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文学论文>>

文学欣赏免费论文参考(2)

秋梅分享

  文学欣赏免费论文参考篇2

  浅析幼儿文学欣赏中的审美教育

  【摘要】在幼儿中开展审美教育,主要可以从幼儿文学欣赏活动开始,始终要遵循审美教育的规律,重视幼儿文学对幼儿美育的重要作用。对幼儿文学审美特质的探究将会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幼儿;文学欣赏;审美教育;规律;特点;探究

  一、前言

  对幼儿进行文学教育时,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文学作品中的美育因素,将审美与教育有机融合起来。本文通过对幼儿文学特点进行分析,从幼儿文学欣赏中对审美教育的启示,针对性的提出了如何从文学欣赏中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操和兴趣。

  二、幼儿文学的特点

  幼儿文学是以3—6岁的幼儿为主要读者对象(其接受对象也可包括为0—3岁的婴儿,并兼顾小学低年级学生),为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而创编的文学。

  幼儿文学是一种具有特殊传播方式的儿童文学。由于幼儿自主能力不强,识字不多,幼儿文学采取了以成人为中介的问接传播方式。在指导、帮助接受幼儿文学的成人中,幼儿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幼儿文学是一门必修专业课程。而幼儿文学的鉴赏能力的培养是课程重要的内容。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因为幼儿文学特殊的美学特点使其在看似简单浅显的文字表面下蕴含了丰富的文学信息,对它的鉴赏需要用更规范的审美知识和审美修养作基础。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较高的审美能力就显得势在必行。而幼儿文学特有的美学特质要求幼儿文学的鉴赏者更应有敏锐、细腻的感受力方能真正进入幼儿文学生动多彩的世界。因而审美感受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幼儿文学活动的启示

  人类的幼儿文学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原始基地,人类拥有优良的幼儿文学传统,比如大量的“童谣”因其纯粹的审美特征,比成人的文学作品更为真切地展现着世界的真实、揭示着最基本的真理。回顾并重新审视幼儿文学活动,是因为幼儿文学为人类的健康成长、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幼儿文学的审美特征应在各种现代教育媒介中得到发扬。

  幼儿文学最突出的审美特征是超越“常理”、超越成年人的习惯思维而真切感知世界,这一点对高度发达的现代化教育手段是具有深远的启发意义的。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尽管描述的形象是间接的,但它总引导幼儿更为真切地感知世界而不是按成年人的成见去感知、理解世界,这一点是值得使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手段的教育者深思的。现代幼儿教育有一个如何克服现代传媒的间隔,引导幼儿真切感知真实世界的任务,在这一点上传统优秀的幼儿文学是值得借鉴的。

  (二)国学启蒙切不可伤害幼儿纯朴天性。

  主张国学教育者往往认为国学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伦理观念,但对幼儿而言,必须在愉快的活动中培养他们的情感、形成有道德的行为规范。各种知识、规范、观念、情感均须在审美化的教育中才可能让幼儿真正接受。让幼儿或稍长的儿童背《三字经》《弟子规》之类,并不符合幼儿的活动特点。如果《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启蒙教材的内容真的需要向幼儿传授,也应该做审美化的处理,让这些国学教材中的精华融人幼儿自由的活动(游戏)之中,至少要以优秀的幼儿文学的形式面对幼儿。同理,在其他科学知识、政治知识、人格养成等方面也不可忽视审美化的教育方式。

  (三)审美化教育的要义在于让儿童真切感知世界。

  语言以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积淀制约着人的思维,控制着人对世界的感知,所以为了让儿童更为真切地感知世界,幼儿文学活动总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活动。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新的媒介并非能够取代传统媒介,而图像化的媒介应与传统的语言媒介构成真正的多媒体,全方位地呈现真实的世界,让幼儿超越成人的偏见而真切地感知真实的世界。

  要真正实现幼儿文学活动的价值。

  关键的一环在于教师的引导和培养。首先,在幼师普师教育中,应该让师范生充分认识到审美化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意义,自觉发挥幼儿文学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美育功能。其次,培养师范生对幼儿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阐释能力,不因为幼儿文学的单纯、易懂而轻视幼儿文学,在深刻理解幼儿文学的基础上具有引导幼儿通过文学活动真切感知真实世界的能力。

  四、幼儿文学审美教育的原则

  1.整体形象性原则

  幼儿文学的欣赏第一应该遵循的原则就是整体形象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教育者首先必须处处注意将抽象的理论化作文学作品里具体可感的形象或者生动活泼的模式。幼儿文学的形象或者模式具有和谐、对称、节奏等形式美的特征,将严肃的道德教育和枯燥的知识学习化作审美欣赏,能够引起幼儿的审美注意并且带来审美愉悦,出现“乐教”与“乐学”并举的情形,充分显示审美教育的“美”的特性。

