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人物>古代历史人物>孔门七十二贤>

曾子故里究竟在哪里

炜基分享

  曾子又叫曾参,是春秋末年鲁国人,山东作为孔孟之乡,人文色彩浓厚,曾子也是山东省嘉祥县人,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搜集整理的曾子的故里,希望对你有帮助。

  曾子的故里

  明朝时期曾经就曾子故里位置进行了考证,关于他的故乡是嘉祥县的说法由来已久,但是第一次由政府确认是在明朝的明世宗嘉靖年间。

  嘉靖十二年,有一个在朝的吏部官员叫做顾鼎臣,他一直对曾子很敬佩。但是历史上曾子的荣誉很少,曾子曾经向颜回、子思传道,但是颜回、子思都成了博士,唯独曾子没有什么名号。于是他就给皇帝上了一份奏折,要求对曾子进行加封,皇帝同意了,于是派人进行论证,但是由于年代已久,经历了七朝皇帝之后在山东嘉祥建立了曾子宗祠,香火制度什么的都和颜回、子思一样。从此,曾子故里在家乡已然成了定论。

  后人在嘉祥县境内发现了大量关于曾子的标注物,有遗址、遗迹等,这些都是不可磨灭的证据。山东省政府组成的考古队对嘉祥县南城进行了考察,在南武山有一座曾子墓,从明朝弘治之后还进行了多次修葺扩建。相传曾子曾经在南武山大柴为生。

  曾子墓前有着一个牌匾写着“宗圣公之墓”,林边有石人等做装饰。左右对称的布局,三进三出,已经有了孔孟宗祠的规模。

  明朝末年,曾经有个叫王雅量的提出不同意见,认为曾子故里在平邑,这遭到了明清以来很多学者的斥责,他们举出了大量证据进行论证。

  曾子不苟同权贵

  曾子曾经为了赡养自己的父母从政做官,干了一个叫做“得粟三秉”的官。虽然他曾经有过做官的经验,但是纵观曾子一生,他还是一个老派知识分子形象,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克己复礼为仁,和一般的权贵不同。

  有一句话可以证明他的品格:“做官必需弘扬道义,以此作为自己的己任,并且一直坚持下去。”仁义重于泰山,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就在这里。

  从这点可以看出,曾子有一种大义不可夺的气节,不为五斗米折腰。以精神气为人生导向,他对权势根本不在意,庄子曾经说过:“曾子穿衣服十年都可以不换,温饱也都不在意,三天可以不生火,对物质没有追求。”

  在曾子眼中,形、利、心与志道根本没有办法相比,政权官职在他眼中比蝼蚁还小。他在强权面前不畏惧,曾子穿着破衣服也不愿意接受鲁国君主的华丽衣服,齐国君主曾经用丰厚的聘礼想让他来齐国做丞相,出国想让他做令尹,但是他都没有同意。他在自己的文章包括从教之中,当着学生的面对现在政治中的弊端,并且针对一些问题提出针砭时弊的看法。在当时礼崩乐坏的环境当中,他希望通过弘扬仁义礼智信等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不过当时处于各国势力瓜分天下的时候,很多君主对这种比较柔和的政策不赞同,但是还是很行赏他不屈服,不苟同的品行。

  曾子政治理念是什么

  曾子参与了儒家四书之首的《大学》编纂,书中提出了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不仅至善也提倡生财。主张唯心主义,有着朴素的哲学思想。古语说要想明德于天下,必须要让一个国家泰兴昌盛。

  要振兴一个国家,就必须要每一个家庭都做到和谐稳固,要想让每个家都和谐必需让作为社会最小单位的个人能够修正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变得高尚。从个人做起才能让这个天下明德。这个链条构成了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

  他的政治理念分为两个部分,一个就是至善,一个就是生财。至善指的是道德修养和政治上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理想。通过诚心修身修养道德,通过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到政治上的最高境界。让政治和道德相互作用就是儒家的政治观点。他们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描述一个大同社会。作为当政者,必须要了解民心,尊重人民,知道群众力量的重要性,不乱加赋税,用一种谨慎的态度治国,民众用一个谨慎的心做事,因此,一个有高尚品德的人才能称之为人。

  “生财”讲的是做官的目的论,有的人做官是为了权利,有的人是为了敛财,这样的人是不能够委以重用,财富聚集的目的是为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敛财的君臣就是国家的窃贼。其次当官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举才,用人唯才的,不能因为个人喜好让人才埋没,这样的小人比贪腐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