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历史文化论文范文
泉州是我国的第一批文化古城之一,泉州的历史文化积淀丰富。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泉州历史文化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泉州历史文化论文篇1:《论泉州市文化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摘要】泉州 历史 辉煌, 文化 旅游 资源丰富,具有开发文化旅游的优越条件。文章通过对泉州文化旅游资源和旅游 发展 现状的 分析 ,结合文化旅游的特点和泉州发展文化旅游的现实条件,提出了泉州文化旅游的开发对策。
【关键词】文化旅游;旅游资源;泉州市;对策 研究
泉州市位于东经117025'~119005'、北纬24030 '~25056 '的福建沿海,东临 台湾 海峡,西部为连绵山脉,靠沿海地区为丘陵地带,因城北泉山(又名清源山)而得名.由于处于闽浙丘陵地带,而且终年温暖湿润,故雅称“温陵”;因五代时环城遍植刺桐树,故又称刺桐城。
“基本建成文化旅游强市”是泉州市“十一五”时期 经济 社会 发展的五大目标之一。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市国内外游客近1448.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45.8亿元,与2005年相比分别增长了21.0%和20.8%。无论是游客人数还是总收入,均创出历史新高。从经济指标的 统计分析看,旅游业正成为泉州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旅游总收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已由2005年的6.15%提升至2006年的7.79%,距离2010年实现旅游总收入占全市生产总值10%的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
一、辉煌的昔日与腾飞的今日
泉州素有“福建文化半壁江山”之称,这与其“东方第一大港”的辉煌历史是分不开的。
南朝,泉州已有与外国海上往来的文字记载。
唐朝,泉州对外贸易和对外文化交往都有很大发展,外国商人、旅行家和宗教信徒荟集泉州。唐朝诗人曾用 “船到城添外国人”和“市井十洲人”的诗句描绘当时的盛况,伊斯兰教和摩尼教就是当时传入泉州的。
唐朝至五代,泉州的佛教发展很快,被称为 “泉南佛国”,中外佛教信徒通过海上丝路进行交往。泉州城的范围也扩大了七倍,环城栽种刺桐树,故泉州也称刺桐城。
北宋,朝廷把福建市舶司设置于泉州,负责 管理来往于海外的船舶、通商贸易、征税和接待外国商人等事务。它标志着泉州港被朝廷确立为最重要的贸易港口之一。
北宋至南宋,泉州港的地位有了三次飞跃,第一次是在北宋中期,它赶上并超过明州(今宁波),仅次于广州;第二次是在南宋初年,它赶上了广州,且与其并驾齐驱;第三次是在南宋末年,它超过了广州,成为全国最大的贸易港口。北宋诗人曾用“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来赞誉泉州港的繁荣。以南宋绍兴三十二年泉州市舶司年收入为例,这一年市舶司收入在80万缗以上,约占南宋朝廷年 财政收入的五十分之一,可见泉州港已成为举足轻重的东方大港。
元代,泉州港进入鼎盛时期,既是我国对外贸易的总吞吐港和东西方海上 交通 枢纽,也成为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世界最大港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说:“刺桐港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的确难以想象”;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在其《游记》中也说:“刺桐港是世界大港之一,甚至是最大的港口”。元代朝廷曾以泉州作为我国海外交通 计算 航程的起点。国外一些宗教也在这个时期通过海上丝路传入泉州,如印度教教徒作为商旅来到泉州,并兴建了规模辉煌的印度教寺院——番佛寺;景教(即古__)则在元代初期就传入泉州。泉州先民在从事海外贸易和移居异国他乡的过程中,也把本土的儒教、道教、民间信仰(如妈祖信仰等)以及戏曲 音乐 等带到国外,传播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明清,由于统治者实行严厉的“禁海”、“迁界”政策,导致泉州港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被限定只与琉球交往,从而失去了昔日国际大港的地位。明成化八年,泉州市舶司被移置到了福州,从而标志着这个东方大港由辉煌走向衰落。朝廷的“禁海”、“迁界”禁锢政策使老百姓陷入极其恶劣的生存困境,泉州一带的沿海人民不避艰危,突破封锁,一批又一批的泉州人飘洋过海到东南亚等地谋生,泉州因而成为全国著名侨乡。
20世纪50 年代至70年代,由于泉州面临金门、台湾,被视为随时可能燃起战火的“战场”,国家没有投资项目,也没有像样的工厂 企业 ,这里的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贫困,加上十年浩劫的破坏,极“左”路线的肆虐,只剩下“刺桐花谢刺桐城”、“浪打空城寂寞回”的景象。
改革开放以来,泉州人民把握机遇,城乡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成为福建省乃至全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前,泉州经济总量居福建省倒数第二位,1978 年泉州的经济总产值仅为7.79 亿元,到 2006 年则实现全市生产总值1900.76亿元,经济总量持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跻身全国地级市前列。
二、泉州发展文化旅游的优势
(一)丰富而又珍贵的文化旅游资源
