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学科>考古学>

殷墟从考古遗址到世界遗产

其芳分享

  殷墟作为商王朝都邑,展现了包括文字系统在内的顶峰时期的中国古代青铜文化。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殷墟从考古遗址到世界遗产有关信息,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殷墟从考古遗址到世界遗产

  《殷墟:从考古遗址到世界遗产》共分为甲骨学的形成与器物学的开拓;殷墟考古的意义与都城的重要发现;抗战爆发后殷墟的遭遇与学术研究的深入;小屯花园庄殷墟甲骨的新发现与甲骨学研究的新阶段;墓葬与聚落的新发现对殷墟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等数章内容。

  《殷墟:从考古遗址到世界遗产》内容包括有:历史记载与金石学描述的殷商文化;甲骨学的形成于器物学的开拓;殷墟考古的意义与都城的重要发现;抗战爆发后殷墟的遭遇与学术研究的深入等。《殷墟:从考古遗址到世界遗产》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殷墟考古遗址的史学价值

  殷墟的发掘,几乎完全改变了传统史观中夏商周三代历史的面貌,真实确立了殷商社会作为信史的科学地位,为商周考古确立了可靠的年代学基础,对于上溯早商文化和夏文化起到了基点作用;填补了以郑州二里岗为代表的早商文化和以殷墟为代表的晚商文化之间的空白,从而完善了商代的编年框架。安阳殷墟(11张)

  以青铜器、玉器为代表的殷墟文物表明,殷墟时期的手工业空前发达,不仅门类齐全,而且工艺水平极高。一些主要的手工业生产部门,如青铜冶铸、制玉、制陶、制骨、制车、纺织等都已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这一时期的白陶、原始瓷等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殷墟出土的商代马车,大量使用青铜构件,独辕双套双轮,结构精致复杂,体现出高超的机械、青铜铸造等复合技术。

  殷墟王陵的埋葬制度、分布格局、随葬方式、祭祀礼仪等,集中反映了商代晚期的社会组织、阶级状况、等级制度、亲属关系,代表了中国古代早期王陵建设的最高水平,并为以后中国历代王朝所效仿,逐渐形成中国独具特色的陵寝制度。同时,以人祭、人殉、车马殉葬、兽祭等为代表的殷墟丧葬习俗,突出表现了殷墟时期以等级制度为核心的礼制,体现了当时的丧葬习俗。

  殷墟考古遗址的管理保护

  1961年,国务院将殷墟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划出了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和外围区的范围,并制定了具体的保护措施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公布后,河南省和安阳市政府,也颁布了与保护殷墟相关的管理条例,把殷墟保护工作纳入了法制化轨道,并划定了殷墟保护范围与建筑控制地带。

  1987年,安阳市政府征购小屯东北地(殷墟宫殿区)农田近8万平方米,对该遗址采取了有效的保护措施,并在此兴建了遗址型的博物馆(殷墟博物苑),集中展现了殷代王宫殿堂的布局与建筑,成为集考古、园林、古建、旅游为一体的胜地。

  1988年,中国古都协会将安阳列入中国七大古都。

  1997年,殷墟被定为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00年,考古界评选“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殷墟以最高得票数名列第一。

  2001年,安阳市政府借助申遗,把殷墟宫殿、王陵遗址近千亩土地征用为国有,使其直接控制在政府的管辖之下,有效地阻止了小屯、花园庄向宫殿保护区的扩展,并投入巨资,将重点保护区内的居民拆迁安置到保护区外。中国殷商学会会长王宇信对此给予高度评价,称赞“保护殷墟是安阳的第一大功”。

  2006年,安阳市政府先后投入15亿多元,全面治理殷墟周边环境,探索遗址的展示方法,建造了殷墟博物馆,集中收藏、保护、展示殷墟出土可移动文物。

  2006年7月13日,在立陶宛召开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0届会议上,殷墟以符合世界遗产的第(ii)、(iii)、(iv)、(vi)条遴选标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2010年,列入国家首批12家考古遗址公园。

  201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