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人物>近代历史人物>民国人物>

戴望舒作品雨巷_戴望舒雨巷赏析

学康分享

  戴望舒的《雨巷》可以说是戴望舒的成名作,戴望舒作品《雨巷》蕴藏着古典诗文的委婉,风格清丽,有中国古典文风和法国诗歌派融合。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搜集戴望舒作品雨巷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戴望舒作品雨巷

  诗人戴望舒的代表作就是《雨巷》,《雨巷》写于1927年,当时正是经历过4.12大屠杀,整个国家笼罩着血腥的白色恐怖,戴望舒当时只有二十二岁,他用《雨巷》表达了自己对于黑暗现实和幻灭理想的愤怒,但是同时又充满了失望和彷徨。

  戴望舒作品《雨巷》蕴藏着古典诗文的委婉,风格清丽,有中国古典文风和法国诗歌派融合。他这戴望舒早期诗文风格的缩影,《雨巷》既朦胧又现实,虚实结合,无限的忧愁和哀伤。《雨巷》开头讲的是一个人撑着一柄油纸伞,在空旷的寂寥的雨巷徘徊,希望遇到一个丁香一样的女子,这个女子是他追寻的“希望”,漫长的巷子被烟雨笼罩,没有尽头,象征着诗人处在一个彷徨的社会环境,这个社会环境被各种东西笼罩,看不清明

  戴望舒作品《雨巷》写的是戴望舒对人生理想和爱情理念的追求,“丁香”白色或者是紫色,无论怎么样都是秀气不轻佻,经常被诗文中用来形容美好的事物,男子为兰草女子为丁香。丁香这个意向就是哀愁高洁美丽的象征。然而这个“丁香”一样的女子却在彷徨,他在等什么呢?是等一个如意郎君还是在对谁怀有怨念。《雨巷》读着读着,才知道这个“女子”就是戴望舒自己的缩影,她是理想追求的化身,是一种隐蔽的灵魂宣泄。整首诗文像一个童话故事,朦胧而美好。

  戴望舒雨巷赏析

  戴望舒的《雨巷》可以说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写在1924年的夏天,这一年发生了“四一二大屠杀”,而戴望舒也曾因为大肆宣传革命活动而被逮捕入狱。在写诗之前,戴望舒一直都藏在自己在江苏的好友的家中,生活的压抑与贫苦,在加上对这个时代动荡的不安与失望,诗人创作了《雨巷》这首诗。

  《雨巷》是孤独、抑郁的,戴望舒通过对一条阴冷窄长的巷子和巷子那个带着仇怨像丁香一样的故乡的描写,借一个在窄巷中踽踽独行的行者的形象,按时给了读者自己的伤感和彷徨,同时又给了自己和读者许多期许和情怀。整首诗透着一种朦胧之感,在黑暗中给人以希望。这条雨巷黑暗与阴森,其实就是当时黑暗的社会的黑暗,革命之后前途不明的朦胧之感正如这首诗中的朦胧之感,而那么美丽又幽怨的姑娘,就像那一份希望,时有时无,却让人不舍放弃。所以雨巷就是当时社会的缩影。戴望舒也因为这首作品受到许多大家的称赞,因此成名。

  戴望舒简介

  戴望舒,汉族,又叫海山,生于1905,死于1950,卒45岁,生日11月15日。浙江杭州人,名承,又有笔名,信芳,思江等。他是近代诗人,象征主义代表家。

  戴望舒是职业诗人,也是著名的翻译家。毕业于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戴望舒一生发表诗文无数,与鸳鸯蝴蝶派结下不解之缘,因为在刊物上刊登了《债》、《卖艺童子》、《母爱》三篇小说,结实了杜衡、张天翼等意气相投,几人年轻气盛,风华正茂,希望成立一个以文会友的圣地,那就是后来的《兰友》三月刊,这个文学小团体就是“兰社”。

  戴望舒的代表作有《雨巷》《我的记忆》等。戴望舒从小就喜欢古典文化,他入学开始便喜欢阅读古典说部和中外童话故事,1919年考入宗文中学。1923年考到了上海大学,主修中文。他的老师是著名文学家田汉,在田汉的教导下参加革命斗争。但是随着战争的来临,上海大学被封之后,他转到了复旦大学学习法语。1927年发表《雨巷》,这一年,他和施蛰存、杜衡、冯雪峰等人创办了《文学工厂》并在1932年担任《现代》杂志编辑一职。

  戴望舒曾经赴法国留学,在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读书。但是由于戴望舒在中法大学学习期间,经常不交作业,不按时上课,年终考试缺席,校方查问之后才知道他跑到了西班牙参加反法西斯游行,后来被西班牙警方逮捕移交法国警方,法国警方通知中法大学,当即被开除学籍,回国之后继续从事杂志月刊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