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小学化相关论文(2)
学前教育小学化相关论文篇二
《浅议学前教育的小学化倾向》
摘 要:近几年来,小学化倾向问题在幼儿园愈演愈烈,这既是整个社会急功近利的体现,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社会大背景下的竞争压力已渗透到学龄前阶段。小学化的实质是幼儿园教育没有尊重幼儿身心发展客观规律,一味以小学生的要求来衡量学前幼儿,以小学的教学内容来教育幼儿。本文集中从小学化概念辨析、小学化表现以及小学化成因辨析三个方面来探讨学前教育的小学化问题。
关键词:学前教育 小学化 成因辨析
1 小学化倾向概念辨析
小学化的实质是幼儿园教育没有真正尊重幼儿,没有充分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一味以小学生的要求来衡量学前幼儿,甚至是以小学的教学内容来教育幼儿。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一直是中国学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旧疾。改革开放后,由于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日益严重,正成为一个严重危害幼儿健康成长的重大社会问题。
2 小学化倾向的表现
根据虞永平老师的定义,小学化有显性和隐性两种表现方式。显性的表现是指一眼便能看出来的、十分明显的小学化现象。具体表现在: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行为表现与小学教师无异,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小学生无异。隐性的表现是指小学化现象相对隐蔽,如不作深入的长期观察,不易被发现。具体表现在:教师出现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言行,教学内容“超载”。
3 小学化倾向原因辨析
3.1 历史原因
3.1.1 传统教育的教化定势与教育制度化逻辑的结合
我国幼儿教育自古有着教育的教化定势。《礼记》、《居家杂仪》、《颜氏家训》、《童蒙须知》等我国古代正统育儿著作都主张采取教化模式,以读写算术为主要的教育内容,偏重知识技能的习得与传授。
卡西尔的言论制度化认为,在所有的人类活动中,都存在一种基本的两极性,一种力图保存旧形式而另一种则努力要产生新形式。在传统与革新、复制力与创造力之间存在着无休止的斗争。而伊万·伊利奇的观点又有力地编造与维护了教育神话。他认为,整个学校系统就是一个按序升级的竞赛体系,每一层次的学级代表着相应的竞赛等级。幼儿园在我国建国以来应试教育的升学体制中一直被当作小学的预备,强化了它在学校系统中扮演的按序升级的竞赛体系的奠基角色。新时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始终无法摆脱它身上的旧俗——重教化的观念。由此可见,现今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强大制度支撑和文化保障来源于我国传统教育的教化定势与教育制度化逻辑的结合,这是小学化现象屡禁不止的最坚实基础。
3.1.2 教育的经济学价值导向
经济学角度下的教育更多地关注投入与产出的比值。1951年,张凌光所写的《评活教育的基本原则》便从经济学角度来对杜威、陈鹤琴的教育理论首发疑难。张认为,杜威和陈鹤琴都强调“做中学”,过分地强调了个人的直接经验,因而忽视了教育必须“经济地”接受人类改造世界的经验——系统的科学知识。也就是说,杜威与陈鹤琴的教育理念更多的是从教育为个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角度而言,而教育始终摆脱不了社会大背景的约束,教育不仅仅是教化个人,它同时还有社会价值功能,需要为社会培养人才,创造出一个学校与社会的对接系统。
1958年,在总路线引导下,教育领域迈开了大跃进步伐,这令教育经济学的价值导向进一步得到激化。因而此后的幼儿园教学的进度、与小学的衔接程度也开始了大跃进。“”爆发之际,幼儿园教育更是直接越过了小学化而彻底实现了成人化。
3.2 现实原因
3.2.1 家长、教师儿童观的偏差
许多家长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缺乏科学的认识,在媒体的片面引导下,不能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认为在“先进”的教育理念下,通过一套有效的教育方法,是可以将孩子培养成“神童”的,甚至盲目、偏激地要求幼儿园灌输给孩子大量的知识信息。一些教师受教育水平的局限性,自身观念就不科学,不了解幼儿身心特点,错误地认为只要将知识传授给幼儿就是正确的、成功的。这使得当前幼儿教学存在“重教轻学,重智轻德”的现象,走进了幼小衔接的误区,夸大了“幼小衔接”工作。加上家长的压力、升学择校的压力,许多幼儿园开始对幼儿灌输小学知识,以小学化的管理模式来管理幼儿园。
3.2.2 政府领导层的决策缺失
不难发现,在新中国成立后,与我国学前教育问题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上,政府的决策一直居于主导地位。政府领导人更是一言可以兴,一言可以废。所以,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愈演愈烈的今天,政府职能缺失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总体来说,政府政策没有落实到位,具体有以下几点:一是幼儿园办园的法规不健全,漏洞较多,致使幼儿园管理部门缺乏应有的对幼儿园审批考评奖惩的法规依据,幼儿园主办者可以随意制定自己的教育内容,直接造成了幼儿园小学化的局面。二是幼儿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缺失,三是缺乏小学入学知识准备应达到的统一衡量标准。
3.2.3 社会大背景下的竞争日趋激烈
当整个社会被嵌入到一个以人与人之间的激烈竞争为最显著特征的市场之内的时候,教育迅速地从旨在使每一个人的内在禀赋在一套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蜕变为一个旨在赋予每一个人最适合于社会竞争的外在特征的过程。之所以造成如今社会巨大的竞争压力,笔者认为一是中国人口基数过大,供需不足导致的供不应求,二是政府自20世纪80年代起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一胎化使得家长对孩子期望普遍较高,三是资源分布不均,为了抢夺教育资源、教师资源,幼儿园不得不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学前教育资源不足,供不应求的幼儿园卖方市场使幼儿园缺少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动力。中小学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又直接导致幼儿园需要为此培养“更具竞争力”的生源,去抢占优秀师资及更好的物质教学环境。而对于优秀生的直接且唯一衡量标准便是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一些幼儿园把有多少幼儿进入了名牌小学在宣传广告中大肆渲染,这既是明显的争夺生源的行为,又助长了学前教育小学化的风气。
参考文献
[1] 虞永平.切实认清学前教育“质量低”的问题[J].早期教育,2011(7).
[2] 虞永平.小学化现象透视[J].幼儿教育,2011(4).
[3] 虞永平.学前课程的多视角透析[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4] 刘晓东.学前教育“小学化”的病根在哪[J].中国教育报,2012(10).
[5] 吴媛媛.建国后幼儿园小学化的历史考察[J].上海教育科研,2012(11).
[6]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283.
[7] [奥]伊万`伊利奇.非学校化社会[M].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2:61.
[8] 杨宁.对学前教育“小学化”的思考[J].教育导刊,2012(3).
学前教育小学化相关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