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闵子骞是谁
闵子骞,春秋鲁国人,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大孝子,不但其老师孔子对他赞誉有加,后世皇帝也对他屡屡加以追封。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搜集整理的历史上的闵子骞,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上的闵子骞
闵子骞(公元前536--公元前487),名损,字子骞,汉族,春秋末期鲁国(现鱼台县大闵村)人,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他为人所称道,主要是他的孝,作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1074年,济南太守李肃之在墓前建祠祭祀,由苏辙撰文、苏东坡书写《齐州闵子祠记》的石碑,叙述了修建祠堂的经过。到明代,经历城人刘敕发集,捐资重修了闵子骞墓和祠,并在殿后修起了“讲学堂”的东西厢房“斋”和“芦花馆”。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将闵子骞孝亲的故事排在第三,使之家喻户晓,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史上著名的先贤之一。
闵子骞的小故事
闵子的孝行被元人和明人编入《二十四孝图》,名曰《鞭打芦花》或《单衣顺母》。文章大意如下:闵损字子骞,早年丧母,父娶后母,生了两个儿子,给他们穿锦絮做的衣裳。而嫉妒闵损,给他穿芦花填充的衣物。父令闵损驾车,手冷握不住缰绳,父亲弄清楚原因后,欲“出其母”。闵损劝道:“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后母闻之,悔改。有诗赞道: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曹溪一滴”是著名的成语,出处与闵子骞有关。孔子广纳门生,门下弟子三千。但圣人也要生活,所以要成为其弟子也是要交学费的,这个学费就是“束脩”,也就是干肉条。闵子骞家贫,交不起干肉条,就为用曹溪之水孔子准备了一缸精心酿制的美酒。同窗有人讥笑说:“曹溪的水,怎么能和束脩相比呢?”孔夫子是个关心弟子的好老师,他听闻此事,就在上课时故意说道:“闵子骞不愿千里来求学,其精神可嘉,虽是曹溪一滴,远胜束脩百条。”从此,曹溪一滴的故事就流传开来。
闵子骞的历史评价
闵子骞为寡言稳重,一旦开口语出中肯。孔子评价:“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历代帝王因闵子骞的德行高尚,对其屡有追封:唐朝开元二十七年追封费侯,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封琅琊公,南宋度宗咸淳三年又称费公。
真正令闵子骞名传千古的还是他的孝行故事。除《论语》的记载外,司马迁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宋元时期的《闵子骞单衣记》等都对闵子骞的孝行有所记录或赞誉。元代郭居敬编的《二十四孝》和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均将闵子骞的故事列为第三篇,标题是《单衣顺母》,亦即俗称的《鞭打芦花》。文曰:“周闵损,字子骞,早年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锦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手无法握住缰绳。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有诗赞道: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闵子骞由此被奉为历史上最为孝顺的二十四个典范人物之一。
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其核心就是忠孝仁爱。因此,历代统治者都大肆宣扬闵子骞的孝悌忠义,对其屡有追封: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赠费侯,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封琅琊公,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又称费公。历代帝王赐匾封公和文人墨客赋诗题记,加之民间传说故事和戏剧《鞭打芦花》的广泛传播,使闵子骞的美德故事,更加深入人心,传为千古佳话。
这样一位受人爱戴的大孝子,山东许多县志上都记载闵子骞为当地人,比较可信的有鱼台县王鲁镇大闵村、费县汪沟镇闵家寨村、汶上县等处。闵子骞的葬身之地也有多处:除山东鱼台县外,还有河南范县孟村、安徽宿州市曹村镇闵祠村等地。尤以济南市历城区洪家楼镇的闵子骞墓,规模最大。墓园约1万平方米,南北长约60米,东西宽约30米,墓丘高3米,处于松柏掩映之中。北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在墓前建有祠堂。济南市文物部门对闵子骞墓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济南市孝文化博物馆”。
历史上的闵子骞是谁相关文章:
1.闵子骞的品质特点
5.子贡是哪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