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故事>中华上下五千年>

有关唐朝故事的三个故事

燕青分享

  唐朝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发展到了兴盛阶段,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那你知道有关唐朝故事的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有关唐朝故事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有关唐朝故事的故事:互相往来

  开元时期,唐玄宗秉承太宗时期的对外政策,实行睦邻友好,和各民族对等,并且允许汉藩通婚。同时,唐玄宗还开辟道路,远交外邦,使得唐朝和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广泛地交流,也使得唐朝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更加深远。

  唐玄宗依贞观故事治国,继续执行唐太宗对“中华”与“夷狄”“爱之如一”的民族政策,把姚崇《十事要疏》中的“不幸边功”奉为开元新政中治国方针的重要 原则之一,对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对等的政策。在开元年间的近30年中,唐朝对边境少数民族政权,除不得已动用武力抵制其骚扰,很少有主动发起武力 征讨,更不必说是大规模的战争。对于主动归附或武力征服的少数民族地区,唐王朝执行少数民族区羁縻州的政策。到天宝年间。唐朝边境地区的羁縻州已多达 856个。原少数民族的首领,仍担任着羁縻州都督、刺史的职务,与唐王朝中央政府保持着良好的隶属关系,而且不向朝廷缴纳赋税。

  唐王朝执行民族对等政策,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诸多方面。首先,少数民族首领或少数民族出身人物被允许参与国家政权并担任重要职务。

  宇文融,祖先为匈奴族人。为唐玄宗检括户口有功,官至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列宰相。源乾曜,祖先为鲜卑族人,开元初年位列宰相。开元年间担任 国家中央与地方重要文武官职的还有:李光弼,契丹族人。天宝末年任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哥舒翰,突厥族人。天宝元年任陇右道营田大使,十二年任河西节 度使。安史之乱爆发后任兵马副元帅,守卫潼关。高仙芝,高丽族人。开元末年任安西副都护,后任安西节度使。安禄山范阳举兵造反,曾以副元帅职务出征。安禄 山,父康国人,母突厥人。深受唐玄宗宠幸,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有士众15万人。于天宝下四年举兵反叛。史思明,突厥人,官至平卢兵马使,与 安禄山一同举兵反叛。王忠礼,高丽族人,曾任河东节度使。仆固怀恩,铁勒族人,玄宗时曾任陇右节度使,因讨伐安禄山收复两京有功,官至尚书左仆射兼中书 令、朔方节度使。王武俊,奚族人,开元年间任裨将,后来升任卢龙节度使。王廷凑,回纥阿布忠族人,曾任成德节度使。李国昌,沙陀族人,曾任代北节度使。尉 迟胜,于阗人,曾任右威卫、骠骑大。尚可孤,鲜卑族人,天宝末年任左威卫夫。王毛仲,高丽族人,官至辅国大。高力士作为唐玄宗在位期间握 有大权的宦官,原是蛮族冯盎之曾孙,开元年间任右监门、知内侍省事。

  开元年间大量任用少数民族出身的人担任国家文武要职,从一个侧面说明唐玄宗确实执行了中华、夷狄“爱之如一”的民族政策。这种民族和睦共事的盛况,在其他以汉族人为最高统治者的封建朝代并不多见。

  不仅如此,唐玄宗时期,边疆地区少数民族政权与唐王朝之间有着频繁的朝聘往来。朝贡作为对唐王朝隶属关系的一种确认,当然要向唐朝进献本地的土特产品作 为贡品;另一方面,唐王朝对前来进贡的使者,总是给予友好的接待和礼遇。特别是以中原的特产作为回赠。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民族平等的关系。进贡与回赠, 实际上成了双方贸易的一种形式,并不是经济上的掠夺与榨取。唐王朝的朝廷并不向羁縻州征收赋税,更可以说明这一点。

