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趣闻>历史揭秘>历史真相>

古代兵器大揭秘武士刀先关简介

世芳分享

  日本刀,或者说打刀,也就是通常被称为日本武士刀的刀型,剖腹自尽是日本人自杀最多的一种方式,武士刀也是“死亡之刀”。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武士刀先关简介,欢迎阅读!

  古代兵器武士刀先关简介

  自古以来作为武器的同时以其优美的造型著称,很多名刀被当作美术收藏,并寓含着武士之魂的象征意义。与其他国家的刀类不同、日本刀最大的一项特点就是在外形装饰之外刀体本身展现出艺术感。在日本制刀人被称作“刀工”、“刀匠”、或“刀锻冶”。

  发展历史

  日本刀的形态,从平安后期,经过镰仓、南北朝、室町、安土桃山、江戸初期,中期,幕末的推移,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从直刀到弯刀的的转变,直刀适合扎刺,弯刀适宜挥斩,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转变主要是战斗样式的变迁造成的,从平安末期开始,为适合马上作战,刀具不断被改良。

  日本刀的制作,从平安后期到镰仓时代,出现了大和国,备前国,山城国,相模国,美浓国五大中心、各地名匠辈出。

  上古时期

  日本古坟时代中期(200年-771年)已经出现铁制刀剑,当时的原料以炼铁为主。譬如崎玉具的稻荷山古坟和岛根具的造山古坟都有铁剑出土。从稻荷山古坟出土的“金错铭铁剑”制作于公元471年,是为纪念服侍雄略天皇的功绩而作,刀上刻有115个汉字。这个时代的刀剑多已銹蚀。

  平安时代末期之前的刀剑被归类为上古刀,刀形有别于现在常见的日本刀,或为直刃,或带双锋。上古刀极为罕见,是重要的考古材料。

  日本刀源自于大陆的环首刀,同时结北海道阿依努人的蕨手刀,属于日本原创,其发展历程:蕨手刀(弥生时代末,古坟时代-平安时代初期)——毛拔形蕨手刀——毛拔形太刀——太刀——太刀,打刀,肋差,短刀。

  现在遗留下来的平安时代初期的刀剑数量相当稀少,其原料改为略经粗炼过的铣铁,外观则依旧保持棒形。学术于日本刀风格的变迁,以及日本是何时怎样创造出独特的弯刀等疑问,还未能充分说明。普遍认为,平安时代中期(10世纪左右)承平之乱和天庆之乱发生以后,直刀逐渐转变为弯刀。同时,制作工艺也由平造转为类似菱形的镐造刀。制作工艺的改进使日本刀更加坚固而且锋利。这一过渡期的典型的样式是刀身刀把为整块铁打制而成的“毛拔形大刀”以及带有锋两刃构造并有弯曲刀反的“小乌丸”型刀,毛拔形大刀以伊势神宫所藏传为藤原秀乡使用过的一把最为著名。

  太刀时代

  画家笔下,三条宗近在狐狸的帮助下打造小狐丸的情景。

  一幅描绘江户时代制刀情景的版画

  平安时代后期,尤其是武士势力最活跃的“前九年之役”和“后三年之役”时期,武士门第势力增大,由此日本刀有了大发展。如出产优质铁矿砂的伯耆国和备前国,还有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山城国,大和国等地,出现了不同流派的刀工,这个时候的日本刀主要被用于马上决战,所以多为太刀。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源赖光在大江山斩了“酒吞童子”的“童子切”(伯耆国的安纲制,日本国宝),和传说让狐狸帮忙打造过的“小狐丸”(山城国的三条宗近制,二战时被毁)。除了安纲以外,山城(今京都)的三条小冶宗近,古备前友成等,被认为是现存刻有制作者名字作品的最古的刀工。

  平安时代太刀特征为:镐造,庵栋(いおりむね,Iorimune),小切先,京反,前窄后宽,刀形优美。

  镰仓时代初期日本刀与平安时代末期相似,镰仓幕府的武家政治体制的确立,使刀剑界十分活跃。后鸟羽上皇甚至设置了御番锻冶,月月召刀工锻刀,积极的鼓励制刀。

  镰仓时代中期,由于重视使用性的结果,刀幅宽,整体宽窄变化小。刀锋为猪首切先,品质实在刀风刚健。此时短刀制作开始繁荣。

  镰仓时代末期,两次元军入侵以及原有政治体制的崩溃带来的社会大动乱,使得制刀业繁荣。这个时期的日本刀比镰仓中期风格更加豪放。继承和发扬了刀幅广,刀体宽窄变化小的特点,切先也更长了。短刀,刀,太刀都同样的出现比其他时期更长的特点。

  南北朝时代,大量出现了和以往不同的称为大太刀,野太刀的大型刀。

  室町以后

  室町时代中期以后,日本刀由刀刃向下佩带的太刀转为刀刃向上佩戴的打刀。由于,转入了和平时期,日本国内刀剑需求量降低,日本刀开始作为贸易品大量生产,因此日本刀的品质开始下降。由应仁之乱再度引发的战乱,刀剑的需求量又再度膨胀,为适应需求出现了大量的粗制滥造品,使得日本刀的品质更加下降了。

