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相关论文(2)
美术教育相关论文篇二
《试析当代美术教育的形式》
摘要:文章以艺术材料学课程的实验性教学为案例,研究在综合美术教育中如何适当地整合并重构教学资源,从而改善过去教学中存在的单一化倾向及学生创造力低下的问题。提出多样性教学的可能与尝试的方案,呈实践经验以供艺术教育研究者共同探讨。
关键词:美术教育;形式;当代;人文素养;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1-96-2
当代艺术的教育,是以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艺术教育应加强艺术教育的理念,特别要注意和课程结构的优化调整。课程结构往往直接反映人才培养规格,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是提高人才质量的关键。在过去,我们存在一些注重的专业技能,人文,轻理论,细致的专业分工太窄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现代科学的整体化发展及综合的趋势,教育应积极调整课程,重视和内部结构的调整优化,进一步促进教学,帮助学生发挥积极的艺术创造力。
一、从西方艺术创作和教育的现状看,多种边缘学科已经容纳进视觉艺术,对交叉学科进行融会贯通,艺术创作呈现越来越多样化的趋势,不仅吸收东方艺术的养分,还在原已引入的摄影、信息、音像、多媒体艺术的基础上,将视觉艺术与当代其他的艺术形式进行交叉研究,如文学、音乐、戏剧、舞蹈、电影,等等,此外,还有科技与艺术的交叉融合,综合材料与媒介是现代艺术变革的产物,它是从审美观念、方式、媒介和技法上都紧紧围绕对传统的变革而进行的,从而表达了一个现代人对艺术进程、现代生活的看法。俄罗斯艺术家弗拉基米尔塔特林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提出了”材料时代的来临“材料即资讯”的名言,艺术充分地沐浴着机械技术的恩惠,以”动态”为特征的各种形态的艺术成为了人们关注的中心,成为新时代的美学。
20世纪初我国的艺术院校开始出现融合,先是中国画与西洋画的融合,一些具有新意识的艺术院校20世纪末期才开设了“综合材料”的艺术实验课程,寻求将美术课程与边缘学科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如中央美术学院开设了实验艺术工作室,当代艺术实验性课程也已经在四川美院和广州美院被开设了。传统的美术教学最通常的一种训练方法是拿已经创造好样式、语言和媒介的艺术进行教学,让学生充分掌握可能掌握的绘画技巧,学生学到多少技巧是主要的,但能否“创造”便是以后的事了。
这种“只传技不传艺”教学模式所造成的结果便是学生在以后长期的艺术活动中创作力低下,这是我国目前存在的一些艺术教育问题。艺术材料学课程是深圳大学艺术系根据艺术教学现状,尝试新的实验教学,其实质是一种综合课程实验创作,目的是让学生接触艺术创作形式多样,多元的物质手段的创作方法,激发学生的对外部事物艺术的感知,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潜力,丰富多彩的选择性,使学生了解在广阔的文化语境下的艺术表现,探索和发现,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发展,并积极寻求在课程教学中新的教学方法。
二、我们“艺术材料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思路很明确:第一,它应是当代性的,与当代社会有机地结合;第二,讲究教学的科学性,而不是可以任意地无根据地教学;第三,它应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主要目的;第四,它将综合各种美术门类的训练方法,强调理解艺术与绘画的本体,淡化各画种之间的区别,最终有效地突出创作者个人对艺术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者的素质,获得独立创作的能力。
课程初期,积极引导学生在明确整体框架、结构的同时,还要在微观上将造型元素与材质进行分解和组合(如钟曦老师将纸这一创造的基本元素,根据造型的元素配合要求,分成多种感官度,培养学生对各种材料肌理纸张的充分运用与想象,培养学生对纸及其工具的直觉体验及造型空间、联想创意的表现意识与能力),打破简单的理论描述,采用解构、重构等方法,让学生沿着不同的自我直觉去体验、创造、再体验、再认识、再创造。并讲解多种艺术体系的风格,多种不同的美术文化,使课程走出传统的固有模式,鼓励学生综合运用绘画、雕塑、装置、摄影、影像类方法,用不同的材质表达独立的思想自己的欲望,既激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又提高了学生对文化的辨别力和批判力。”鼓励学生主动去思考知性学习与实验教学之间的关系,解决当代文化的现实问题,从而帮助他们发掘自身潜质,来达到专业的技艺指标与当代的多元视角之间的平衡。
因此,我们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这一直觉作为基础的,在教学方面,努力创造一种吸引力,让学生对该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有充分的准备来进行观察、探讨。充满热情的教学与那种预想的、有条不紊的教学全然不同。表现最好的学生往往是那些在自己直觉的灵感激发下,标新立异、另辟蹊径的学生。
对示范稿进行表面而肤浅地模仿重复的人,则缺乏这种灵感的火花。教师成功地点燃学生内心中隐藏着的智慧之光是学生和教师关系中最有意义的时刻。当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被释放和实践加强,实践技术要求,并考虑最终使作品所需的资金和其他因素引入到创作过程当中。建筑师柯布西耶真诚地告诉学生:建筑,它源自于特定的意识和精神价值,也取决于一个想法确保付诸实施技术因素,进一步说,这取决于工作力度,有效和持久性。意识是人生的目的。技术来源于学习,意识源自于强烈的感情。这是自我奋斗的结果。当学生的好奇心被激起,为解释神秘的事实,并希望解决问题,探索新的可能性和想象力的刺激,即使它达到了它的教学目标。从艺术材料学的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把设计和本课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解释创造的过程中,强调设计的功能,使课程能充分利用电脑动画,图形创意设计,数学,和实验设备,广告,媒体的互动效应的效果。一个富有个性的学生塑造成为一个有全面和有综合能力的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目标。
