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教育类论文>教育理论>

关于教育应该怎样创新的论文(2)

斯娃分享

  教育创新的论文篇3

  试谈公路系统职工教育创新

  职工教育对职工专业化技术水平的提高具有直接促进作用,不仅能够使之掌握常规性的知识,而且还会对相关的法规、心理健康、公路文化等知识予以掌握。

  一、公路系统职工教育创新的意义

  1.提升公路养护与管理的专业化技术水平

  在传统上公路系统的职工担负着公路的修建、养护与管理的责任,其技术水平的要求并不高,但是在新的形势下,公路职工的职责要求大大提高。这主要是表现在公路成为交通运输中的主要形式之一,里程与等级都在急速攀升,机械化运作的程度在提高,这就对公路系统职工素质提出要求,即建设一支具有专业化水平的公路养护与管理队伍,公路系统职工教育创新的目的与之相一致。借助于公路系统职工教育创新工作,提升职工参加公路养护的现代意识,使之能够以较高的专业技术参与到公路养护与管理的实践中去。

  2.创造公路系统人力资源建设的新局面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路系统的人力资源建设面临新的形势。行业技术标准愈加明确与严格、人才竞争成为常态、公路事业发展前景日益广阔,就目前而言,公路行业的发展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这必然对人力资源的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人才是企业发展最具活力的动力源泉,根据外界环境的要求来重新职工教育就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将会创设出公路系统人力资源建设的新局面,继而引发对公路行业大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公路系统职工教育创新基本原则

  1.战略性

  所谓的战略性就是指将职工的教育放置在促进公路系统发展战略位置上,认识到提高职工的专业技术水平将会对公路行业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在具体的规划上,高起点、严要求,利用职工教育创新的良好契机,搭建技术培训的平台,培养出复合型人才,使之能够较好地适应自己的岗位。

  2.人性化

  人性化就是指打造适合于公路系统职工教育创新氛围,具体而言,从职工的内在要求出发制定出差异化的职工教育内容与形式,尊重职工的自主性选择权,激发职工参与教育兴趣,使之 “学有所成、成有所用”,使之在自己的岗位上体验到教育的成果,这自然就成为职工自觉参与教育过程、宣传教育成果的不竭内在动力源泉。

  3.多元性

  多元性是针对公路系统职工教育的形式与内容而言的。在传统上,单一化与僵化的形式与内容会使得职工感觉到索然无味,真正投入到教育的活动上去,其教育的成效并不大,不能够达到既定的目标,这就需要对其形式与内容予以创新,多元性是创新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从形式上来说,多元化的形式就是指根据不同的岗位与个体的要求来实施不同形式的教学,可以有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讲座,也应该有现场的技术实践操作,多元化的形式会促进理论知识应用的实践化,更有利于知识的内化。

  从内容上而言,在设计教育内容的时候,不仅应该有常规上的知识,还应该有趋于现代化的心理健康、公路文化、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甚至于还可以自己编制内容。多元化的内容会贴近于实际,强化职工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公路系统职工教育创新对策

  1.创新公路系统职工教育的内容

  (1)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问题是最近时期提出的问题,这是基于人本化理念下对公路系统职工的人性化的关怀,从原因上分析。在公路系统内部,诸如路政执法、公路养护等岗位人员,都会面临超强度、高危性等工作情况,进而就会对其精神与心理健康造成危害,这就需要借助于心理健康教育,使相关的岗位人员能够自主性减压,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2)公路文化知识。文化是公路系统职工从事自己职业的内在精神支柱,这一教育项目将会解决职工“自己责任是什么、我应该怎么做”的疑问,进行公路文化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公路系统员工正确的职业道德价值观与职业奉献的精神,使之能够在热爱自己本职工作基础上完成自己的任务。

  (3)法律法规知识。在职工从事自己岗位工作的时候,必须要规范自己的言行,这就需要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来实现对自己素质的提升,具体而言,就是在教育内容编撰的时候,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融入到教材中,强化对这些法律法规的认知与识记,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工作实际中去,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国家发挥的要求。

  2.创新公路系统职工教育的形式

  在上文基本原则部分,就提出多元化的原则,形式的多元化会激发职工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与注定性,使之能够在兴趣的引导下自觉提升参与教育的效率。

  (1)网络平台教育形式。搭建网络教育平台,员工可以在登录平台后选择自己参加教育项目,这一教育的形式具有时间与地点的灵活性优势,学员可以在自己许可时间内完成自己的学习的任务。

  (2)现场模拟教育形式。对于一些具有实用性技术知识培训,可以采取现场模拟的方式来进行教育培训,具体而言,则是将学员带入到相关的实训教室,通过现场的模拟演示,使之可以掌握操作技能。

  3.创新公路系统职工教育的保障机制

  (1)建立高效公路系统职工教育领导机制。公路系统职工教育领导机制建立的要点是“领导有力、责任明确”。领导有力是指成立专职的领导机构,由本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担任该机构的负责人,这就保障了该机构领导的权威性;责任明确则是指在人员的分工上,讲责任细化,并具体到个人,在开展相应工作的时候,就可以做到有条不紊,同时据此建立激励机制,对于工作失职人员,根据岗位职责追究其责任,而对于成绩优异的人员,则予以奖励。