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 中国 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物瑰宝星罗棋布,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多达20处;泉州是“世界宗教博物馆”,至今仍保留着 20 多种中外宗教的遗迹;泉州是全国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国家级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就设立在泉州;国务院 2006 年5月20日以国发[2006]18 号文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泉州市入选的有泉州南音等 11 项;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把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泉州。
(二)区域经济发达
经济是旅游的物质基础。一方面,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人们的收入水平,对人们的旅游行为有着决定性的 影响 ;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又决定着旅游开发的能力,旅游业要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经济做后盾.世界旅游组织(WTO)研究表明,当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时,旅游消费将呈现大众化、普遍化的态势;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度假旅游逐渐兴起.据市统计局统计,2006年,泉州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1900.76亿元,约占全省的四分之一;人均GDP已达到24847元,按汇率折算为3116美元,首次突破3000美元大关.根据世界银行划分标准,就地区经济实力而言,泉州市已经跨过了中等收入国家或地区的门槛。
(三)日益富裕的市民生活
经济收入是孵育旅游的首要因素。根据国际通用的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来划分贫富状况,恩格尔系数30%~40%为富裕。近年泉州恩格尔系数呈下降趋势。国家统计局泉州调查队调查资料显示,2006年泉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71.53元,比上一年增长12.40%;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10812.27元,比上一年增长8.10%;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支出4192.52元,比2005年增长6.46%,恩格尔系数从2005年的39.37%下降到38.78%[9]。2007年上半年泉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万元,增长态势强劲。泉州的恩格尔系数已达到市民大量出游的经济条件。
(四)港澳台侨优势突出
泉州是全国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分布在世界129个国家和地区的泉州籍华侨华人720万人,旅居香港同胞70万人,旅居澳门同胞6万人,三者占全省60%以上。台湾汉族同胞中44.8%、约900万人祖籍泉州,全市现有台属近16万人。这些港澳台侨胞经常回泉州探亲旅游、寻根谒祖,是泉州文化旅游的重要客源。
三、泉州市文化旅游开发对策
(一)处理好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的矛盾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建尤其是旧城改造与文物保护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有的地方政府片面强调 发展 经济 ,忽视保护文物;有的地方政府片面迎合开发商利益,忽视有关法规;有的地方政府片面强调开发文物,忽略保护周边 环境。泉州文庙,由于周围建起与其风格极不协调的高楼大厦,千年古迹为“ 现代 文明”所湮没。令人担忧的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有章不循的现象仍时有发生,“以罚代法”的情况依然存在,列举几个例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德化窑保护范围,被某陶瓷有限公司挖掘破坏,当事人未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仅以处罚了事;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文物保护区里有的群众开山炸石,乱修坟墓。法制意识淡薄,正是文物破坏严重的深层次原因。
要真正做好文物保护 工作,必须杜绝瞒报纵容破坏文物现象,加大文物保护的执法力度;同时,加大惩罚力度,该追究行政责任的应该追究行政责任,该追究刑事处罚的应该以刑法的高度,对相应的责任人做出相应处罚。有的地方政府领导缺乏长远眼光,对文物保护认识不到位,认为不能拆建,反而要投入维护经费,不划算,把保护 历史 文化名城视为包袱与束缚。长期以来,在文物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抉择 问题 上,始终存在一个不合理的现象——效益个人得,后果大家摊。 企业 为了效益,对 自然 资源竭泽而渔,夜以继日偷排污水,减轻成本,为个人谋利益。而作为当地城市 管理者,他们看中的更多是实际政绩,企业多了、 税收多了、GDP上来了,环保问题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提高业主的荣辱意识,转变传统的政绩观念。对此,政府在进行城市建设时,要对文物保护及开发商责任作明确约定,要加强监督,不能为了局部利益或个人私利而纵容放任.其实建设与保护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在一些地方两者还相得益彰,比如在西安,国家投巨资开发保护秦皇陵,这一历史古迹反过来为当地经济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二)发挥地方政府宏观调控作用, 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
