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论文优秀范本
电影是一种以现代科技成果为工具与材料,运用创造视觉形象和镜头组接的表现手段,在银幕的空间和时间里,塑造运动的、音画结合的、逼真的具体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现代艺术。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电影论文优秀范本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电影论文优秀范本篇1
浅谈现实主义维度上的意大利主流黑帮电影
类型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新现实主义”和“现实主义”在新时代下所散发出的生命力是作为反面的“类型”所没有的,值得“类型”学习。也许,这就是意大利文化为西方主流黑帮片类型重塑或再造贡献的意义。
一、从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
类型电影的主人公原型来自于现实生活,不过,他们的形象要经过定型化、抽象化和戏剧化的综合作用后才能够呈献给观众。观众喜欢多次看到这样的形象,这些形象是他们内心深处所渴望的矛盾的存在,可能是他们的性幻想对象,害怕却又幻想成为的人,带来亲切感的人,永远成不了的那种人,完成了自己想要做的事的人,承受了我们痛苦的人。
黑帮片中的主角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扮演黑帮电影主人公的演员不会在乎他扮演的角色是一名罪犯,就像华萧说的那样:“罪犯只会出现在真实生活中,电影中出现的罪犯叫作黑道分子,我们每个人都害怕自己变成罪犯,但又渴望成为一名黑道分子。”在电影中,黑道分子代表了勇猛、狠绝,同时又足够聪明,这是一个典型的英雄形象。他之所以狠绝、无视法律,是因为他在电影中表现出的社会中受到了不公平待遇,巨大的贫富差距使得他不甘于再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不仅如此,这个充满个人魅力的黑道霸主又是一个特别有个人原则的人,他们在某一方面有自己的规矩,这个规矩不容许任何人践踏,这份规矩不只表现在黑帮“道上”,还表现在他们对待兄弟的方式上以及为了目的可以不顾一切的魄力。
就像电影《一世之雄》中的主人公,他表面上是一个做尽坏事的黑道罪犯,但实质上,他是一个拥有凄惨身世的悲情男主。警察的角色在这些传统的黑帮电影中是一个更加无耻的存在,电影中的警察自私自利,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牺牲任何人,毫无道德底线。所以,不管是男性观众还是女性观众,都更加喜欢黑帮电影中的黑道分子,他们不仅拥有力量,而且还有自己的原则。黑帮电影中的主人公和西部片中的游侠相比,在道德方面,前者更加实际。我们之所以更加欣赏黑道分子,不是因为我们堕落,是因为黑道分子所处的城市比游侠所处的“西部蛮荒”更加残酷,只有黑道分子的行事方式才能在这座堕落的城市中生存。
20世纪70年代本已经进入僵局的黑帮电影,因为意大利黑手党文化的兴起而开始复苏起来。意大利黑手党电影至少有两个方面和之前的黑帮片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首先是他们的男性角色更加“男性化”,黑帮片中的主人公在行为上更加暴力专制,电影中到处充斥着法西斯美学和暴力美学,主人公已经完全摒弃了温文尔雅的形象,因为这个特质在现实生活中只能拖累他,甚至加速他的死亡;其次是“女性化”特质的加强,意大利黑手党很重视血缘亲情,在他们心中“家族”是重要的存在,和之前黑帮片中主人公对家庭关系的冷淡完全不同,主人公在外面冲锋陷阵,是一个强悍的角色,而在家庭环境中却变得有感情,有温度,这样的设定使得观众更加迷恋这样的主人公。
值得一提的是,在《教父》出品以前,电影史上也有几部电影是描写意大利黑手党的,比如《龙头之死》(导演罗西)、《黑手党人》(导演阿贝托?拉都达)和《黑手党》(导演达米亚尼)等,这几部电影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类型电影,更像是真实地展示某个故事,它们没有把精力放在对某一角色的塑造上,而是客观地展示某些现实的社会矛盾。如此,这几部涉及黑手党的电影不像是黑帮电影,反而更像是政治电影。
