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国间接统治的根源及影响
从属于英国的殖民地称为英国殖民地,开始于1868年,鼎盛时期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都有英国的殖民地。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的论英国间接统治的根源及影响,一起来看看吧。
英国间接统治的根源及影响
摘要:英国在非洲采取了与其他殖民国家不同的统治方式,实行“间接统治”。这一统治方式的产生有其历史根源,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实行的。而这一统治方式产生了非常显著地效果,稳定了英国在非洲殖民统治,也对非洲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英国的殖民政策并非利他主义的,事实上,英国的殖民化是完全以其自身利益为优先考量。
英国曾号称“日不落帝国”,因为它曾是世界头号强国,因为它的殖民地遍及全球各地。那么,它是怎样管理那么庞大的殖民地的呢?怎样管理才能有效地管理好殖民地呢?下文将试论述。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出现瓜分世界的狂潮。西方列强为了争夺殖民地而大打出手,特别是在非洲大陆上展开了激烈地竞争角逐。英国在短短的20年内夺去了非洲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征服和占领了几十个大大小小的非洲国家和政治实体,成为了非洲最大的殖民者。为了有效的管理广大的殖民地,各国制定了不同的殖民地统治政策和统治方式。法国、德国、葡萄牙、荷兰、比利时等国实行“直接统治”方式,即“废除或蔑视传统的统治者和社会制度, 直接派员组成一个官僚机构。欧洲人在这个官僚机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非欧洲人只能担任较低的职务。他们管理殖民地的方式与欧洲古代社会中官员们所采用的手段十分相似。”[①]而英国采取了相反的政策,实行“间接统治”方式,即“英国人寻求的不是撤换非洲原有的权利和行政管理制度,而是尽可能地通过它们来进行统治。”[②]来治理广大非洲殖民地,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英国间接统治的根源及影响(一)
那么为什么英国不像其他国家或者像它早期所实行的殖民统治政策方式——直接统治,而采取新的的政策——间接统治呢?是什么原因促使英国采取了这一政策呢?
这当然有其历史根源了。“间接统治”这一殖民统治方式其实“并不新奇,也非英国所特有”[③],它“像人类迁徙和征服史一样古老”[④],从古罗马到法兰西帝国,以及英国较早占领亚非的一些殖民地也都曾有任用当地土著首领和机构进行统治的先例。不过真正成为一种明文规定为“间接统治”是在卢加德在尼日利亚统治期间确立的。那么,英国为什么要采取这一统治方式呢?
首先,卢伽德在非洲尼日利亚统治期间的经验总结。卢加德的这一创造与他在乌干达地区的殖民活动及累积的经验分不开。他曾反思英国的殖民政策: 从印度的叛乱到乌干达和塞拉利昂的造反, 大英帝国的历史已经表明, 仅仅有少数英国官员, 而没有一个能在危机中和英国站在一起,其自身利益和英国完全一致的阶级, 将会导致发生危险。1890年他为英国征服乌干达和尼日利亚立下了汗马功劳,期间,他认识到当时北尼日利亚组织机制非常地严密,当时的索科托王国政权比较完善。索科托是一个松散的国家联盟,大多数埃米尔王国都承认哈里发为全国最高政治宗教首领,而各埃米尔理论上是哈里发在地方上的代理人,[⑤]承认哈里发的最高权威,实际上他们是各自治区内最高的政治、宗教和军事首领,有一套同索科托王国一样的行政机构,有点像中国商周时期的分封制。埃米尔死后,通常由埃米尔选举者会议选出,并要得到哈里发的批准[⑥]。而各埃米尔也继续的分封下去,细到村长,形成一条紧密的链条。与这套行政制度相适应,各埃米尔国的税收制度和法律制度也比较健全。正是在这一套完整的行政体制和税收、司法制度的基础上,卢加德制定了他的各项统治政策,并将其付诸实施。
