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教育类论文>心理学类>

大学心理教育论文精选(2)

秋梅分享

  大学心理教育论文精选篇2

  浅谈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 针对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加强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无论对贫困生自身发展还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提高辅导员综合素质是解决贫困生存在问题的基础;为贫困生提供展示综合能力的舞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提高贫困生在学生中的认可度,是缓解贫困生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加强感恩教育,使贫困生学会关心他人、回报社会是促进贫困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 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措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贫困生作为高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有其自身的特点,由于家庭背景及生活环境等等因素,他们有同龄大学生既有共同的特点,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涵义解释

  贫困大学生是指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即: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标准一般分为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和家庭经济困难两档。家庭经济特别困难主要指孤儿;低保家庭学生;烈士家庭的学生及由社会福利机构监护和列入农村五保户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主要是指:单亲家庭;来自老、少、边、贫穷地区的学生;家庭成员中上学消费人口较多;来自农村无18—55岁的青壮劳动力的学生;家庭成员下岗且无稳定收入的学生及家庭发生突发事件等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二、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1、生活环境、消费观念、价值观的差异,易导致贫困生产生自卑紧张心理

  高校贫困生大都来自偏远农村或城市低保的家庭。进入大学,面对新的环境及周围家境好的同学时尚、前卫、甚至奢侈的消费方式,使他们感到不安和自卑。而且进入大学后很多评价标准都变了,生活、学习、价值观多元化。学习成绩已经不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加之择业、就业压力,久而久之,造成贫困生精神高度紧张,怕被瞧不起。他们不愿承认自己贫困,不愿接受学校、师生、社会的帮助,有些学生由于虚荣心作怪,无视家庭困难,极力伪装自己,生活奢侈。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他们有自卑情结、紧张心理油然而生。

  2、贫困生这一特殊称谓,使他们变得比较敏感、自我封闭

  大学生贫困生认定过程中虽然保护学生隐私,不透漏学生家庭信息。但实际操作过程中为了兼顾公平、公正。学生的一部分信息比如家庭经济状况、收入来源等信息还是需要公开的。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自尊心很强。他们渴望大家的认可,但家庭经济状况又使得他们感觉自卑。害怕同学们的评价和异样的眼光。物质上的相形见绌,心理上的自愧不如,使他们看不到希望,自我封闭,不敢交朋友,不敢向别人吐露心声,情绪日益低落,思想意志日渐消沉。

  3、大多数贫困生重视学习成绩的提高,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易产生失落感

  贫困生大学生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所以进入大学后他们把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学习上。片面的追求成绩,而忽视了大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舞台。面对周围成绩不如自己,甚至中等的学生取得这样那样的荣誉,得到大家的赞赏和认可。而自己除了成绩优异外,没有其他一技之长,尤其是看到大四学生就业好的未必是班里成绩最好的。难免会产失落感。

  4、部分贫困生把国家、学校的补助看成理所当然,不懂得感恩,形成自私的心理

  对于贫困大学生国家每学期会有相应的助学金。学校也会针对大学生设立一些勤工助学岗位,社会上的企业也会以各种形式资助贫困大学生。有些贫困生大学四年一直享受着各种资助。久而久之形成了理所当然接受这一切资助。而不去考虑别人是不是更需要帮助。更不去考虑得到资助的同时,为社会、为学校甚至为自己的班级去做贡献。当其他学生家庭出现突然变故,难以支付学费时,不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对别人的困难视而不见,在自己家庭条件好转,条件比别人好时,也不愿将助学金的名额让出来。很多同学缺少感恩的心理,形成自私的心理。

  5、一些学生弄虚作假,使一部分贫困生产生不公平和仇视心理

  高校贫困生认定过程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各地贫困标准存在差异。而高校很难做到对每一位贫困申请人的家庭以及日常生活状况进行调查,贫困生认定工作大多由一部分学生工作者根据学生提供的证明材料评定。而《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是贫困生认定的重要材料,原则上是学生填写由当地明证部门调查确认后盖章。但这中间存在很多不真实的甚至是弄虚作假的成份。使得有些家庭条件好的同学同样获得资助。没有获得资助而又家庭贫困的学生就会对学校及学院产生不公平的心理。甚至有的学生出现仇视心理。而对于弄虚作假的学生,反而觉得自己欺骗还给自己带来长期的利益,也没有人对这种行为加以制止和惩罚,这样对学生将来身心发展极为不利。

  三、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针对以上贫困生普遍存在的思想及心理方面的特点,本人根据几年的从事学生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措施与大家共勉。