意大利黑手党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黑帮组织不同,其他的黑帮组织成员可以是血缘至亲,也可以是江湖兄弟,而意大利黑手党基本上是由拥有血缘关系的骨肉亲戚组成的。这一点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黑帮电影中都没有描写出来。好莱坞是黑帮这一类型电影的开创者,而现在仍是其中的佼佼者,电影《教父》播出后,受到外界的一致好评,由此,好莱坞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观众已经对美国本土黑帮的发家史产生审美疲劳了,而对于移民过来的意大利黑手党故事却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这一群以“家族”为单位的黑道势力,凭借彪悍的作风在美国开创出一片事业天地,这样的故事十分吸引人。因此,人们心中关于黑道主人公的形象也发生了变化,他不再是一个只活在人们想象中的没有亲人的冷血人物,他是一个更加真实的存在,在家庭以外,他是一个帮会的领导者,他可以冷血狠绝,可以叱咤风云,可回到家庭内,他只是一个权威的拥有儿女情长的大家长,他不仅要在外面打拼,处理帮会敌人带来的麻烦,还要在家庭内解决亲人之间的矛盾。如此塑造黑帮主人公的形象有助于增加观众的亲切感和熟悉感,在观众眼中,他不再是传说中的感受不到的英雄,而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就可以接触到的任何一个人,他有血有肉,不只冷血,还可以对家人温柔,所以,他是我们心中更加希望成为的那个人。
以“男性暴力电影”为代表的黑帮类型片的历史因为意大利黑手党角色的塑造而改写了。在之前的黑帮电影中,男人就需要单枪匹马地闯天下,即使是兄弟共同作战,也顶多是帮会中的拜把子兄弟,基本上不会有家庭成员的参与,如果有,也只可能是一些和帮会事务不相干的女性角色。这样设定的原因是因为对原始男性英雄的幻想,在他们的想象中,这种英雄角色就像猛兽一样总是独来独往,他们所处的环境充满了危险,他们需要时刻提高警惕,准备战斗,这样的角色才是吸引人的角色;而亲人和爱人只会磨灭男人的斗志,使他们丧失战斗力。
为了突破之前经典黑帮片所塑造的英雄形象,重新塑造一个有血有肉,对外人狠绝,对家人柔情的黑道分子形象成为新类型黑帮片的首要任务,就像《教父》中所说的:“我的所作所为完全是为了我的家族,而不是给某个大人物当走狗。”“我们从历史和生活中可以总结出来,任何人都是可以被除掉的。”“我的下场只可能是死,而不可能是被捕成为一名囚犯。”“我们不能让外人知道我们家族内部的矛盾。”“小孩和女人可以什么都不做,享受生活,但男人必须全力打拼。”“你的名字或你的脑浆其中之一会留在这张合约书上,不会有其他的选择。”
毋庸置疑,“新好莱坞”之后的所有西方黑帮电影因为意大利黑手党形象的加入而再次迸发出强烈的生命力,成为黑帮电影中的核心文化;如同美国西部片被意大利西部片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侵略”。在黑手党题材的创作上,作为黑手党起源的意大利在这一方面远远不能和美国好莱坞相比,当然,影片的影响力也毫无可比性,不过《教父》已经创作了近50年,它所塑造的黑手党主人公已经和现实情况大相径庭,就像当年的“公敌”和“小凯撒”那样已经对观众毫无吸引力,如果仔细研究意大利本土的黑手党文化使其能够在“新现实主义”的黑帮电影中得以展示,这样是否能让这一类型的电影起死回生,这一点十分具有研究价值。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最少可以翻阅两个文献的资料,这两个资料传播范围比较广,而且观众对它们的评价都很高,这两部都属于电视剧,而并非电影,一个是《黑道家族》,一个是《格莫拉》,前者是由美国制作的,后者是由德国和意大利合作制作的。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部电视剧中的主人公都不是什么顶天立地的大英雄,他们一开始只是一个大家常见的寻常角色,比较符合“现实主义”的要求,同时这两部电视剧还比较重视对他们家庭身份的描写。