  到了江户时代,江户(今东京),大坂(今大阪)各地锻造业繁荣,各地名刀工涌现。随着太平盛世的持续,日本刀开始盲目追求华美的刃文,渐渐离实用性的本质脱离。另外,这个时代开始镡、小柄、目贯、笄等刀具装饰开始发达。

  幕末期的骚乱开始后,以水心子正秀等为中心的主张古刀锻链法复元派,再度将实战性强的日本刀制作法发扬。此后的刀被称为新新刀(新々刀)。正当制刀开始再度繁荣之时,明治维新展开了,1873年开始禁止武斗,1876年禁止警察,军人以外的人带刀的废刀令出台,日本刀急速衰退。现代则作为一项传统工艺,古式制刀法仍在各地流行。

  根据历史的记载,葡萄牙人在日本战国时代(注:自西元1467年[应仁之乱]起,至1590年丰臣秀吉统一日本为止)初期,首先将西洋文明传至日本。相反的,日本文化却因江户时期(注:指由德川家康所创的德川幕府时代,从西元一六〇三年到一八六八年止)德川幕府实施[锁国政策]的影响,迟至十九世纪初纔被介绍到欧洲。

  当时最令欧洲人讶异与感兴趣的乃是浮世绘(即风俗画)和日本刀(即武士刀),因为这两样东西的艺术韵味及制作技法,均远远逾越西洋人的想像领域。浮世绘因对日後在法国兴起的印像画派,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而广为人知,可是武士刀却在人们先入为主的偏差观念下,一直被视做单纯的杀人工具而被冷落一旁,甚至延至今日,一般人仍对它持有一股莫名的畏惧感。

  实际上,在西元一八七六年明治天皇颁布[废刀令]以前,武士刀除被用做护身的武器外,同时还被日本人视为像征民族传统精神的一项灵器。现在,虽然它已不再具备实用的价值,但不可否认,它在日本民族美的意识演变过程中,仍居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剑有双刃适于戮、刺,而日本刀仅一刃,因此两人对峙时,必得用双手握刀以砍、劈的方式御敌,所以一把保存良好的日本刀需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刀口没有碎裂、刀身没有弯曲变形、锋芒依旧锐利,但足以令这把刀永垂不朽的还在于符合美学、工艺的流线设计。

  千锤百炼始成好刀,日本刀以造型和长度,分成太刀、打刀、胁差及短刀。太刀及打刀长在六十公分以上,平安时代(十二世纪)末期到室町时代初期,流行佩戴太刀于马上或仪仗典礼;室町时代中期(十五世纪后半)到江户时代末期(十九世纪中叶),则开始使用打刀,刀长在三十公分与六十公分之间者则称做‘胁差’;三十公分以下则称做短刀。

  成就一把好刀需要经过不断的冶炼:高温加热反复折叠

  、锤平,尤其为使刃口更为坚锐,采用局部淬火。而且通过改变钢制结构的方法解决了几千年来不能韧性和硬度兼顾的难题。如何鉴赏一把好刀?通过外表来窥探刀的品质,最显著的是通过折叠锻造而产生的天然纹路---地肌。又称惊涛骇浪纹。曲度必须幽雅,也就是所谓的刀姿,同时造型匀称、另外刃文也很讲究,就连与之匹配的刀镡,刀鞘质感与图案、缠绕刀柄回旋绳线的特殊设计,都极尽考究,所以尽管锻造方法人人皆知,但只有极少数名家精心冶炼的刀,才会被武士真心接纳为肢体的一部分,并为其后世子孙代代相传下来。

  武士刀的结构

  一,头∶刀柄头部盖子,柄上丝绳在‘头’面打结,多为铜铁等金属制品。

  二,柄卷∶缠绕于刀柄上的丝绳,其作用在固定面的‘中心’并使刀柄益于手握不易脱落。

  三,刀∶柄上的装饰品绝大多数金属制品,做工精细,在日本金属工艺领域是收藏家的最爱。

  四,镡∶或称锷,即现代所通称的护手或剑格。作用与护手同,除保护手掌外也是拔刀时必用的部位,同时也是刀装饰最讲究的配件,与目贯同样是收藏家心目中别有一番天地的收藏重点。

  五,粟形∶刀系于腰部时固定刀鞘防止滑落。多为木制或角制。

  六,下绪∶刀叉于腰部时将下绪尾端结在腰带上。防止刀鞘滑落、材质多为丝制。

  七,铛∶刀鞘尾部护套,多为金属制或角制。

  八,柄鲛∶包裹在刀柄上的鲛鱼皮,国内俗称鲨鱼皮。该鱼原产于南洋一带,成长的鱼长约一尺半左右,皮革表面满布突出状的细石颗粒使柄卷易于缠绕在刀柄上,鲛皮自古价格不廉,却被武士所喜爱且争相抢购。

