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论文
现在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点,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机制已经成为了研究的重点,有着一定的社会性。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论文篇1
浅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
摘要: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发展的大潮流,今年地方两会密集关注,各地低碳经济博弈上演。中国各地在发展低碳经济时要科学认识,避免急功近利的做法,不能盲目攀比,警惕造成重复建设,应自主掌握核心技术,防止陷入低碳产业链条末端。从国家层面应该尽快制定发展低碳经济的中长期规划,相关指标可以作为预期性、引导型指标写入“十二五”规划纲要当中;在当前的发展阶段,应将节能减排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抓手,以开发节能减排核心技术为突破口;同时应加强对低碳经济的科学研究,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科学认识依据和决策参考。
关键词: 低碳经济;低碳产业;节能减排
所谓“低碳经济”,是以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从传统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的发展模式转向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桥梁。其核心在于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社会转型;其本质在于要求低碳技术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激励制度的创新,推动世界走向低碳社会。
在气候变化、资源短缺及金融危机等多重背景下,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发展的大潮流。中国也早在2007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峰会上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步伐更是明显加快:2009年9月,胡锦涛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的讲话明确提出,中国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2009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这一具有挑战性的目标,表明中国走“低碳”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目前,发改委正在研究制定一个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导意见,并考虑在一些特定的行业和地区开展小范围的碳交易试点,下一步发改委将把这个目标落实在地方与行业的发展规划中,并准备试行建立碳排放强度考核制度。这既是国际大背景使然,更是中国在后危机时代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国家大力倡导下,各省市自治区积极响应,纷纷将发展低碳经济列入纳入发展规划或议事日程。在不久前召开的地方两会上,低碳经济成为了关注的焦点,各地针对低碳的博弈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上演。
一、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现状:地方两会密集关注,各地低碳经济博弈上演
近期,各省市自治区地方两会相继召开,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讨论的重要内容,由此低碳经济成为了关注的焦点。各地政府在两会中都提出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代表委员们也在积极为推行低碳经济建言献策。在地方两会中对低碳经济的讨论中,不少地方已经将“碳汇”、“碳交易”、“碳效”等作为地方发展低碳经济的要点。与此同时,在地方两会前后,一些地区已经推出了发展规划和行动措施,一场低碳经济博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上演。
在浙江,代表委员们提出要结合浙江省“十二五”规划尽早制定浙江中长期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和低碳强省发展路线图,确立今后各发展阶段推进低碳发展的目标、途径和工作重点,明确一系列重点支持的优先领域和重点项目,为低碳发展提供战略导向。
江苏的代表委员们提出,要建立江苏省碳交易制度和发展碳金融,并建议由省委、省政府挂帅,成立低碳经济研究机构,开发低碳交易机制研究,以建立市场机制为目标,尽快完成江苏省的碳交易制度建设。同时,通过地方性法律法规,将“碳排放权”构建成一种抽象的、可分割的、可交易的法律权利。
