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文化>历史学>

历史学科教学论文范文大全

秋梅分享

  历史是一门内容相当丰富的综合性人文学科,它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活动密切相关。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历史学科教学论文范文大全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历史学科教学论文范文大全篇1

  浅谈初中历史学科的兴趣教学

  【摘要】长期以来,我们的初中历史教学,面临不少的困难,严重束缚、影响了我们正常的教学,尤其是在农村学校。为改变这一困境,我们广大历史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采取了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还不尽人意。我也不例外,积极行动起来,参加教学改革,改变这一困境,提高我的教学效果。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教学,觉得自己的几点教学方法很有效,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所任班级的教学面貌。

  【关键词】心理发展 历史学科 学习兴趣 教学活动 研究学生

  初中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注意力不稳定,学习持续时间短。历史学科处于“副科”地位,中考又得不到平等的重视,尽管现在已列入了中考科目,但考试不单独命题,与其它学科合卷,比分也不高,不少的地方还是开卷考试。对于历史学科,家长不重视,学生也不重视。面对这种状况,初中历史教师该怎么办呢?我认为,只要我们教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并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有如下几点浅见,供同仁参考。

  一、用教师的热情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能以满腔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教学,并积极影响和带动学生,使他们热爱学习。热心的教师上课一般都有角色意识,好的教师如演员一般,上了讲台就进入角色。他能通过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做到自己知道的理解的比说的课广得多,即“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教师要有一桶水”。这样他就能一方面把书本知识娓娓道来,另一方面配上体态、手势语言,“手舞足蹈”吸引学生探索知识的奥秘。

  二、用形象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初中历史课,如果教师照本宣科,是很难调动学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的。相反,上课时如果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某些重大历史事件、过程中的情节或场面,某些重要历史人物的外貌或行为事迹、某些典型的历史现象或地理环境进行具体细致的描绘,重现历史面貌,就能使学习有一种亲临其境的感觉,调动学生注意力,达到教学效果。

  如教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金田起义”这节时,对起义动人的情景和壮观场面可以作这样的描述:1851年1月11日,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西边犀牛岭古营盘的斜坡上,一队队汉、壮、瑶等民族的太平军战士,分男行女行整齐排列,旌旗记野,刀枪耀目。正中的指挥台上,飘扬着一面黄绸士旗。洪秀全昂然屹立在旗下,庄严地宣布起义,国号“太平王国”四周响起了“杀妖”的呼声震得荆山峰鸣谷应,紫水拍岸有声。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规模宏伟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英雄史诗在金田村谱成了第一篇旋律昂扬的乐章。这样生动形象再现“金田起义”的历史情景和场面,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令人难忘的。

  在讲解历史事件,分析原因时,也不妨用一些幽默语言来活跃调动课堂气氛。如讲一战后国际关系,法国与英国在处理德国问题由于立场不一致,而互相争吵。不妨引用巴黎和会上一句话:法国克里孟梭在指责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对欧洲形势一窍不通时说:“我猜测这个人是会念书的,但是我怀疑他从来没有念过什么书。”

  三、用共同的心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研究学生的心理,对改进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历史教学工作中不可容忽视的环节,而一个教学班的学生虽然来自不同家庭,有各自的生活习性,但由于基本上同一个年龄段,一般都具有某些相同的特征,如好奇、喜新爱动等,因此,我利用学生这些特征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上北师大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西安事变”这节时,我是这样描述: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逮捕了蒋介石,如何处置蒋介石,蒋在1927年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到1933年共屠杀了上百万的人民群众,可谓死有余辜,在“西安事变”后,共产党会不会主张杀死蒋介石?用这样制造一个悬念,让学生想一想,以达到良好教学效果。