  1、提高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等各方面综合素质是解决目前贫困生存在问题的基础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的组成部分,与学生接触最频繁,可以说除了课堂以外,学生其他时间都和辅导员联系密切。辅导员的思想、言行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因此,加强高校辅导员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及心理咨询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2、为贫困生提供展示综合能力的舞台,创建和谐人际交往环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通过各种活动如:演讲比赛、辩论赛、诗歌朗诵、文体活动等,尽量给他们提供多的展示自己的平台,同时多发现他们的优点和特长,给他们创造机会,培养他们的自信。人际环境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环境。因此,学校及学院努力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人际交往平台,积极鼓励贫困生走出自我,加强与其他同学的沟通与交流,建立一种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满足学生交往、尊重、互助等心理需要;降低贫困学生的挫折感,排解自己内心的矛盾和冲突,进而减少和化解心理异常的因素,进而维护和增进自身的心理健康。

  3、完善贫困生认定制度,提高贫困生在学生中的认可度,是缓解贫困生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

  贫困生认定工作是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基础。但由于贫困生认定制度还不完善,加之有些学生对制度不是很了解。在贫困生认定的实际过程中存在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因为手续齐全通过认定,而有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由于缺少手续或不好意思透漏自己的家庭状况而未通过认定。这样在学生中就会造成一些矛盾。甚至对贫困生认定工作的不认可。因此学校尤其是学院一方面在招生前将贫困生认定工作宣传到位。提高贫困生认定的透明度,和贫困生在学生中的认可度,从而对缓解贫困生心理压力缓和矛盾起到积极地作用。

  4、加强学生特别是贫困生的感恩教育,使贫困生正确看待自己,学会关心他人,回报社会

  贫困生认定工作在大一新生入校时就进行。每学期审核一次,一般情况下学生只要没有挂科、违纪等现象,都可以继续认定为贫困生。这就使得有些学生认为自己获得助学金是理所当然的。本人所带学生甲在班里学习成绩很好,平时表现也不错,是预备党员。连续两年申请贫困助学金补助。大三时班里有同学乙家里出现突发状况,家庭经济出现困难。综合考虑家庭贫困学生情况,认为学生甲家庭情况还可以,而且连续两年获得国际励志奖学金,累计金额10000多元。所以作为辅导员,本人主动找该学生谈话,表达了班委及老师的意见。该生听后很不情愿,找各种借口拒绝。虽然这只是个例,但不可否认在贫困生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得到助学补助是理所应当的事。因此,加强学生特别是贫困生感恩、诚信教育。使贫困生心存感恩,才会自觉的关心他人,回报社会。

  四、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特殊重要性

  1、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贫困生在当代大学生中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有其自身的特点。大多品学兼优,是学习上的佼佼者。但他们大多敏感自卑。不善于与人交流较内向。较之其他学生他们心理上容易出现问题的几率大。因此做好贫困学生思想政治及心理健康教育,是做好整体学生思想政治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2、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途径

  高校贫困生思想和心理健康状况主流是健康,他们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热爱祖国,勤奋刻苦,敢于正视现实,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但不可否认,也有一部分贫困生存在较明显的问题,如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缺乏感恩和诚信意识,存在依赖社会、学校的心态。而贫困生在大学生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他们的思想行为直接影响到周围的同学。因此加强对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3、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贫困使很多的大学生承受很大压力,由于经济上的压力,导致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存在一些消极、仇视的心理。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在现今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切实从关心大学生的实际困难着手,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在解决大学生困难的前提下,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和心理方面的障碍和不和谐状况。使贫困大学生真正认识到,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形势下,应当把服务和谐社会作为自身奋斗目标,树立和谐发展的思想观念,为建设和谐社会增添力量。

  总之,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时期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大学生是建设社会的储备力量,是生力军。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而贫困大学生是我国大学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大都品学兼优,有一颗赤诚爱国的心。但他们由于特殊的生活背景和环境,在思想和心理方面比较脆弱,有时会摇摆不定。为此,我们必须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为贫困生解决实际困难,使他们能够真正放下包袱,加入到社会主义建设大军行列。为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黄涛.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J].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2(139).

  [2] 林秀元.当前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世纪桥,2012(9).

  [3] 雷雪芹.高校贫困生的人文关怀现状及其改进措施[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4] 周文华.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综述[J].焦作大学学报,2011(4).

  [5] 回瑞华.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 中国电力教育,2010(24).

  [6] 杨昌江.贫困生与教育救助研究[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

  [7] 郭黎岩.心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 冯皓,罗娅.面对贫困生,我们能做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1-11-13.

  [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04-10-15.

猜你喜欢:

3406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