在就任了尼日利亚的第一人高级专员(相当于殖民总督)后,他就发布许多“公布”、“告示”,写了许多年度报告,其中规定和解说了间接统治的原则、方法和实践。其实他早在东非时就著书立说,鼓吹“间接统治”了。正如卢加德所讲:“大英帝国……只有一个使命——实现无标准模式可循的独立自主和自我发展,以使一切人都感到他们的利益和宗教在英国国旗下是安全的。让土著居民获得这种独立自主和自我发展的最好办法是让他们根据他们的发展水平,在英国工作人员指导下,遵循法律和政府政策,自由地通过他们自己的统治者管理他们自己是事务……”[⑦]在行政管理上,英国在北尼日利亚派驻高级专员,作为英王代表,统辖保护国的一切军政大权和官员,保护国再分为若干省和区,每省区派驻一节驻官,他作为全省行政和司法首脑,监察和指导土著统治者,名义上对后者只起参议和顾问的作用,但他提供的咨询必须遵守,其权威的到英国政府的支持[⑧]。卢加德创立的间接统治体制包括四个基本要素:
一是英国的宗主权, 这是实行间接统治的前提。这种宗主权包括对全部土地的最高所有权, 任命土著首领(埃米尔) 和所有国家官员之权, 以及立法权和征税权。土著统治者只有接受英国宗主权, 其权势和地位才能得以维持。而在北尼日利亚的英籍高级殖民专员(后称总督) 、驻扎官和地方长官则分别对各级土著统治者进行监督和指导, 使他们成为英国宗主权在殖民地的具体体现者。二是土著政权, 这是整个间接统治制度的基础。1907 年颁布的《土著权公告》, 以法律形式确认了北尼日利亚各级土著政权的存在。各级土著官员由英国总督任命并授予委任状, 他们不得作为独立的统治者而应作为附庸对当地居民进行统治, 并要宣誓效忠英王。土著政权的主要职责是维持治安, 征收税款, 执行总督的命令, 还负责一些地方建设的工作。土著政权可以拥有少量警察, 但不得组建军队。三是土著税收, 这是间接统治制度的经济支柱。1903 年和1904 年先后颁布的《土著收入公告》和《土地收入公告》, 规定由英国官员协助土著首领确定各村、镇应纳的年度直接税额, 由土著官员负责征收。土著政权可留取一部分税额用来支付地方官员的薪水和公共建设费用,其余部分则上交英国殖民当局。四是土著法院, 这是间接统治制度的保障。1900 年颁布的《土著法院公告》授权驻扎官发给土著法院许可证, 允许其对土著居民拥有司法权, 但主要限于民事案件,对刑事案件仅拥有十分有限的审判权。至于白人之间及白人与土著之间的各种纠纷, 则由参照英国法律制度建立的高等法院和省法院来审理[⑨]。
在这一整套政策中都始终存在索科托王国行政体制的影子:埃米尔的宗主国是索科托,殖民地的宗主国是英国,然后设立土著法院,建立司法机构和土著税收制度等。
由于卢加德所实行的这一统治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当地的土著首领逐步放弃令世人反感的风俗, 如奴隶制等, 并在政府税收和生产方面进行改造, 建立起一套新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因此, 英国希望通过间接统治来解决殖民主义进程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与道德纠纷, 在此基础之上使大英帝国保持长期的稳定”[⑩]。所以英国人非常热衷于推行这一间接统治政策。随后,他被任命为南北尼日利亚的总督,他便把这种间接统治政策扩展到整个尼日利亚,同时英属大部分非洲殖民地都推行了这种间接统治方式。