旅游 产业发展不仅依赖于市场机制,而且还有赖于政府的规划调节,从而避免市场机制所造成的旅游资源配置的扭曲。首先,政府要在各路专家学者的参与下完成 科学 可行的地方旅游业中长期规划,使得市场因子进入旅游业变得有章可循。泉州市政府对旅游市场的调控力度正在加强,如《福建省泉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提出泉州旅游业发展三步走战略思路,第一步:2005~2010年,使泉州成为福建省重点旅游城市;第二步:2011~2015年,使泉州成为全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第三步:2016~2020年,使泉州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其次,政府应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外资和民间资金介入旅游开发,组建上档次、上规模的各种经营形式的旅游企业或集团,使之与福建三大中心城市的地位对接。 目前 泉州旅行社重视组团出游,较不重视接团本地游,这导致了外地游客来本地游的缺少。旅游企业行为对我市旅游业的发展也至关重要,政府应适当引导、扶持旅游企业,把重点从组团转移到接团方面。旅游企业在自我宣传时要更多注重旅游品牌的推介,而不应将重点放在自身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宣传,这样才能起到向外地游客推介泉州旅游品牌,扩大泉州旅游业的知名度。再次,在政府的指导下,建立旅游产业的协调机制,如成立旅游产业公会,加强诚信建设, 组织行业自律,规范行业行为,提供产业信息,规避投资风险。
(三)继续加大投资,加快旅游项目建设
2006年泉州市旅游业而之所以能如此“大跨步”地发展,旅游重点项目建设的功劳不小: 中国 闽台缘博物馆的成功开馆,在海峡两岸产生了极大反响,从而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客;南安石井对台旅游码头的建成,打破对台双向旅游“零”的记录,6月份我市组团参加泉金航线首航,成功搭建起泉台旅游互动的新平台;福建省旅游海峡商品城的动工兴建,将打造出两岸首个旅游商品集散基地,并成为台胞来泉观光一个重要的旅游商品区。
(四)提高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停车难、公交线路不发达、酒店设施无法满足旅客需求、景区公路标志牌缺少或不明显等,泉州文化旅游的发展和这些问题的解决也是密切相关的。泉州应继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建成方便、规范的旅游基础设施,为团体、散客和自驾车等各类游客提供服务,方便他们进行旅游。比如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与公交公司合作,开行旅游专线车,把市区及近郊众多文化旅游景点(及其他类型的旅游景点) 联系起来;规范各种旅游标志的设置,为自驾车游提供导游、通讯、泊车、加油等完善的服务。当前旅游业的发展已从观光、团体游向休闲、自助游发展,因此酒店不应单纯追求星级豪华标准,“让游客住得起,留得住,经济酒店的经营是很好的选择”。散客旅游的兴起,迫切需要完善的信息服务系统,如构建泉州旅游 交通 WebGIS,为用户提供一个以地图为交互界面,地理空间信息与各类多媒体信息有机结合的网上旅游、交通信息浏览与查询环境。
(五)加大宣传力度,扩大 影响
泉州市在进行文化旅游宣传促销要做到 (下转第48页)(上接第45页)大手笔和有针对性。首先,要大手笔,高水准地进行文化旅游宣传促销。要在收视率高的全国性电视台上做广告,如2006年5月5日,央视直播泉州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活动;要邀请世界各地的作家、 艺术 家到泉州的文化旅游景点进行生活体验,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通过他们的 文学、摄影、 美术、影视作品来扩大泉州文化旅游资源的影响,最好是有一两篇能入选中小学的语文课本,使全国的儿童从小就知道泉州,中小学课本里的“桂林山水甲天下”以及“济南的冬天”就使多少人从小就对这两个地方非常神往。其次,要深入 研究 旅游客源市场与旅游产品的对应关系,有针对性地进行客源市场的宣传促销。根据泉州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及妈祖文化等在东南亚、日本及阿拉伯地区的影响和关系,把东南亚地区作为国外最主要的客源市场,把阿拉伯地区、日本作为国外辅助客源市场,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地开展宣传促销活动,如2002年,泉州市以“海上丝路遗产在泉州”为题参加了国家旅游局组织赴日本的旅游促销活动。根据宁波、扬州和广州等地既是海上丝路的著名港口,又保留着珍贵的海丝历史文化遗产,泉州可以与这些城市联手,共同设计推出以我国古代海上丝路著名港口游为题的项目,做大做活海上丝路游这篇文章。把相邻的浙江、江苏和广东等省作为海丝专项旅游国内的重要客源市场之一。根据伊斯兰教文物古迹在泉州的地位和影响尤其突出,而我国回、维吾尔、哈萨克等多个少数民族的绝大多数人信仰伊斯兰教,约有2000万穆斯林,所以,也应重视对国内少数民族穆斯林客源市场的宣传促销工作。
【 参考 文献 】
[1]侨乡基本概况. 2005-02-22.
[2]泉州市 统计局.泉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 社会 发展统计公报[Z].2007-02-28.
[3]吴泽华.建文化旅游强市. 2006-11-20.
[4]市府办.去年1448万人次来泉游玩
[5]杨文棋.促进泉州海丝专项旅游持续发展的探讨[J].龙岩师专学报,2003,21(1).
[6]李玉昆.泉州海外交通史略[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
[7]李玉昆,李秀梅.泉州古代海外交通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8]屈人文.人均GDP达24847泉州跨过中等收入门槛.2007-02-06.
[9]曾聪虹.泉州城镇居民收支均呈增长.2007-01-31.
[10]张咏.上半年泉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万元[N].泉州晚报,2007-07-14.
[11]田明华. 热点问题——历史文化名城:请别伤害我![N].福建日报,2002-01-14.
[12]李洋.泉州休闲旅游的发展思路[J].闽西 职业大学学报,2005,(3).
[13]福建省泉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规划篇.2007-08-07.
[14]骆炎民.泉州旅游交通WebGIS的设计与实现[J].华侨大学学报,2007,28(1).
[15]李均亮.泉州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24(2).
