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事件>德国历史事件>

德国一战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漫柔分享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那么你知道德国一战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吗?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德国一战失败的原因,希望能帮到你。

  德国一战失败的原因

  “日子一天天过去,对时间的消逝已经麻木,进攻、防御、反击交替,尸体在堑壕间如山丘般隆起。”这是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名著《西线无战事》中的片段,它再现了吞噬无数生命的堑壕战景象。这种“绞肉机战斗”之所以会出现,与1914年德法马恩河会战的结局密切相关——谋求速胜的德军无力攻破法军在巴黎附近的马恩河防线,而法军也无力迅速赶走侵略者,结果导致战局僵持,加剧了战争的残酷。

  众所周知,自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后,德国和法国互相敌视,前者渴望彻底粉碎谋求复仇的法国,获得稳固的“欧洲共主”地位,后者则一心想收复被割让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并为此组建起庞大陆军,同时法国政治家还幻想英国和俄国盟友能及时参战,联手打败德国。

  有意思的是,双方设计的战争计划都是“投入重兵以求速胜”。德军总参谋长施里芬在1897年提出名为“施里芬”的作战计划,假设大战爆发后,法国联合俄国东西夹击德国,但俄国完成军队动员至少需要40天,德国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快速投入重兵(97个师,占全部军力的9成)展开对法作战,其中79个师(约120万人)组成右翼集团,沿海岸线经比利时直插法国北部,占领巴黎,继而迂回东北,与左翼集团(9 个师)和中路集团(9个师)夹击歼灭法军主力于法德边境地带。

  “施里芬计划”的核心是通过极端削弱德军左翼集团,使右翼获得最大可用兵力,发动最大强度的攻击,在俄国正式出兵参战前覆灭法国。因此,施里芬临死前还谆谆嘱托同事“切勿削弱右翼”。可是,接任德军总参谋长的小毛奇却被施里芬的大胆给吓坏了,楞是从右翼挖走26个师,加强左翼和中翼,强化对法军正面和俄国边境的防御,从而大大削弱了右翼的攻击力度。

  与遭到阉割的“施里芬计划”相比,法国的“17号计划”显得更加一厢情愿。法军统帅霞飞毫无根据地认为法军实力已经强于德军,一门心思地把主力摆在东北国境线上,妄想迅速东进,一路打到柏林。于是乎,两个自信到自满的对手将在战场上吞咽各自种下的苦果。

  德军进攻 逼近巴黎1914年8月初,德军按照“施里芬计划”,正式发起大规模攻势,德国通往比利时、法国的铁路线全面军管,处于进攻轴线上的铁路几乎都是双轨运行,保障每天有550趟列车开赴前线。据档案记载,战争最初两周,每10分钟就有一趟德军列车开过莱茵河畔的名城科隆。

  由于德军准备相对充分,虽然在突破比利时列日要塞时遇到些麻烦,但德军大部队依然在8月中旬进抵法国西北部。德国最高统帅部几乎每天都能收到捷报。与此同时,聚集在阿尔萨斯-洛林外围的法军主力第3、4、5集团军于8月14日匆忙向德军左翼发起进攻。然而,经过十多天的猛攻不仅未能实现打到柏林的雄心壮志,反而蒙受30万人的巨大伤亡,丢失北方大片领土。

  8月24日起,德军加速向巴黎挺进,法军统帅霞飞这时才明白对手的用心,不得不于次日宣布放弃在阿尔萨斯-洛林方向的进攻,转入全面战略防御。当时,巴黎城内人心惶惶,有钱人匆忙收拾金银细软逃往南方,总统普恩加莱也作出了迁都的决定

  另一方面,小毛奇阉割“施里芬计划”的恶果也逐渐显现——由于少了26个师,德军的兵力变得捉襟见肘,随着德军深入法国纵深,负责进攻巴黎的德国第1集团军与负责战术配合的第2集团军之间的空隙越来越大,达到了数十千米,第1集团军统帅克鲁格担心自己的侧翼会遭到法军突袭。

  法军回防 战局渐变事实上,新上任的法国巴黎城防司令加利埃尼是个目光敏锐的军人,他手里尚有至少4个师、2个旅和6个炮群的预备队,从阿尔及利亚殖民地赶来的援军也陆续抵达。加利埃尼认为,依托由14座内层炮台和25座外层炮台构建的巴黎城防工事,只需少量部队就能保证巴黎不致轻易沦陷,他可以调动其余兵力伺机给予德军“致命一击”。