二、从形式主义到恐怖主义的心理映射
现在的社会比较崇尚个人主义和物质实用主义,当年“教父”式的英雄角色在现如今已经不受欢迎。现在的观众也已经对目前黑帮片中所充斥的暴力和专制产生审美疲劳。而有趣的是,类似于“真人秀”形式的描写普通人遭遇的影片开始流行起来,因为在这样的快节奏社会中,通过普通人压力反弹所产生的暴力行为能够帮助观众缓解压力。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经典美剧《绝命毒师》中的瓦特?沃特以及第一季《冰血暴》中的莱斯特,这两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活得都比较窝囊,后来经过一系列事件的催化,成为“超现实主义”中让人闻风丧胆的人物。
我们可以从意大利出品的电影《格莫拉》中观察到一些有趣的事情,为研究黑手党获得一个全新的视角。这部电影是由一部小说改编得来的,小说作者是罗伯特?萨维亚诺。整部电影选择以纪录片的形式进行拍摄,讲述了5个和黑手党相关的故事。首先,电影主人公的选择就十分创新大胆,整部电影中涉及的黑手党全都不是组织中的核心人物,他们都是组织中的小角色,普通但十分符合“现实主义”的要求,能让人产生亲切感;不仅如此,其中最少有两个角色是以往黑帮片从未涉及过的角色:一个裁缝和一个发钱的“小工”。这两个角色都是在意大利黑手党组织中真实存在的,现在的很多电影都会导致观众对黑手党存在一个误区,认为黑手党整天不是贩卖毒品就是倒卖军火,其实,他们大部分的工作是维护地区内的贸易往来。或者,黑手党还会做一些正当买卖,但是可能会使用某些手段使得他们的买卖在市场上没有竞争者。不仅如此,黑手党还会帮助那些因为组织而死或者入狱了的成员的家属渡过难关。
所以,《教父》所塑造出的富有戏剧性的黑手党人物形象或者故事类型已经被《格莫拉》所打破,重新还原了意大利黑手党的真实生活,并在真实中寻找电影素材。由此,让我们撇开电影所塑造的形象,了解真正的意大利黑手党究竟是什么样的。在意大利,黑手党只是对西西里男子的一种称呼,要说差别,只是人们对他的崇拜之情有区别而已。
黑手党代表的是一种行为准则;它存在的目的只是维护社会秩序,保证统治阶级的权力以及社会环境的稳定。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各个国家都在致力于进出口贸易的执行,黑手党也不再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管理当地的市场环境,他们也开始在世界各地展开贸易往来,以此获得大量的财富积累。随着社会的发展,黑手党领袖对地位和威望的追求越来越强烈,他们开始致力于将合法和非法的生意结合在一起,以寻求更大的保障。
黑手党并不是像电影中表现的那样,为了一己私欲迫害无辜群众,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某些生意人承受不了压力,无奈之下主动向黑手党寻求帮助,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当然,贪婪也并不是黑手党成员的本性,他们对钱财的索取也有一定的标准,所以在碰到这样的事件时,群众都不愿意出面当证人,黑手党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程度逐渐在下降,因此,他们要做的仅仅是保护向他们寻求保护的人。这种保护行为主要包括合约的履行、解决矛盾,还有就是缓解竞争压力等。在意大利南部,信任缺失程度最严重,黑手党是信任缺失产物中的一个,并不是全部。
三、结 语
我们很容易发现,黑手党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很近,他不再是一个传说中离我们很遥远的、和我们无关的形象。这种存在于真实生活中的恐怖威胁,已经可能打破电影《教父》所给我们塑造出的黑帮成员形象。仔细观察总结意大利本土的黑手党题材电影,我们会发现它们一直致力于采用现实主义的策略对黑手党进行描写,或者加入社会现实,选择黑色电影或者政治电影的模式对黑手党进行描写,而不是对它进行戏剧化或者抽象化的塑造,或许这样才能让黑帮影片一直在电影界活跃下去。
<<<下页带来更多的关于电影论文优秀范本
关于电影论文优秀范本篇2
浅谈“新英国”电影中的人物形象
