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趣闻>历史揭秘>历史真相>

古代兵器大揭秘神臂弓相关知识

世芳分享

  人们对兵器的视觉印象大多是汇聚在战场之上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历史的演进,有些兵器的视觉形象渐渐发生了变化。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古代兵器神臂弓,欢迎阅读!

  古代兵器臂弓相关知识

  神臂弓,又称神臂弩,北宋神宗时发明,弓身长三尺三,弦长二尺五,射程远达二百四十多步,号称其他器械都及不上,成为宋军弩手的制式兵器之一。完颜宗弼《遗行府四帅书》曰:“吾昔南征,目见宋用军器,大妙者不过神臂弓,次者重斧,外无所畏,今付样造之。

  “近于陕西省城见有城楼旧题神臂弩数百张,相传者百余年矣。乃知先朝亦尝制此。虽皆损坏,而制度犹存,但箭则无矣。臣谨从宜遵效造成。其制以阔厚坚劲大弓,其力一百五十斤上下、及一百二十斤上下、及九十斤上下,为三等,虑人力有强弱也。其长均为四尺五寸,矢取其利最远,而端可及三百步内外者。为矢,其长均七寸五分,其重则六钱上下,亦三等,俾与弩称。复效汉耿恭之法,箭簇开四尖,又辅以荷兰嵩县等处射虎箭药,俾入马中无不三洞。尤虏所畏。其箭簇后小铁管心,仅长分许,入箭杆处内用漆胶外用竹丝以夹缚之,俾虏不能取以反射。盖虏之射艺极精,矢无虚发,惟此足以胜之。”

  注意实物的尺寸和原始记载是吻合的,长4尺5寸,所以不存在这个是啥啥后期弱化了的版本的可能。尤其提到拉力分为三档,分别是90斤、120斤和150斤(明代一斤590g,和现代一斤差不太多,折算的话,是53.1kg、70.8kg,88.5kg)。这样的话,和英式长弓拉力基本相当,射程最远可及300步,而不是300步外还有杀伤力。应该说,这些数据都是符合常识的。

  (注1:明代一斤约合600g,现代一市斤合500g。现残存明代砝码一斤多少于600g,少数多于600g。故而一百五十斤约合90Kg。)

  (注2:“先朝”指元朝而非宋朝。此处神臂弓只是元朝仿制宋朝某种型号的神臂弓的复原品,而已知宋代神臂弓有多个强弱不同的型号存在,因而不能以此代表全部的型号。)

  而就这两个图来看,似乎神臂弩的确是一种介于单兵和床弩之间的多用途弩。注意看的话,那个“神臂床子连城弩”其实并非是正式的床弩,而更像是直接拿一个单兵弩架在某个依托物上上弦发射,关键是用弩最前方的一个钩子形装置和下方支架起到固定的作用。这样的话,神臂弩就并非是脚张弩,而是利用前方的钩子作为支点,下方支臂作为支撑,来完成上弦的,所以其拉力可能较通常脚张弩略大。这么看的话,前面帖子关于神臂+偏架的推测,似乎可以加以印证。

  另外明后期大臣向皇帝主张挖掘古墓中的弩机来改良明代弩的射程和威力,说明了明代弩威力大不如宋。

  古代十大名弓之神臂弓的拉力

  这是争议比较大的地方。

  二石三斗是拉力?我们看看宋代弩的考核标准。wdg2000汇总了宋史中的有关记录;

  康定元年,帝御便殿阅诸军阵法。议者谓诸军止教坐作进退,虽整肃可观,然临敌难用,请自今遣官阅阵毕,令解镫以弓弩射。营置弓三等,自一石至八斗;弩四等,自二石八斗至二石五斗,以次阅习。诏行之陕西、河东、河北路。"

  (庆历)六年,诏诸军夏三月毋教弓弩,止习短兵。又诏:“以春秋大教弓射一石四斗、 弩彍三石八斗、枪刀手胜三人者,立为武艺出众格。中者,本营阙阶级即以次补。”"

  至和元年,诏:“诸军选将校,武艺钧,以射亲为上。”韩琦又言:“奉诏,军士弩彍四石二斗并弓箭、枪手应旧规选中者,即给挺补守阙押官,然则排连旧制为虚文矣。请三路兵遇春秋大教,武技出众者优给赏物,免本营他役,候阶级阙,如旧制选补。”奏可。"

  乾道中,诏弓箭手元射一石四斗力升加三斗,元射一石力升加五斗,弩手元射四石力升加五斗,元射两石七斗力升加八斗,进秩推赏有差。"

