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学科>博物馆学>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介绍

其芳分享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师资队伍由文、理、工各学科专业人员组成,年轻化且知识结构新,具有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的均占70%。该系学生应掌握古代历史、文学、科技的基本知识;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介绍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介绍

  该专业培养具有文物与博物馆学方面知识,能在政府文物管理和研究机构、各类博物馆和陈列展览单位、考古部门、文物与艺术品经营单位、旅游部门、新闻出版和教育单位从事文物与博物馆管理和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专门人才。该系学生主要学习文物学和博物馆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接受历史、艺术与文化知识的基本训练。学生应掌握古代历史、文学、科技的基本知识;具备对人类文化遗产的评价、分析和鉴赏的综合基础知识;具备对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的基础知识;熟悉我国主要文物种类和重要文物实例;熟悉我国文物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文物和博物馆管理的国际规章;了解文物修缮、保管的传统方法和现代科技知识。 主要专业课程:博物馆学概论、博物馆陈列设计、博物馆藏品管理、博物馆经营管理、文化人类学、文物学基础理论、文化遗产管理与法规、考古学思想史、古文字学、古代工艺美术民俗学、考古学通论、文物与考古技术、各类文物的鉴定专题、文物保护基础等。

  院系情况: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是国内创办时间较长、具有重大影响的专门从事文博教学与科研的高教机构。1984年2月,复旦大学与国家文物局合作,在历史系开设全国文博干部专修班。同年9月,招收了文博方向的研究生班。1985年设置博物馆学本科专业。1989年复旦大学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创建了文博学院,下设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文物保护技术科学系、历史学系等系所。1996年,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和文物保护技术科学系合并,形成今日的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简称文博系)。

  目前两个专业“考古学及博物馆学”、“文物学”均为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

  学科建设:

  主要研究方向有:①考古学 ;②博物馆学;③文物学;④文化遗产理论和管理;⑤文物保护科学技术

  科研人才培养:

  近年来承担和完成的国家或省部级课题包括:《论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的关系》,《复旦大学文化人类学数字博物馆建设项目》,《教育部数字博物馆技术平台》,《重庆万州地区三峡文物抢救性发掘》,《中国文明起源的理论研究》,《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大溪墓地人群的分子考古学研究》、《长江下游文明起源的人地关系研究》,《数字化博物馆应用软件》,《民间文物的流通和管理研究》,《世博会与上海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当代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现状、问题及政策思考》,《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中长期科学技术战略研究》,《上海市行业博物馆发展对策研究》,《博物馆陈列布展工程行业规范和标准》,《明清景德镇瓷业发展与区域社会》,等等。

  与国外合作的项目有:《中国书法文物研究》,《中国古村落文化遗产研究》,《高丽青瓷与中国陶瓷的比较研究》,《18世纪中日瓷器交流与互动研究》等。

  近三年共出版专著20余种,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创办了《文化遗产研究集刊》,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三辑。这是中国国内第一本以“文化遗产”为名的刊物,拓展了新的学术空间,有助于确立一套新的理念,推动中国公共性遗产事业在新时代的发展。

  近年来文博专业以科研创新带动整体水平的提高,以高科技、信息化为手段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前瞻性、示范性创立学科品牌。密切与国内外学术界和文博行业的联系,积极关注中国文化遗产事业的健康发展,逐步发挥研究中心和咨询中心的功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论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的关系》的成果被《解放日报》内参引用,受到多位高层领导的重视和批示,带来良好的社会效果。

  目前,文博专业在文化遗产基础理论和政策法规研究、博物馆学研究(包括数字博物馆的理论和实践)、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的探索和有特色的文物学研究等方面,在全国高校同类专业中处于前列。

  毕业生主要在高校、文博系统和相关的政府管理部门、高等教育机构、出版社、拍卖行和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专业工作。

  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专业介绍

  文博专业是与国家文化创新、文化产业直接相关的学科,是文化遗产研究的学术高地。我们的目标是要努力培养既能从事文博研究又能从事文化事业和产业经营的创新型复合人才。”