一、引 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电影市场呈现出喜忧参半的发展态势,在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强势入侵下,英国电影在本土电影市场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90年代英国电影票房收入的90%来自以美国为首的外国影片。虽然英国本土影片在数量上一直难以与外来影片抗衡,但其质量却出现了明显的攀升趋势,不少高艺术水准的英国影片凭借对民族文化的独特呈现而享誉世界影坛,在奥斯卡金像奖、戛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柏林电影节上均可频繁见到英国电影的身影,1996年甚至被电影界称为“英国年”。纵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英国电影,在延续以往重质量轻数量的发展趋势的同时,更注重对本土文化的挖掘,在世界影坛掀起了阵阵“英伦风”,同时英国电影还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在创制的技术层面融入许多新的元素,进一步提升了英国电影的可观性,这种将“英伦风”和新元素相融合的产物被称为“新英国”电影。
总的来说,“新英国”电影在叙事内容层面保持着传统英国电影的写实特征,对英国民众的现实生活尤为关注;在人物形象塑造层面则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塑造出了包括“新小伙”“新男人”在内的许多新兴的类型化人物形象;而在叙事风格层面,“新英国”电影则在延续英国民族文化中幽默特性的同时,融入了许多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影片在表现手法上的新元素,坚守自我、兼容并包的姿态使“新英国”电影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电影市场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也推动了英国电影事业的长足发展。近年来,中国电影人也开始更多地关注“新英国”电影,但对“新英国”电影的研究尚不充分,本文将在明晰“新英国”电影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立足对“新英国”电影发展历程及其中代表作品的了解,解读“新英国”电影在人物形象塑造中的男权危机和女权崛起。
二、“新英国”电影发展历程及代表作品
20世纪90年代初,一部名为《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的影片拉开了“新英国”电影的序幕,许多评论者认为这部仅仅历经三十余天、投资五百万美元的小成本影片驱散了英国电影发展历程中的阴霾,点燃了英国电影复兴之希望,《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甚至荣登美国国内电影票房榜榜首。[2]在这部影片之后,英国电影人接连拍摄了包括《恋爱中的莎士比亚》《诺丁山》《英国病人》《一屋,一鬼,一情人》在内的许多富有浪漫情调和英伦风格的喜剧故事片,这些影片凭借独特的英国式的幽默征服了全球的影迷。在凭借具有英国本土文艺色彩的浪漫喜剧片催生了英国电影之觉醒后,一系列呈现民族艺术的影片接连登上了大银幕,如改编自英国本土文学作品的影片《理智与情感》《艾玛》《乔治王的疯狂》《仲夏夜之梦》《无事生非》等,这些影片的创作者在忠于原著故事的基础上施展影像“魔法”,不仅使这些影片走出国门,甚至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英国文学作品阅读的热潮。在较为轻松的喜剧之外,“新英国”电影还涉及了一些十分严肃的题材,著名影片《猜火车》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这部影片在英国本土就取得了一千两百余万的票房收入,此外《一脱到底》《两杆大烟枪》等影片也在借鉴后现代主义叙事手法的同时演绎了英伦风格的黑色幽默。