其次,英国人力、财力、物力有限,供应不起庞大的殖民地开支。英国当时号称日不落帝国,它积极拓展海外殖民地,使得它的殖民地遍及世界各地,如果还像以前那样采取“直接统治”方式的话,那么英国(母国)必须得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例如殖民地官员的投入,英国(母国)必须为此花费大量的财力人力来培养高素质人才来管理殖民地。在印度的高级官员中全部是英国人,印度总督必须是内阁成员;几乎所有的印度高级文官都是由牛津或剑桥大学的毕业生充任,因为只有他们——由于遗传、个人素养和所受的教育——才具备担任这些职务所必需的治国知识、心理素质和性格的魄力[11]。其他的殖民附属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也得要同样的投入,而英国此时有一百多个殖民地,由此显而易见,英国支付不起这样庞大的人力财力。
而且此时的英国已是日落西山,力不从心,因为此时的英国已逐渐落伍于新兴的工业强国美德,比如,到1870年德国的纺织和金属工业在组织结构和技术效率上已经超越英国,并且在德国国内市场上已经击败英国同类产品。到19世纪末,德国甚至开始为当年的“世界工厂”生产这些产品了。英国的贸易额占世界总贸易额的比例从1880年的四分之一下降到1913年的六分之一。英国不仅只在工业化国家市场的竞争中落败,其产品在欠发达国家的市场上也没有占优势,甚至正在丧失它曾经所拥有的,对印度、中国、拉丁美洲和非洲海岸等地区贸易上的主导地位[12]。
英国的商业困境因1873至96年的经济萧条而雪上加霜。因商业衰退所导致的通货紧缩更进一步给各国政府增加了压力,迫使它们鼓励扶植国内工业,从而最终导致了欧洲强权逐渐抛弃自由贸易的原则(德国于1879年、法国于1881年先后放弃自由贸易)。这么一来的结果是国内和出口市场的双重萎缩。
因此英国根本没能力来支付其庞大的海外殖民地开支,反而希望通过殖民地来改善其国内糟糕的经济问题。与此同时,在英国的许多有影响力的政治家和商人都将正式的帝国视为极其重要,特别是对在世界市场上份额正在下降的英国商品而言,即积极入侵非洲,纳入帝国版图。1890年代英国全心全意地采取了新的政策,很快成为热带非洲殖民地的重要抢夺者。英国采取了新殖民主义政策的诱因可能是为了为英国产品和投资寻求更大的海外市场,或者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战略性的先发制人举措,为的是防止现有的贸易通道被别的强权破坏,或者让别国在日趋封闭的国际贸易形势发展下获取更多的出口市场。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列强瓜分世界的狂潮,英国主要的精力是放在与其他列强争夺广大的殖民地,因此为获得更多的殖民地而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与其他列强比拼,而且随着协约、同盟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与展开,英国只能全力以赴,与其他欧洲殖民国家展开军事争夺。如卢加德上任之时正值英布战争爆发,南非成为英国政府关注的中心,殖民总部指示卢加德要用和平的手段逐步确立英国在北尼日利亚的宗主权,而尽量避免与当地的统治者发生冲突[13],以便减轻英国的压力。
总而言之,英国已没有足够的人力财力来支撑“直接统治”新近夺取的殖民地了,如19世纪末英国在北尼日利亚的官员只有11人,后来也不过75人[14],可见其人力极度匮乏。这样,为了达到节省(节省行政开支)省力(派驻较少的殖民官员)而有效(维持殖民秩序)的目的[15]。英国殖民当局只能利用当地部落首领和原有的行政机构体制来进行殖民统治了。
再次,英国直接统治方式的经验总结。英国在进入20世纪之前一般都采取“直接统治”的方式对殖民地进行管理,即其殖民地的社会结构、政治体制和法律体系主要以英国为模板构建起来的。以美洲殖民地为例:
