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共管理主义视野下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与挑战(2)
姜勇分享
三、讲求绩效、追求卓越的高等教育改革
讲求绩效是新公共管理主义者非常重视的又一项重要内容。早在1997年,OECD就出版了《追求成果绩效管理之作法》(In search of results:Performance and management practice)报告,探讨各国推动绩效管理之经验。可见,无论是行政机构还是私人企业,均将提升行政效率,做好绩效管理,列为首要改革目标。作为教育机构的大学,为了实现教育目标,提升效能,落实绩效责任也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追求卓越、提高绩效也成为当代教育思潮之焦点。”[13]
近来,在欧美各国,已将绩效管理列为教育改革的方向。例如,美国在《教育责任绩效法》(Education Accountability Act)中明确规定,通过实施绩效责任,要求高校坚守高的学业标准,确保本科生获得高质量的教育。[14]2006年,美国教育部进一步公布了“2007 年绩效计划”(2007 Program Performance Plan),主张以改善高校学生的成就为目标。以弗吉尼亚州为例,研究发现,某些两年制学院的绩效甚至高于学术型的大学。
与美国相似,很多欧洲国家,如法国、英国、荷兰、德国、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等都采取了绩效责任模式。例如,英国1997年公布教育白皮书《卓越学校》(Excellence in Schools),强调教育成就对国家经济发展之重要。[16] 很多国家通过绩效对高等教育机构施加影响,以改善高校的办学质量。绩效责任要求通过建构一系列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指标,对高等学校进行评估,根据高校不同表现予以拨款和奖励,目的在于提高高等教育的效能。绩效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教学的效能和学习的效果。当绩效机制合理化时,能够对教职工和院系层级形成全面影响。
四、新公共管理主义理论视野下高等教育改革的问题与挑战
新公共管理主义的理论与思潮影响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与进程,特别是增强了高校的绩效,赋权增能,从而提升了竞争力与办学质量。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新公共管理主义在改革高校的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挑战。
一方面,过度追求市场化,以用人单位的需求作为高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这虽然增强了高校的灵活性与适应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本应具有的传承性与经典性。“当大学的‘客户’要求高校必须让他们更受就业市场的欢迎时,或要求大学的课程更为实践取向时,满足学生的需要可能就是件坏事。”[17]市场经济的呼声不断挑战大学的“围墙”,将大学变成职业养成所,而非“研究高深学问之所”。布鲁贝克曾提出“大学是否应落后于社会”这一命题,认为大学应当审慎地面对社会的变革,而不应随波逐流。 耶鲁大学就是一所坚守“保守”品性的大学。每当耶鲁出现改革激流时,都会出现保守的呼声。耶鲁的校长们通常都会呼吁学校要放缓脚步,消化和思考已有的变化,以其保守的品性营造出独具特色的大学。相比之下,我们国内有少数的大学和学院热衷于所谓的改革,社会要什么,大学就给什么;市场要什么,大学就提供什么,从而将大学变成各类“职业养成所”,大学不知不觉地被社会化、市场化了。
另一方面,追求绩效虽能提升高校的办学质量与效益,改变高校行政手续繁杂、办事效率不高的现象,但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特别是绩效评估的指标往往依赖于外部标准,从而与高校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有所相违。近年,在知识经济、市场化的浪潮下,大学获得了空前的重视与发展,很多重点院校都在构想世界一流大学的蓝图。在大学繁荣的背后,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在追求创新的过程中,人们对大学应有的“保守”品性与精神世界有所淡忘。当高校只醉心于成为科学技术应用的孵化器时;当高校只追求成为专利技术的设计坊时;当高校只迷恋于扩张、做“大”做“强”,加速规模化效益时;当高校只看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教学,以将学生更好地“推销”到就业市场时,大学已然离它真正的精神世界越来越远。“商业化动作方式最大的影响或许是其对大学内部变革的影响,某些学科领域备受重视,而矮化其他学科领域。此种情形是如此地严重,甚至形成了学院资本主义(academic capitalism)。”[18]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与回应。
参考文献:
[1] Amaral, A., Magalhaes, A. & Santiago, R.A. The rise of academic managerialism in Portugal[A]. In Alberto Amaral, Lynn Meek and Ingvild M. Larsen (eds). The Higher Education Managerial Revolution? [C].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3, 101-123.
[2] Deem, R. New-managerialism and higher education: the management of performances and cultures in universities in the United Kingdom [J].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Sociology of Education, 1998, 8(1): 47-70.
[3] UNDP.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41.
[4] 张芳全.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贡献 [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102.
[5] Clancy, P. Exploring access and equity in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performance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J]. Higher Education Quarterly, 2007, 61(2):136-154.
[6] 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教育制度检讨:改革方案 [M].香港:政府印务局,2000.13.
[7] Taylor, S., Rizvi, F., Lingard, B. and Henry, M. Educational policy and the politics of change [M]. London: Routledge, 1997, 89.
[8] 陈启荣.当前教育市场化实施成效之检视 [J].国民教育,2005, 81(8).
[9] 金耀基.大学的理念 [M].北京:三联书店,2001.24.
[10] Brown, P. and Lauder, H. Education, global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J]. Journal of Education Policy, 1996, 11(1): 1-25.
[11]Santiago, U., Carvalho, T., Amaral, A., & Meek, V.L. Changing patterns in the middle manage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he Case of Portugal [J]. Higher Education, 2006, 52(2): 215-250.
[12] William Bentinck-Smith. The Harvard Book. 350 Anniversary Edition [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23.
[13] 翁福元.教育政策社会学:教育政策与当代社会思潮之对话 [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342.
[14] Rutkowsky, L. Contradictions of school reform: educational costs of standardized testing [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hange, 2001, 2(1):75-78.
[15] The State Council of Higher Education for Virginia. Virginia Higher Education Performance Funding Model[EB/OL].http://www.schev.edu/Reportstats/fundingmodel.pdf,1999.
[16] Power, S., Halpin, D., & Whitty, G. Managing the state and the market: new education management in five countries [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1997, 45(4): 342-362.
[17] Frank, W. 后福特主义与高等教育 [A].蒋宜臻译.Browning, G., Halcli, A., & Webster, F. 当代社会学与社会理论的趋势 [C].周易正等译.台北:韦伯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4.396.
[18] Slaughter, S., & Leslie, L. Academic capitalism: politics, policies and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M]. Baltimore, MD: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7,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