三、曾在包豪斯任教的伊顿教授认为:没有一个人类的活动领域能像教学那样,能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只有那些具有教育天才的教师,才会尊重和保护一个孩子天赋的难以形容、奇迹般的能力。尊重人的能力应该贯穿于教学的自始至终。
教育是一种大胆的探险,特别是艺术教育更是如此,因为它涉及人的创造精神。人的智慧,尤其是人天然的直觉智慧,笔者认为对一个真正的教育工作者来讲是至关重要的财富,一个真正的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和发展他的学生的天赋、才能和气质。
由于目前教学中某些硬件、软件的限制,还无法进行大范围的实验,但提倡举一反三,并在某些学习阶段进行平面结合空间、装置的专题研讨和小型装置作品的习作,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在美术教学中,常会遇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现象,在此情况下,仅靠抽象的语言,容易使学生畏难而退,思维抑制,甚至会丧失学习的信心。这时需要教师以直接而感性的方式介入到学习当中,如应用现有材料,帮助学生逐步改善其作品中的问题,并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去思考作品,应用多变的思维,多角度地寻找创作的新点。
当代艺术创作中的材料语言情况较为复杂,常常出人意料,材料语言是艺术家与设计师对材料的选择性合作,这种语言产生于创作之初,也可能产生于创作的全过程。过去,造型艺术专业的教学是建立在”写生――适当的临摹――写生――最后入创造”这一程序下的。这种教学体系和方法的优缺点现在大家都已有所认识。艺术材料学课程就不强调写生与临摹,它最主要的方法就是由”构成”入手,有平面构成、半立面构成、立面构成、色彩构成、水墨构成、影像构成。这些构成均紧紧围绕材料、媒介这两个核心进行,由材料构成的练习进入到运用综合材料创作的层面。但是,与“构成”类课程又有本质的不同,其核心是由艺术创作中最基本的造型元素入手,进行组合训练,由元素的组合启发学生的创作性思维。它们包括了形态、色彩、材料、构图和表现方法等方面的训练,是体现现代审美观念的教学手段。这种基础的练习和研究可以是最粗浅的艺术尝试,如“七巧板”;也可以直接进入高层次的研究和创作,如抽象绘画,启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思维。
在以构成为主的教学方法中,我们还设计了专题的训练以及针对情感表达、主题表达、形式表达等方面的训练。方法虽然多样,但突出的是对艺术本体命题的理解和掌握。材料的抽象表达是通过材料的具体视觉形态和触觉形态感觉传达给人类的,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人类通过材料的视觉形态和触觉形态,对其产生的心理反应。如木头的麻木,钢铁的坚强、冷酷等。综合材料艺术体现在多观念的艺术与多观念的设计之中,艺术的多观念与材料的多样综合,两者互为“理解”,互为支撑。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们在艺术的多观念中,体会材料如何从载体走向自我表现与观念表现。
四、总结起来,艺术材料学课程在教学方法上的改进有以下几点:第一,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挖潜上做文章。第二,强调突出每个学生的个人特点,强调每个人不同于其他人的地方,这是学生创造艺术的起点,也是艺术创作成功的落脚点。第三,从实际出发,从材料本身的美感与对比效果出发,寻找创作的灵感。第四,以建构主义教学观进行创造力教学更有其契合性。不管任何学科,创造力的培养与启发都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创意的思考活动原本就相当强调学习者主体性的彰显,这与建构主义者在认识论所强调的立场相符;教学者的度示范或模仿并不会充斥在整个教学活动当中,学习者本身的创造性活动一直被鼓励着。第五,建构主义所主张的分组教学、学生间讨论、作品报告与交互评论、赏析等活动,在强调创意的课程中不断进行。
综上所述,个体认知发展与创造力表现的发展性的强调,能够从另一种取向为艺术教育的创造力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使学生能够与教师在创作教学过程中平等对话,才能促成教学领域课程资源整合的创造性成果。我们希望,就一些强调创意的艺术类课程而言,艺术教育的研究或教学者或许可以进一步针对不同艺术创作的形式与内容,以本研究作为一个铺垫性的案例,进一步探讨艺术教学中的各类关系。
参考文献:
[1]陈心懋.综合绘画:材料与媒介[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4.
[2]俞可.在想象中潜行[J].艺术当代,2007,(01).
[3][法]勒・柯布西耶基金会编,牛燕芳、程超译.勒・柯布西耶与学生的对话[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瑞士]约翰尼斯伊顿著,朱国勤译.设计与形态[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8.
作者简介:
汪梅,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
看过“美术教育相关论文”的人还看了:
1.美术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