  2.情感交流性原则

  情感性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特征。教育者在向幼儿传达文学作品时,不能把文学作品当成识字和常识教材进行单纯的智力开发和客观的知识传递。所有的文学形象都饱含作家的情感,凝聚着相应的审美情感,如果无视这些情感,那么审美教育就会失去自己的根本特征。我们认为,文学欣赏中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利用文学艺术这一媒介,丰富儿童的情感世界,使一般感情升华为艺术情感,又从审美情感的高度去体察同情别人的情绪并反观自身,自动地调节自己的一般情感和行为,达到个人和他人的和谐相处,也为今后对美的理想追求播下种子。幼儿的情感具有易感染性和弥散性,他们非常容易受客体某些情绪特征的影响,产生频繁的情感共鸣或者情感转移。

  3.兴趣诱导性原则

  所谓兴趣诱导性原则,就是指审美教育必须采取诱导的方式,以不同形式让受教者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唤起他们对审美教育的强烈兴趣与主动性,自觉自愿地加人到受教育的过程中来。愉悦性的情感体验使人的自我知觉处于最为快适与自由的状态,审美教育能广泛引起人的这种愉悦情感。幼儿文学的音乐性、美术性、游戏性和戏剧性几乎囊括了审美教育的所有形式,可使幼儿身心得到全面愉悦,而幼儿思维想象的独特性也使他们对充满神奇色彩的幼儿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五、注重幼儿审美情感的培养

  审美情感是一种高级情感,由鉴赏客体的审美艺术特征(符合美的规律)满足主体审美需要所产生的积极主观体验和精神上的满足。通俗地说,就是人们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后所得到的一种愉悦的体验。培养幼儿的文学审美情感是文学审美活动的枢纽。

  一方面,文学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可以被欣赏主体的情感系统同化,产生共鸣;

  另一方面,审美主体的情感倾注于作品中,使审美对象具有和主体相同、相通的情感,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与其他艺术形式比较而言,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含量更丰富,更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可辨认性,常常用形似的情感基调的作品作用于欣赏者的情感世界,可以使其主体原有的情感模式得到调适、充实和净化,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行为趋向于真、善、美。

  语言符号将无形的情感形迹化构成完整画面,达到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引起人们的情感和想象。作家将其投射到具体事物的物质形态上,诸如色彩、节奏、旋律、语词,甚至自然界的自然现象身上,使万事万物在作家笔下具有情感因素。幼儿文学里这种情感因素表现得很充分,首先,幼儿文学的外在形态和内在结构的对称、均衡、和谐、重复变化、多样统一等特点与客观事物的美有着同一性:韵律优美的语言,循环反复的结构,优美对称的形式等顺应了自然的特征;

  其次,就每篇幼儿文学作品来看,语言所具有的明亮色彩和音响效果,情感的纯真美好,意境的优美纯净,形象的鲜明生动等等,都是作者情感的外化。读者通过作品体会作者的情感,爱其所爱,恨其所恨,体验另一种生命状态,将有限的人生放到无限的文学环境中去多样化地体会。审美情感培养更强调审美欣赏过程中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情感共鸣、情感识别和情感转移的动态过程。如果让儿童经常听到、看到并理解许多美好的事物,就会使他们体验到许多高尚的情趣,精神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一个人如何理解、感受、体验艺术作品和现实生活的中的美与丑、高尚与卑劣,善与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社会品行、思想境界,因此必须从小开始对儿童进行审美情感的培养和教育。教育者在向幼儿传达文学作品时,不能把文学作品当成识字和常识教材进行单纯的智力开发和客观的知识传递。在无拘无束、轻松自由的氛围中让幼儿充分体验喜怒哀乐等多种情感的不同表现以及相互的沟通性,受到情感上潜移默化的培育和陶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幼儿文学欣赏来激发幼儿的审美感受力和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现阶段,我国幼儿教师对幼儿审美的引导意识还不是很重视,需要不断的学习,将审美教育逐步的导入幼儿的感性认识和习惯中,激发幼儿潜在的审美情感。

  参考文献:

  [1]孔起英著.儿童审美心理研究[M].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1.

  [2]李俊华.童话与学前儿童审美教育初探[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0

  [3]丁小默.挖掘幼儿文学作品中的美育功能[J]. 华章(教学探索). 2012(09).

  [4]蔡淑兰.浅谈幼儿文学的审美功能[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02).

猜你喜欢:

3238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