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趣闻>历史揭秘>历史真相>

古代兵器大揭秘马槊的相关介绍

世芳分享

  兵器是伴随着战争的发生而出现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与人类战争的存在而相伴始终。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马槊的相关介绍,欢迎阅读!

  古代兵器马槊的相关介绍

  马槊,是槊的主要形态。中国古代冷兵器,是重型的骑兵武器,是长矛的重型精品版。其他槊,还有步槊和冒称槊的杂槊等分类。基本上,说槊,即是所指马槊。

  根据《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古代兵器分册》主编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泰斗杨泓老先生著述,槊起源于汉朝,兴起与骑兵为主的战争朝代,即:魏晋——隋唐。这一时期骑兵是争霸天下决定性力量,重装骑兵对决促进了装甲与武器的发展,这个环境造就了中国甲骑具装骑兵的武器与装甲的发展高峰。马槊分槊锋与槊杆两部分,槊锋刃长达50-60CM,远远长于普通的枪、矛类武器。马槊正是为了适应汉末以来越来越强大的重装骑兵、披甲战马。

  马槊锋具有明显的破甲棱,上好的槊也会同宝剑一样,有八个面。普通的鱼鳞锁子甲、铁圜甲、明光铠,在破甲的槊之下,一击而破。

  马槊结构特点

  1、首先外形与枪矛一致,不过由考古可以看出,槊锋非常长,远非枪矛的头可以比。

  2、有时会装备“留情结”防止冲锋时贯穿敌人无法拔出

  3、马槊杆为通常使用柘木,是细柘杆浸泡油晾干后,用鱼泡胶黏合而成

  4、横向缠绕麻绳,勒入槊杆,使横向受力

  5、再涂生漆,裹以葛布,成为一个整体槊杆

  上等马槊,往往使用柘木。(原产西夏的宋朝著名大杀器:神臂弓,用的是桑木,《容斋三笔》卷十六《神臂弓》:"神臂弓……其法以桑木为身……"。而柘木——又名桑柘木,是桑木之中名贵的一种,被视为槊的首选,其硬度与柔韧度均极其出色。)

  神臂弩的木材,最重要的就是弯折回弹、瞬间复位的刚柔并济的能力,因此可以侧面论证柘木是冷兵器军械中最好的造槊材料之一。

  马槊里边有非常多的讲究。槊杆根本不像普通枪、矛所用的是木杆,而是取上等韧木的主干,剥成粗细均匀的蔑,胶合而成。那韧木以做弓用的柘木为最,次以桑、柞、藤,最差也得用竹子。把细蔑用油反复浸泡。泡得不再变形了,不再开裂,方才完成了第一步。而这个过程耗时将近一年,一年之后,将蔑条取出,荫凉处风干数月。后用上等的胶漆胶合为一把粗,丈八长(注,汉尺),外层再缠绕麻绳。待麻绳干透,涂以生漆,裹以葛布。

  葛布上生漆,干一层裹一层,直到用刀砍上去,槊杆发出金属之声,却不断不裂,如此才算合格。然后去其首尾,截短到丈六左右。前装精钢槊首,后安红铜槊纂。不断调整,合格的标准是用一根麻绳吊在槊尾二尺处,整个丈八马槊可以在半空中如秤杆般两端不落不坠。这样,武将骑在马上,才能保持槊尖向前而不费丝毫力气。  如此制造出来的槊,轻、韧、结实。 武将可直握了借马力冲锋,也可挥舞起来近战格斗。只是整支槊要耗时三年,并且成功率仅仅有四成,因此造价高得惊人。所以汉唐以来,马槊一直是世家出身将领的标志。

  《宋史·仪衞志》:“又䂍矟,唐金吾将军执之。宋制,卤簿出则八枚前导。 ”以大宋名画的《大驾卤薄图》为例,多达5000人的豪奢仪仗队,仅以金吾将军手执八枚马槊作为前导。

  古代中国,枪、矛、槊兵器的区别

  矛与枪既有传承关系,又同时存在,很大程度上,叫矛还是叫枪只是一个称呼的不同,很难定义什么是枪、什么是矛。两者在很多时候虽然有使用上的区别,却无法加以明确区分。

  一把两米长、木杆、铁尖的刺击兵器,你要叫枪可以,叫矛也行,所以写这个文也并非确定什么是矛什么是枪,只是详细探讨一些技术细节。

  总体来讲,矛用于简单的刺击;枪具备多种功能;槊则加强了威力。

  无坚不摧——矛

  矛是刺击类长兵器,枪和槊的前身。原始人在狩猎时用兽骨、尖石等锐器刺杀野兽,后来加上柄用来增加攻击距离就成了矛。周代五兵,矛占其二,已经是主要作战兵器之一,而到了三国时期,矛成为军队的主要装备。

  发展成熟的矛包括金属矛头、木制矛身和末端的激,长度方面,据《考工记-庐人》记载,步兵用标准酋矛长2丈(约4米),战车兵用的标准夷矛长2丈4尺(约4.8米)。根据目前出土实物考察,最长的是而秦代步兵矛,达到6.3米,最短的矛长约1.8米。

  矛的攻击方式为刺击,刃长40—80公分,如此长的刃,能够较深的刺入或者贯穿人体,造成致命伤害。有些矛的刃只是一个长长的尖刺,有些矛则采用两边开刃,如同插在木杆上的剑,可以实现切割作用。后来依靠冶炼技术的进步,出现了多棱矛刃,大大增加了刺击的威力。