  在唐王朝与边疆少 数民族政权的朝聘关系中,唐与渤海的关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渤海是唐王朝在东北地区建立的忽汗州都督府,又称渤海都督府,是一个以粟末棘辐为主体的多民族 国家。渤海与唐既有着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的关系,又有着宗主与藩属的关系。渤海须接受所在边州(先是平卢节度使,后改平卢淄青节度使)的统领,忠于唐朝; 唐朝又向渤海派出“长史”,作为渤海王的助手,参与对这一地区的统治管理。另一方面,渤海王在境内有权按本民族的传统方式进行统治,唐朝廷不予干涉。先天 二年(713年),渤海王大柞荣接受唐朝册封,被封为左骁卫员外大、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从此之后,渤海与唐一直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密切往来,每当老 王去世、新王嗣立,都要向唐朝遣使“告哀”,同时请求册封,唐朝亦派使者携诏书至渤海吊祭和册立。这种友好关系,被唐朝诗人概括为“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 家”。

  唐与渤海之间往来频繁,见于记载的有132次。据金毓黻《渤海国志长编》统计,渤海向唐朝进贡的土特产品有兽类、禽类、水产 品、药品、金属类等42种;唐朝向渤海回赠的礼品有农产品、纺织品和金银器皿等。唐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朝聘关系,在唐与渤海之间的朝聘关系中可见一 斑。

  不仅如此,唐朝与南诏之间也有着频繁的往来。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九月,皮罗阁在唐政府的支持下统一六诏。次年,徙居大和城,定为国都。

  唐朝时,西南地区的皮罗阁把西洱河作为基地,带领奴隶主,并将其他少数民族奴隶主联合在一起,建立了少数民族政权南诏,依附于唐。南诏王姓蒙,始祖名舍 龙,从哀牢迁成蒙舍用,世代都在唐朝为官。吐蕃将势力扩张到洱海地区后,唐采用了支持南诏的策略,以遏制吐蕃在该地的势力发展。

  开元 元年(713年),唐玄宗封皮罗阁为台登郡王。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在唐的支持下皮罗阁打败了河蛮。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皮罗阁被唐封为云南 王,赐名蒙归义。开元二十七年(739年),皮罗阁迁到大和城,定为国都,逐步建立完善了各种体制,南诏政权正式确立。南诏政权是一个奴隶制地方政权,所 辖区域的中心在今云南西部大理自治州一带。南诏社会由奴隶丰、奴隶、平民和部落百姓组成。战俘是奴隶的一个重要来源。史书记载,被俘的汉人郭仲翔给南诏人 做奴隶,白天干活,晚上被关起来,他曾被转卖三次。南诏的奴隶,一般从事农业,称为“佃人”。

  在政治上南诏有较为完备的制度,大致上 是仿效唐朝,继承王位要经过唐政府的册封。南诏王自细奴罗至舜化贞共十三王,历时二百四十七年,其中经唐政府册封的有十个王。南诏王之下各种政府的职官有 清平官、酋望和大军将。其中相当于唐宰相之位的清平官,主理朝政国事,与清平官等列的是大军将,参与议定国事,到地方治军则为节度,下设六曹。公元九世纪 以后,由于生产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南诏经济出现繁荣景象,其政治制度也有了相应的变革,“六曹”被扩为“九爽”。由清平官、酋望或大军将兼任这些部门 的首领。九爽之上设有类似唐中央尚书官的督爽总领。

  南诏政权对其辖内各族人民实行军事统治。地方各府的主将同时又是地方行政长官 和奴隶生产的总监督。自由民则实行军事编组,几百户有一总佐,千户有一治民官,万户有都督一个。每个壮丁都要服兵役,称为“乡兵”。其中被选出勇敢善战的 称“罗苴子”,南诏王和大军将的卫队成员就是从罗苴子中选出的,称为“负排”。每逢农闲时要集中训练,根据所居远近分为四军,各守一方。有战争时,文书下 到村邑治国官手中,牡丁要被征召从军。国家不提供后勤物资,军队所需靠的是出境之后的抢掠。南诏的刑罚大致有三种:杖刑、徙刑和死刑。杖刑自五十至杖死; 徙刑则被押往“丽水瘴地”死刑可以用钱赎,改为徙刑。

