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趣闻>历史揭秘>死亡之谜>

关于陆蠡之死的真实原因解说

世芳分享

  陆蠡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散文家、革命家和翻译家。也是生逢乱世的一个人,陆蠡在乱世中是怎么死的呢?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陆蠡之死的真实原因,欢迎阅读!

  陆蠡之死的真实原因

  陆蠡天生聪慧,在童年时就通晓诗文,被称作“神童”,而著名文学家巴金也认为陆蠡是一位文如其人的真诚作家。

  陆蠡1908年出生,1921年开始尝试文学写作。1926年陆蠡考入之江大学,1930年在杭州中学任教。1931年秋陆蠡南下福建担任平民中学理化教员,闲暇时间进行创作和翻译工作。1932年陆蠡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担任编辑。1935年巴金和吴朗西在上海创办文化生活出版社,陆蠡便辞去了教职,专心做起编辑。1938年陆蠡到临海琳山农任教,一年后再次回到出版社。在此期间,陆蠡同巴金、许天虹等文学大家常常畅谈到深夜,也使得自己的文学水平又上升了新的高度。1936年陆蠡的处女作《海星》问世,1938年第二本散文集《竹刀》又面世。1940年陆蠡又出版了他的第三本散文集《囚绿记》。陆蠡的散文集质朴而秀美,而陆蠡也写过多篇短篇小说,给人以振奋的力量和勇气。

  陆蠡是一位爱国者,抗日战争时期他在上海坚持出版工作,并接待上海的地下党员,同时联系进步作家撰文给人以精神力量,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1942年,刚刚新婚的陆蠡由于抗日书籍被扣而遭到日军的查封,陆蠡去巡捕房交涉遭到关押,之后被日军审讯数月,死于酷刑之下,年仅34岁。

  陆蠡的死震惊了整个上海,多家报刊为他开辟纪念专号,诸多知名作家纷纷撰文悼念,1983年陆蠡被民政部追为革命烈士。

  陆蠡的文学艺术风格

  陆蠡的散文主要艺术特点是,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诚、淳朴心灵的闪光,作品大都瞩目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通过对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淳朴的优良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颂赞,表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可贵品格。在艺术上,那乡野泥土的气息,忧郁动人的故事情调,优美清丽的文笔,严谨的构思,形成他自己独特的风格。其文笔缜密、漂亮、醇厚,感情深沉、朴实、诚挚。

  含有优美、清丽的感染力

  余光中在《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一文中说道,“其实,早期的散文家里,感性散文写得最出神最出色的,恐怕得数名气不及徐志摩而夭亡却更早的一位作家——陆蠡。例如《贝舟》一文,破空而来,戛然而止,中间的神秘之旅原来是一场白日梦。该文章幻而似真,叙事、写景、笔法都飘逸清空。最出神入化的一篇《谶》,只从一丝萦念的线头,竟抽出了一篇唯美而又多情的绝妙小品。”从以上的评论中,想象到陆蠡的散文是非常华美、有韵致和美感的。

  拥有丰富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一个作家必备的素质之一,没有想象力就没有了飞腾的翅膀,文思就枯了。非凡的想象力不仅代表了作者广博的见识,而且昭示着作者多姿多彩的心灵世界,说明他的内心世界是多么的丰富。而一个美好的想象,一个无暇的比喻,可以使一篇文章蔚然增色。在陆蠡的散文中,他卓越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比如《蛛网和家》把“家”比喻成“蛛网的中心”,织成这“网”的是“道路”和“回忆”,人们或是走在回家的路上,或是躲在离家遥远的一角,思念着家乡,回忆着家乡的往事。《网》的另一篇文章写的却是另一张“网”——命运之网。整篇文章几乎用一个比喻贯穿:“我想说命运好比渔夫,不时不节在生命的海中下网。

