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学科论文>毛概论文>

四个全面深化改革的毛概论文范文

坚烘分享

  坚持四个全面射深化改革,有利于我们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四个全面深化改革的毛概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个全面深化改革的毛概论文篇一:《试论全面深化改革》

  【关键词】深化改革;形成共识;汇聚正能量

  党的届三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新的重要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议题重大,影响深远。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深刻剖析了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未来方向,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合理布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汇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形成了改革理论和政策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是向全党全国发出的深化改革开放新的宣言书、动员令,其力度、广度、深度都是空前的。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就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如何齐心协力贯彻落实全会作出的各项决策部署,笔者体会要着力弄清三个问题,即为什么要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改什么,怎样全面深化改革,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

  一、为什么要进行全面深化改革

  第一,改革开放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停顿、倒退没有出路。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的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改革开放的旗帜,绝不能有丝毫动摇。回顾35年改革开放的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没有改革开放,我们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没有改革开放,我国不知还要在封闭半封闭和停滞不前的状态下徘徊多久。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实践发展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时代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呼唤进一步深化改革,人民群众期待进一步深化改革,改革的步伐决不能停顿,更不能倒退。必须牢固树立进取意识,牢固树立机遇意识,牢固树立责任意识,自觉顺应人民愿望和时代要求,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定不移地把改革推向前进。

  第二,实现“两个百年”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要求全面改革。到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在未来的七到八年的时间里,我国经济发展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新的全面提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生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无疑要涉及到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涉及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涉及到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创新,涉及城乡区域发展格局的完善,涉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构建,涉及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这些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完成。

  第三,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要敢于涉险滩。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解决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强调,“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回顾改革开放35年的实践,我们用改革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但还有很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同时,还要看到,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当前,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如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科技能力不强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资源环境约束加剧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问题,社会矛盾多发易发问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问题,等等。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和旺盛活力。

  二、全面深化改革改什么

  全会明确提出了全面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目标,用“六个紧紧围绕”深刻阐述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思路,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从国防和军队改革,从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方面,具体部署了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句句是改革,字字有力度,内容十分丰富,既要全面把握,又要突出重点,着力领会精神实质,掌握核心要义。

  1、社会主义发展领域层次改革

  (1)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并以此为要义,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市场发展方式,加快建次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

  (2)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轴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并以此为要义,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3)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心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强国。并以此为要义,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4)社会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的基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并以此为要义,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5)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落脚点是建设美丽中国。并以此为要义,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上述五个领域改革,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五领域”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系统,其改革具有多元一体和基础性、多层性、迁延性的特质。搞好这五个领域的改革,我国基础领域层次的问题才能得到综合性解决。

  2、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核心层次的改革

  《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实践的新认识,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新发展。

  《决定》把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上升为“决定性”作用,这在我们党的文件中是第一次,是最大的亮点和理论创新,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内涵质的提升,是对未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针,也是我们党对“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重大指导原则的理性化发展。市场经济按照价值规律,借助供求、价格、竞争等机制杠杆,把资源即人、财、物,以优化的方式分配到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快速地满足千姿百态的社会需求,实现高效率的生产与增值。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我国新时期中经济由短缺到充裕,社会从温饱到小康,其原因就是改革用“市场魔棒”激活了当代中国,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了由“基础性”到“决定性”的作用。

  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核心的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和协同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即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充分发挥经济运行的强大作用;让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即施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并防止和消减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以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社会主义决策层次的改革

  社会主义决策层次的改革是一种高端性改革。决策层改革最重要的是执政党建设制度改革,同时是政府体制机制改革和人大、政协建设制度的改革,以及国防军队建设改革。这些改革均属上层建筑范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顶端部分。其中,执政党建设制度改革处于中心位置。

  《决定》明确提出,要“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推进科学、民主、依法执政,提高科学、民主、依法执政水平,是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关键,也是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成功的标志。科学执政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和制度,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科学的立场、态度和方法,推进执政党制度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社会管理体系建设。民主执政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性原则,人民监督权力原则,执政为民和问政于民原则,民主与集中统一原则,贯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以民主的思想、态度和方法,推进执政党民主化建设、国家民主化建设、社会民主化建设,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从而更好地巩固、完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依法执政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法制思想,坚持宪法和法律高于一切,依法治党、依法治国、依法治政、依法治军,依法管理各项重大事务,以法制的观点、态度和方法,推进执政党法制化建设、国家法制化建设、社会法制化建设。

  推进执政党建设制度改革,必将带动各级政权和促进政府机构的制度性改革,强化政府科学、民主、法制化治理,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步伐。同时,也将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与时俱进,推动政治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使社会主义整个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

  总之,届三中全会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不是某一方面改革,要牢牢把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牢牢把握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这一总方向;牢牢把握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改革目的;统筹协调各方面,凝聚改革共识,落实督促检查,确保改革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决定性成果。

  三、怎样全面深化改革

  目前,我们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愿景已经绘就,大政方针已经明确,现在最重要的是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全会精神。要按照中央统一部署,迅速兴起学习贯彻党的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热潮,切实把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全会确立的各项改革任务上来。

  一要着力坚持35年改革开放的经验和原则,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35年改革开放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决定》中指出最重要的是“四个坚持”,即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这“四个坚持”的经验和原则是35年改革开放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和创新成果,经验弥足珍贵,要始终不渝坚持下去,灵活运用,把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用正确方法做正确的事,广泛形成共识,形成改革的合力,着力提高操作能力和执行力,确保中央决策部署及时准确落实到位。