  四、用“史时”结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对时事政治还是比较感兴趣,一讲起时事,学生就来劲。这对上课不爱听的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同时又能使读书较好的同学开拓视野,积累知识。教师如果能恰当地将历史与时事结合起来,效果肯定不错。我在讲北师大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凡尔赛和约”时,学生对“15年后阿尔萨斯经公民表决归还给德国”这句话不理解,当时正值台湾总统大选,报纸、电视等宣传媒介都在介绍有关台湾问题,学生对此也相当关心,我就给他们讲有关台湾的历史,然后问他们为什么台湾人民会上街游行示威,反对“台独”并支持统一。学生就能明白这个道理,以此类推也就会理解阿尔萨人民为什么选择德国。这样把书本上知识和现实即学生所关心的时事结合起来,不仅解决了他们对知识的疑惑,还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五、用多种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开历史故事会、猜历史谜语等。满堂灌的教学容易造成枯燥、单调、沉闷的气氛,教师就根据教学内容,不断改变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历史故事会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活动形式之一,因为它生动、形象、故事性强,学生最感兴趣,也较容易接受。猜谜也是很好的形式。教学在备课时,根据教学内容,以教学要点为谜底设计出谜语来。我讲二战日本投降原因时,就以此为谜语要求学生猜中国古代历史名人。结果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基本上能猜出来。谜底是苏武或屈原。为什么会有两个谜底呢?我就说抗日胜利后,共产党认为使日本投降的原因是苏联的武力,而国民党则认为是日本屈服美国的原子弹(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人民的抗战)。这些轻松有趣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还能使学生觉得上历史课是一种享受。

  兴趣是成功的导师。作为一名智慧的初中历史教师,不仅教给学生历史知识,更重要的责任就是要不断地使学生萌发“诧异的心情”,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强烈兴趣。

  参考文献

  [1]肖建华李毅.中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数学教学通讯

  [2]张道扬.化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

  [3]李成林.历史学科激发学习兴趣的实践研究[J].商情

  [4]陈良惠.激活初中历史素材创设学生“乐学”[J].科学咨询

  历史学科教学论文范文大全篇2

  浅析历史学科问题教学设计

  一、历史学科问题教学的概念

  历史学科的问题教学发展到今天,已不仅是一般地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系列问题进行教学的方法。它已是综合借鉴目标教学、结构教学、图示教学、程序教学等教学方法的模式、理论,运用投影、录音、录相、电影、电视和计算机CAI技术等最新的教学技术手段,通过问题的展示和学生的质疑问难,形成教学过程的双向交流,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概括等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素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

  这一教学方法有两种基本模式:一是教师通过教学设计,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思考、讨论,然后教师进行指导和释疑;二是教师运用教学技术设计创设新情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两种模式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交替使用。当然,具体教学技术的运用则要视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学校的教学设施而定,不可强求一律,更不可为用而用,不计效果。

  二、的理论依据

  历史问题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通过问题的展示,对学生进行深刻思维、灵活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思维的培养,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理解、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首先,必须确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观点。师与生、教与学构成课堂教学矛盾的辩证统一体。问题教学,正是解决这对矛盾,促使其达到辩证统一的良好手段。它通过教师对问题展示的外因,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自觉思维的内因,恰当调节教学节奏,活跃教学气氛,丰富教学内容,生动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在其过程中,关键是“恰当”,“恰当”就是符合学生实际。教师的设计不管多么完美,愿望不管多么善良,但如果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就不能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的原则。这是问题教学设计的教育学依据。

  其次,要明确在问题教学中,教师的责任是要让学生无疑而生疑,有疑而思疑,思疑而解疑,解疑而心悦。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问题教学是激发学习动机,启迪求知欲望,点燃智慧火花,追求真知灼识的重要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疑为思之始”,有疑才会有思考,才会有探究,才会有钻研,才会有对真理追求孜孜不倦的意志和毅力。这是问题教学设计的心理学依据。

