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文学论文>古代文学>

唐诗形象化说理艺术赏析(4)

张垂明分享

  五、咏史以寄理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还有一类作品,它是就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评论而引发感慨的,即所谓的咏史诗。它或者借史事以抒发怀抱,借过去人物的活动以表明自己的行藏;或者对史事进行评价,阐明自己的政治、社会观点,借古喻今,鉴往知来,其中的议论说理成分也是不言而喻的。如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索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诗中描绘了西晋水师东下伐吴、结束国家分裂状态的史实,蕴含了深刻的历史教训。任何天险、锁链、王气都挽救不了腐败王朝灭亡的命运,国家的统一是大势所趋。诗人抚今吊古,借古鉴今,尤其是尾联,另拓新意,以今昔对比的手法,结出深刻的寓意。三国六朝的分裂局面早已过去,现在唐王朝实现了“四海为家”的统一,这是应当珍惜的,而昔日江上的营垒,如今已荒废埋没于秋风芦荻之中,显得如此荒凉冷落,以景作结,寓意深远。此诗将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叙述史实,繁简得宜;抒发感情,自然深沉;议论说理,形象鲜明。
  又如杜牧《赤壁怀古》: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篇开头借一件沉没水底沙中多年的折断的铁戟,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后两句是议论,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于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但他并不是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方便,那么胜利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会改变,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了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担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正因为这两位女子,并不是平常的人物,而是属于东吴统治阶级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她们的身份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们绝不可能归于曹操。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的社稷和生灵的遭遇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诗句来描写“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之下,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正是极有力的反跌,不独以美人衬托英雄,与上句周郎互相辉映,显得更有情致而已。诗歌的创作必须用形象思维,而形象性的语言则是形象思维的直接现实。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杜牧在此诗里,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
  将讽刺与议论融合成为一体,即借议论进行讽刺,或以讽刺发为议论这一艺术手段,是唐诗中议论说理的常见的方法。这种方法在杜甫的绝句中已经出现,到了刘禹锡,又有所发展,而李商隐则更加突出,具有施补华《岘佣说诗》所说的“以议论驱驾而神韵不乏”的风格特色,《贾生》就是其中一篇: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此诗借史事讽刺统治者不知用人。首句从反面说起,写汉文帝求贤的真诚和迫切,连已放逐远方的臣子都要加以访求,召他回朝,似乎这位皇帝真要励精图治、爱才如渴了。此句承上,正写贾谊。一面是文帝求才心切,另一方面被召回的逐臣贾谊又确有无与伦比的才情,那么文帝必然虚心请教贾谊,而且其所询问的内容又必然是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就不消说了。这两句实际上是欲抑先扬,但在行文上,却很平顺,使读者看不出下面会突然出现一个大转折。第三句是由正面转到反面的过脉,仍写君臣际遇,谈得投机,听得入神,直到夜半,不觉虚前席,只在前面用“可怜”“虚”三字陡然翻转,化赞赏为感叹,化歌颂为讽刺。结句申明“可怜”“虚”之理,在于不问苍生问鬼神,结出正意。诗人反对“不问苍生问鬼神”,但主要是说明事实,只用“可怜”二字加以勾勒,点出用意,并未多发议论,但却给人以意外的辛辣之感,而在这辛辣之中,还掺和着一点幽默,使人苦笑,构思可谓精巧,形象可谓鲜明,语言可谓精警。
  以上分析了唐诗中形象化议论说理的几种常见的方法。艺术贵创新,实际上,唐诗中议论说理的方法远不止这几种。而且这几种方法并不是截然分开、界线分明、非此即彼、相互排斥的,有时同一首诗中会有上面两种甚至几种方法,并且它们浑然一体、难以区别。作诗有法,但无定法;诗贵含蓄,但不排斥直露;诗主情,但仍可叙事、写景、言理,这就是思维的辩证法,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这就是诗的辩证法。
  参考文献:
  [1]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65年11月版。
  [2]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7月版。
  [3] 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1月版。
  [4]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11月版。
  [5]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4月版。
  [6] 蘅塘退士编、陈婉俊补注:《唐诗三百首》,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7月版。
  [7] 刘永济编:《唐人绝句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9月版。
  [8] 周振甫:《诗词例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年9月版。
  [9] 俞陛云:《诗境浅说》,上海书店,1984年12月版。
  [10] 潘百齐编著:《全唐诗精华分类鉴赏集成》,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8月版。
  [11] 萧涤非 程千凡 马茂元 周汝昌 周振甫 霍松林等撰写:《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
33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