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文化>历史学>

历史学科教学论文范文

秋梅分享

  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历史学科教学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历史学科教学论文范文篇1

  浅议历史学科的主体性教学

  《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 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见,在新课改的今天,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多么的迫切和重要,现就此谈谈自己在 历史教学中的一点浅见。

  一、鼓励和引导学生质疑,培养问题意识

  新课标提出,教学就是要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维活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 科学精神、质疑精神。我在上初一历史《建筑奇观》之长城时,就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大多数初一学生能提出诸如秦朝和明朝修长城的时间、目的、意义等比较简单的问题,老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并且还要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思路、类比的思路和拓展的思路等再提问题,结果有些同学又提出:

  秦长城和明长城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秦始皇国势强大,为什么还要修长城?

  汉朝以下的朝代都修过长城,明朝为什么还要修长城?

  是否可以把长城看成一条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边墙?

  长城究竟是促进了 经济的发展还是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然后让学生讨论,学生就在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中、一次又一次的讨论中获得了真知,加深了理解。

  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就好像一个又一个的谜团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激起了学生无穷的好奇心,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成为了他们解决问题的好方式,这样学生的参与面空前增多,基本实现了人人参与,充分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

  二、鼓励和引导学生竞争,培养竞争意识

  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被动的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因为只有学生参与到了教学活动中,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而在教学中适当地运用竞争可以激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因为中学生好胜心强,具有强烈的表现欲,这样能促进其积极向上、勇于拼搏,努力克服困难并获得成功。所以把竞争机制带入课堂,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参与、合作和创新意识。

  初一历史《宋代的社会生活》这一课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了,如何让学生提高兴趣,把握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确实有一些难度,为此,我决定鼓励学生参与竞争。我分了四个步骤: 第一步骤:上课之前我先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负责衣食住行,让学生提前准备,提醒学生我们要评选最有创意的小组。

  第二步骤:成立学习委员、课代表、小组长组成的评选小组,制定竞争规则:有创意、合作好、解决难点效果好等。

  第三步骤:课堂展示小组成果。

  第四步骤:评选小组评选,老师 总结得失。

  这样,通过在教学中的竞争环节,将所有学生的好胜心、好奇心都调动起来了,真正做到了学生参与,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三、鼓励和培养孩子求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高层次表现,是高素质人才应具备的必要条件和 发展的必然结果。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作为着眼点,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体现在每个教学步骤和每项活动中。教师应着重去做的是将凝聚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因素发掘出来、展现开来,在教学活动中随时随地去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其创新个性。

  如:文天祥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抗元名将,学生都比较熟悉,特别是他崇高的民族气节早已给学生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在讲述他的事迹时,我故意抛出了一个问题:有人对他的抗元有不同的看法。学生开始好奇了:什么看法?趁此机会再引导学生:将抗元和统一大业相联系,再想一想呢?同学们继续小声嘀咕。有的同学明白过来:他的抗元事业会不会阻碍了祖国的统一大业呢?那又怎样看待他的抗元事业呢?此时教师就要鼓励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认识抗元的正义性和元朝统一 中国的进步性。这样通过学生不断的求异加深了对问题的分析和评价。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引入是为了激励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而竞争是承认学生的好胜心并给予激励和肯定,调动学生以高昂的斗志参与教学过程;创新更是强调了学生的求异思维,激励学生不停地思索,不墨守成规。三者都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重视学生的参与和能力的提高。因此,在 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手,激励学生大胆提问、自主合作、参与竞争、探究交流,把想象的空间、思考的时间、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不仅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而且要让他们会学、要学、乐学、富有创造性地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认知的主体。

  历史学科教学论文范文篇2

  浅论历史学科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摘要:本文从美育学理论出发,对历史学科教学与美育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美育对历史教学的促进作用,并提出了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途径。

  关键词:历史学科;历史教学;美育

  美育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实现世界以及艺术美的感知、欣赏和创造的能力,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生活的品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美育是中学教育中的重要部分,重视历史学科中的审美因素不仅会使学生得到不同于艺术美、自然美的审美熏陶,而且还将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历史学科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历史学科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是宏伟壮丽的画卷,展示出气势磅礴的发展趋势,光彩照人的杰出人物,多姿多彩的典章、文物、古迹等,集中地表现了历史生活的美,美存在于人类社会历史活动的始终。

  1. 美育在历史学科教学目的上的渗透

  历史学科教育与美育都是为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学生全面的素质。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认为,从感性与理性、情感与精神和谐统一的完整人性理想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倡感性、情感、趣味的美育。历史学科教育同样是为了树立正确的思想方向,对社会现象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养成健康的社会心理,促进良好情感的发展。

  2. 美育在历史学科教学内容上的渗透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是历史学科中蕴涵着的审美因素。其中社会美是历史学科美的主要表现形态,它涉及范围广、内容复杂,但归纳起来,也无非两种,一种是社会事物的美,一种是社会中人的美。前者如我国古代的万里长城、赵州桥、埃及的金字塔,近代蒸汽机的使用、轮船的行使、火车的通行等,无不凝聚着劳动者的本质力量,造福着当代,也造福着后世。后者如范仲淹的“先下下之优而忧,后天下只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思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鲁迅先生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大志,谭嗣同的“未有为民变法流血者,流血自嗣同始,笑迎屠刀”。这些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巩固下来的爱国主义传统,他们正是无数爱国主义者的优秀代表。而这些教育内容是理解社会美和行为美的基础,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人生的崇高情感的前提,而这正是教育最大的善。换句话来说,历史学科教育是培养学生对善的了解能力,对美,尤其是社会美的感悟能力。

