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艺术类论文>电视电影>

电影赏析的论文(2)

秋梅分享

  电影赏析的论文篇4

  浅谈从《爸妈不在家》看小成本电影的美学价值

  电影《爸妈不在家》 聚焦于九七金融风暴笼罩下一户普通的新加坡中产家庭。调皮的儿子家乐常常在学校惹祸,父母工作繁忙,于是请来了菲佣特丽莎照顾家庭,故事由此开始。片中,家里的每个人都背负着各自的十字架――怀孕的母亲经常在家庭与工作间分身乏术;失业的父亲在不景气的经济环境中苦苦挣扎;特丽莎与小主人摩擦不断,为此伤透脑筋,同时又必须做兼职养活故乡尚在襁褓的孩子。儿子家乐脾气暴躁、调皮捣蛋,沉迷于当时全民4D彩票热潮中。整个家庭在九七金融风暴的笼罩下悄悄发生着变化。

  “小国家、小预算、小规模”,导演陈哲艺用好几个“小”形容他这部片子。然而,正是这部小得不能再小的影片,最后却“鲤鱼跃龙门”成了“大赢家”,让华语影坛众多“大片”望尘莫及。迄今为止,《爸妈不在家》已经在国际上获得了超过十九个奖项,其中包括华语电影圈最高奖项之一“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国际三大电影节之一的“法国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与此同时,该片陆续在世界各国上映,票房屡创佳绩。这一连串的奖项与票房,仿佛在大片遮蔽下的华语电影圈只手掀开了一小片瘴云,让人再次看到了华语小成本影片的新势力与曙光。

  (一)现实主义路线

  1.剧情的真实性

  巴赞认为:“电影美学特性在于揭示真实,这种揭示无需人的主观介入”。《爸妈不在家》是典型的现实主义电影。全片就像一棵大树,安安静静站在那里,不喧哗、不评判、不煽情。纵观华语小成本电影的代表作,不难发现,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一直以来都是其重要特征。在小成本影片中,相当一部分作品是由导演本人创作或者参与编写的。因此,作品中时常流露出作者鲜明特征的个人情怀。《爸妈不在家》中,陈哲艺身兼导演与编剧二职,最初写剧本的灵感正是源于自身的童年经历。影片中家乐、父母和特丽莎等人物均是他童年回忆的投射,电影中的相关情节也都真实发生过。

  陈哲艺坦言:“一个九十分钟的生活故事看似简单,却缝缝补补了近三年,一切只为体现‘真实’二字。”而源自于他本人成长轨迹的珍贵记忆更为剧本添加不少亮点。他的笔触几乎深入到这个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生动详实的展现了一家四口人各自的个性与特征。《爸妈不在家》的聪明之处在于,导演将当时社会紧张的矛盾以家庭的方式展现。故事在半路展开,切入口快速而精准,丝毫不影响故事合理性,反倒更接地气。

  导演陈哲艺这样形容自己对电影剧情的观点:“我对人物有兴趣,对drama(戏剧)没有兴趣,我的剧作,就是把距离感的东西都抓进来,然后把这些东西连接,连接,就是剧作,不是说一定要写成戏。我都是慢慢去讲人物,然后铺陈,慢慢去连接,去集中,去聚焦。”电影中,家庭本身如一个巨大的容器,盛放着所有的秘密与隔阂。但随着剧情的发展,却一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爆发,没有激烈的争吵或是伤害,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雇主还是佣人,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问题里,每个人又是他人问题的旁观者。乍一看似乎没有矛盾产生的因素,但是却处处藏着矛盾。在视角的切换间,观众也仿佛拥有了上帝的功能,我们看不到大起大落的情绪,一切都唯有真实。

  2.生活流表达

  以简短的对白和大量的生活流表演传达人物内心情绪与活动,是陈哲艺特殊的表达方式。《爸妈不在家》中出现的台词甚少,是陈哲艺觉得“我不喜欢什么东西都讲白,对白通常都是烂的。所以我会少对白。我也常问自己,真的需要拍那么清楚吗?观众真的不懂吗?”宏观来看,一家人的情感不管是爱是恨,通常不会直说,这种内敛的“传统”大抵是多数华人家庭的通病。陈哲艺正抓住了这一特殊情感表达方式,使得电影中这种有意为之的帮人物“留白”,更好传递了“不评判,只讲述”的电影气质。