  富有平淡、舒缓的表现力

  陆蠡的语言是很有特色的,“陆蠡口齿钝拙,情深意敛,天性纯朴且常带几分羞涩,这种性情投射到散文,使其语言自有一种别人所无法模仿的简洁雅致的神韵。用词造句不露穿凿之痕,语气节奏恰似促膝而谈,熨贴,自然。”“字里行间显得那样从容自如,不露任何吃力和用劲的样子。” 他经常用的是一种讲故事的笔调,平淡、舒缓却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读者像听故事一样不知不觉就沉入了他的世界当中了。

  具有光彩、独特的魅力

  从他第一本散文集《星海》里面的个别篇章都可以看出里面隽永的话语;而后期散文《寂寞》和《门与叩者》更是描写了生的空虚、虚无。陆蠡的散文,在现代散文的百花丛中,有着夺目的光彩和独特的风格。作品前半篇很优美,后半篇则显得很雄壮,“前者在幽婉缥缈中突出一种风怀旖旎之情调,后者在慷慨悲凉中表现一种深沉雄浑之风骨,使前后形成强烈的反差” ,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陆蠡作品简析

  《灯》就是这样一篇饱和着醉人的温馨氛围的散文。在农村,天已经完全黑下来了,到了灯点的时候,灯亮起来了,饭也已经熟了,飘出了米饭的香味,一家人于是一边吃饭,一边和邻居闲谈,古事今事,今谜旧典,谈笑间,千百年过去了,无数的烦忧过去了,这样安稳、闲散的晚上,情味是多么悠长。

  《蟋蟀》让作者想起了自己“那美丽的我的童年的光阴”,如何和几个“淘伴”一块在深夜找到蟋蟀藏身的地方并作好记号,然后早晨再去把它抓在手里,不管“露濡湿了赤脚穿着的鞋,衣襟有时被荆棘抓破”,而到了秋天又为这“活不过白露”的小虫的命运而担忧,翻历书,问大人,而最终仍然是自己亲手把它埋葬了。

  《虎》写的是一些与虎相关的往事。整体上是一种温暖、安适、绵长的氛围,让人沉浸在往事中,仔细咂摸着往昔的岁月,感叹着时光的无情,而这种感叹仍然是老老实实,没有怨意的。

  《谶》写的是人的命运遭际,两个女子无意中随口说出的话,没想到却真应验了。命运对人总是捉弄,所以人生无常,难以预测,这虽然充满了一种悲观宿命的气息,但却有一种苦痛的人生经验在里面,是从许多人的悲惨命运当中提炼出来的。

  《水碓》讲述的是一个十五岁的童养媳的悲惨命运:她嫁给了十一岁的丈夫,要忍受一切童养媳应受的折磨和虐待,而更残酷的是,“在远离人居的沙滩上”,“在雨雪交加的冬令,天地凝冻成一块”,她被迫一个人去守那水碓。“黑夜的恐怖包围着她,长夜无休息的疲劳侵蚀她”,终于在一个冬夜她被卷进臼里,捣成了肉酱。

  《嫁衣》讲述是一个农家女的故事:“她从七岁便开始织苎”,准备嫁妆,然后又“累寸盈尺的织起带子来了”,并且在带子上织了很多吉祥的话,于是有一天她出嫁了,一两百人抬的大小箱笼,招摇过市,“照红了每一个女儿的眼睛。”然而婚后的生活却突转直下,消耗了自己宝贵的时光,而十几年前她花了整整一个青春织就的带子、布匹上落满了灰尘,开始霉烂。

  《溪》讲的是“用左手打人会使人临到不幸”,“迷路人倘若遇见左缠的藤,那是碰到鬼了,将寻不到要去的地方。但是可以把它砍下,拿回家来,便会得了一根极神秘的驱邪的杖”。


猜你喜欢:

1.一本课外书

2.为了梦想而奋斗的名言

3.努力得到回报的名言

4.巴金的散文作品推荐三篇

5.家巴金优美句子

6.人生哲理名言有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