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人物>古代历史人物>国学三圣>

鲁迅对孔子的评价_黑格尔对孔子的评价

学康分享

  鲁迅对孔子本人评价采取一种心平气和的态度,是因为他清醒地看到,孔子思想中确实存着一定程度上的带有远见智慧,存在着积极向上的因素。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搜集鲁迅对孔子的评价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鲁迅对孔子的评价

  鲁迅在分析和评价孔子时,一方面指出了他的“深通事故”和“中庸”之道;另一方面也注意到了他的“改革”、“进取”的精神。如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文中,鲁迅说:“孔丘先生确是伟大,生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但可惜太聪明了,‘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只用他修《春秋》的照例手段以两个‘如’字略寓‘俏皮刻薄’之意,他肯对于子路赌咒,却不肯对鬼神宣战,因为一宣战就不和平,易犯骂人——虽然不过骂鬼——之罪”。“孔丘先生是深通事故的老先生”,“所以只是不谈,而决不骂,于是乎俨然成为中国的圣人,道大,无所不包故也”。这一段议论,固然含有对孔子“深通事故”的讥讽,但并不是对孔子其人全盘否定,孔子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谈鬼神,是值得称道的,所以鲁迅说“孔丘先生确是伟大”。鲁迅这段议论文字,恰似孔子的“《春秋》笔法”,有贬,也有褒。

  在另一篇文章中,鲁迅曾论及了孔子的中庸之道。他说:“圣人为什么大呼‘中庸’呢?”“孔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以孔子交游之广,事实上没有法子只好寻狂狷相与,这便是他在理想上之所以哼着‘中庸,中庸’的原因”(《南腔北调集·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学匪”派考古学之一》)。孔子欲得的是,中道之人,但不可必得时,便求其次,即急于进取之人,又其次,为洁身自好者。这是非常明显地指出了孔子追求的是中庸之道,但对积极进取者也不反感。鲁迅还认为孔子有改革的要求:“孔墨都不满于现状,要加以改革”(《三闲集·流氓的变迁》),尽管孔子改革的方式立足于“天意”,“天命”,是不可取的。对于孔子的勇于实践的进取精神,鲁迅是给予充分肯定的,他说:“孔老相争,孔胜老败,却是我的意见:老,是尚柔的;儒者,柔也’,孔也尚柔,但孔以柔进取,而老却以柔退走。这关键,即在孔子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事无大小,均不放松的实行者”(《且介亭杂文末编·〈出关〉的“关”》)。

  黑格尔对孔子的评价

  黑格尔对孔子的评价非常差。他说实际上在孔子那里,只有一些我们不能获得特殊教育的老练的、善良的、道德的教训。他认为孔子所论及的常识道德是我们在任何民族都可以找到的、毫无出色点的常识道德,有些甚至比在中国所找到的更好。孔子只是一个没有思辨哲学的世间智者而已。黑格尔对孔子的评价也从儒家经典《论语》上进行了说明,他认为《论语》也无太大实际价值。《论语》中孔子要求人们尽到自己应尽的义务,但这义务并不是内心自由的情感也不是主观的自由,只是基于形式上的一种表达方式。

  黑格尔还认为孔子的哲学就是国家哲学。在中国,除了皇帝之外的臣民几乎都没有自由可言,中国的道德学说就是为政治而服务的。君臣之间的关系就犹如家庭之间的关系。在家庭里,他们生活在血统关系和天然义务的不自由单位里面,所有号令都由皇帝发布,皇帝的号令就是家长的指令,他们并没有个人的人格。在国家里,大家长的关系也最为显著,皇帝作为政府的基础就如同家中的严父,因为皇帝居最高的地位,是自然的主宰,一切法令都是从他出发。黑格尔对孔子的评价也延伸到了宗教方面。他说,在中国平民没有独立性,所以在宗教方面,他依赖自然界的各种对象,其中尤其依赖上天。孔子的道德学说与这种自然宗教是相结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