  3.原生态质感

  《爸妈不在家》的摄影根据片中人物情绪的变化,全片交叉使用手持与固定镜头,有张有弛。但是由于影片家庭题材所限,摄影的表现力与风格化较其他小成本电影克制许多。但是却丝毫没有减弱故事的感染力。摄影中处处都透露着呼吸感与空气感,极具质感。影片中常用短焦广角镜头,将人物“扯远”,制造距离感。如妈妈与女佣特丽莎因为一个烟头产生矛盾。画面中一远一近两个人,特丽莎在构图中显得渺小,衬托出人物的无助,两人主仆的地位一目了然。

  (二)三种元素的守恒

  用平实而富有个性的镜头语言和更贴近生活的故事元素去挖掘最真实的人性。在《爸妈不在家》中,每个镜头都潜藏着三样东西,陈哲艺称之为“shape(形状) 、energy(能量)、tension(张力)”。《爸妈不在家》情节的展开,靠的不是戏剧中起承转合,而是靠“形状”的转变,“能量”的大小,“张力”的扩展。

  1.形状的产生与转变

  在《爸妈不在家》中,所谓的shape(形状)指的是:人物的造型、画面的构图、声音的信息。在影片中,支撑一场戏继续进行下去的不一定是对白,而是形状的变化。当影片中的一个“形状”开始趋于稳定,其内在包涵的元素渐渐就会发生变化,不是靠画面,就是靠声音。这种“变化守恒定律”,在影片中比比皆是。

  这种形状上的变化最典型的要数特丽莎给家乐洗澡的一场戏,整场戏共由两个总计116秒的长镜头完成。戏中镜头跟随两个人移动,两个人由相互隔阂至放下芥蒂,对白几乎没帮上什么忙,反倒是画面与声音的改变,结合演员生活流的表演,为两个人情绪的变化做了说明。根据形状的转变,整场戏也散发出一种欲说还羞的独特美感。

  2.能量与张力的相互守恒

  《爸妈不在家》中,所谓的能量(energy)与张力(tension)是相互守恒的。能量指的是人物情绪的变化与延伸,根据镜头长度的变化而变化。张力指的人物关系的改变、情节上的转折。影片中的能量在于一场戏中人物情绪的产生与转变,进而具象成为每一个镜头的能量。一旦一场戏的趋于平缓,张力就随之进来,张力的扩展便成为能量。而每一场戏的结束,就是要在长镜头的时间和能量消失之前,将其剪掉,接入下一个富有张力的画面。

  在“扫墓”那场戏中一家四口离开墓地的时候汽车发动故障,父亲与女佣特丽莎相互交换驾驶汽车的位置,张力开始扩展。推车的人由一开始的女佣与家乐变为父亲与家乐,而占据戏中驾驶主导地位的人也由父亲变成女佣特丽莎。整场戏的人物位置关系与情绪一直在变化,最后在大家的努力下汽车成功发动,升华了整场戏的情感。在“能量”消失前,随即接上因为怀孕而没能帮忙的母亲撑伞张望的镜头,为前一个镜头中升华的情绪注入新的张力,母亲内心复杂情感的转变,也由此成为镜头中新的能量,支撑影片向下行进。这一连串的“能量守恒”让人拍案叫绝,同时展示了导演深厚的功力。

  结语:

  华语小成本电影从上世纪90年代发展至今数十余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特征与艺术特点,在华语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引起了激烈的讨论,载誉无数。

  本篇以《爸妈不在家》为例,分析与研究了小成本电影在创作特征与美学价值中的共性;由此可见,虽然在市场、地域、社会意识形态的限制下,华语小成本电影依旧可以涌现出许多佳作,为华语电影作出重要贡献。

  电影赏析的论文篇5

  电影《万箭穿心》:平凡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与自我救赎

  电影《万箭穿心》改编自“新写实主义”作家方方的同名代表作,由新生代导演王竞执导,颜丙燕和焦刚领衔主演。影片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里生活在大武汉社会底层的平凡女性“李宝莉”的悲剧人生。宝莉一生跌宕起伏,虽然一直为生活努力,却得不到丈夫的理解,而丈夫在遭受生活打击后,选择自杀并把整个家留她一个女人来扛。在用尽时间和精力为整个家付出的最后,李宝莉以为自己的几十年付出最后会有好的回报,可儿子眼神里有的只是对她的敌对与仇恨。导演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运用多种写实手法真实地再现了这一现实生活的残酷。