参加海南省两会的代表委员们建议,依据海南省多年来建设生态省的宝贵经验和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总体规划,按照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基本要求,结合海南具体情况尽快制定出台《海南省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启动向国务院申报“海南省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争取入选国家首批省级试点城市,并得到政策资金等各方面支持;尽快成立“海南低碳科学技术研究院”,吸引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前来海南从事研究工作,以此推动海南省能源技术的进步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广泛使用。
北京的政府工作报告也首次提出:北京要发展低碳经济,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开展排污权交易改革试点。此前,1月5日北京市发布了《北京市加快太阳能开发利用促进产业发展指导意见》,这也是第一份以北京市政府名义颁布的促进新能源发展的综合政策。1月26日,北京正式成立了碳汇办公室,由林业局、园林局等机构共同组成,同时启动了八达岭长城等几个“碳汇林”建设项目。
在河南省第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该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从地方两会对低碳经济的热议可以看出,总体上发展低碳经济已经从国家层面向地方区域层面推进,成为了各地的共识,并且开始从认识层面向规划、具体行动推进。这表明今后各地将逐步推进低碳经济的落实,地区之间、城市之间、行业之间的低碳博弈也会开始上演。
二、中国各地博弈低碳经济需注意三大问题
目前各地纷纷表示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有的地方更是已进入实质行动阶段,这种热情值得肯定,但是在具体实践中需要做到全国一盘棋,各地不得一哄而上,且需要高度注意三大问题。
1.低碳经济概念尚不统一,要科学认识,应避免急功近利的做法
低碳经济概念最早由英国于2003年提出,此后世界各国对低碳经济的认识和理解逐渐加深,但是对具体应该怎样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也没有普适性的成功先例,各国依然在探索当中。
虽然相对而言欧美等发达国家在低碳经济方面的经验较多,发展水平较高,但还远不能称得上成熟。作为后来者,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没有规律可循,也没有他国成功的经验可资借鉴,发展前景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另外,发展低碳经济不是一个短期内就能实现的目标,而需要长期的努力和科学的部署。从战略布局来看,真正实现低碳发展,以低碳发展作为经济增长模式,至少需要三四十年。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以低碳经济作为发展方式并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国家。即便是最早提出低碳经济概念的英国,其目标也是在2050年才能建成低碳经济社会。
因此,各地必须充分认识低碳经济发展的艰巨性、长期性,须长远规划,精心布局,谨慎行动,防止出现“新瓶装旧酒”、“贴标签”等急功近利的做法。具体实践中,应该从小处入手,选择合适的地区和行业进行试点,为长远的大规模发展积累经验,提供参考。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各地为发展低碳经济而淘汰落后产能时不能操之过急,应该分区域、分行业、分企业稳步推进,否则可能会造成产业断层,进而引发大规模失业。
2.低碳发展不能盲目攀比,警惕造成重复建设的老问题
随着低碳经济逐渐成为发展的潮流,加之国家层面的大力倡导和支持,各地对发展低碳经济的积极性也日渐高涨,许多城市显示出低碳发展的愿望和决心,探索的步伐越迈越大。目前,全国已有上海、贵阳、杭州、保定、德州、无锡、珠海、南昌、厦门等多个城市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还有一些城市正在加入打造低碳城市名片的行列。
这是各个城市谋划未来发展的雄心使然,但其中也不乏相互攀比的意味。针对这一现象,各地必须保持高度警惕,一旦全国各地一哄而上,蜂拥上马低碳项目,容易造成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老问题。中国在这方面有着深刻的教训。比如,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面看好”下,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和风电设备等产业重复建设现象非常严重,以至出现爆发性增长,产能严重过剩。这种“一窝蜂”地发展不但浪费资源,也势必影响整个产业的有序发展。
鉴于此,各地在低碳经济博弈中需要吸取之前的教训,不能盲目“赶时髦”,要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依据本地区的技术水平、产业基础、发展定位等实际情况来确立相应的低碳发展方向,以防止资源过于集中在某一领域,最终造成整个国家范围内的资源浪费和产能过剩。