  二要着力坚持统一思想,凝聚改革共识。思想统一才会步调一致,步调一致才能得到胜利。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凝聚改革共识的过程。现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凝聚改革共识的难度加大。但越是这样,就越需要我们做好凝聚改革共识的工作,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所以,要做好统一思想,凝聚改革共识的工作,切实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自觉性、坚定性。要加强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要及时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思想认识问题,讲清楚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更好地解疑释惑、析事明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顺利推进改革营造好的社会环境,引导各方面支持改革、参与改革、投身改革。

  三要着力切实把握好改革的正确方向。我们的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不能改。在这个问题上,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保持战略定力,始终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不动摇,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这里面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从各地实际出发,有领导有步骤地推进改革,不求轰动效应,不做表面文章,始终坚定正确的改革方向。

  四要着力坚持既要大胆探索实践,又积极稳妥审慎推进改革。改革就是闯新路、开新篇。有些做法过去有效,现在未必有效;有些做法过去不合时宜,现在则势在必行。只有大胆探索、大胆实践,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找到破解矛盾的钥匙。要鼓励创造、鼓励创新,只要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就要坚决地破、坚决地改。同时,也要稳妥慎行,三思后行,推进改革胆子要大,但步子一定要稳。总之,要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确保改革积极稳妥、健康有序推进。

  五要着力坚持统筹协调,落实领导责任。全面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涉及各级部门,要统筹谋划。深化改革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注重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要坚持整体推进,加强不同时期、不同方面改革配套和衔接,注重改革措施整体效果。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坚持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中央已成立全面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的总体规划,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各部门要围绕中心,顾全大局,按照职责自觉参与改革,推进改革,履行好承担好三重角色,即结合牵头组织好有关政策,配合其他部门推进改革,独立完成自身承担的改革任务。及时细化量化各项改革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单位、责任领导,确保各项改革有具体规划、具体要求、完成时间表,推动改革有序进行,同时强化监督检查,建立定期评估机制,及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增强改革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时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

  [2]: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6.

  [3]改革问题倒逼产生,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N].人民日报,2013-11-13.

  四个全面深化改革的毛概论文篇二:《深刻领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应做到“四个充分”》

  摘要:党的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当前,深刻领会总目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充分认识总目标是中国改革目标历史演进的必然结果,充分理解总目标是中国改革发展趋势和要求的深刻反映,充分领会总目标的丰富内涵,充分把握实现总目标的方法要求。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治理

  党的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目标和以往较为具体的改革目标相比,它不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而是涉及到国家的整体制度建设,不太容易把握。笔者认为,要准确领会、全面贯彻这个总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四个充分”。

  一、充分认识总目标是中国改革目标历史演进的必然结果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政治勇气和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智慧,依据中国国情、反映人民愿望、遵循改革规律确立并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改革目标,使社会生产力不断得到解放和发展,经济社会取得长足进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改革目标的确立具有一条清晰的轨迹,即改革领域不断拓展,改革程度不断加深,改革层次不断提升。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解决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十三大提出逐步建立起有计划商品经济新体制的基本框架;十四大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十五大提出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上述改革目标的逐步深化来看,我们完全可以说,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凝结了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的经验总结、认识结晶,是中国改革目标演进的必然结果。

  二、充分理解总目标是中国改革发展趋势和要求的深刻反映

  当前,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中国的改革发展也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紧迫性也更加突出。就国际环境而言,国家之间综合实力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地反映在科技、信息、金融、军事等多个领域,中国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与国际环境的遏制因素相互交织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就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来看,国家稳步持续发展已经有了较强的基础,但前进道路上还存在着资源约束、体制障碍、发展失衡、利益固化等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集中反映在以下方面: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这些问题和困难,使我们的改革面临诸多两难甚至多难的状况,即在改革过程中既要确保效率,也要维护公平;既要鼓励竞争,也要保障底线;既要尊重差异,也要凝聚共识。解决这些两难甚至多难的问题对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人民群众也深深懂得这一点,因此都期待新一轮的全面深化改革,期待全方位完善各项制度、大幅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以便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妥善应对和解决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问题。因此完全可以说,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真实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诉求,反映了中国改革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三、充分领会总目标的丰富内涵

  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概括,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句话,但内涵非常丰富。要完整准确把握它的内涵,必须弄清其每句话的具体含义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指的是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国家治理体系是实现国家治理的道路、理论、制度、政策、方法的综合,包括政府治理、社会治理、基层治理、民间治理等不同层次,也包括政治治理、经济治理、文化治理、环境治理等不同领域的治理关系;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还包括对紧急状态、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在国际舞台上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利益的能力,全面有效地建设和谐社会、让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生活的能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使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国家治理者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制度治理国家,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一个相辅相成、一体两翼的整体。一体,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两翼,就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一体是根本,是根基,是灵魂,是方向。两翼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一体和两翼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要通过具体的法律法规、制度安排,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另一方面要把这些制度、法律法规落到实处,保证这些法律法规制度得到严格执行。没有一体,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失去了灵魂和方向;没有两翼,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落不到实处,甚至有可能成为一句空话。此外,两翼之间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为只有治理体系搭建好了,治理能力才能提高;只有治理能力提高了,治理体系才能充分发挥效能。

  四、充分把握实现总目标的方法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一个十分浩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异常艰巨的历史任务。要完成这样一个总目标,必须要准确把握其方法要求。一是必须坚持“三个性”的改革方法论,即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全面深化改革目标,五位一体的全面深化改革,协同面更广、系统性更强,要求必须更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只有这样,才能使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合力。二是坚持以“三个让”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即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三是必须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六个紧紧围绕”,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六个方面明确了改革的路子往哪走、怎么走。四是明确实现总目标的时间表。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坚决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意味着实现总目标的时间是2020年,各项改革都要按照这一时间表来谋划和安排,制定出总体实施意见,规划好每一步改革的具有目标任务,确保时间、进度、成果协调统一。只有充分把握了上述方法要求,总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四

2199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