泉州历史文化论文篇2:《浅析泉州地域文化教育与青少年素质的培养》
内容摘要:泉州是全国第一批文化古城之一,泉州文化积淀丰富,加强对泉州青少年地域文化教育,对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有很大的帮助。文章对教育的意义和措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飧读者。
关键词:青少年教育;地域文化;素质培养
地方文化教育有一段时间被人们所疏忽。其实祖国母文化与地方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子文化吸收母文化的营养又反哺母文化。作为一个健全的文化人,他不仅要了解祖国母文化,同样也应该了解地方的子文化,特别是生他养他的子文化。
一.泉州地域文化积淀丰富
(一)地方人文特色凸显
泉州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代被誉为“海滨邹鲁”,泉州又是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名胜众多,本地和外来文人骚客探友揽胜,留下不少传世诗文。如秦系《九日山中闲居》、欧阳詹《赠九日山老僧》、韩偓《清源山南台岩》、蔡襄《诣飞阳庙祷雨题》、王十朋《承天寺十奇诗——榕径午阴》、朱熹《题九日山廓然亭》、刘克庄《南郭》、张瑞图《金粟洞》、王慎中《游清源山记》、何乔远《灵山圣墓杂记》、蔡其娇《南曲》、舒婷《惠安女子》。安溪产茶已有1000多年历史,其中盛产的乌龙茶早在宋元时期就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蜚声中外。泉州茶文化从宋代进士苏钦《卖茶》诗、清代安溪诗人林辂存《采茶歌》与泉州人流传的歌谣《茶山对歌》就可略见一斑。泉州石雕文化更是出神入化,如五代九日山石佛、宋代老君岩石雕、东西塔石刻、当代崇武石雕群,从宋代朱熹《石佛岩》、元代释大圭《石笋诗》、明代进士季本《老君岩》、当代郭风《泉州日记》都展示了泉州石文化艺术瑰宝“奇巧疑天工”的神奇魅力。泉州人有亦儒亦商的职业特点,封建社会重儒轻商,两者不相容,而泉州人却把两者契合得恰到好处。
宋代诗人刘克庄《南郭》写得最为明白:“州人务本亦知书,若不樵耕必业儒。惟有刺桐南郭外,朝为原宪暮陶朱。”泉州与台湾有着独特地理关系,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历来通商、文化交流频繁。明末郑成功光复台湾、国民党军队逃到台湾,带去很多泉州籍官兵。目前,台湾汉族同胞中,有44.8%,约900万人祖籍泉州,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就是泉州永春人,诗歌《乡愁》、《乡愁四韵》传诵大陆四方。泉州是著名侨乡,早年泉州人不惧漂洋过海到东南亚、港澳台谋生,频繁的文化交流和独特的亲缘关系,形成泉州文化具有开放性和侨乡情结的特点,明代泉籍著名思想家李贽,当代文学家刘再复、诗人蔡其娇都具有开放的个性;当代著名小说家司马文森《南洋漂流记》(长篇)、庄东贤《慈母心》(短篇),著名戏曲家王仁杰创作的歌剧《素馨花》,陈述创作高甲戏《唐山情》都是表现侨居侨乡生活这方面题材的佳作。泉州从唐·贞元八年(792年)欧阳詹“温陵甲第破天荒”以来,历代泉籍和居泉文人骚客为泉州留下不少宝贵的文学财富。
(二)海洋性特色凸显
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泉州属闽越地。越人擅长造舟航海,“水行而山处,以舟为车,以楫为马,往各飘然,去则难从”(《越绝书》),过着渔猎农耕的生活。泉州有依山面海的独特地理位置,海岸线有400多公里,宋代造船业就很发达,正好南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这就为宋元时期建造“东方第一大港”创造了优越条件。李邴(宋)咏颂泉州的楹联有“涨海声中万国商”的记载,宋末意大利商人雅各《光明之城》描述当时看到刺桐港“江面上至少有15000艘船”,元代的马可·波罗说,《马可·波罗行纪》中说:“它(泉州)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船舶往来如梭。”,“当时的大都、杭州、泉州都是闻名于世的大商业都市。……如泉州巨商佛莲有海船八十艘,珍珠一百三十石,张瑄和朱清更是‘巨艘大舶交番夷中’。”宋代谢履《泉南歌》:“泉州人稠山谷脊,虽欲就耕无地辟。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船通异域。”从谢履的诗中可以看出,泉州因为人稠地贫,为了谋生,只好向海外谋求出路。泉州写海的诗人不少,如宋﹒刘子翚《万安桥诗》、明﹒俞大猷《舟师次马幕和李次山》、李廷机《访沙堤》、王约《崇武观潮》、清﹒李光地《寄台湾姚总兵》、苏大山《澎湖舟中作》。泉州人具有海洋性格,有着海上探险的冒险精神,漂洋过海到东南亚、港澳台谋生的泉籍侨胞有1千多万人。泉州歌谣《行船歌》就是描写泉州男子行船出海谋生,夫妻分别难分难舍的复杂的感情。这种海洋性格和海洋文化,形成了泉州独特的海洋文学。当代著名诗人、泉州籍蔡其娇自认为有波斯人的血脉,热爱大海和冒险,解放初期写了大量的海洋诗,著名诗人公木认为“他(蔡其娇)在现代中国诗坛上成为第一位‘大海诗人’”。
(三)宗教特色凸显
南宋大理学家朱熹在泉州讲学,在开元寺天王殿撰写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泉州历来就有海纳百川的气魄,唐宋以来,宗教鼎盛,各派相安相存。全国闻名的有佛教圣地“开元寺”,伊斯兰教圣堂“清净寺”,摩尼教遗址晋江草庵,清源山道教老子石雕神像“老君岩”等处。泉州文人吟咏寺庙菩萨的诗歌不计其数。宋代蔡襄《诣飞阳庙祷雨题》:“年年乞雨问山神,羞见耕耘陇上人。太守自知才德薄,彼苍何故罪斯民。”王十朋《承天寺十奇诗——榕径午阴》:“古树连枝护午阴,萧萧门径日沉沉。清风拂地尘无染,暑日当空热不侵。柏子庭前增祖意,梅花夜后悟真心。雪霜经尽年年在,人事往来几古今。”元代释大圭《桑树白莲》:“一芬陀利遍流芳,不在春蚕叶上香。为瑞为禅百升刹,阿谁又觅旧枯椿。”明代王慎中《游紫云室访静上人》:“千寻高处一庐深,未至遥闻钟磬音。径路渐通难进步,山门忽睹已生心。色空矗矗迎云岫,禅寂嘤嘤在树阴。愿与尔投庐远社,莫凭陶令傲东林。”清代诗人施世綸《弥陀岩》:“曾枕清源漱石时,老僧还指壁间诗。江山无改旧游寺,十四年来鬓有丝。”现代弘一法师《将去净峰留题》:“我到为植种,我行花未开,岂无佳色在,留待后人来。”泉州寺庙宫观楹联也独具地方特色,古人咏晋江罗山草庵楹联:“万石峰中,月色泉声千古趣;八方池内,天光云影四时春。”安平桥中亭石柱上有一副名联:“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近代著名诗人林骚题赐恩寺楹联:“莲月边湖千顷水;松风对寺一声钟。”弘一法师题净峰寺楹联:“自净其心,有若光风霁月;他山之石,厥惟益友良师。”如此佳联泉州著名寺庙宫观可以说处处可见。