3.自主掌握核心技术是关键,防止陷入低碳产业链条末端
由于核心技术和规则制定权的缺失,中国产业发展水平长期处于世界产业链条末端,导致中国经济发展对资源消耗大,产品附加值低,是中国经济的一大结构性弊端。例如,由于没有核心技术,国内的太阳能企业只能在下游的电池片、电池组件等环节进行生产,低技术门槛造成大量企业涌入,导致行业竞争的加剧引起上游到下游的产能过剩,从而引发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轨。
低碳核心技术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制定低碳规则及标准的基础,如果在发展低碳经济中仍然不迎头赶上,那么就会重复从国外进口关键技术和设备的老路,在未来低碳发展中仍处于产业链的末端。因此,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必须狠抓核心低碳技术,而且必须是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
尽管低碳技术的开发需要的研发投入高,对科技人员和设备的要求也更加严格,且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就,但是各地不能对低碳技术研发存在畏难和怠慢情绪,必须集中优势力量攻关。
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
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针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国家层面上,中国应该尽快制定发展低碳经济的中长期规划,相关指标可以作为预期性、引导型指标写入“十二五”规划纲要当中。在制定国家中长期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和路线图,首先,明确各个发展阶段目标、途径以及重点支持领域及分布区域。国家对地方发展低碳经济应加强协调、统筹和规划,避免一哄而上,重复建设。以英国为例,其主要城市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就体现了全国统筹、突出重点、准确定位、明确分工的特征。机器人领域:伯明翰、爱丁堡、埃塞克斯、伦敦、曼彻斯特和普利茅斯;纳米技术:布里斯托、剑桥、杜伦、伦敦、纽卡斯尔和牛津;生物技术:邓迪和约克;控制技术:雷丁;营养和保健食品研究等;其次,建立和完善低碳财税政策体系。低碳财税政策体系应包括两大组成部分:一是对市场主体的节能减排行为起激励作用的财政支出政策体系,主要包括国债投入、财政补助、贷款贴息以及政府采购等政策措施;二是对市场主体的耗能排放行为起约束作用的税收政策体系,主要是指与能源消费有关的各种税、费征收措施,如,碳税、能源税、电税等;最后,健全相关配套机制,按照轻重缓急,逐步建立和完善能效标准及审计制度、低碳中介服务机制、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自愿减排协议制度等,以充分发挥低碳政策的效力。
2.在当前的发展阶段,应将节能减排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抓手,以开发节能减排核心技术为突破口。当前中国正处于后工业化的关键阶段,能源资源消耗将继续增加,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加大高碳产业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就实现向低碳转化,因此节能减排仍有巨大潜力和广阔空间,相关技术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国家在大力推行节能减排的同时,各地应该切切实实将相关工作落到实处,积极稳妥地推进高能耗、高排放和高污染行业的低碳化。
3.加强对低碳经济的科学研究,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科学认识依据和决策参考。目前,中国对低碳经济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碳交易、碳金融等对发展低碳经济密切相关的学科了解不深,具体实践更是少之又少,在相关业务开展方面丧失了话语权、定价权和规则制定权。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加强对低碳经济方面的研究,密切跟踪国际上发展低碳经济的最新动向,适时地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智力支持和政策建议。
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全国一盘棋,有计划、按步骤、分阶段实施,各地不能一哄而上,盲目发展,应科学认识、统筹规划,长远布局,协调行动。
参考文献:
[1]冯之浚,等.关于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N].光明日报,2009-04-21.
[2]王毅.中国低碳道路的战略取向与政策保障[J].绿叶,2009,(5):28-32.
[3]庄贵阳.低碳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J].世界环境,2008,(2):34-36.
[4]金乐琴,等.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 84-87.