  专业概况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简称文博系)下设文物与博物馆学本科专业。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以文化遗产学、考古学的综合学习和训练为基础,以博物馆的建设、展览策划设计、数字化以及博物馆教育活动规划为重点,本系被誉为国内高校中最强、最完整的文化遗产学和博物馆学教育机构。同时,文博系作为国家文物局高级人才培训基地,也是全国文物系统管理人才培训的主要机构。

  学科优势

  文博系自1984年创办以来,形成了完整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三个层次的人才学历培养体系,承担了包括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基金、教育部、上海哲学社科、国家文物局在内的重要课题40余项,承担近70个各地政府委托的研究项目,另有著作、译作数十种、论文数百篇。

  此外,文博系教学设施完备,包括藏品丰富且珍贵的复旦大学博物馆,开展文物保护、文物修复等实践操作的专用教学场所文物保护实验室,设置了整整一个学期的专业性社会实践,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应用和研究提供了完善的平台。

  人才培养

  文博系致力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备文博考古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研究人才、经营人才和技术人才,重点培养文化遗产研究和管理、博物馆展览策划设计、博物馆数字化开发、博物馆教育活动策划、文物艺术品经营和文博文化产业开发等领域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基于应用性学科性质,文博系在坚持文博学术研究为本的基础上,强调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着力培养文博经营、文博创意和文化传播人才;强调产学研一体化,建立与文博单位和经营机构的有效合作机制,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更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强调国际合作和交流,建立与国际知名文博机构和相关高校的合作机制,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先进理念。

  对外交流

  文博系已与包括美国哈佛大学、波士顿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麦吉尔大学,荷兰莱顿大学,法国巴黎第一大学,英国伦敦亚非学院、莱斯特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爱媛大学,台湾政治大学、成功大学、逢甲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以及大英博物馆、美国史密森研究院等知名高校和文博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

  毕业去向

  学生毕业主要进入政府文物管理机构、各类博物馆、考古研究所、文物与艺术品经营公司、展览设计公司、海关出入境管理机构、旅游、新闻出版和教育单位。

  复旦大学简介

  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创始人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校名“复旦”二字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强不息,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1917年复旦公学改名为私立复旦大学;1937年抗战爆发后,学校内迁重庆北碚,并于1941年改为“国立”;1946年迁回上海江湾原址;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复旦大学成为文理科综合大学;1959年与上海第一医学院(上海医学院前身)一起成为全国首批重点大学。

  上海医科大学创建于1927年,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医学院校。建院时定名为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

  2000年,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复旦大学,进一步拓宽了学校的学科结构,形成了文理医三足鼎立的学科格局,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作为全国首批“211工程”、“985工程”高校,复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十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目前,学校有普通本专科生1.41万人,研究生1.48万人,其中含学历留学生近3000人。学校有教职工5800人,其中专任教师2700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3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99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30人。学校有直属院(系)28个,设有本科专业7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5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154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229个,并设有2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有1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9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学校有各类科研机构近300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38个及若干个工程中心,“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5个,“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7个。

  学校图书馆有馆藏文献519万册,馆藏数列国内高校前茅。其中线装古籍40万册(包括善本6万册),年订购中西文纸本期刊 7000 余种,可使用的电子图书近200万种、中西文全文电子期刊近3.5万余种,各类数据库近300种。

  学校已经形成“一体两翼”的校园格局:即以邯郸路校区、江湾新校区为一体,以枫林校区、张江校区为两翼。占地面积244.3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49.23万平方米。此外,学校还拥有中山医院、华山医院等11个附属医院,医护员工近1.5万人。

  2005年复旦大学百年华诞。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来贺信,希望复旦大学发扬优良传统,不断开拓创新,努力建设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社会主义综合性大学,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百多年来,学校在培养人才、创新科技、传承文明、服务社会方面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复旦师生谨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严守“文明、健康、团结、奋发”的校风;力行“刻苦、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发扬“爱国奉献、学术独立、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复旦精神,为民族的解放和振兴,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猜你喜欢:

    上一篇:复旦大学博物馆学系基本说明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