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人物>古代历史人物>国学三圣>

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_孔子的教育思想介绍

学康分享

  孔子是一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伟大教育家,是我国教育思想的奠基者。他献身于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为我国古代教育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搜集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其思想体系中最丰富、最全面的组成部分。首先,孔子十分注重道德教育。孔子在道德教育方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是立志有恒。当代教育应于此认真反思,对师生实施“挫折教育”,要摒弃养尊处优,好逸恶劳的恶习,树立勤奋努力,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 二是克己内省。我们现在的教育,应当说包括教师在内,都很缺乏这种精神。做教师的,为人师表意识淡薄,当学生的,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以己之长比人之短,以人之过掩饰自己之过。 三是改过迁善。我们要敢于认错,勇于改过,切忌文过饰非。怎样看待我们自身的不足,最好的方法就是勇于正视,努力学习,敢于自责。 四是身体力行。言行一致,诚实守信应当是每个公民都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尤其不可忽视。

  其次,孔子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主张八大原理。一是勤于学习,广于见闻。孔子教导我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当代教育工作者,既要教导学生,更应在提高自身执教水平和能力上下功夫,正视自己,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大有裨益。二是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师生都应养成学而时习,温故知新的良好学习习惯。要变“学会”为“会学”,学知识要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三是学思并重,以学为主。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思殆。”意思是说只注重学习而不加思辨就会感到迷惘,而只注重思辨却不认真去学就会无所收获。四是学以致用,言行相符。

  当今教育也存在学用分离的问题。比如语文老师写不好文章,说不好话(结巴、不规范、口头禅),学生识读,书写水平低,只会背信条不会应用等等。五是虚心求学,奋发不息。我们要抱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学习态度,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弘扬孔圣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忘我求学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六是启发思维,融会贯通。孔子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原则。当今教改强调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模式,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符时代需求的新型人才。七是因材施教,从实际出发。我们现在要求教师备课,不仅仅要备好知识点,更要备学校、备学生、备学情,明确反对“满堂灌”、“一言堂”的陈旧教学方式,就是要遵循教学自身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八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我们要认真领会并实践孔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和“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的这一教训,增强为人师表的角色意识,做一名顺应时代潮流,合符社会规范的人民教师。

  孔子的教育思想介绍

  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两个部分:孔子的教学思想和道德教育思想。

  1.孔子的教学思想

  孔子的教学思想是我国早期教育思想中的精华。由于孔子常年的教育实践,基于对教学过程的正确认识,使他的教学思想非常丰富,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启发诱导,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首创者。启发教学的真谛是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孔子在日常教学中注意了解学生心态,适时施教,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好学”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主动地获得知识。孔子善于引导学生勤于思考,逐步深入地掌握知识,于是总结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的著名论断。孔子在这句话中关于“启”、“发”的议论,就是我们今天“启发”一词的起源。孔子的这种启发式教育精神就是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其学会举一反三;启发诱导,而不越俎代庖,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孔子在他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立了人性差异的观念。主张根据学生的特点水平,进行不同的教育,虽然孔子并没有直接提出“因材施教”四个字,但孔子确实有着这种“因材施教”的思想,孔子的教育实践实实在在地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核心可以概括为:①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和特点;②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③注意发挥学生的特长,做到知人善举。孔子的教学方法发展了学生的特长,在共同要求的基础上,培养出具有特殊才能的人。

  指导学生,发扬民主,激发兴趣;善于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和指导,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内容。孔子要求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知识,而且还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思维能力。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无所得,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出现问题。这深刻反映了学思并重的学习规律。

  2.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

  道德教育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以“仁”为道德的最高境界,把道德教育放在培养人的首要地位,特别是他提出了一系列的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方法至今影响深远,传播海内外。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位提出立志的教育家。

  他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中,不能满足眼前的物质生活,应对未来有更高的追求,要有理想、有社会责任感。立志在于有恒,只要持之以恒,志向才能坚守。要引导学生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确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和理想,努力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孔子的教育思想细致地表现了对教育者的人文关怀,把“仁者爱人”的精神倾注在学生身上。他对学生怀有深厚的感情,看到学生的品德、学业进步他感到由衷的高兴,学生经济困难他就解囊相助,学生病了他就亲自探望,学生去世他悲痛地放声大哭。他对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对他亲和尊敬,形成一种严肃认真、亲切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是一种崇高的教、学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