[5]黄栋,等.论促进低碳径济发展的政府政策[J].中国行政管理,2009,(5):48-49.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论文篇2
谈中国低碳经济的选择
摘要: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的威胁,使得全球各国不得不将眼光投向新的技术革命,以培育新的主导产业。低碳经济,作为高效率、高能效、低排放和低污染的经济发展形式的代名词正日益吸引着人类的眼球。文章通过对低碳经济相关内容的简单介绍,以说明低碳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所在。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金融;CDM;碳排放权交易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与日俱增的物质文化需求与人类的生产能力和自然资源存量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了人类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工业革命虽然提高了人类生产的规模和效率,但是也带来了工业污染,资源过度利用,生态环境破坏等不利因素。
人类利用各种碳基能源,不但维持了人类的正常生活,还在此基础上促进了人类对周边环境的进一步认识。正是这些认识,让我们知道了,我们的地球升温了。人类在使用碳基能源时排出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大量增加,已经超过了周边环境的自我循环和进化的能力,自然界的碳循环平衡被打破了。全球普遍升温的趋势开始不断加速。
人类对碳基能源的大量使用还直接地导致了碳基能源濒临枯竭的后果,各种能源价格的不断上升也印证了资源的日益稀缺。
这个时候,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低碳经济”。低碳经济,这个名词最早出现于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资源濒临枯竭的新型的绿色的经济发展形式,它是指尽可能少地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体,其核心内容就是节能减排。节能一方面是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是开发和利用新的能源,两个方面都是为了达到减排的目的。低碳经济的目标就是力求在生产方面,达到高效率的生产和资源使用效率,并更多地使用新能源,在消费方面,使用更多的节能减排的生活设施和产品。归根结底,低碳经济是一种高效率、高能效、低排放和低污染的新型经济发展形式。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全球各国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应对气候变化,各国纷纷把他们的视线放在了“低碳经济”之上。人类从此进入了低碳经济时代。
二、国内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
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开始了激烈的低碳竞争。
2009年2月,奥巴马宣布实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其中开发新能源为其核心,在该领域的投资额超过400亿美元,并制定了在2012年前,可再生能源产量翻一番等目标。同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2009年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这项法案也将斥巨资投向新能源领域。
2008年12月,欧盟通过了能源气候一揽子政策,政策中要求2020年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20%,能效提高20%,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提高20%。2009年3月,欧盟宣布在2013年前在绿色经济建设方面投入1050亿欧元。
2009年4月,日本投资1.6万亿日元用于发展低碳经济,其目标是到2020年太阳能利用达世界第一,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规模达到世界最高水平。日本还提出了低碳社会的概念,倡导在低碳排放和气候安定的条件下要建设富裕、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韩国将在2030年前投资1030亿美元用于开发可再生能源,其目标是将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提高到11%。
2008年12月,印度通过了新的能源安全政策。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我国一方面在能源和资源方面大量地消耗,另一方面又成为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我们逐渐意识到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已迫在眉睫。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在接受《中国投资》采访时指出,谁先发展了低碳经济,谁就可能拥有更大的发展优势和发展空间。此时我们欣喜地看到,我们的政府已经一步一步地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性发展形式。
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中要求,到“十一五”期末,万元国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98吨标准煤,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平均年节能比率为4.4%。
“十一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中要求到2010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5年减少10%。
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40%-50%。
2008年10月10日开始施行的《民用建筑节能条例》要求,到2009年底,全国新建建筑物施工阶段执行强制性标准的比例达到90%以上。
《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也在2009年3月公布,对采购新能源汽车实行了优惠政策。该计划要求,到2011年,全国将出现50万辆新能源车。
政府还倡导发展可再生能源,并且推进核电建设,相关文件中要求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总量的15%左右。
三、构建碳金融体系的重要性
随着低碳经济的日益发展,与之配套的相关的经济和政治构架也日渐壮大。高盛集团董事经理说:“低碳经济为一条三条腿的板凳,低碳经济的培育和发展离不开政策、技术和资本这个三位一体的支撑框架。如果缺少任何一条腿,都将导致板凳的不稳。在这三个因素中,最重要的莫过于金融”。碳金融,是伴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是基于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的新型的金融形式,它泛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包括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和银行贷款等。