(四)地方戏曲特色凸显
泉州市被全国戏剧界公认为戏剧创作强市。梨园戏、高甲戏、提线木偶、晋江布袋戏均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泉州市有一支精干的戏曲创作队伍,高甲戏《连升三级》的编剧王冬青,梨园戏《节妇吟》、《董生与李氏》的编剧王仁杰,高甲戏《凤冠梦》、《玉珠串》的编剧诸葛辂;木偶戏《火焰山》、《馋猫》的编剧黄锡钧等均是泉州戏剧文学创作领域的著名剧作家。
被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的梨园戏,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它那典雅清丽、委婉深沉的艺术风格,精妙细腻的表演技巧以及丰富的文学内涵,优雅的抒情意蕴,保留着醇厚的唐宋风韵。梨园戏《荔镜记》作者佚名,明嘉靖丙寅年重刊,重刊本现存于日本天理大学图书馆和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它是泉州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戏文,是梨园戏《陈三五娘》的祖本。擅长表现悲欢离合爱情题材的《陈三五娘》、《李亚仙》等传统剧目,已成为许多海外同胞十分熟悉、喜爱的传世之作。《节妇吟》荣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董生与李氏》获首届曹禺戏剧文学奖,并荣膺2003至2004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皂隶与女贼》获曹禺文学奖和第九届文华新剧目奖。
高甲戏讽刺喜剧《连升三级》,成为脍炙人口的中国喜剧经典作品,演出时,受到周恩来、朱德委员长等中央首长的关心与重视,郭沫若、田汉、老舍、邓拓等为之题诗撰文,盛赞高甲戏丑角表演达到“登峰造极”,誉称《连升三级》为“南海明珠”,1993年被评为“中国当代十大喜剧”。近年来,高甲戏《凤冠梦》、《玉珠串》、《大河谣》、《大汉魂》、《金魁星》等,分别获国家戏剧大奖“文华奖”、“曹禺戏剧文学奖”,轰动京华剧坛。
泉州木偶剧团排演的神话剧《水漫金山》、《火焰山》、《太极图》、童话剧《馋猫》等精彩剧目,参加国际木偶艺术节,泉州提线木偶也被誉为“世界一流的木偶艺术珍品”。《水漫金山》、《庆丰收》等剧目,荣获罗马尼亚国际木偶联欢节集体二等奖和银质奖章;《五里长虹》获文化部第九届国家文华新节目奖;《钦差大臣》荣获文化部金狮奖和第十一届文华新剧目、剧作奖。
南音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乐种,被誉为“中国音乐活化石”、“中国古典音乐的明珠”、“中华民族音乐的根”。美国华盛顿大学民族音乐学院搜集世界各国的民族音乐,加以比较研究,得出结论:“中国的音乐是全世界最古的音乐;而中国音乐之中,则以南音为最古。”南音创作剧目《桐江魂》参加全国南方片曲艺调演,荣获剧本、作曲、演出一等奖。2009年南音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泉州是中国当代戏曲强市,泉州地方戏曲在中国当代戏曲史上有显著的贡献和广泛的影响。
二.泉州地域文化教育的意义
泉州地域文化内涵丰富,又贴近现实生活,青少年通过耳闻目染,潜移默化,比起外来文化,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优势。
(一) 由泉州高校的自身发展特点所决定的
泉州十八所高校,除了国立华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简称泉州师院)外来生源较多,其他高校以泉州本地人居多。作为来源于泉州,服务于泉州的学子,不了解泉州文化显然是一大缺陷。现在许多有条件的泉州中小学都开设泉州文化进校园的活动,作为高等学府对泉州文化的传播更应该起引领作用。事实证明,泉州文化反哺泉州高校的贡献是显著的,如泉州师院音乐学院开设了“南音”专业,目前,该专业成了泉州师院唯一的硕士点。泉州德化县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中国三大近代瓷都,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它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品,与丝绸、茶叶一道享誉世界,为制瓷技术的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德化陶瓷学院就是应运德化的陶瓷文化而生。泉州地方戏曲梨园戏、高甲戏的旦角曾静萍、陈娟娟都是梅花奖的得主,泉州高甲戏、梨园戏、木偶戏获得国家戏剧奖的剧目有十多种。可见泉州文化是有其艺术魅力的,是泉州高校发展肥沃的土壤。
(二) 由泉州经济文化的发展所决定的
泉州十几年来一直是福建经济的领头羊,民营经济十分繁荣,产业特色非常明显,晋江市和石狮市的服装鞋帽,南安市的水暖制造、花木栽培,惠安县的石雕,安溪县的茶叶,德化县的陶瓷,永春县的花果生产,都直接或间接与泉州文化息息相关。泉州经济的发展必须做大泉州文化产业这块大蛋糕。在中央大力倡导发展文化产业的精神引领下,最近泉州文化产业园接二连三孵化而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泉州已知的创意产业园包括183创意园、源和堂创意产业园、“六孔井”音乐文化创意园、闽南文化创意产业园“t淘园”、丰泽区休闲文化创意基地(包括鲤中、成洲两个片区)、锦绣庄民间艺术园和德化月记窑陶瓷创意中心等7个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这些产业园都基本上打泉州文化这张牌,其实开掘泉州文化转化成产业还远远不止这一些,还有待于后人去挖掘它的潜能。