从创作题材层面而言,“新英国”电影延续了传统英国电影的写实风格,着力展现出了许多英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英国社会中的民众生活,对民族和民生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在英国历史上,教派、种族之间的争斗可谓是一段黑暗的过往,在影片《神秘的备忘录》《哭泣的游戏》《迈克尔?柯林斯》《血腥的星期天》中,英国的黑暗历史被从不同侧面进行呈现。在呈现历史的同时,“新英国”电影还将视角聚焦在英国社会中的小人物的生活之上,在《瓢虫,瓢虫》《卡拉之歌》《我的名字叫乔》《赤裸裸》等影片中,导演或是关注小人物的生存困境,或是呈现出小人物不安烦乱的内心世界,或是呈现英国底层社会的阴暗面,在纪实风格之中融入了嬉笑怒骂,上演了一幕幕笑中含泪的光影故事,
写实之风固然是“新英国”电影中的主流,但先锋影片的创作也是“新英国”电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德里克?贾曼为代表的英国先锋派导演所创制的影片不仅使英国观众耳目一新,而且触及了包括同性恋、艾滋病在内的许多社会禁忌话题。[3]讲述同性恋故事的《花园》就被赞誉为1990年度英国最佳影片。在影片《花园》之外,《魔法圣婴》《奥兰多》等也是“新英国”电影中先锋派的代表之作。在“新英国”电影中,浪漫喜剧与严肃正剧并存,写实作品与先锋作品皆在,虽然这些影片拥有着不同的故事情节和叙事风格,但均未脱离英国电影传统的现实主义之风,尤其是在人物形象塑造这一层面上,“新英国”电影在很大程度上均体现了传统男权的危机和新兴女权的崛起,这无疑是对英国社会文化变迁的一种呈现。
三、“新英国”电影人物形象塑造中的男权危机
在“新英国”电影中,存在一个鲜明的共性,即在影片中十分偏重于男性人物形象的塑造,甚至包括男性同性恋在内的影片也获得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默认。这一现象源自英国女性的崛起,在包括文艺创作在内的诸多社会生活领域,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英国女性的地位均呈现出了显著的提升,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电影中男权主义思想的复兴,但这一复兴并不能证明男权危机的消散,反而呈现出了一种人为地将男性作为关注主体的无奈,隐现出了英国社会的男权危机。
在上文谈到的许多“新英国”电影中,男性大都被塑造成为身处困境或内心困苦的形象,如迈克?纽厄尔在《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中所塑造的因表达上的障碍而情感缺失的男性人物形象查尔斯;迈克?利的《赤裸裸》中癫狂的强奸犯约翰;彼得?卡塔尼奥在影片《一脱到底》中所讲述的男性脱衣舞者的悲凉故事,呈现出了工人阶层在现代化社会中的生存困境。在影片《一脱到底》中,失业工人盖茨、戴夫、杰拉尔德,自杀未遂的隆珀,无业青年盖伊,黑人霍斯这六个主人公均处于英国社会的底层,他们在生存困境之下打出了“完美的蒙蒂”的招牌,组成了脱衣舞表演团,正当他们的生活开始复苏之际,警察却以过分裸露的罪名逮捕了几位表演团成员,不过正是这一噱头使脱衣舞表演团声名大噪,盖茨、戴夫、杰拉尔德、隆珀、盖伊、霍斯这六个人也真正完成了集体全裸的出演。在这部影片中,导演将男主人公的悲惨境遇以戏谑的方式呈现出来,看似提出了一个走出困境的解决方式,但事实上,这些影片给观众留下的印象依然是充满悲剧色彩和无奈情怀的,在传统观念中,脱衣舞者这一职业为女性专属,当男性从事了女性专属职业时,男权自然危机四伏。
以《一脱到底》《赤裸裸》等影片为代表的展现男性生存危机的“新英国”电影均是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情况下呈现出了英国社会的男权危机。在这种悲观呈现的同时,“新英国”电影中也存在着对于男性生存困境的“乐天派”,梅多斯所执导的影片《猜火车》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在影片《猜火车》中,男主人公是失业青年,他虽然游走在英国社会生活的底层,被主流价值观念所边缘处,但他却并没有因此而自怨自艾,反而将这种朝不保夕的生活视为另外一种生存方式。这一站在主流文化对立面的影片并没有在英国社会引发不良效果,反而使许多处于迷惘之中的英国青年产生了心灵的共鸣,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内心的焦虑,但事实上这种不以为然的生存态度并不能够抵挡男权的衰落。
