年经济增长率却仅仅保持在7%左右。这说明中国的资金利用率低,利用不合理等问题凸显。

  3.收入分配制度合理性有待完善。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其目的就是能够更好的分配收入,从逐步消除贫富差距,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三)文化方面

  1.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传承至今,却几乎消失贻尽,特别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技艺竟遭到无人可传,无人愿学的境地。如戏曲、传统乐器、民间工艺等无一例外的遇到了这种尴尬。

  2.外来文化的冲击。我国的对外开放,不仅带来了新潮流、新面貌,同时也带来了对我国文化的强烈冲击。特别是一些外国的刺激的快节奏的生活和欣赏方式,深深的影响着这一代的年轻人,哈日哈韩族层出不穷,欧美范的模仿也是花样百出。在文字书写上甚至出现了不知所云的火星文,这对中国青少年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3.我国对于文化的自主创新能力偏低。我国对于文化的发展还仅仅出于模仿和有限的传承阶段,并不注重对文化的创新。文化创新,可以将传统文化和中国的实际情况更好的结合,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在目前形势下文化发展的新路子,这样既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又不与时代脱节,岂不是一举两得。

  4.我国对文化的保障制度还有待完善。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生平也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我们也更应该注意人民的精神需要。但是恰恰相反,为人民提供精神生活的戏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等却在逐渐消失,甚至在一些地方完全退出人们的视线。这主要是地方政府不注重对其保护,没有相关的保障措施和资金,致使这些本身就没有什么盈利性质的机构更加入不敷出,最终只好关门大吉。[3]

  二、全面小康社会在我国具有实现条件

  (一)我国政治之民主迹象正在复苏

  国家的繁荣不仅仅看经济,更要看政治,而政治民主又是政治之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有云:“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可见,民主政治的重要性。

  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就充分的显示了我们的民主政治。虽然现在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我党正在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向着民主发展,从而真正的了解民意,体察民情,切实的为人民服务。

  (二)我国经济有一定的增长空间和各项基础   1.我国有巨大的市场潜力。随着人民的生活生平不断提高,城乡建设的开展和不断完善,中国,无论是投资还是消费,无论是对于国内还是国外,都是一个巨大的经济市场,如何能把握好这个市场,成功的驾驭它,我们还是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进的。

  2.我国有较为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为了解决在科技及技术上的发展“瓶颈”,我国引进了大量的先进设备和技术人员,为了确保各项技术在我国的长远发展,更是不断加快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改进现有设备和技术,结合我国实际的生产需要,创造出更加符合我国国情的机械设备和技术方法

  3.我国有一定的人力资源储备。我国是个人口大国,虽然人口素质偏低,但是国家从认识到这一点之后,便加大力度培养科技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并启动人才储备计划,使我国在未来发展中,都有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可供利用。

  (三)我国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

  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可见,随着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增长,人民对文化的需求也是日益提高。不难看出,有需求才有发展的空间,既然人民对精神生活开始不断重视,那么,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也就应该注意并着手振兴中华文化,推动文化创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俩手抓。这对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具体措施

  (一)为政之道,在于安民

  党中央及各级政府,所做出台的每一项措施,都是要站在群众角度,注重群众利益。政治体制的好坏,不应以领导者的评判为标准,而是要以群众的态度为执政标准。

  1.增大民众参与权。在一些重大问题,特别是关乎到群众利益的问题上,领导集体不能一厢情愿,应积极的与群众展开讨论。任何一项措施的颁布,都是有利有弊的,这就要求政府将劣势降到最低,和群众共同探讨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更好的发扬政治民主性。

  2.注重的新科技的运用。新媒体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政府与民众的沟通提供的了便捷的途径,能否切实有效的运用好这些新技术,关乎到政府能否及时的了解民情,把舆论动向,从而更好更快的解决问题,避免事端的扩大。

  3.建设诚信政府。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要想隐瞒任何事都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发生一些公共事件后,政府要做的首先就是尽快的调查事情的真相,然后及时准确的公布调查结果,切不可隐瞒,亦不可谎报。让群众了解事实真相,并予正确的导向,可有效的避免公众的恐慌,对社会稳定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安民之举,在于富民

  1.由“粗放式”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过渡。粗放经济高能耗高污染给中国带来了彻骨之痛,党中央领导集体在反思中国的发展模式之后,便出台一系列措施,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对现有经济体制进行升级调整。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提出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部署。

  2.扩大内需,提高资金利用率。中国是一个储蓄大国,有着庞大的储蓄额,但资金的利用率甚至低于印度,这与中国现阶段的资金配套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要我国加大对资金利用和流向链条的管理,完善相关的制度,建立相关的体系。同时,国家也要积极扩大内需,虽金融危机的锋头已经过去,但其尾势依然强劲,如何有力的拉动内需,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是一场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制度关系。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广大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得到更多实实在在的实惠。

  (三)富民之策,在于育民

  文化的发展,不论在什么时期,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注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中华传统文化承载着泱泱大国五千年的文化精髓,无论是传统工艺还是为人之道,无论是乐书戏画还是施政之理,无论是民俗风情还是用兵之计,无不熠熠生辉。因此,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从社会、单位、学校等各个场所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特别是从青少年抓起,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对外来文化取其精髓,去其糟粕。外来文化的入侵,也不能全盘否定,这对文化的多样性是有一定好处的,但是也不可不加挑选,一概收入囊中。对于发展有利的,我们要适当取之;有一定促进作用的,我们要改进后而取之;对于有害的,我们要坚决抵制。

  3.提高文化自主创新能力。邓小平同志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可见,文化不仅仅丰富人民的精神领域,同时对我国的政治经济也是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加大对科学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加大对技术科学的投入力度,鼓励群众创新,对专业创新予以一定的奖励,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多走访,多观察,多改进,走出一条适合中国自己的文化创新新路子。

  4.加大对文化产业的保护工作。除了在原有基础上加大保护工作,对中小文化产业予以可以定的扶持之外,更要鼓励新型文化产业的加入,并以文化带动区域经济的协调稳步发展。

  结语

  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要实现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战略目标。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不懈奋斗,戮力同心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张志明:《全面小康、制度文明与党的建设》,北京教育出版社,2004(1),第47页


猜你感兴趣:
1.有关四个全面深化改革的毛概论文

2.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关毛概论文

3.四个全面深化改革的毛概论文

4.全面深化改革概论文3000字

5.深化改革的相关毛概论文

6.深化改革方面的毛概论文

    239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