  影片中李宝莉这一形象的塑造,虽然朴素,但生动且极具个性;她一生充满苦痛,却从不妥协,意志格外坚定。这一女性形象的塑造完全冲破了传统,她的身上深刻地体现出一位平凡女性在苦难的生活中女性主体意识的苏醒、自我超越以及救赎,笔者从这方面着手分析,希望观众在对女主人公悲惨的生活给予同情的同时,能够看到一个更完整、更真实的女性形象。

  一、女主人公主体意识的苏醒以及自我超越

  传统意义上的好莱坞电影多是父权意识形态下的产物,在反映女性的生活时,基本是简单的书写,形象刻板,而且带有一种陈旧的、不公正的偏见。在电影中,女性的形象要么是天使般令人悦目但内心空洞无内涵,要么是与之相对的魔鬼似的邪恶,面目狰狞。这些女性形象在现实生活中无不被父权意识歪曲,因而电影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与构建都在有意和无意地为男权主义服务。在电影《万箭穿心》中李宝莉作为一个女性个体而存在,朴素但不简单,她骨子里拥有的不同于一般传统女性的特质,实现了女性的自我超越。

  李宝莉个性刚烈,缺少女性的柔情,作为一个女性却不会体验感情的细腻,也缺乏对他人心理变化的敏感洞察力。她以男人的要求来要求自己,而且也不修边幅,和她的闺蜜站一起的时候就看出不同来了,一个保养精致,一个晒得黝黑,既不做头发也不买衣服收拾自己,而她个人行为也大大咧咧,还动不动以老子自居,这种形象与那种感情粗糙的男性相符。但通过故事情节的一步步推进,我们发现,李宝莉在生活中遇到问题丝毫不显得胆怯与懦弱。这一女性形象与男性角色通过她的这种麻辣性格得到了平衡。影片中的李宝莉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嘈杂混乱的市场,但她却有着她周围女性所不具备的自信,甚至小有计谋,凭着年轻时的姿色,嫁给了具有高学历的马学武,赢来大家羡慕的眼光。

  她一直从自己的角度来考虑安排生活,但设想的幸福生活并没有向她靠近。在她的世界里,充斥着丈夫的厌烦、婆婆的反感,甚至是儿子犹如陌生人的隔阂。但她几乎无视这一切,依然相信自己,甚至几乎偏执地努力面对着她不得不面对的坎坷人生。丈夫不愿意与她有生活的交流,但她在凭着对过去幸福生活的信念依然选择主动承受。当影片画面呈现李宝莉发现丈夫背叛自己的那一刻,她内心的疼痛与挣扎描绘得尤为深刻,应该是跟电影题目一样,痛而且犹如万箭穿心。

  站在房间门口,想敲门手却停在空中,想拿起灭火器撞开门,最后还是放弃了。她选择了用公用电话报警,在她看来这一选择在有力地报复背叛自己的丈夫的同时还不会对她的生活带来影响和变化。她果断并颇具胆量,完全不依附她的丈夫,这一塑造颠覆了传统电影里的作为男性附属存在的女性形象。当然,她的这个决定最后还是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直接导致丈夫马学武的降职甚至下岗,但她具有的胆识和计谋,甚至面对问题的果断处理方式完全不同于传统女性。这部影片通过画面的描述向我们传递了一个近乎男性角色的形象,色彩丰富而颇具独特性格。鉴于这些,我们也能够感受到李宝莉这一女性形象所体现的主体意识的觉醒与自我超越。当然,还有更让我们值得高兴的,通过李宝莉这一女性形象的塑造,可以看出中国电影也走向关注女性的生活状态,逐步打破传统的父权意识,力图尊重并提高女性的地位。

  二、苦难生活中的自我救赎

  父权制社会认为男性是社会的主体,在这种文化意识里,男尊女卑,女性完全丧失了“自我主体”,甚至被男性奴役,根本无法超越男性个体独立存在,从而颇具备“男性他者”身份。这也意味着,女性必须要依附男性,并按照男性的意愿生活。女性主义电影的理论家鉴于此对一些特定社会背景下的电影予以审视,发现众多女性形象要么是男性赏心悦目的对象,要么是按照男性的审美标准塑造构建,无法做到超越男性个体独立存在,这几乎就是父权文化意识下这种“他者”身份的现实投射。影片《万箭穿心》主人公李宝莉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女性全新的世界,面对生活给她带来的苦难,她不依靠任何男性,靠着她的个人信念与毅力,她独自一人承担整个家带来的生活压力。她丝毫没有被生活打倒,虽然朴素,却能做到破除背负在她身上的茧,得到自我救赎。同样作为一个女性观众,笔者被她身上所体现的这种个性深深打动。