在梅多斯的影片中,导演不仅以亚文化的立场来为男权衰落解围,还通过将影片中女性角色边缘化的处理来强化男权,这无疑从侧面再次呈现出了影片人物形象塑造背后的男权衰落。在《猜火车》中,女性角色虽然已经走出家门参与到社会生活之中,但女性人物形象的能力在影片中并未得到真正的认可和足够的关注,简而言之,在《猜火车》中自力更生的女性并没有引发无所事事的男性的嫉妒和愤怒,可见女性的努力依然被男性所无视。
四、“新英国”电影人物形象塑造中的女权崛起
在塑造了许多身处生存困境的男性人物形象之外,“新英国”电影中还塑造了许多“新男人”和“新小伙”形象,这些男性人物形象大都愿意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帮助女性照看孩子、做家务,并且善于修饰自己的外形,同时兼具一定的生活品位。事实上,这些“新男人”和“新小伙”的形象并非源自英国社会生活中男性群体真实形象,更多的是在市场机制下电影运作模式的结果。在英国,家庭主妇是电影观看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男人”和“新小伙”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这类女性对于完美伴侣的幻想,能够促进英国本土电影在票房收入方面的提升。事实证明,这些出现在“新英国”电影中颠覆男性权威的男性人物形象确实受到了许多英国女性观众的追捧。虽然,“新男人”和“新小伙”形象在英国电影中的出现更多是受到消费主义的刺激,但从侧面也反映了英国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程度的提升,她们在现实生活中和文艺世界中的追权正在崛起。同时,电影中这类男性形象承担更多家务、更加注重修饰外表的特质也在很大程度上对英国传统男性形象进行了颠覆,英国社会男权危机不言而喻。
在“新英国”电影中塑造“新男人”形象的代表之作当为导演安东尼?明赫拉执导的影片《一屋,一鬼,一情人》,这部影片凭借令人动容的故事而荣获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的最佳原创剧本奖。在影片《一屋,一鬼,一情人》中,导演为观众讲述了一场人鬼之恋,影片的男主人公杰米与女主人公,即杰米的妻子妮娜,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丈夫杰米对妮娜十分关爱,对家庭也极富责任感,但一场意外却使杰米和妮娜阴阳两隔,杰米的突然离世使妮娜的生活彻底崩塌了,虽然在妮娜的身边不乏优秀的追求者,但对于杰米的思念已经占据了妮娜全部的生活。
身处天堂的杰米因不忍看到妻子妮娜承受思夫之痛而以鬼魂的身份重新回到了家庭生活之中,继续照顾妻子的生活,二人延续着以往的幸福。影片的故事至此所凸显的是一个典型的“新男人”形象,为了妻子,杰米甚至能够跨越生死的阻碍,正因如此,《一屋,一鬼,一情人》获得了许多女性观众的青睐。伴随着影片中故事情节的发展,人鬼殊途的矛盾出现在了杰米和妮娜之间,最终妮娜选择了新的伴侣,虽然就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恋情而言,《一屋,一鬼,一情人》所呈现的无疑是一幕悲剧,但从女权角度而言,妮娜在杰米的帮助下重获新生,重新找到了自我,这无疑标志着女权的崛起。
纵观“新英国”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我们不难发现男性人物形象依然占据着主体地位,但细观之下,男性人物形象不再具有绝对的权威,他们或是在生存的困境中流离失所,或是主动放弃了男性的权威,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英国社会男权被迫走下“神坛”的危机,同时从侧面体现出了女性在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中日益提升的地位以及女性权力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