(三)由塑造泉州精神及人文素质所决定的
改革开放以来,泉州人“爱拼才会赢”的精神一直随着泉州经济的增长而被发扬光大。“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民营经济已成为泉州最大特色、最大品牌、最大支柱和最大的活力源泉。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完成3418.11亿元,占泉州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达80.89%。民营企业无论是企业数量、工业产值还是就业人数均占全市总量的九成以上,“九五”以来总产值年均递增都在33%以上。泉州民营企业对全市工业产值贡献率超过85%,民营企业的从业人员数占全部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数比例97%以上(国有中小型企业所占比例很小)。由此可见,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支柱,规模以上企业对工业的贡献和对我市工业经济的进步功不可没。但民营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有的比例作用不相称,”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普遍偏低,专业技术人才所占比例较低。随着泉州经济的发展,以前粗放型的经济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泉州经济发展的瓶颈,随着高精端产业的涌现,爱拼加巧干被更多的经济专家所认同。巧干必须要有更多高素质精尖人才。泉州有着辉煌的历史,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东方第一大港”,宋代大儒朱熹盛赞泉州“此地本为佛国,满街皆是圣人”。泉州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泉州“第二次创业”的人文基础,在某个层面上有着借鉴的现实意义。 三.泉州地域文化教育对青少年素质的提升
青少年是泉州经济文化发展的未来,泉州高端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青年才俊,泉州地域文化教育在某个方面能弥补其不足。
(一)提升地方人文素质
由于现代人浮躁心理的作祟,特别青年人对泉州本土文化的了解可以说是严重不足。他们的创新意识伴随着浮躁心理使创新的成果缺少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一些文化产业园区的出现充满商味而缺少品位。每一文化产业的出现并取得成功,都是欣赏者与被欣赏者双向的活动和共鸣。这些都需要双方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缺少一方的情感投入,再好的东西都是一种摆设。所以,泉州要做好文化产业,一方面开发商要有智商、情商和远见卓识,另一方面顾客要认同,这些因素都需要人文素质的储备。泉州远离政治文化中心,相当一段时期文化和经济是滞后的,改革开放以后,逐渐走上繁荣,但比起一线城市北京、上海还是有相当一段距离。泉州文化产业要形成跨越式发展,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和品牌,特色就是地方特色,品牌就是打历史文化品牌,要做好这两样东西,首先泉州人的整体素质要提升,特别要提升地方人文的素质。
(二)提升为泉州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素质
泉州籍港台同胞、海外侨胞1千多万人,超过泉州本地人口。泉州有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24人,出现当代行为艺术大师蔡国强、著名邮票设计艺术家万维生、著名导演黄健中,当代著名诗人就有余光中、舒婷、蔡其矫等三人。泉州在外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等,他们都是泉州经济文化发展的宝贵财富。泉州一些企业精英和文化精英以及各行各业的精英流失非常严重,他们为了自身的发展流向大城市和发达国家。泉州本地高校的毕业生,虽然大多数留在泉州,但一有机会他们也会离开泉州投奔歆慕的城市。所以,我们必须让每一位愿意为泉州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人们都知道泉州光辉的文化历史,让他们增强作为泉州人的自豪感,让他们感到复兴泉州前景光明,只有大家都诚心诚意为泉州的发展服务,只有泉州能聚集一大批各式各样的精英,泉州才不会因为人才瓶颈的限制而感到发展乏力。
(三)提振对泉州经济文化发展的信心
泉州辉煌的过去,既是历史的记载,也是提振信心的源动力。泉州历史对于研究泉州历史的学者来说,也许再熟悉不过了,但对于泉州民众来讲却必须要补这门课。因为宋元时期泉州“涨潮声中万国商”,“市井十州人”的商业繁荣景象已不复存在,“市舶司”也剩下断垣残碑,对于匆忙行走在现代化街市的人们,谁还有时间去记忆那消失了几百年的历史。所以研究泉州学,宣传泉州历史文化,就落在了教育工作者的身上。现在泉州一些有识之士已经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也作出了一些成绩,但还远远不够,我们去泉州每所高校看看,有几所开设有关泉州学的选修课。对于未来服务泉州的学子,却不知道泉州的过去,却如何面对泉州的未来呢?所以,泉州高校开设有关泉州学的课程很有必要,对提振他们对泉州经济文化发展的信心很有帮助。
四.如何对青少年加强泉州地域文化的教育
如何对青少年加强泉州地域文化的教育,泉州部分中小学做了一些尝试,由于升学的压力,这种尝试也是浅尝辄止。至于个别泉州高校开设有关课程,却因专业的限制,教材的限制,领导的不重视,成效不大。对于如何教育的问题,本人提出以下建议。
(一)领导要进一步重视,加大经费投入
