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人物>近代历史人物>民国人物>

戴望舒作品我用残损的手掌_诗人戴望舒简介

学康分享

  戴望舒看着故土山河被日寇的铁蹄凌虐,内心激愤不已,创作了《我用残损的手掌》,用笔来讨伐日寇的侵略行为,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坚贞不屈。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搜集戴望舒作品我用残损的手掌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戴望舒作品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用残损的手掌》从虚实结合着手,写实的手法描绘了被日寇侵略过的沦陷区无比黑暗的现实状况,能够看出戴望舒对于国家时局和祖国命运的关注。另一方面需写“希望”,在沦陷区相反的地方,就是解放区,那里的春光明媚,充满希望,是“永恒的中国。”

  《我用残损的手掌》写于戴望舒出狱不久,1939年戴望舒带着全家逃到香港,但是香港并非一片乐土,这里的日本侵略者活动依然猖獗,1941年,香港投降,这意味着香港也成了沦陷区,而由于戴望舒是一个爱国诗人,曾经在报纸杂志上大肆描绘反日诗词被捕,不过通过《我用残损的手掌》可以看出,戴望舒宁可玉石俱损也不愿做亡国奴。

  《我用残损的手掌》文章讲的是完整和残缺都有美的存在,即使是一片树叶一个山丘,都有一个对称和谐的外形,人体结构也是一样,所以才会美,但是风吹坏了树叶,洪水侵蚀了建筑,一旦遭到外力侵害,美好的事物就会荡然无存,但是正由于这种残缺存在,才会让人们无限的追求“完美”。因为残缺,会让人们对于美好事物被破坏的惋惜,会让人们感到“质感”的分量。

  诗人戴望舒简介

  戴望舒,汉族,又叫海山,生于1905,死于1950,卒45岁,生日11月15日。浙江杭州人,名承,又有笔名,信芳,思江等。他是近代诗人,象征主义代表家。戴望舒是职业诗人,也是著名的翻译家。毕业于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戴望舒一生发表诗文无数,与鸳鸯蝴蝶派结下不解之缘,因为在刊物上刊登了《债》、《卖艺童子》、《母爱》三篇小说,结实了杜衡、张天翼等意气相投,几人年轻气盛,风华正茂,希望成立一个以文会友的圣地,那就是后来的《兰友》三月刊,这个文学小团体就是“兰社”。

  戴望舒的代表作有《雨巷》《我的记忆》等。戴望舒从小就喜欢古典文化,他入学开始便喜欢阅读古典说部和中外童话故事,1919年考入宗文中学。1923年考到了上海大学,主修中文。他的老师是著名文学家田汉,在田汉的教导下参加革命斗争。但是随着战争的来临,上海大学被封之后,他转到了复旦大学学习法语。1927年发表《雨巷》,这一年,他和施蛰存、杜衡、冯雪峰等人创办了《文学工厂》并在1932年担任《现代》杂志编辑一职。

  戴望舒曾经赴法国留学,在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读书。但是由于戴望舒在中法大学学习期间,经常不交作业,不按时上课,年终考试缺席,校方查问之后才知道他跑到了西班牙参加反法西斯游行,后来被西班牙警方逮捕移交法国警方,法国警方通知中法大学,当即被开除学籍,回国之后继续从事杂志月刊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