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人物>古代历史人物>孔门七十二贤>

历史上的卜商是谁

炜基分享

  卜商先哲,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在传播儒家学说上,独立形成子夏氏一派,成为 孔门弟子中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人物。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搜集整理的历史上的卜商,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上的卜商

  卜(bǔ)商(前507年—?):字子夏,尊称“卜子”或“卜子夏”。汉族,中国春秋末年晋国温地(今河南温县)人,一说卫国人,“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受儒教祭祀。现在,山东省巨野县有其嫡系后裔。性格阴郁,勇武,为人“好与贤己者处”。以“文学”著称,曾为莒父宰。提出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还主张做官要先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其效劳。后来孔子丧,孔门乱,子夏到魏国西河教学。李悝、吴起都是他的弟子,魏文侯尊以为师。宋人疑之,《诗》、《春秋》等书,均是由他所授。 在孔门弟子中,子夏并不像颜回、曾参辈那样恪守孔子之道。他是一位具有独创性因而颇具有异端倾向的思想家。他关注的问题已不是“克己复礼”(复兴周礼),而是与时俱进的当世之政。因此,子夏发展出一套偏离儒家正统政治观点的政治及历史理论。

  卜商的小故事

  子夏因为自己儿子死了,如今要白发人送黑发人,把自己眼睛哭瞎了。曾子听说了就去看望他,一到子夏家,曾子就大哭起来。

  说我听说朋友的眼睛瞎了,我来为他哭泣,子夏被曾子这样一说又伤心起来自己也开始哭了,所我明明没有罪过,为什么上天要这样对我。曾子说,你错了子夏,你不仅有错误,还犯了不少错。

  首先,当初我和你一起侍奉老师,老师很欣赏我们,并希望我们能一直陪伴老师,和老师一起探讨探讨学术,学习学习经典,就算不做什么大官,但最起码我们去努力过了,我们把仁的思想带给统治者,我们想要他们采纳我们的建议。

  但是你告老还乡,回到西河,让西河的人们把你比作老师,这是你的第一条过错。

  你父母去世的事情,老百姓都不知道,既然他们那么尊重你,又怎么会舍弃你呢,你独自承担失去父母的痛苦,这时候是需要百姓安慰你的时候啊,你平日里教他们仁的思想,提升他们的思想品德,很多人都对你表示感谢,你有困难大家都会乐意帮助你的你没有把百姓的仁德放在心上,这是你第二条罪过。

  你儿子死了,你哭瞎了自己的双眼,这是你第三条罪过,你秉承着的仁政思想呢,你还要实现的远大抱负呢,你都忘哦了吗,你和我说你没罪,我看这还不够吗。

  子夏扔掉自己的手杖,对曾子说,谢谢你提醒,我错了,我离开你们一个人太久了,现在我要回来。

  卜商的历史评价

  《史记· 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 不能赞一辞。”肯定其文学能力。

  子夏的生活较为清寒。《 说苑·杂言》称他为人“甚短于财”;《 荀子·大略》则说“子夏家贫,衣若悬鹑”。但这也造就了他的孤独傲慢和坚强勇敢的性格特征,他说:“君子渐于饥寒,而志不僻;銙于五兵,而辞不慑;临大事,不忘昔席之言。”

  别人劝他出仕以改变处境,他表示不愿去争蝇头小利,以免“争利如蚤甲而丧其掌”,子夏表示:“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

  孔门弟子的不同特征,连齐国的晏婴都有耳闻,《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记晏婴曰:“臣闻仲尼居处情倦,廉隅不正,则季次、原宪侍;气郁而疾,意志不通,则仲由、卜商侍;德不盛,行不厚,则颜回、骞、雍侍。”与颜回等人在一起可以积德行善,而与子路、子夏在一起,则可以免于“气郁而疾,意志不通”。在这里子夏为人爽直,无所畏惧的特征被突出地体现出来。

  子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交友时有一定的选择,所以孔子预言自己去世后子夏会更进步。《说苑·杂言》记孔子曰:“丘死之后,商也日益,赐也日损。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还说(悦)不如己者。”子夏与子贡(端木赐)不同,子夏与比自己强的人交往,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这正是自己不断进步的前提。《说苑》这里的说法应当是可信的,《论语》中的一段记载正可以作为佐证。

  《 子张》记曰: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拒人也?”

  《 论衡·知实》引《孟子》曰:“子夏、子游、子张,得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骞、颜渊,具体而微。”然后评论说:“六子在其世,皆有圣人之才,或颇有而不具,或备有而不明,然皆称圣人,圣人可勉成也。”子夏有圣人一体而不具,与颜渊等人还有一些区别。《大戴礼记·卫文子》记有子贡对子夏的评论:“学以深,厉以断,送迎必敬,上友下交,银手如断,是卜商之行也。”这基本概括了子夏的为人性格特征。

  子夏曾经收徒授学,所收门徒可能为数不少。《后汉书》卷四十四《徐防传》注引《史记》曰:“孔子没,子夏居西河,教弟子三百人,为魏文侯师。”《论语·子张》中记有“子夏之门人”与子张的对话,《墨子·耕柱》也有关于“子夏之徒”的记载。子夏在魏时所收弟子可能为数不少,《世本》之《秦本·姓氏篇》称“魏有子伯先,子夏门人,居西河”;《 史记·儒林列传》则记曰:“自孔子卒后……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釐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是时,独魏文侯好学。”这里是说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釐都跟从子夏等人学习。《吕氏春秋·尊师》则具体指出了“段干木学于子夏”。有学者误解《史记·儒林列传》的记载,称田子方、吴起、禽猾釐皆为子夏弟子,不妥。

  子夏的晚年是孤独的,他因丧子而双目失明,《 礼记·檀弓上》等说他过着“离群而索居”的生活。

  汉代以来,学者大多认为,儒家的 经学最初主要是从子夏一系传授下来的,如东汉徐防说过:“《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自子夏。” (《后汉书·徐防传》)这里就认为,“六经”中的大部分是来自子夏的传授。南宋的洪迈,在其《容斋随笔》中叙述得更为具体,其云:“孔子弟子,惟子夏于诸经独有书。虽传记杂言未可尽信,然要为与他人不同矣。于《易》则有《传》。于《诗》则有《序》。而《毛诗》之学,一云:子夏授高行子,四传而至小毛公,一云:子夏传曾申,五传而至大毛公。于《礼》则有《仪礼·丧服》一篇,马融、王肃诸儒多为之训说。于《春秋》所云‘不能赞一辞’,盖亦尝从事于斯矣。公羊高实受之于子夏。毂梁赤者,《风俗通》亦云子夏门人。于《论语》,则郑康成以为仲弓。子夏所撰定也。”洪迈之说虽未必每事皆实,但学者一般以为亦非无稽之谈。

历史上的卜商是谁相关文章:

1.最全的中国历史人物大全

2.历史上帝喾是谁

3.历史上屈原是谁

4.孔子七十二贤人分别是谁

5.陈胜历史人物介绍

6.历史风水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