泉州市委市政府对泉州学的研究是比较重视的,成立了泉州学研究所,成立了《泉州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了《泉州学林》,泉州市政府已颁发了四届优秀社科成果奖。但对激发泉州高校研究泉州学的重视却不够,没有充分调动高校的研究力量,没有充分发挥高校研究所的作用。泉州市委市政府要进一步投入必要的经费,凭借高校的研究力量,通过课题、出书以及奖励等办法,将宣传鼓励工作做足,让更多的学者将精力转移到研究泉州地方文化中来。
(二)加强社会实践,拓展文化视野
高校不要关门办校,泉州是全国第一批24个文化名城之一,唐宋以来的文化遗址相当丰富。我们要让大学生走出校门,可以通过旅游、社会调查等方式获取第一手的材料,从而亲身体验泉州文化的深刻内涵。去年我校07级毕业班的同学组织调查惠安崇武一带女子的文化习俗,而后制作的PPT片,很受同学们的欢迎,调查者和观众受益匪浅。
(三)编写地方教材,开设选修课
泉州高校开设地方文化课程的学校并不多,其热情还不如中小学。中小学却由于研究力量有限,编的教材质量比较粗糙。泉州师院音乐学院设置南音专业,并设置硕士点;泉州地方戏剧研究所几位热心的退休老同志研究出版的《泉州戏曲传统丛书》,还有一些热衷泉州学研究的学者确实为提高泉州文化的品位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作为高校的地方性教材却很少,据我所知开课也很少。我校编写《泉州地域文学》教材,并开设选修课,但其他高职高专的学校却没有一所有开设此类课的。开设选修课受众也很有限,但通过开课后我做的问卷调查,%的学生认为了解泉州地方很有用,%的学生认为有用,两项调查相加占了%,可见学生对泉州地域文化还是相当重视的。
(四)纳入教学计划,设置必修课程
现在有的高校功利性很强,认为开设泉州地方文化的课程没有用,它属于偏门左道,领导根本就不重视。所以,我认为首先教育行政部门要加以重视,可以采取一些行政措施,促使高校也跟着重视起来。其次,高校要将泉州地方文化课程纳入教学计划,有条件的专业都必须开设选修课,没有教材的,可以组织编写,没有师资的,可以聘请。特别师范类的高校更应该开设此类的选修课。泉州高校开设此类课程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只要领导重视,教材和师资都是可以解决的问题。
(五)凸显地方特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泉州高校大多数是私立学校,它们注重自己的专业与泉州经济接轨,忽视与泉州文化融合。所以,当学生走入社会时,他们服务于泉州的意识不强。现在高校很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但大多数的高校跟风追求时尚。其实要建设有特色的地方高校,注重将地方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是一种最有效的方式。大家都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只有民族性的才是世界性的,同样,只有地方性的才是全国性的。泉台文化交流应该成为泉州高校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泉州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台湾泉州籍人据统计近一半,泉台许多民俗文化都很相似,近几年民间来往的文化活动不少,但高校间的文化学术交流活动却不尽人意,走访的多,真正文化学术探究的少。泉台文化是一块值得探究的学术宝库,从明末泉州人郑成功光复台湾之前泉台间的商业往来,一直到清初泉州人施琅平定台湾后泉台民间的频繁往来,都凸显了泉台文化交流对海西建设的重要意义。泉州高校的地方文化建设应该成为泉台经济文化交流的推进器,成为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先行者。如果只热衷于商业的活动,那么现实意义将会大打折扣。 (六)推介传播地方文化,塑造泉州城市形象
泉州城市形象品牌的推介,单靠经济是无法办到的,它还要靠文化的推介。泉州比起厦门来,地理位置不如厦门,中央给的政策不如厦门,但在文化古城方面有人文的优势,所以泉州一定要打好文化这张牌。地方文化的推介除了广告、商业活动之外,高校的推波助澜起了很大的作用。高校学子来自全国各个地方,他们的宣传是最有说服力的。泉州缺少全国一流的高校,缺少全国一流的文化创意人才,这是泉州这张城市名牌一直无法打响的原因之一。推介传播地方文化,要从高校抓起,这点应该要引起泉州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城市品牌的创立如果没有高校的参与是不理智的。厦门如果没有厦门大学这张高校的品牌,它能撑得住吗?泉州要办名大学,中央要给政策,地方要有经济支撑。没有名校支撑的城市会因人文缺失而患得患失,迷失自我,缺少品位。
总之,泉州地域文化教育与泉州青少年素质的培养有极其重要的关系,作为泉州人只有把握了本土的根,吸取地方文化的养分,才会更壮硕。中华文化这棵参天大树,就是有这样无数的根系输送丰富的养分,因此才会如此枝繁叶茂。
参考文献:
[1]季本《老君岩》[A]泉州诗词学会等编《泉州千家诗》[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7.10:121.
[2]刘克庄《南郭》[A]泉州诗词学会等编《泉州千家诗》[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7.10:72.
[3]雅各·德安科纳(意大利)著.光明之城[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1:152.
[4]剪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第三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5:125.
[5]宋代谢履.泉南歌[A]泉州诗词学会等编.泉州千家诗[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7.10:38.
[6]公木.干雷酸雨走飞虹[A]蔡其娇.诗的双轨[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9:178.