  再次,要懂得中学历史教学对能力培养的要求是分层次的。第一个层次是基础知识的掌握。它要求学生在对基本历史事实、历史现象识记的基础上,形成历史基本概念,进而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设计历史学科问题教学,就是要使学生注重对历史基本事实的调查和了解,并能从启发思维的角度,对教材的史实知识重新归纳,具有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

  第二个层次是基础知识的运用。在学生弄清、掌握历史基本事实和历史基本现象的基础上,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运用目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运用概括思维认识各种事物的共同属性,揭示其本质的内在规律;运用间接思维去比较、判断历史现象的本质;运用创造思维对历史事物形成新的认识,并对现实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也就是训练学生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概括的方法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立场分析评价历史现象、历史人物,阐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第三个层次是历史思维能力的扩展。它包括历史问题的辩证思维,学术问题的争鸣商榷和学生的质疑问难三个方面。就是在设计历史问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集中、求同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发散和求异思维,启发鼓励学生从静态历史时空到动态历史时空的历史时空结构体系方面;从历史的哲学思考,如人与自然的关系、意识与物质的关系、人的自身发展、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等方面深入思考,提出疑难问题和不同见解,使他们视野扩大,思路开阔,学得更积极主动和富有成效。这是历史问题教学设计的历史思维能力要求的依据。

  三、历史问题教学设计与信息系统的开放

  从信息论的角度说,问题教学过程实质是师生信息交换、交流的过程。历史问题教学设计就是通过调控、反馈,控制教学结构,促使信息系统的开放,让学生获得有序信息。

  第一是信息接收系统的开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多层次、多角度、多类型的问题设计,启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眼、耳、手、脑等接收系统都处于积极状态,形成全方位的交叉感知,充分发挥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有效地接收、加工和贮存信息。如高三历史的单元复习课,要求在原有章、节教学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系统,重建知识结构,深化知识层次,强化能力训练。教学中就可以复习线索为依托,采取顺藤摸瓜,引线串珠的方法,设计系列问题,形成问题系统,设置新的情景,引发学生通过概括、归纳、比较的思维活动,从宏观上对历史理论和历史发展规律的信息进行加工、贮存;又从微观上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细微区别的信息进行接收、整理。

  第二是信息渠道系统的开放。信息渠道既指课堂信息渠道,也包括课外信息渠道;既有教师传输信息渠道,也有学生通过阅读、观察、议论后的质疑反馈渠道。双向的信息渠道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扩大、加深、巩固课堂上获得的信息。如复习《三个世界的形成和演变》这一章时,可结合现实,设计一些有关“波黑战争”、“车臣危机”、“巴以关系”的问题,既可向学生传输最新的信息,又可引起学生对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向多极发展的新思考,畅通双向的信息渠道系统。

  第三是信息网络系统的开放。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大脑中已贮存了许多各类的信息,形成信息网络。且随着不断的学习,不断接收新的信息,使其信息网络处于动态之中。历史问题教学设计,就是教师通过问题设计,开启学生原有的信息网络系统,让他们运用已知的知识,经过联想、综合,接收新信息。如讲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时,可问:“太平天国革命的纲领是什么?它与北宋、南宋、明末农民起义的口号有什么联系?为什么说太平天国革命是旧式农民革命的最高峰?”学生经过联想,至少可形成三个新的历史概念:①封建生产关系造成贫富悬殊及土地兼并严重,是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之一。②要求推翻封建剥削的制度及建立公平合理的理想社会是人们的普遍愿望。③从口号中可以看出中国农民战争的水平是逐步提高的,而太平天国革命是旧式农民革命的最高峰。在新的历史概念建立后,又要引导学生理清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网络结构,升华为历史观。此外,有些历史概念的形成,还要联系地理、语文、政治、外语,甚至数、理、化的知识。

  信息网络系统的开放,也可看作是历史思维能力三个层次——历史知识的记忆、历史概念的理解、历史理论的运用——的构建过程,这一过程是有序的,它通过有序的问题,环环相扣,层层相连,使学生的信息网络系统处在高度开放之中,不断深化学生的认识。