包括选派总督、设立海关和海事法庭、审查殖民地议会制定的法令等。每个殖民地均设总督和议会,各殖民地由总督和议会共同治理。总督代表国王体现英国对殖民地的主权,并掌握行政权;议会有权制定法律、法令,但不得与英国的法律相抵触。总督监督议会立法,代表英国政府行使对殖民地议会立法的否决权。殖民地议会均实行两院制。特许自治殖民地议会两院皆由选举产生(选民有财产等资格限制) ,其他殖民地的议会下议院由选举产生,上议院通常由英王或业主任命。议会两院中上议院充当总督的参事会,并可以否决下议院的立法。总督和参事会共同掌握殖民地的最高司法审判权,但没有终审权,所有案件都可以上诉到英国枢密院。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英国殖民统治的主要高官由英国派驻,同时设立地方自治政府,让一些欧洲移民后裔来担任官员,参与政权,自行治理。后来由于英法七年战争使英国加强对美洲的高压统治,最终导致美国的独立,后来英国政府担心其他国家会因为英国的严酷殖民统治像美国也一样寻求独立,因此扩大了自治权限,后来设立自治领,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爱尔兰、南非等。这些都可以看得出英国在利用当地民众(包括土著和欧裔移民)进行统治,但最为显著的是对印度的殖民统治的经验教训。印度是一个较为庞大复杂的殖民地国家,因此英国在直接任命英国官员的同时也要处理好与印度王公贵族、土邦首领之间的关系,即利用好当地王公贵族、部落首领来进行有效统治。中央高级官员由“具有高素质的”英国人来担任,而英国高级官员管辖下的各省区官员则有印度人组成。也就是说决策者是英国人,而执行者是印度人。这样就可以引申到像卢加德的那样“……在英国工作人员指导下,遵循法律和政府政策,自由地通过他们自己的统治者管理他们自己是事务……”
后来爆发的印度民族大起义更是使英国有识之士强烈感到推行“英国模式”兼并印度土邦的做法会危及其在印度的统治,所以有必要保留有尚存在的土邦王公贵族,并利用他们来维护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权益。像印度民族起义后的第一任英印总督坎宁勋爵在1860 年宣称: “如果我们能保留一些没有政治权利的土邦作为女王的工具, 同时能够长期保持海上优势, 我们就能在印度一直存在下去。”在保留土邦原有的社会制度下,取得土邦对英印政府的服从与合作[16],这些就是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的方式技巧。
而卢加德在任非洲殖民军官前在印度出生、长大并服过兵役,所以他非常了解印度统治模式,深受这一殖民统治技巧的熏陶,并在这一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得出他的最终理论和实践成果——“间接统治”。
第四,种族优越论、社会达尔文主义以及人道主义等思想引起的。由于当时的非洲大陆非常地落后,对于欧洲殖民者来说基本是处于原始社会的人群,在英国人的观念里非洲是落后衰败的,非洲人是迟钝、低劣、无知的,甚至有人从人种学的角度来证明非洲人在体质和智力上都低于欧洲人[17]。最令人震惊的事例出现在1904年的圣路易世界博览会上,当时一个名叫奥塔·本加的俾格米男人与其他各种科学探索展品一样供展览,后来辗转到纽约的布朗克斯动物园,作为灵长目动物关在笼子里展览[18]。卢加德同样深受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他认为欧洲文化和欧洲政治制度的复杂性完全不适合“非洲人的智力”[19]。因此,他提倡利用非洲现存的政治制度和现有的文化思想来进行管理统治。
许多欧洲人自奴隶贸易给非洲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后,引起了许多有识开明之士纷纷反对,兴起了一股废除奴隶贸易的思潮,最终在英国强制制定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同样的道理,英国在经济上飞速发展之时, 在宗教文化领域, 兴起了福音教派以及随之而来的人道主义运动[20]。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变, 公众道德标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由此人们对待帝国的责任心也发生了变化。