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教育类论文>心理学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发表

秋梅分享

  心理健康教育对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将有助于教育工作者观念的更新和经验方法的改善。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发表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发表篇1

  .浅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 对于一个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群体—大学生来说,他们既代表着先进青年的精神风貌,更预示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大学生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关注,大学生能否保持健康的心理状况对个人及国家、民族都有着重大的意义,所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1]。心理健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是当代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式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学校要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断地加强心理品质修养和锻炼,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1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1 适应问题

  进入大学后,学生的吃、穿、住、行等方面都要自主独立进行。但有的同学自理能力较差,抱怨打水太远,洗衣太累;有的学生不习惯住校,觉得住在寝室集体生活很别扭;也有来自省外的同学,对当地的气候不适应、语言不通,感到人生地不熟,产生“想回家”的迫切愿望 [2]。

  1.2 学业问题

  学业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习压力较大,有些同学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除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外,还积极参加各种培训班,获得更多的资格证书,为就业做准备;有些同学为了保持高中时代的名列前茅,废寝忘食的学习,长期处于紧张的学习气氛之中。

  另一方面是学习动力不足,一些同学目光短浅,没有树立远大的理想,求知欲不强,无

  心学习;一些同学是因为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对现在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从而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1.3 情绪问题

  首先是抑郁,对任何事情都悲观失望、郁郁寡欢;其次是焦虑,主要来自对自身条件不足的焦虑和考试焦虑;再次是自卑,感觉自己处处不如人,感到别人瞧不起自己;最后是冷漠,对外界事物漠不关心,不与人交流思想情感。

  1.4 人际关系问题

  有些同学比较内向不愿与他人多交流,久而久之,和同学、和老师逐渐疏远,心理有事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时常感觉到孤独和寂寞。

  1.5 经济拮据问题

  在被高校录取的大学生中,贫困生还是占相当大的比例,学生之间的家庭经济状况有两极分化的现象,这也导致一些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不平衡。

  1.6 就业竞争激烈问题

  近些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一些大学生尽管已经转变了就业观念,放低了身价,但也不是很容易找到工作,这就给在校的大学生带来压力。

  2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

  大学生产生上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既有主观上的生理、心理因素,也有客观上的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的因素。

  2.1客观原因

  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使得中学教育基本上围绕着高考这根指挥棒转,学校重视了高考科目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学生由于分辨是非能力低,在接受一些有益信息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接受了一些消极信息;学生都缺乏良好的心理教育,学校只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而没有教会他们怎样去适应社会,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3]。

  2.2主观原因

  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理想与现实脱节。大学生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处于一个迅速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他们富有理想和幻想,对未来充满憧憬。但是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他们对学习、工作、生活的条件和环境及人际关系常常提出过高的要求,忽略客观条件限制,期望一切都是现成的和顺利的,一旦在现实中遇到一些挫折,他们就大失所望。

  再有,大学生应对能力欠缺。当他们遇到难以处理的事情时,往往会出现“我该怎么办?”的局面。这种能力方面的欠缺,使他们不能有效地处理生活中的各种事件,不能积极地面对各种压力,长此以往,很容易导致心理障碍。

  3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已成为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为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是势在必行。

  3.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的理论根基不深,所以,要进一步加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理论知识的现实性和重要性,从而主动学习基本理论。在教育中应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要切实解决好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的问题,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不迷失方向。

  同时,高校在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的基础上,要不断优化德育工作队伍,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在高校扩招的情况下,及时配备、补充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队伍,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

  3.2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心理健康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和主要渠道。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卫生”、“健康心理学”等课程,可以帮助大学生获得系统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学会一些自我心理调试的方法[4]。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课要防止纯理论灌输,应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除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外,还可以通过给学生开办讲座的形式,告诉大学生心理上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以及如何预防和矫正;或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形式的媒体和手段,广泛宣传心理健康常识,要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己的心理以及学会各种心理自我应对与求助的能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发表篇2

  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摘 要 在大学阶段,大学生的生理、心理都发生巨大变化,容易出现诸多心理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有着非常重要作用。高校要进行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政策指导、自我调适、增强自信心等教育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工作者

  0 引言

  如何指导大学生在思想观念、知识基础、综合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高校新形势的发展,是高等学校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要采取一定的方式,使他们健康成长。通过政策指导、提高学生工作者(辅导员)的心理指导能力、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多种类型的心理咨询服务等方式来解决学生困惑,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1.1 孤独自闭