  四、历史问题教学设计与思维能力培养

  历史问题教学就是将问题作为发展智力的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学习思维能力包括深层思维、灵活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思维等几方面。

  历史学习的深层思维:是指能够在对历史现象分析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其中隐含的人类社会变迁与发展的本质特征、规律和趋势,做到“以史为鉴”,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学生深层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通过提供新史料,创设新情景等方法,为学生进行抽象、概括思维训练创造条件。如在复习工人运动的发展时,可向学生提供“工业革命时期工人捣毁机器”、“宪章运动群众集会”、“巴黎人民保卫蒙马特尔高地的大炮”三幅图画,引导学生从上述图画所表达的内容中得出结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运动也从低级的破坏机器的斗争形式向高级的夺取政权的斗争形式发展。加深学生对“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也向学生揭示了隐含在图画中的“无产阶级在斗争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逐渐从自在的阶级转变为自为的阶级”的基本理论,让学生把握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与工人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是始终并存的这一政治、经济变化的内在规律。

  历史学习的灵活思维:是指在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分析中,不为习惯思维所束缚,灵活地综合运用相关的知识,主动变换思维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材料进行深层次的发掘和高精度的提炼,以寻求解决问题的线索。为此,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注意设问角度的多变,问题答案的多个和解决方法的多种,同时还要注意问题的可迁移性。如要求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去寻求发散问题的解决途径,是训练灵活思维的方法之一。教学设计时要把问题定位在历史三维空间的交叉点上,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位去把握历史。如复习中国近现代史,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史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近代史归根结底是一个民族运动,是具有民族独立和中国近代化两个内容的民族运动,而民族独立是第一位的;而现代史上,这两个问题仍在继续,只是二者的位置发生了历史性的进步的变换。’试分析产生这种‘位置变换’的根本原因,指出19世纪中期和20世纪中期‘民族运动’的不同表现及其最终结局,并谈谈你对这种不同结局的认识。”这个问题,牵涉到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社会主义社会代替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必然性和进步性等,可使学生的思维向多个方向发散。

  从一个中心向四周辐射谓之发散;将多个问题材料指向同一个中心谓之聚焦,也是训练灵活思维的方法之一。如可列出《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中有关香港问题的条文;丘吉尔在二战中关于香港问题的讲话;邓小平同志关于香港问题的谈话;《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中的有关条文,构成一组材料,指向关于香港问题的形成、根源,及我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政策、措施,以及我国为什么过去失去香港,现在能收回香港等问题,就是将多个有关香港的材料聚焦于香港问题这个中心。可使学生的思维从多个方向聚焦于一个中心。

  历史学习的创新思维:是指借助联想、运用直觉、释放灵感的方法去对未知史事进行自主创新的思索提出全新的创造性的方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一种非逻辑化的思维。创新思维的训练一般在总复习阶段进行。

  借助联想,就是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设计,对历史现象进行顺向、逆向、横向、纵向的联想,然后根据内在的依存关系加以综合,总结出事物发展的原因和规律。如通过对太平天国、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联想,引导学生认识无论是旧式的农民革命,还是民族资产阶级革命,都不能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命运,在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运用直觉,就是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对相类、相似或不同的历史事件进行直觉分析比较,找出异同,探求其本质区别。如对历史上巨鹿、官渡、赤壁、淝水等以少胜多战例的分析、比较,可得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在于人心的得失、社会制度的优劣、经济基础的厚雹技术手段的高低、指战人员的勇怯的规律。进而设计问题:“比较1894年与1937年日本两次侵华的原因,分析中国在两次战争中为何一败一胜?”

