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趣闻>历史揭秘>死亡之谜>

关于屈原之死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世芳分享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辞赋家,我们都知道端午节是用来纪念屈原的,这样一个人物最后却投江而死了。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屈原之死的真实原因,欢迎阅读!

  屈原之死的真实原因

  屈原在我国绝对算是一大名人,小到三岁毛童,上至耄耋老人,无一不晓他,毕竟我国还特别设立了一个节日——端午节来纪念他。

  话说楚怀王执政前期屈原也是很受器重的,他的一揽子计划都在领导的授权下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不想这新官上任的火烧的太旺,引起了朝中亲贵大臣的嫉妒和不满。于是,这些势力便联合起来把屈原挤走了。也有人提出要毒死屈原,刚提出来就遭到了反对,不是这发出反对之声的人们多么有正义感,而是他们想到了一个更坏的方法——逼迫屈原自尽。

  这些人也是算准了屈原的脾气,越是忠贞爱国越不能看到国家衰亡,亲眼见到自己苦心经营的结果遭到践踏,想必屈原也就会被气个半死了。这些人脑筋转的可是快,楚国灭亡了又跟自己有什么想干呢,接着做秦国的朝臣不就得了,生活还得继续。果不其然,屈原看着国家日渐衰败,他满腔怒火,积怨良久,丝毫看不到国家的出路和希望,心一横抱着大石头就跳了江。

  想必屈原在死的时候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纵身一跳,对若干年以后的今天产生了这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国家还将端午节列为法定小长假,这也算是对屈原爱国情怀的一种安慰吧。

  屈原多少岁死的

  有学者曾研究屈原的生辰应该在公元340年,虽然有些书籍收录这个说法,但是这个结论未必正确。还有其它史学者提出了公元353,公元343等时间。屈原是世界上知名历史人物,民间端午节习俗传说就是因他而产生。他的生平细节都非常值得研究。

  屈原在《离骚》中叙述自己的生平事迹,有一句诗句提到“庚寅以降”交代了自己的生日。庚寅以降的意思应该是指“寅年、寅月、寅日”出生,还有写到“老將至”,说快要老了,但还没到老。几年后,屈原在投江自杀前所寫的《涉江》中的“年既老而不衰”。我们可以从老字的解释下手,老字在古代注解里有明确的指是七十岁称老。有文献可查。按此来推算,写离骚时屈原并不年轻,但绝对没有七十岁,到投江的时候应该是七十岁左右了。

  我们再来看涉江中有提到的楚国被攻破的历史事件。 屈原生前的诗歌里没有提到楚国割地的事,也没有提到楚国被秦国灭亡的情节,只有提到秦国进犯,楚国逃跑迁都的事,以他悲愤爱国的情怀,如果他死前这些惨痛灭国事件发生,他肯定会写诗词伤怀,说明他是在楚国迁移都城不久就自杀了。所以之后的王国事件应该发生在屈原去世后。

  公元前281年初春,秦兵进攻,楚国逃亡迁都;不久五月初五日屈原悲愤投江;过一年,楚国献出封地,再过了四年,楚国国都被攻占,楚灭亡。

  屈原自杀的日期予以确定,是在前281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他出生的那個“寅年、寅月、寅日”,便只能是前352年,农历正月二十七日(庚寅)。这是根据历史日历星辰记载精密演算出来的。

  关于屈原的故事

  屈原取名

  屈原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关于自己名字的来历,屈原在《离骚》中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这段文字的意思是:“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后代,我的父亲叫伯庸。我降生在寅卯年孟春月的庚寅日,父亲给我起了个好名字,名字叫做“正则”,字叫做“灵均”。这八句话是自叙身世。从原始祖先说到父亲,说到自己的生日,与父为之命名、又为之起字。”高阳“,是楚人传说中的始祖,又称颛顼,可能是某个图腾的专名。屈原的父亲伯庸很有学识,伯庸为儿子取名“平”,又起名“正则”,正则是平的引申义,所以《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屈原者名平“之说取字“原”又用字“灵均”这一对名和字相结合的含意是“言正平可法则者,莫过于天,养物均调者,莫神于地。”而高平曰“原”这里正含有了屈原的一对名和字,其中名“正则”与“平”相结合,则意法天,字“灵均”与“原”相结合,则意法地。法天和法地。屈原的生辰名字被解释为符合《史记》中所说“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的天地人三统。

  宋玉悼词

  屈原死后,当时社会不少人都不认可他,就像司马迁说的“不容于世”,直到宋玉,他是第一个为屈原写悼词的人。“夫君子之心也,修乎已不病乎人,晦其用不曜於众,时来则应,物来则济。应时而不谋己,济物而不务功,是以惠无所归,怨无所集”从悼词中宋玉表达了对屈原的理解和惋惜。宋玉在辞赋上学习屈原,并且在屈原的基础上对楚辞进行了发展,所以在当时人们将宋玉称作是继屈原以后最伟大的辞赋家。

  屈原投江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狎?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江以死。

  屈原的诗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1篇。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屈原作品,共流传下来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离骚》、《天问》、《招魂》各一篇。

  屈原离骚

  《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离骚”,东汉王逸释为:“离,别也;骚,愁也。”《离骚》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作品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哀民生之多艰”,叹奸佞之当道。主张“举贤而授能”,“循绳墨而不颇”。提出“皇天无私阿”,对天命论进行批判。作品中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像,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有深远影响。有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南宋朱熹《楚辞集注》、清代戴震《屈原赋注》等注本。

  屈原祠堂

  屈原祠最早建于唐朝元和15年(公元820年),与重庆的张飞庙、白鹤梁、石宝寨一起成为三峡库区文物搬迁复建的四大单体建筑。屈原祠占地2万多平方米,投资5000多万元,是三峡湖北库区规模最大的地面文物复建工程。新屈原祠采用石木结构,继承了老屈原祠的地域特色和传统工艺。

  屈原祠内共分12个展览陈列厅,分别为前殿、南北陈列室(其中包含屈原作品及历代诗人赞颂屈原作品碑廊)、大殿(祭祀厅)。秭归屈原祠,记录了一代又一代屈乡儿女缅怀先贤的动人事迹,也保存了屈原祠风雨沧桑的历史过程及其古风遗韵。

  屈原故里

  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凤凰山景区定名为“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规划占地面积500亩,建筑内容包括以屈原祠和屈原文化广场为主的屈原纪念景区,以巨型屈原雕塑为主的主题雕塑景区,屈原文化艺术中心,同时建设以三峡民居集锦园、三峡濒危植物园、滨水景观带等。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为了不让屈原的身体被鱼龙虾蟹吃,人们纷纷往江里扔饭团、倒雄黄酒。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

  纪念屈原说在所有民间传说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谭绍兵学者对这一说法进行了一系列论证。 黄榴丹也认为虽说法众多,但纪念屈原说仍占主流地位。


猜你喜欢:

1.屈原励志故事100字

2.给屈原的一封信600字

3.关于屈原的散文

4.关于屈原的生平简介个人背景资料

5.高中关于屈原的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