  3. 美育在历史学科教学过程的渗透

  历史课堂中,行云流水的语言,优美丰富的表情动作都能使学生陶醉。教学内容随着优美、恰当的教学形式作为一种信息进入学生的感觉通道,引起学生的审美想象和体验。于是,主客体之间便出现一种和谐状态,美感体验随之产生,因此,历史学科教育中良好的教学过程也是真善美和谐统一的过程,即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真)、培养良好思想道德(善),进行美的欣赏和交互式的熏陶(美)。

  二、美育对历史学科教学的促进作用

  美育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也不仅仅专指艺术技巧的教育,而是以自觉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人的整体生活态度与人生观念的培养,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造就一种健康人格。美育作为感性、趣味和人格的教育以其形象、直观、和谐、有趣的施教方式,从整体上体现出对历史学科教学的积极的补充作用。

  1. 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美育是通过美的事物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从而使人们心理上产生感受,情感上产生共鸣。美育的特点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并激励人们去行动。伴随美感的学习必然会产生对美的热爱,并进一步激发起探究学习的激情。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等于教育成功了一半。乌审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历史教学过程中讲述文艺复兴时一幅《蒙娜丽莎》的鉴赏;讲述巴黎公社的一曲《国际歌》的播放;讲述鸦片战争时一部《林则徐》的放映……这些众多的审美因素,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体现,就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马克思说,“美感就是人在创造性劳动中感到各种本质力量发挥作用的乐趣。”美感是一种力量,是一种追求,它推动人去创造,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以及其他一切创造者,之所以能长期进行创造性劳动,就是因为他们体会到创造的本质是美。

  具有创新意识的人从不满足于自己,乐于、敢于探索未知,以求得最佳。历史教材中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极其丰富:从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到哥伦布的“新大陆”发现;从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到莱特兄弟的飞机,从第一次圆周率的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祖冲之,到把一年的周期精确地推算到365.242 5天的郭守敬……这些都是人们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美的创造的历程。这些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怎能不深深地打动学生,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

  3. 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

  历史学科教学不仅仅是讲授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等各种高尚的情感。良好的、高尚的情感是推动一个人走上成才之路的重要因素,良好的、高尚的情感的培养,绝不仅是简单的语言的教育。“假如在言语旁边没有艺术的话,无论什么样的道德训诫也不能够在年轻人的心灵里培养出良好的、高尚的情感来。”“感人者莫先乎情”,美育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美能感

  人,美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中华民族悠悠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可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的情感;人类 社会的 发展与变革的美的规律,可增强学生的时代紧迫感和振兴中华的崇高责任感;历史上风云人物、民族英雄的惊天伟绩,可激发学生刻苦学习、追求真理、报效祖国的情感。

  三、历史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途径

  渗透历史学科中的审美因素最终还是要落实于教学过程中,渗透于历史学科中的美育过程不是概念的构筑和理性的逻辑过程,而主要是以形象和情感体验为基础。因此,历史教学中美育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

  1. 开发历史教材中绚丽多姿的美

  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宝库。中学历史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因素,若“汉魏之文苑、南北朝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宋之词,明清之小说与剧本,以及历代著名 建筑与各种 美术工艺品,无不于 教育之中行其美育之作用。”史之所存,美之所在。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出这些美的因素,让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体验到这种美,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

  2. 巧用诗词,充分体现历史教学的 语言美

  语言美是教师审美能力的一种体现,在教学中生动形象、机智幽默、声情并茂的语言,既能让学生感受到美的意境,也能激发其对语言美的追求和仿效。在历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引入大量与教材内容 联系密切的古诗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其对教材的理解,同时也是体现语言美的一个好方法。例如,在讲到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军中时,引用了杜甫的《蜀相》:“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学生在吟咏的同时,更深地 体会到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格魅力。在讲授楚汉战争时,可以引用项羽的《垓下歌》、刘邦的《大风歌》,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又让学生欣赏到这些优美的句诗名句,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

  3.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历史教学的情境美

  教师教学中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美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审美情感,促进美感体验。历史是已过去的事,学生往往感到陌生、茫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图片、影像、文物模型或制作多媒体课件,拉近历史的距离。鲜明的色彩、生动的形象映入学生眼帘,为学生所感知,给学生以新奇感和极大的审美愉悦,同时也使课堂信息量增大,课堂效益提高。在讲授“三大战役”时,收集了大量材料,包括电影《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制作出多媒体课件,营造出真实热烈的审美氛围,调动学生的审美情趣,使教学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4.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展示创造美

  审美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还要培养学生创造美,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将得到培养。教师可以 组织历史知识竞赛、历史故事擂台赛、辩论会;欣赏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名胜古迹,如三星堆、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等。以这些活动为切入点,从中选取课题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同时这些活动也提供了一个天地,让学生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

  参考文献:

  [1]杜卫.美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90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