如何对待附属国人民的问题, 在国内已不再是无关紧要的事了。许多开明英国人认识到了殖民侵略给非洲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因此很多人也著书立论来反对,在欧洲在英国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正是由于这种观念的变化, 影响了大英帝国政策的制定,改变以往赤裸裸的殖民剥削方式——“直接统治”。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他国家的殖民统治经验教训总结。其他殖民地国家如法国、比利时、德国、葡萄牙等国都以直接统治的方式进行统治。如由于葡萄牙殖民统治过严,根本不管当得居民的丝毫利益,数十万非洲人逃到法国、英国治理下的毗邻领地[21];德国人同样严厉统治殖民地,由于当地居民不堪忍受德国人的严酷统治,其一反抗,杀了他们100多人,重夺回他们的土地,对此,德国洛塔尔·冯·特洛塔发布臭名昭著的“灭绝公告”他在公告中宣布一切赫雷罗人(老人、女人、小孩)都是德国的敌人,逃不掉的一律格杀勿论,最终约6万人丧命[22],这些残酷统治使得葡德等国名声丧尽,同时也引起殖民地人民的强烈反抗。向来自命具有绅士风格的英国人看到这种情况就不能不认真考虑其改变统治方式。如英国侵尼日利亚急先锋、皇家尼日尔公司老板乔治·戈尔迪所说“如果考虑到土著种族的福利和为了避免危险地叛乱,目前就得执行按非洲人的原则通过土著者实行统治的总政策。”[23]当然了,考虑土著福利绝对是假的,但已看到其他殖民国家的罪行不得人心,所以要改变,但最主要的就是担心土著叛乱。
鉴于以上原因,促使英国在非洲采取了“间接统治”为主的殖民统治方式。
英国间接统治的根源及影响(二)
那么,英国的这种“间接统治”方式对于非洲殖民统治有没有效果呢?如果有,那效果怎样呢?
从英国殖民者的角度来说:
首先麻痹了非洲人民,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英国殖民当局与非洲人民之间的矛盾,主要是与土著首领、土著政权的矛盾。间接统治与直接统治从本质上说是一样的,就是英国人是决策者,土著民族是执行者(不管愿意与否)。但这种间接统治可以说是一种温和行的殖民政策,不一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反而很容易为他们所接受,许多当地土著首领都希望借助英国人的支持(火力支持)来维护自己的统治。一些部落首领去得了他们从前并未获得过的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殖民当局给了他们好处,他们也拥护殖民统治,甚至成为殖民统治者镇压人民的工具。有一个最显著的例子就是1906年,尼日利亚西北部萨蒂鲁村发起反对英国人的叛乱,英国也无力镇压,当地统治阶级马苏萨洛塔动员索科托的骑兵包围了萨蒂鲁反叛者,拯救了英国殖民政府。[24]最好总结这种效果的当属中国慈禧太后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第二,减轻英国的财力人力负担。英国的间接统治是建立在非洲原有的行政体制机构的基础上的,保留土著政权,建立土著金库,设立土著法院等。这样,非洲原有的秩序没有被完全的打破,英国殖民者只需要少数的殖民官员充当顾问就可以遥控整块殖民地。比如土著金库的建立,30年代,坦噶尼喀有60﹪多的收入用于日常行政开支,主要是发给土著统治者的薪金;1927年,哈亚族8个土著酋长的薪金达2万磅,占土著金库收入的50﹪[25],剩下的用于修建一些基础设施,便于英国的殖民掠夺。
当然了,间接统治也给英国殖民统治带来了消极影响。殖民当局为了本身的运转而兴办了一些教育,以培养一部分非洲人做技工、工匠、教员、文书、下级行政官吏和法律工作者等,促进了非洲知识分子阶层的形成,他们接受欧洲教育,接触了世界和西方民主思想,逐步提高了反帝反殖的民族主义觉悟[26]。这些国家最终脱离英国殖民统治,建立独立国家。