[7]泉州市人事局 陈友爱《泉州市民营规模企业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泉州史文化论文:《浅析泉州南音的文化内涵》
摘要:泉州南音有着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它是从中原传到福建闽南来的,这些中原音乐同闽南地方音乐互相渗透融合,孕育出泉州南音来。本文从泉州南音的历史和音乐特点出发,对南音的文化内涵进行了一些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泉州南音;音乐特色;文化内涵
泉州南音市怎样形成的?在福建民间流传不少故事和传说。比较典型的一种说法是康熙年间泉州安溪人李光第当宰相,他让五位南音妙手晋京为皇帝演奏典雅优美的南音,皇帝听后非常高兴,赐封他们为“御前清客,五少芳贤”,可这五位艺人志在高山流水,不愿留京做官,便返回故乡,寄情于丝竹之声。南音也随他们的足迹誉满四方。人们称这个故事为“御前清曲”。其实泉州南音真正起源于唐代,形成于宋代,主要流行于于闽南及台湾、南洋群岛华侨居住地区。泉州南音又称“南曲”、“南乐”等,被称为中国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泉州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南曲主要流行于泉州市、闽南晋江、龙溪和厦门市,在台湾及南洋群岛华侨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
泉州南音随着郑成功收复台湾,大批军民入台而传入台湾,为有别于“北管”而订名为“南管”;南音随着华侨的足迹带入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地,或称弦管,或称郎君乐不等;南音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随着厦门的开埠,随着泉州人的移居而传入厦门,被称为“南乐”。但不论是南音、南乐、南管,凡是同好者都称为“弦友”,都以泉州方言正音演唱,都供奉乐神孟昶郎君大仙。因此,南音千百年来,在五千万人口以上的闽南语区域,无形中形成一个南音文化圈。1977年,新加坡湘灵音乐社社长丁马成先生,首倡发起“亚细亚南音大合唱”,接着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台湾等地相继举行。泉州从1981年起到去年中秋,已先后举办了七届国际南音大会唱,厦门市也先后举办了两届。这样,在前后二十五年中,海内外共举办南音国际大会唱达十五次之多。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任何一种古老乐种,都没有这样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南音是历代名师智慧的结晶。虽然南音一般定性为民间音乐,因为它向来是在民间流传,但其主要的作品,则不可能来自民间,而是源自历代的宫廷与教坊。中国历代王朝几乎都设立分管音乐的机构和乐官,有的皇帝还亲自抓曲目创作。远的不说,隋设七部乐,唐则增至十部乐,分管不同民族的以及域外的音乐,发现西域有杰出的音乐人才,还召入京为乐官。唐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儿山,幻想往月宫去听美妙的音乐,遂产生灵感,回来便写下千古绝唱《霓裳羽衣曲》。他设立的“大乐署”“鼓吹署”“梨园”和“教坊’等机构,分属于太常寺和宫廷,专业从事音乐创作。因此才有盛唐雅乐、燕乐、大曲与法曲的高度繁荣。当时流行的一些重要曲目,有幸可以在南音中找到它们的痕迹。唐代燕乐中含有多段大型歌舞曲、只舞不歌、没有歌词的乐曲称为“大曲”,似乎可以在南音十三套大谱中找到它的遗响。
泉州南音有着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它是从中原传到福建闽南来的,这些中原音乐同闽南地方音乐互相渗透融合,孕育出泉州南音来。泉州在宋代就是著名的东方第一大港,吸引了大量的中外客商和文人学士,经济相当发达,各种文化交流频繁,呈现出“千家罗绮管弦鸣”的繁荣景象。南唐顾闳中的传世之作《韩熙载夜宴图》即可印证。泉州南音由谱、指、曲三大部分组成,谱是唐大曲的遗存,词的内容多与戏文相关,曲的结构形式与元曲有直接联系。
此外,泉州南音还广泛的吸收了佛曲和道情的元素,吸收楚歌、吴歌、潮调及闽南地方的音乐,并吸收弋阳腔、青阳腔和昆腔。泉州南音演唱时的位置较为固定:演唱者执拍板居中;其左边,上方为洞箫,下方为二弦;右边,上方为琵琶,下方为三弦。演唱程序固定是“指头谱尾”,就是说开头一定要合奏一套或一折“指”,最后一定要奏谱“煞尾”;中间演唱也要按“支头”顺序来进行。要“起曲头”,就是每个支头要有带头唱的人,他唱的曲属于哪个支头,其他人就要跟着唱这个支头的曲。若转换支头,则须唱“过支曲”作为转折的过渡、连接。上一个唱完,下一个接过拍板接着唱,伴奏乐器基本没有间断。南音的乐器演奏也有着重要的规矩:琵琶是先声,起指挥乐队的作用;三弦和之,犹如“琴瑟和鸣”;而洞箫与二弦的关系,洞箫为主,二弦为辅,“箫咬弦,弦入箫”,即所谓“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泉州南音不管是表演形式还是音乐内容,始终都保持着古代中原的古风古味,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代表曲有:《八骏马》《梅花操》等。
南音之所以能世代相传,久唱不衰并新人新曲不断涌现,这与南音艺人对南音的执著追求与默默奉献是分不开的。历史上泉州这一南音的发祥地就拥有众多的技艺精深的艺人,他们不仅在泉州,而且在闽南各地区以及海外、港、澳、台起了主导作用。如今的南音正式被列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后,越来越多的音乐工作者会更加关注南音的发展,参与到南音的保护与传承中来,南音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重现当年的辉煌。
猜你喜欢:
2.历史文化名城论文
3.历史论文范文
5.历史学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