  根据心理问题轻重程度的不同,学生心理问题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心理困扰型、心理障碍型和心理疾病型。其中心理困扰型比较普遍,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短暂的焦虑、一时的烦恼等不良情绪,没有构成可辨认的临床综合症,一般通过自我调适可以得到解决。这部分学生在大学生中占有一定比例,主要有一些客观原因,比如在高中时期,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而进入大学后优势不在,感觉多方面都落在别人后边。还有同学关系,家庭贫困等现实问题,使得这些学生长期处于自卑的阴影里,甚至觉得是一种打击。由于这些来自各方面的不利因素,对一些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就是一种打击,如果学生没有正确看待这些问题,没有一定的自我调适能力,也没有家长、学校老师的心理指导,会使他们感到孤独,长期的孤独有可能形成自闭症。

  1.2 痴迷网络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文化娱乐休闲活动越来越丰富,特别是信息资源共享进入了网络化时代。然而,网络带给人们便利信息交流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作用。长时间迷恋网络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危害极大,像海洛因毒品一样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有的大学生自制力差,同时又喜欢接触新鲜事物,精力充沛,另一方面,网络空间是一个既开放又隐蔽的区域,就是说谁都可以随意进入,而互相之间又不直接接触,这样一个自由空间,有一种自娱自乐的快感,长期痴迷网络最终形成了网瘾。

  1.3 前途迷惑

  大学生在从高中进入大学初期,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能够接受高等教育,为以后的职业选择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有一部分学生,在这个阶段,因学校的教学模式和中学截然不同,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有老师在,大部分课外时间需要自我安排管理,这种变化使他们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做什么事情。在高中学习时期,有老师和家长的监督,有高考的压力,也有来自社会、家庭、同学之间的压力,最终以优秀的成绩考入大学,进入大学后,觉得思想上可以放松,从主观上降低了积极向上的信心,导致学生学习没有兴趣,缺乏刻苦钻研,知识创新,学习专业知识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学生的就业问题很难解决,每年几百万大学毕业生涌入社会,毕业的学生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是非常难的,在这个时期,毕业生又为如何选择工作而感到迷茫。

  2 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2.1 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大学新生开始

  大学新生刚从高中进入高等学校,因教学模式及学习环境有较大的差别,一些学生不能适应这种环境,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长时间形成心理困扰。青少年心理问题有累积性和多重性,即不同时期可以产生不同的问题并且可能累加,因此,大学新生最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的根本特点是自我适应性较差,学校要在新生的课程设置安排“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这一类型的课程,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2.2 戒除网瘾、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痴迷网络有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主要是因为网络的魅力和社会、学校、家长的监督管理引导不完善。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学校内部和学校周边开设网吧为学生上网提供了方便,同时也提供了许多不健康的游戏等,这种环境使得部分学生上网成瘾,影响在学校正常的学习生活。因此学校应当加强管理, 严格管理校内的网络场所,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能够利用网络技术为学生学习服务。   另一方面,学校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由主管学生工作的部门指导学生干部,成立各种社团组织,比如书法、美术、体操、音乐社团,使一些有特长的学生加入社团组织,使他们在课余时间展示个人特长,远离网络游戏,丰富课余生活。

  2.3 提高学生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指导能力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方面靠主观自我调适,客观要由学校心理咨询服务部门、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者来指导,因此,要提高大学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指导能力。在高校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一般都较年轻,基本和在校学生年龄相差无几,年轻的老师工作精力充沛,更容易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然而这些老师也是刚毕业的学生,工作经验不足,他们由学生到老师的身份转换需要一个过程,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身素质。身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不仅要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同时要不断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提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能力。

  2.4 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运用积极心理学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使其形成完美和谐的人格。积极心理学的指导思想,是通过培养或扩大人固有的积极力量,使人成为一个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从而全面地认知自我、实现自我、健康成长。

  3 结语

  大学生活中,虽然存在许多问题,有学业方面、人际关系和健康方面的,心理方面的问题不可忽视,它关系到学生的前途、命运,必须引起社会、学校、家长及学生自身的重视。通过学生自身的自我调适、学校的教育、家长的引导,共同完成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使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在校学习、生活,顺利完成学业,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新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9).

  [2] 周春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的创新[J].江苏高教,2011.1(5).

  [3] 段茹宏.大学生分级心理健康教育浅谈[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4] 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5] 童林,李霞.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10).

  [6] 尚保安.青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探讨[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11).

猜你喜欢:

    3405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