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它使得碳排放量成为了稀缺资源,由此便产生了碳排放权交易。关于排放权交易市场,主要包括以项目为基础的交易市场和以配额为基础的交易市场。在项目市场中,以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联合履行机制(JI)为主。CDM是指发达国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方式与发展中国家进行合作,而通过合作所实现的“经核证的减排量(CER)”可用于抵消发达国家所需实现的减排量的相应单位。CDM机制使得发达国家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自己的最低减排成本。JI是指发达国家之间通过合作而产生的减排量(ERU)可以转让给另一发达国家缔约方。在基于配额的市场中,主要包括自愿碳交易市场(如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和强制碳交易市场(芝加哥气候交易所)。
国际上的碳交易已经经过了几个春秋的发展,并已初具规模。据有关数据显示,2006年全球排放权交易量为17.45亿吨,2007年交易量较2006年增加了71%,2008年的交易量较2007年增长了61%。专家预测,到2012年,世界排放权交易值将突破1500亿美元,并有可能成为超越石油市场的全球第一大市场。世界银行也专门成立了碳金融业务部门(Carbon Finance Business Unit),并设立了总额达10亿美元的8只碳基金。
作为《京都议定书》签约国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承担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虽然在议定书规定的第一阶段(2008-2012年)不承诺具体的减排量,但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一级CER供给国,政府还是认识到了其中的巨大商机。在新的一轮世界经济格局调整中,要想占据合适的位置,就必须发展好低碳经济,发展好碳金融。
四、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之中,在面对世界性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时,不但要保持目前的生活方式和水准,还要打破原有的经济增长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之间的高度相关的关系,建立新的低碳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因此,在建立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碳金融体系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相当多的问题:
第一,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有很多人模糊地理解着低碳经济的内涵,认为其是高效率、高能效、低排放、低污染的新型经济发展形式,就必然是与高能耗、高排放的传统行业对立的。
第二,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能源结构问题。在我国的生产过程中,以煤炭的消耗量居于首位,占能源消耗总量的45%。这一传统的能源结构必然会减缓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的进程。
第三,虽然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已经产生了一定量的基于CDM机制的排放权交易,但是人们对CDM机制的认识仍然是相对不足的。“CDM”和“碳金融”对于我国来说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虽然国内的企业已经日益认识到其中的巨大商机,但是由于认识不足,且开发CDM项目又涉及更多的风险,所以也就进一步地加大了企业在碳金融市场内的交易风险。
第四,我国是以制造业为主的新兴经济体,在生产的过程中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粗放型的生产方式构成主要的发展框架。而正是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使得我国具有相当大的减排空间。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碳排放资源占全球市场的1/3。虽然中国拥有如此大的碳排放资源,但是却没有与资源量相当的定价权,我国仍处于低碳经济价值链的低端。
第五,碳金融的发展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了,但是世界各国仍是各自为营,国际碳交易绝大多数还是集中在国家或是区域内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碳交易价格的稳定性,并增加了交易过程中的风险。
在世界经济格局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当前,为了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并为本国在低碳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赢取更多的话语权,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为此,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
第一,加强低碳经济相关概念的宣传力度。要认识到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之中,高能耗、高排放的传统行业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仍然会作为我国主要的经济增长点,而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短时间之内也必然还是会有所增长的。
第二,加强相关政策的研究,制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政策,确立强制性的碳排放指标,并集中力量开发新能源,减少煤炭等碳基能源的使用,改变我国现有的能源结构。
第三,积极吸取国内外的发展经验,鼓励各金融机构设立碳金融相关业务部门,开展交易权业务,并积极开发各种衍生环境金融工具。
第四,制定相关的政策,为推动适合我国国情的“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第五,加强企业对碳排放权交易的理解,使其认识到CDM机制和碳金融市场的巨大价值,通过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和激励机制推动企业和开发商更多地开展国际合作项目。
第六,在碳金融市场中,我国本土的中介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在面对大量的项目时常会显得有心无力。中介市场是发展碳金融市场的关键,所以,政府应该鼓励更多的金融机构进入到金融市场之中。
参考文献:
1、熊焰.低碳之路――重新定义世界和我们的生活[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2、吴宗鑫等.以煤为主多元化的清洁能源战略[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曾刚等.碳金融交易面临新发展机遇[N].中国证券报,2009(8).
4、钱志新.低碳化:第四次浪潮[N].新华日报,2009(7).
5、中国的清洁革命2:低碳商机[J].气候组织,2009(8).
6、柳田.碳交易:低碳经济下的全新课题[N].解放日报,2009(11).
7、戴新翼.哥本哈根会议与低碳经济革命[N].文汇报,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