  (2)落实公路系统职工教育财政保障要求。财政保障是公路系统职工教育得到创新与发展的关键支持性措施之一,据此,就应该建立职工教育专项保障资金,并制定出严格的资金使用制度,设置专人予以管理,在资金的使用与支出上,确保资金专款专用,维持资金使用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对于公路系统职工个人成长而言,教育体系是否完善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也会对这一职工素质提升长效机制的构建产生积极的影响。就本文而言,创新公路系统职工教育的内容、形式与保障机制是可行之道。

  教育创新的论文篇4

  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

  实践中,随着高校大学生扩招人数的增加,社会人才需求计划的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情况,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压力。在社会发展多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的汉语言文学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企业、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大量的汉语言文学毕业生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在传统的就业教育模式基础上创新就业教育方式与理念,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因此,本文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为出发点展开了相应的研究与讨论。

  一、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1、就业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高校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增强,高校扩招人数也不断的增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为文秘类、师范类、公务员、事业单位等。但是,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日益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汉语言文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企业更多的需求应用型、技术性的专业人才以及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从而给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与挑战。[1]

  2、知识结构更新速度不适应市场需求

  一是课程的设置方面。如今大部分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沿用传统的单一模式,未将丰富的汉语言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的融合,单纯的汉语言知识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制约了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二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的不足。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是指较强的文字功底与公文写作能力,敏捷的思辨能力,良好的与人沟通与表达的能力。然而,实践中所培养出的大学生只重视文学常识的记忆,理论知识的掌握,工作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因此,汉语言文学有必要完善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优化学科建设,不断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2]

  3、缺乏合理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系统的职业生规划有利于大学生尽早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与能力的目标,从而可以将长期的目标转化为短期的阶段性目标与动力。在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就应该引导、鼓励其明确大学期间的任务与目标,在学业上努力实现优秀的同时,增强各方面的素养与能力,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而努力。例如,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而言,有想从事公务员职业的同学,可以在充分掌握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参加社团活动,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与组织沟通能力;参加辩论赛来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等。只有明确的奋斗的目标,才能有目的的努力与锻炼自己。实践中,由于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规范与教育体系,部分大学生往往处于迷惘的状态中,从高中走进轻松的大学校园里,由于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从而迷失了方向,误入了歧途。[3]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专业定位不准

  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本专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各高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仍不能准确定位,很多高校仍以传统的专业知识为主,没能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也没能和市场就业需要相联系,导致毕业生和社会需求存在很大差距。[4]

  2、教学方式滞后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重点放在了课本知识的与体系上,但是在新时期的今天,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应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学资源与教学媒介方面进行创新,从而达到增强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吸引力,加强汉语言文学教学实效性的目的。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在熟悉课本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有价值的信息与人文故事,将其应用衔接于课本知识中,从而既丰富了课堂知识内容,又增强了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可以在合适的时间,组织、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文化古迹,将其与课本中的知识有机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3、评价标准单一

  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以学生的成绩为主,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汉语言文学专业也不例外,党员录取、优秀学生评选以及奖学金的评定等都是依据学习成绩,而对于交际能力、职业规划能力等非专业能力则没有相应的评价标准。

  三、创新汉语言文学就业教育模式的策略

  1、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育理念

  实践教育的内涵界定目前,关于“实践教育”的概念界定,有的学者是针对理论教学而提出的,认为“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包括实验、实习、设计、社会调查等。”有的学者侧重学生实践能力,认为实践教学是“一种能使学生获得一定生产技能或工作能力的教学活动”。其实,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我们发现“实践教育”的教育主旨都是使学生变为实践的主体,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创业能力。

  2、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创新汉语言文学大学生就业教育是提升其就业能力与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帮助的学生尽早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明确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与目标,在日常的学习中就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使其能够在激烈的就业环境中脱颖而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具体而言,汉语言文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应该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在新生入学教育、党员发展过程中就要鼓励、引导汉语言文学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明确大学期间奋斗的目标与计划。

  同时,可以邀请已经毕业的优秀学子返校进行就业经验的交流与分享,将自己工作、就业过程中的体会与刚入学的新生们分享,使其尽早的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实践。另外还可以,建立专门的就业QQ群与微信群,辅导员技术提供最新、高质量的就业信息,为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教育模式,有利于提升汉语言文学大学生就业的能力,实现其应有的人生与社会价值。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与挑战,首先自己要认识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之处,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抓住一切锻炼的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其次,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对汉语言文学的大学生进行积极、有实效性的引导与教育。


猜你喜欢:

1.关于创新教育的毕业论文

2.关于创新教育的论文

3.有关中国教育创新的论文

4.浅谈中国教育改革的相关论文

5.关于教育改革的论文

1376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