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的融合与重构(3)
吕灵昌分享
三、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融合与重构的战略取向与路径选择
大学合并与扩展后,不能只在行政管理体制上实现统一,更重要的是在校园文化上形成交流、融合与重构,这是多校区大学的发展目标之一,也是多校区大学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因为没有适当的文化融合与重构,没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就不能形成新的大学文化范式,多校区大学真正的跨越式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一) 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的融合
1.要承认多样性,在碰撞中融合。合并前各校区的校园文化都是经过长期的发展、变革而积淀下来的,有着深厚的底蕴,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创建多校区校园文化的基础。在校园文化的融合上,不能简单地认为哪个校区文化传统好、哪个校区文化传统次,或者强行要求师生接受这种文化。而是要在各校区文化相互交流和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善于发现各校区文化的共性和存在的优势,找准融合点,促进全校师生对校区文化的认同、沟通及借鉴。否则只能影响各校区师生之间的不和,加深隔阂,在管理上难以做到实质性的融合。另一方面,在交流沟通的基础上,还要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和谐发展。
2.要推进统一式整合。首先从管理文化人手,优先考虑合并院校原有的文化配置,分析合并院校接受新文化的速度和难度,抓住关键环节,以点带面、由易到难地推进。其次要整合多校区大学的核心能力。所谓核心能力是指不同教学系统、科研系统和管理系统的有机组合,它是大学精神的外化,并且深深植根于大学的价值观中,成为一种为学校提供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而在整合中不应盲目统一核心文化,尤其是核心文化迥异的文化。如果能够相互平等地交流各自的管理经验和文化,而不强迫合并弱势方完全放弃自己的文化,就会缓和合并带来的对立紧张状态。
3.要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相对于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更为“柔性化”,这对于校园文化的融合至关重要。调查研究发现,非正式组织对于文化与信息的传播速度与效率甚至超过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对文化融合的接受程度直接影响着正式组织间的文化融合。因此多校区大学的校园文化融合不仅要在正式组织中进行,也同样要在非正式组织中进行。为此在操作上,可以在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内同时进行文化融合,甚至可以先在非正式组织中获得对融入或植入文化的认同,进而将文化的融合推进到正式组织中去,加快文化融合的速度,提高文化融合的质量,从而避免形式上似乎已经融合为一体,而实质上却是貌合神离的“两张皮”现象。
(二) 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的重构
1.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整体规划,重建统一的校园精神。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校园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的集中浓缩和凝聚,对全校师生有着无形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新的校园精神必须继承传统精华,融入时代精神,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导师生的精神追求。多校区大学要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加大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确定科学的办学指导思想,建立健、全统一、科学的学校管理制度。对各校区原有的文化要扬弃与吸收相结合,铸造一种适应现在和未来发展要求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精神。尤其在学校规划编制中,要将对全校的文化建设给出顶层设计,从而切实提高文化建设的系统性、战略性和协同性。
2.构筑“一体多翼”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体现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的个性。其中,“一体”为整个学校,“多翼”为学校各校区。“一体多翼”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以整个学校的人文精神为核心,以各校区风格各异校园文化特征为基础,以校园人际关系为主体,以校园环境为依托,积极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从而实现对学生的人格、性格、个性的塑造。首先,各校区要充分传承和发挥老校区的优良传统,注重人文环境等诸多方面的营造,挖掘大学的人文精神,把大学各校区校园建设成为一个新老交替、传承历史而又不断创新的育人场所。其次,要运用移植手法创建新校区校园文化,把老校区的文化要素与新校区所在地区的文化因子融合起来,使新校区拥有老校区本质的文化,从而使两者产生文化上的认同感。再次,要努力建设多校区地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积极培育新校区地缘文化,注重新校区所在地的历史背景、山水意境和风土人情的挖掘,进一步继承老校区的人文精神,从而构建具有新校区地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同时要加强对合并的各校区的原有校园人文精神进行整合,去粗取精,汲取精华,并结合各校区的地域文化特色,呈现出多校区校园文化的丰富性与独特性,最终形成以整个大学的人文精神为核心的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
3.以校区功能、资源的整合为手段,优化文化环境,完善文化设施。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完善的校园文化设施是塑造校园精神的必要前提和物质载体。多校区大学应从战略发展的定位出发,对各校区的功能、资源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规划整合和合理分配,使各校区的功能优势、学科特色得以充分的发挥,使各校区优势互补,成为整个学校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要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各校区的功能,从高起点、远目标出发进行投资规划、合理兴建,逐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完善校园文化设施。诸如电视台、网络中心、报社、广播站、影剧院、学术讲坛、展示橱窗等展示校园文化的设施,教工之家、大学生活动中心、运动场、体育馆等满足师生业余文化活动的娱乐文化设施,以及校园的人文景观、校训、校旗、校徽等显示学校精神风貌的文化标志。这些对提高师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素养和塑造校园精神都会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4.要借助社会力量来促进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多校区大学的各个校区,无论具有怎样的独立性和办学特色,都不能离开社会的宏观环境而独立存在。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校园的灵魂和支柱,与社会处于一种互动的关系,彼此影响又相互作用。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支持,离不开社会资源的开发。一方面多校区大学应大力发动全社会支持教育,形成政府、社会等多渠道投资校园文化建设的新体制。另一方面多校区大学也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繁荣校园文化努力开创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