  九,笄∶固定刀刃与装饰用,又可当发簪与耳钯,绝大多数是铜或铜合金制品。

  十,返角∶防止刀鞘突出落地之装置,多为木,角器,如为金属制品则称‘责金’。但并非每刀都有此配件。

  武士刀的保养方法

  第一步:

  准备相关用具

  必备的有:

  打粉棒,目钉拔,丁子油 (御刀油),棉布,奉书纸

  选配的有:

  刀枕,竹签 (用免洗筷代替)

  一、拔除目钉

  目钉是用竹子、牛角或象牙等等材质做成,目的是固定刀,所以必须拔除。大多日本刀只有一个目钉,现在的武用刀为了安全,大多会有两个目钉。 正统的目钉,方向都是固定的,从有目贯的那一端用目钉拔用力一推,就可以退出目钉,但是我注意到现在的刀就不一定了。 这种小细节都没注意到,实在很可惜。所以拔除目钉的时候,仔细看,一端比较大,另一端比较小,从小的那一端推,就可以退出目钉。 有些目钉非常紧,这时候就要利用辅助工具,像图中那样用敲的,退出目钉。

  二、拆卸刀柄

  拆卸刀柄时注意刀刃要朝前方,否则会发生危险。日本刀非常锋利,稍有不慎,会造成严重伤害。

  首先,右手紧握刀柄,左手握拳,大约举高到右手上方30公分的高度,对准持刀的右手的虎口处,用适度的力道捶下。捶下右手的虎口处,会听到清脆的金属声,那是切羽以及刀镡以及刀茎相互撞击的悦耳声,同时表示您成功了。 刀茎 (中心) 会跳出刀柄,你只要用左手的两根指头捏住刀身,就可以轻轻松松的将刀抽出来。

  三、打粉

  打粉的成分,包含了动物骨粉、极细的磨石粉等等。打粉的目的是为了清除刀身上的旧油。

  左手握住刀茎的部位,刀刃朝向前方,右手持打粉棒,轻轻的敲在刀身上,大约均匀的间隔三到五次即可。 个人的经验是:如果旧油比较多,可以多打几次粉,将粉平均扑在刀身表面,并停留一段时间,让粉吸收油份。 打粉的吸油能力很强。

  四、抹除打粉

  有听过打粉可以磨亮刀身的说法,如果用品质不佳的打粉,可能会不慎将刀身刮伤,所以打粉的使用,除了小心之外,还必须注意品质。 所以关于磨亮刀身的说法还必须请有经验的前辈指导,在这里还是建议大家轻轻的用奉书纸抹除打粉。 抹除的时候请注意:必须单向的轻轻擦除,不可猛力的来回擦拭,否则刀身会严重刮花。 通常打粉、抹除这个步骤需要进行二到三次才能将旧油彻底清除干净。

  五、赏刀

  清除旧油的刀干净光亮,利用这个机会欣赏刀,同时检查刀身是否有什么损伤。 日本柴田先生的着作当中,有提到必须使用来自后方的光源,才能清楚的看见刃文、地肌、沸等等,所以高举刀身的目的,是为了不让光源被自己的身体挡住。

  六、上油

  先将丁子油倒些许在小块的棉布上,然后均匀的涂拭刀身,涂抹完毕之后,将刀置放大约15到20分钟,让油干,然后用大的棉布,以及奉书纸除去多余的油。 奉书纸本身非常不会吸油,使用奉书纸的目的,是取其不易留下小纸絮的特性,以免遗留在刀身,届时小纸絮吸收空气中的水分,造成刀身的锈蚀。 所以奉书纸大多用来抹除打粉,以及去除棉布留下的棉絮。

  七、再打粉

  有的人觉得上完油之后,刀身的光亮度会略差,这时可以再上打粉。

  打粉只需要稍稍打一到两次,微微的量,然后再用奉书纸去除。粉若打太多,刚刚辛苦上的油会被抹除干净。

  八、安装刀柄

  依序将切羽、刀镡装上刀身,然后将刀茎插入刀柄,刀刃朝外的原则不变,右手紧握刀柄的底端,左手握拳,自右手的下方往上捶击右手,大约二到三次,确认刀茎完全到底。检测目钉穴,当刀茎上的目钉穴与刀柄上的目钉穴已经一致,表示刀茎已就定位,这时将目钉插入目钉穴,然后用目钉拔上的小槌将目钉槌入。

  九、收刀

  纳刀时,跟抽刀的姿势并无二致,也是刀刃朝上,同时注意要心平气和,不可毛躁。以庵栋的刀为例, 首先将切先轻轻放在鲤口 (刀鞘口),栋对准鲤口下方的凹槽。确认刀身稳定,没有接触刀鞘之后,同样的,一口气缓缓的将刀完全插入刀鞘,如果中途犹豫或是停留,刀身一样可能会被刀鞘刮伤


猜你喜欢:

1.上古十大神器排名

2.冷兵器史话之“鞭”

3.剑术和剑的主要分类有哪些

4.兵器基础知识 古代兵器介绍

5.上古十大神器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