  淳熙间,立枪手及射铁帘格。...诏中垛帘弓箭手一石二斗力十箭,弩手四石力八箭,依格进两秩,各赐钱百缗;弓箭手一石力十箭以上,弩手三石力八箭,各进两秩。"

  (绍熙)二年,枢密院言:“殿、步司诸军弓箭手,带甲六十步射,一石二斗力,箭十 二,六箭中垛为本等。弩手,带甲百步射,四石力,箭十二,五箭中垛为本等。

  再看《梦溪笔谈》中的记载

  钧石之石,五权之名,石重百二十斤。后人以一斛为一石,自汉已如此,“饮酒一石不乱”是也。挽蹶弓弩,古人以钧石率之。今人乃以粳米一斛之重为一石。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今之武卒蹶弩,有及九石者,计其力乃古之二十五石,比魏之武卒,人当二人有余;弓有挽三石者,乃古之三十四钧,比颜高之弓,人当五人有余。此皆近歳教养所成。以至击刺驰射,皆尽夷夏之术;器仗铠胄,极今古之工巧。武备之盛,前世未有其比。

  可见宋代弩的拉力非常惊人,考核标准很高,多数在4石左右。1宋斤为633g,按《梦溪笔谈》中的记载,测试弓弩拉力,1石按92.5宋斤计。王增瑜先生在《宋朝兵制初探》中讨论过这个问题。韩琦曾说“今之试武艺,弓弩惟务斗力多,而不求所射疏密,…,乃军中之戏”,批评开弩只求力大,不求准确,训练不求实艺;《梦溪笔谈》中的记载也说明宋代弓弩的拉力惊人,蹶弩记录达到9石(沈括这里换算可能出了错误,‘乃汉称三百四十一斤也’,只能是120宋斤的‘石’,后面的几个‘石’,都应为120宋斤,这里不多讨论),沈括自己也很自豪。看来还真是如此,并非史料夸大。

  神臂弓素以强劲著称,不可能只有2石3斗拉力,尤其是后期降到1石4斗,更不可能。

  那么,结论只有一个,测试拉力时,用2个硾。如果按常规,重物挂在弦上,则2硾并列或硾上下设钩,上钩挂弦,下钩挂另一硾,这样,拉力为4石6斗,约合269公斤。这确实太强,后期降低到二石八斗(164 kg)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直到由于抗金作战的需要,出现更加强劲的神劲弓和克敌弓,但拉力恐怕也就是大致恢复到早期神臂弓的水平。

  为什么要两个硾?强壮的弩兵可以开4石6斗的强弩,但两个测试者未必能挑得动270公斤的重硾,分成两个,就比较容易操作,这是我的看法。

  两个硾还可以有另外的作用。箭上有木羽,所以弩臂上的箭槽是很浅的,深度必定小于箭杆半径,箭槽有一点导向作用,但不强。神臂弓很精确,为此,弩弓两端的平衡非常重要,在弓的双耳上挂硾,可以确定

  弩弓两侧是否平衡。

  神臂弓的的使用

  使用的箭

  神臂弓的箭很短,数寸而已,1宋寸为3.12cm,按6~8寸计算,就是19~25cm。

  根据这样的长度,截面积也必定相应减小,箭的长/截面直径比和普通的箭相当或略粗壮一点是合理的,如果和普通的箭一样粗,则空气阻力太大,速度衰减很快,射程也会大大缩短。因此,神臂弓的箭一定比较轻。

  4石6斗拉力,40cm的做功距离,这样的复合弓,大约可以使20g/22g/24g的箭分别获得140 ~150 m/s的初速度。我计算过16~26g的箭的各种情况,不考虑更轻的箭是因为弩的能量转换效率太低,不考虑更重的箭是因为初速度低,又要减少迎风面积以减少阻力,要达到预定的重量,箭需要几乎全部由金属组成,再增加重量就达不到了,因为箭的长度应在6~8寸,不应超过9寸。后面我们会看到计算的例子。

  使用的弓弦

  4石6斗,这么大的拉力,麻绳制作的弦直径应达到1cm左右。那么,箭这么细,怎么配合呢?可以增加木制尾部的直径,但这样会大大增加飞行阻力,不行。个人认为,垂直尾羽是关键,弦是推动尾羽而推动箭的。从弩臂上端面计,垂直尾羽的高度只要达到8、9mm,弦释放后,就可以顺利推动箭飞出。

  回头看来,“箭木羽长数寸”,简短的几个字,内涵却实在太丰富了。


猜你喜欢:

1.上古十大神器排名

2.武器镋的简介

3.剑术和剑的主要分类有哪些

4.兵器基础知识 古代兵器介绍

5.上古十大神器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