  当时,德国已有5个集团军在冲向巴黎的轴线上,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德国最高统帅部此时居然因电报系统故障,丧失了与第1、2集团军之外其他部队的通讯联系。而且,第1、2集团军的战力也已逼近极限,背着几十千克装具的官兵体力透支,后勤供给也出现断档,战场形势变得微妙起来。

  9月初,德国第1集团军所部进抵巴黎东面,已经可以望见埃菲尔铁塔,但其右后方侧翼却遭到法国生力军——第6集团军的持续袭扰,而老对手法国第5集团军开始向东面撤退。德国第1集团军统帅克鲁格感到法军主力似乎不想在巴黎身上花费气力,而是把重兵集结点放在巴黎东北面。如果这一判断成立,那么克鲁格就可以顺水推舟地把第1集团军收拢起来,并靠近比洛统帅的德国第2集团军,缩小第1、2集团军之间的缺口。

  巧合的是,同样对侧翼空虚感到担心的比洛也致电克鲁格,希望两军压缩战线,共同消灭已成强弩之末的法国第5集团军。这一建议正中克鲁格下怀,他决定改变进军方向,舍弃原计划从巴黎西面和西南实施大迂回的作战方案,转而向巴黎东南方向进军。

  克鲁格的决定很快得到总参谋长小毛奇的批准。其实,小毛奇也正在为战线上出现的几处缺口感到不安,却因兵力不足无力填补,所以他认为克鲁格的建议是合情合理的。

  德军后撤 功败垂成9月4日,法军侦察机发现克鲁格的部队从巴黎东北擦过,由西向东移动,巴黎城防司令加利埃尼马上意识到机会来了,“绕开巴黎的德国人把自己的侧翼送给了我们”,他决定尽快对德军暴露的右翼展开侧击。当天上午,加利埃尼通知第6集团军做好准备,于当天下午出发,并从巴黎卫戍部队中抽调了几个师加强第6集团军。

  加利埃尼将自己的部署电告霞飞,并建议在德国第1集团军必经的巴黎东郊马恩河进行一次会战。顺便提一下,当时支援法国的英国远征军也已抵达巴黎近郊,这成为法国人扭转战局的另一法宝。

  9月5日,克鲁格的部队在向第2集团军靠拢的过程中遭到法国第6集团军的阻击,双方发生激烈的交战。就在法国第6集团军快顶不住时,加利埃尼再从巴黎城内派兵增援,他甚至命令巴黎警察征集大约600辆出租车,将一个师的兵力快速投入战场,使法国第6集团军最终没被德军打垮。有意思的是,精明的法国出租车司机们并没有忘记挣钱,他们开着计价器把部队送过去,然后保留账单向政府要报酬。

  正当德国第1集团军和法国第6集团军打得难解难分之际,英法军队突然于9月6日凌晨在马恩河北岸发起全线反攻,先前“ 有退无进”的法国第5集团军突然掉头进攻,他们不仅和德国第1集团军厮杀,还与德国第2集团军右翼交火,紧接着英国远征军的3个军也悄悄渗透到德国第1、2集团军之间的缺口,将两者隔开。德国第1、2集团军面临被分割包围的危险。

  9月9日,德国第2集团军的统帅比洛率先下令所部撤退。克鲁格麾下的德国第1集团军虽然仍在战场上占据上风,但已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不得不于同一天后撤。

  至9月11日,德国所有集团军全都后撤了。至此,德法马恩河会战结束,德军战前制定的速胜计划被粉碎,法国人保住了巴黎。

  德国一战的评价

  这场会战中,交战双方投入兵力总计约150万人,伤亡近50万人(法军损失25万余人,英军损失1.3万余人,德军损失22万余人)。此役双方均有失误:小毛奇对前线战况不明、指挥不当,部队缺乏协同,致速胜计划破产;英法联军行动迟缓,坐失战机,使德军保存了实力。

  德法马恩河会战的战略意义在于:它使法国避免了军事上的全面崩溃,重新组织起了一条新的防线,使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西线战场形成胶着态势。德国就此丧失了快速击败法国,再回身来对付俄国的机会,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糟糕困境,为德国战败埋下伏笔。德国参谋军官鲍尔上校曾记下这样一幕:“绝望的总参谋长(小毛奇)面色苍白地向皇帝(威廉二世)表示,陛下,我们输掉了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