  因为矛具有长度优势和攻击方式单一的缺陷,所以主要使用于步兵战阵中。长矛战阵中步兵用矛的长度一般为4—7米,位于阵型最前端的几排长矛手穿革甲、持长矛,组成密集的矛海冲击或防御敌人。长矛兵不配带其他兵器,有时在矛兵前会配备盾牌兵掩护。

  投矛相对较短,约1.5—2米,用于向敌阵投掷。有些投矛为了防止敌人捡起后反掷,矛头只是简单的插入矛身,一旦刺中身体或落地就会分离,无法二次使用。

  骑兵所使用的矛长度介于投矛和步兵矛之间,通常为2—3米,过长则无法操作。

  矛的优点是穿透力强,所谓“刺死砍伤”,身体正面的贯穿伤通常会立即使人丧失行动能力,而在医疗技术并不发达的冷兵器时代,这种伤害通常都是致命的。由于结构简单,矛的制造与维护成本也较低,是最适合大批量装备部队的主战兵器。

  矛的缺点是功能单一,可攻不可守,步兵长矛根本无法在单兵作战中使用,虽然有些两侧开刃的矛具备切割功能,但它的长度决定了矛的主要攻击方式还是刺击。

  变化多端——枪

  枪由矛发展而来,原始的枪就是将木棍头部削尖,古书记载:“削木伤盗曰枪”,又称“肩二”、“一丈威”。汉代的枪与矛很相似,用长木或竹为杆,装上枪头,配以缨络。枪流行于晋代,在唐代枪的风头略输于槊,到宋、明则达到颠峰。流行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矛的使用不便、功能单一。枪通常比长矛短,便于两手把持,所以也有“半把为枪”的说法。

  枪包括金属枪头、毛制缨络、木制枪杆、金属枪镦,长度从1米—1.8米不等,主要用于步战、马战。也有超过5米的长枪,用于守城战中向下刺击登城之敌。枪头比矛头短很多,根据需要分为尖刺、双刃、多棱三种。

  枪融合了矛与棍的攻击方式,使用灵活。后期的枪更加入了戈、钩甚至刀的功能,丰富了枪的作用。如双钩枪,单钩枪,锥枪,抓枪,环子枪,素木枪,拐枪、蛇枪,火焰枪,钩镰枪,虎牙枪,雁翎枪,十字镰枪等。

  在使用上,要求枪兵接受训练的时间比矛兵长得多,通常为3—6个月,熟悉拦、拿、扎等攻击动作,枪兵随身还会配带刀等短兵器,是步兵作战的主要力量。武将通常会自行配备更加顺手的枪,如攻击面积很宽的虎枪、具备多种功能的龙牙枪等。

  枪的缨络是枪头下的装饰物,用犀牛尾、牦牛尾、马尾等制作,多为红色。搏刺时可迷乱对方,演练时可壮大声势。除了装饰之外,还能吸收枪头沾染的血液,防止血液流到枪杆,所以也称“血挡”。

  枪的优点是攻击方式多样,发展到后期的枪充分吸收其它兵器的优点,几乎成为万能的长兵器。

  缺点是相对与矛而言,枪的制造与维护成本较高。而同矛和槊相比,枪的破甲能力较差。

  骑兵王者——槊

  槊和枪都是由矛发展而来的刺击长兵器,目前已发现战国晚期的出土实物。从南北朝直到唐初,大规模骑兵作战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而面对骑兵大量配备的金属铠甲,矛和枪的破坏力都比较有限,于是槊有了用武之地,风行一时。

  槊由金属槊头和木制槊身组成,重量较大,一般长于枪而短于矛,主要用于马战,需要孔武有力之人才能使用。在铠甲普及之后,槊主要用来弥补矛和枪在威力上的弱势,可理解为马上使用的长矛,但槊比长矛更加沉重,可以借用马力来贯穿敌人。通常槊尖为较长的多棱形状,比矛要厚重,能够承受马上高速冲击的力量。往往还会有附加的棱起或铁刺形状的配重,增加威力的同时还可以用劈、砸等方式杀伤敌人。

  槊的攻击方式主要为刺,骑兵高速冲锋时的速度配合沉重的槊头,可以有效突破敌人铠甲,达到一击必杀的目的。回旋时还可以利用沉重的前端扫击对方,坚固的结构使槊轻易不会损坏。

  槊的优点是攻击力强,缺点是比较沉重,回旋不便,所以通常骑兵会配带锏、鞭等短兵器在近身作战时使用,锏、鞭是外表带有横、竖棱的金属棍,近战用钝兵器,对付厚甲十分有效,初唐名将中有很多人属于槊、锏(鞭)双修。在唐、宋时期,骑兵都要练习夺槊之术,可见当时马战还是以槊为主。

  结语:

  矛作为军队主战兵器,从周至清始终存在,使用简单,功能单一,低成本高普及,证明了“简单的兵器才是好兵器”。

  枪作为多用途兵器也始终存在,花样繁多,因地制宜,但发展过程中出现大量华而不实的变型。

  槊在重骑兵大规模冲锋的年代所向无敌,称雄于一时,而在后来的骑射年代则无用武之地。虽然威力超群,但槊对士兵、马匹和战术的要求都很高,是特定条件下的一种有效兵器。


猜你喜欢:

1.上古十大神器排名

2.武器镋的简介

3.剑术和剑的主要分类有哪些

4.兵器基础知识 古代兵器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