  释放灵感,就是在思维过程中,依靠灵感的活动,以个别事物或现象为典型,推理、归纳出该类事物或现象的普遍规律;或运用已知知识去推导出未知知识。如设计问题:“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巨大进步,都是以牺牲部分社会成员的利益为代价的’。以英国圈地运动、美国‘西进运动’以及日本倒幕运动的史实进行论证。并谈谈你对马克思这一科学论断的认识。”学生通过对三个运动的归纳、推理,就可得出结论,马克思的论断,反映了人类社会转型时期的一般规律。说明人类社会的进步必须以牺牲落后的社会成员的利益为代价。由此认识到,我们必须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才能避免成为牺牲品。

  历史学习的批判思维:是指对传统的或一般的结论、观点大胆质疑问难;对前人积累的知识,能正确分析批判,开动脑筋,勇于探索,反省自己,纠正思维方式和方向,以期获得全新的思维成果。教师的问题设计,就要能引导学生不为前人观点所左右,独立地寻求问题的结论。如“《汉书》评价王莽‘莽既不仁,而有佞邪之材;又乘四父历世之权,遭汉中微,国统三绝,而太后寿考为之宗主,故得肆其奸慝,以成篡盗之祸……自书所载,乱臣贼子,无道之人,考其祸败,未有如莽之甚者也。’你认为《汉书》对王莽的评价是否正确?为什么?你认为应如何评价王莽?用史实说明你的观点。”

  五、历史问题教学设计与学法指导

  无论采用那一种教学方法,根本问题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历史问题教学法,同样如此。为此,教师在对问题设计时,必须同时考虑对学生的学法指导。问题设计的学法指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导学生启动思维,独立自主地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这一过程是设疑→思辨→释疑的过程;二是指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是质疑→讨论→解惑的过程。

  指导学生启动思维,解答教师设计的问题,关键是引导学生从分析问题的条件入手,明确思考的途径和方向。

  如多选题:“我国在本世纪50年代初开展的下列运动中,哪些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A.全国性的土地改革运动B.没收官僚资本和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并将它们转化为国营企业C.‘三反’、‘五反’运动D.农业合作化运动。”指导学生解答时要让学生弄清题干中的关键词是“社会主义革命”。对政治课的知识进行迁移,学生可以知道,社会主义革命的含义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在中国是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革命,其最基本特征是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生产资料公有制等。然后,根据关键词包含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选项,看选项内容是否涉及政权性质变更与生产资料所有制变更。A项虽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但仍是私有制;B项使生产资料发生质的变化,成为社会主义全民企业;C项是政治经济领域运动,未涉及政权或所有制性质变更问题;D项完成从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故答案是BD两项。这一训练过程,通过设疑→思辨→释疑,使学生化知识为能力,学会掌握历史、分析历史、总结历史和表述历史。

  除了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还应学会提出问题。有经验的教师,不仅善于设计问题,而且善于引导学生直接参与问题设计,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向教师提问比教师提问学生更有意义,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更有促进作用。学生是否学会提出问题,是他们是否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也是他们思维能力高低强弱的重要标志。为此,教师在进行问题教学过程中,既要设计好问题,又要引导学生发问,要给学生讨论、发问的时间,要重视学生的问题和保护学生发问的积极性。

  在问题教学中,引导学生发问,是讲、练、思的融合,是教学方法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机结合。如在讲授《鸦片战争》时,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既然鸦片输入对中华民族带来了如此深重的灾难,清政府为何还有人反对严禁鸦片呢?”“中国的禁烟是引起鸦片战争的原因吗?”在讲授《辛亥革命》时,学生提出质疑:“同盟会的纲领没有反帝的内容,孙中山对帝国主义仍存幻想,怎么能说辛亥革命具有反帝性质呢?”这些问题的提出,充分说明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这些问题,对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清朝的腐败、鸦片战争的性质、辛亥革命的性质非常有用。

  历史问题教学法,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围绕师生对问题的设计,通过疑、思、解的过程,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记忆理解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比较综合能力、表达叙述能力,最终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所以,历史问题教学法是完成历史学科能力要求培养的良好方法。

    29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