对非洲人民来说:间接统治维护和扶植了非洲现有的政权体制和部落首领,欺骗、麻痹了非洲人民,使得原有的体制更加顽固,封建主义,地区主义和部落主义思想加强,不利于民主文明思想的传播,造成非洲时至今日依然动荡不安,贫穷落后。
其他的列强如法国等也改变了原来的统治方式,实行间接统治,而且“间接统治”这一思想还为后来的“委任统治”“托管地”和“国际托管”以及后来的“新殖民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经验教训。
参考文献:
⑴【美】埃里克·吉尔伯特 乔纳森·T·雷诺兹著 黄磷译,《非洲通史》,海南出版社
⑵高岱:《英法殖民地行政管理体制特点》,《历史研究》2000年第4期
⑶吉福德和路易斯:《英国和德国在非洲》,1967年耶鲁大学出版社
⑷马吉丽·佩勒姆:《尼日利亚的土著政府》,1937年,伦敦
⑸弗雷德里克·卢加德:《应属热带非洲的双重统治》,1922年,英国
⑹李智彪:《卢加德与北尼日利亚》,《西非月刊》,1988年第1期。
⑺高晋元:《论英国在非洲的“间接统治”》,《西亚非洲》1989年第3期
⑻郭家宏:《论英国对印度殖民地统治体制的形成及影响》《史学集刊》2007年第2期
[①] 高岱:《英法殖民地行政管理体制特点》,《历史研究》2000年第4期,第88页。
[②] 【美】埃里克·吉尔伯特 乔纳森·T·雷诺兹著 黄磷译,《非洲通史》,海南出版社,第322页。
[③] 吉福德和路易斯:《英国和德国在非洲》,1967年耶鲁大学出版社,第352页。
[④] 马吉丽·佩勒姆:《尼日利亚的土著政府》,1937年,伦敦,第345页。
[⑤] I·M·奥科尼奥:《1900—1950年英国在北尼日利亚的行政管理》,拉各斯,1974年版,第8页。
[⑥] 同上书,第7页。
[⑦] 【美】埃里克·吉尔伯特 乔纳森·T·雷诺兹著 黄磷译,《非洲通史》,海南出版社,第322页。
[⑧] 弗雷德里克·卢加德:《应属热带非洲的双重统治》,1922年,英国,第128页。
[⑨]《非洲通史》(近代卷),第775-776页。
[⑩] D·K Fieldhouse ,Colonialism 1870——1945,london1983,第33-34页
[11] E. Leach , eds. , Elites in South Asia , Cambridge 1970. 第1221页。
[12] 《日不落遗梦》
[13] 李智彪:《卢加德与北尼日利亚》,《西非月刊》,1988年第1期。
[14]吉福德和路易斯:《英国和德国在非洲》,1967年耶鲁大学出版社,第358页。
[15] 高晋元:《论英国在非洲的“间接统治”》,《西亚非洲》1989年第3期,第21页。
[16] 高岱:《英法殖民地行政管理体制特点评析》,《历史研究》,2000年第4期,第90页。
[17]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15~18世纪非洲奴隶贸易》,北京,1984年版,第21页。
[18] 【美】埃里克·吉尔伯特 乔纳森·T·雷诺兹著 黄磷译,《非洲通史》,海南出版社,第340页。
[19] 同上书,第324页。
[20]郭家宏:《论英国对印度殖民地统治体制的形成及影响》,《史学集刊》2007年3月第2期。
[21] 同上书,第321页。
[22] 同上书,第321页。
[23]马吉丽·佩勒姆:《尼日利亚的土著政府》,1937年,伦敦,第35页。
[24]【美】埃里克·吉尔伯特 乔纳森·T·雷诺兹著 黄磷译,《非洲通史》,海南出版社,第323页。
[25] 安德鲁·库尔森:《坦桑尼亚的政治经济》,1982年,牛津出版,第96页。
[26]高晋元:《论英国在非洲的“间接统治”》,《西亚非洲》1989年第3期,第28页。
猜你感兴趣:
上一篇:关于了解英国历史的好书推荐
下一篇:试述英国对印度统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