  生活中的强者能够勇敢直面现实生活的困境,不退缩,不妥协。也许李宝莉在感情方面以一个弱者形象存在,但说她是一个生活中的强者却一点也不为过。影片中的男性角色,包括最后离她而去的丈夫,对她一直照顾有加的建建以及不理解甚至仇视她的儿子都是不健全的。在他们身上李宝莉丝毫没有得到所谓的支持与安慰。也正是这种鲜明的对照,我们才能感受李宝莉这一形象所拥有的独特的勇敢与坚定。搬入新居的时候,李宝莉以为生活可以幸福美满,殊不知苦难开始向她逼近。她搬入的新居前七八条马路穿过,从风水的角度上来看是万箭穿心。

  丈夫开始无法忍受她的强势要求和她离婚,生活进入白热化的冷战状态。在得知是妻子造成自己的降职下岗后,丈夫选择投江自杀,甚至没有给她留下只言片语。年幼的儿子和他年迈的母亲,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全部靠李宝莉一个人来承担。丈夫马学武面临自己人生如此大的变故,确实苦不堪言,但他的所作所为却自私无情,是绝对不负责任的。也正是他的这种不可靠才反衬出女主人公独特的内心的强悍以及坚韧。再说到建建,长期以来是在汉正街不断与人争夺地盘的小混混,后来因为跟人发生冲突判入狱十年。且不说他的人品如何,但他在李宝莉遇到困难时总会对她照顾有加,也算是有情有义。

  但就是这样一个有犯罪史的混混反被塑造成一个有人情味的男性又是何等的讽刺。李宝莉的儿子小宝,在失去父亲以后,整个人都变了,可以说几乎失去了所有的快乐。他不像同龄的孩子那样会开心的笑,他内心痛苦而压抑,对母亲的仇恨甚至可以杀死一切,在高考后,他不是为母亲对自己含辛茹苦的付出表示感谢,而是选择把母亲赶出去,与母亲彻底决裂。这对于一个将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的母亲是何等大的伤害。

  李宝莉为了儿子,放弃原来还算舒适的卖袜子工作,她一个人承担着所有的苦难,干起连男人都不愿干的体力活。不管刮风下雨,起早贪黑,挑着扁担走街串巷。十多年弹指一挥间,黑色的头发变得花白。但就是她这样的费心费力换来的却是这样的一个结果。这是一般人都无法容忍和接受的。

  李宝莉终究还是李宝莉,她一个人在江边坐了一晚上,看着夜色下一群年轻人活泼的背影,疼痛的心口也稍稍得到了修复。这么多年来一直靠一根扁担为家人讨生活,这一次她也要为自己担一次。天亮之后,她回到家收拾些自己的衣服和一床被子,她就用她那根扁担担着,担离了那长期以来让她万箭穿心般的生活。此刻,对于李宝莉,我们对她苦难的生活不应只是同情了。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她不依靠男人的肩膀而活,甚至在将来的生活中她也会依靠自己的劳动自食其力,撑起自我。她在我们面前,是高大的,是美好的,甚至是神圣的。虽然李宝莉没有什么文化,把事情也都看得非常简单,但在生活中她有着一颗无比豁达的心,她不依赖任何人,靠着自己的力量而生活,光这一点就很值得我们敬佩,这种力量远远超越了她自己的生活局限。从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努力的方向,在争取经济独立的同时,更要获得精神上的独立。

  “万箭穿心,七八条马路都从楼底下穿过去,不是万箭穿心才怪呢?”“那也有可能是,万丈光芒啊。”李宝莉的回答是那么的冷静,一种长期以来的禁锢,最终得到解放。


猜你喜欢:

1.电影赏析论文范文

2.电影艺术赏析论文

3.电影赏析方面的论文

4.电影鉴赏论文

5.关于电影论文优秀范本

6.电影艺术鉴赏论文

3261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