  南诏统冶中心地带的农业、手工业非常发达,商业繁荣,畜牧业的发展也不错。投字 是南诏所通用的文字,许多钟铭、石碑、佛经和砖瓦,均用汉字书写。在雕刻,建筑方面,南诏亦有很高的水平。宗教方面,南诏人信仰的是天师道,这是一种由五 斗米教发展而来的宗教。由于南诏是在唐政府的扶持下建立国家的,所以立国后就接受了唐的册封,确立了对唐的依附关系。因此,南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与内地汉族的关系十分密切,这种关系有利于双方的发展。

  有关唐朝故事的故事:道士皇帝

  在李唐王朝,道教备受推崇,到了玄宗时期,更是如此。开元中后期,玄宗李隆基没有了当初的那种勤俭治国的作风,而是开始享乐,甚至是骄奢淫逸。不仅如此,唐玄宗任用奸佞,忠良之臣备受排挤打击,使得朝政败坏,盛世之下,危机也在酝酿。

  道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初盛唐以来统治者大力提倡道教是分不开的。东汉末年的张陵创造了五斗米道,这是中国道教形成的标志。老子被 奉为道教鼻祖。唐朝建立后,李氏统治者为了提高皇室的门第,将老子强称为李氏皇室的远祖,并追谥为玄元皇帝,使得唐朝对道教甚为尊奉。

  唐玄宗未做皇帝前受个人好恶及社会风尚的影响,对道教就产生了兴趣。他与不少僧道人物交往,后来在铲除太平公主势力的斗争时,这些人给了他不少的支持与 帮助。玄宗即位后,决心改变中宗以来的弊政,兴贞观之风。为了实现他天下大治的宏愿,他将儒家学说确立为他治国的基本思想。与此同时,老子无为而治、清静 为本等思想与玄宗崇尚节俭、与民休息的政策重合在一起。因此作为一种手段与补充,道教对治理国家还是有好处的。玄宗亲自为《道德经》做注释,总结其旨是理 身理国,也就是用老子的无为、无欲、清静的思想去迎合他的求治、求朴和正身的政策。玄宗对以道术邀宠的人或灾祥符瑞之事并不欣赏赞同,因为他崇道是为了政 治。

  开元十三年(725年),玄宗即帝位前曾任别驾的潞外献祥瑞,玄宗对臣下说:“朕在潞州,但靖以恭职。”并且对全国下诏说:“不得献上祥瑞。”他还把皇宫内的“集仙殿”改为“集贤殿”,因为他认为成仙得道是虚谈怪论,不足为信。

  “开元之冶”后,玄宗开始厌烦政事,贪图享乐。他很担忧人生的短暂使其不能尽享人生之乐,干是他又开始迷信仙道之说,信奉玄虚之术。玄宗对神仙方术产生 兴趣是从接触张果开始的。张果自称会长生不老的法术,说他在尧的时代就居住侍中,写过《阴符经玄解》一书,到唐朝时他已有数千岁。武则天曾派人召他入朝, 他假装死去不肯入朝。玄宗时期有人在恒山见到他。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恒州刺史韦济向朝廷奏闻,玄宗派通事舍人裴晤接他入宫,被他推辞,玄宗叉派中 书舍人徐峤持玺书邀请,这才随徐峤来到东京洛阳,坐着一种叫肩舆的工具进入宫殿,随后受到玄宗的热情款待。一开始玄宗半信半疑,为了验证张果的身世,召来 善算命知天寿善恶的邢和璞,让其佶算张果的岁数,却不料邢和璞在见到了张果后却无法算出他的年龄。玄宗又召来善鬼神的师夜光,他与张果对面而坐,却说他不 知道张果身在何处。玄宗对高力士说:“听说只有奇才才能喝葛汁这种有毒的饮料而不死。”于是命人为其斟上,张果连饮三碗,醉醺醺的样子好像是醉了,喃喃 道:“这可不是好酒。”取镜子照时,牙齿已变焦黑,他泰然自若,将黑牙二敲下,藏干袋中,叉从怀里取出一包仙药涂在断齿上,然后昏然睡去。一觉醒来,嘴里 已有一口洁白的新牙。玄宗被张果荒谬的“道法”折服了,竟然一度想把张果招为他的驸马。后张果请归恒山,玄宗封他为“银青光禄大夫”,号“道玄先生”。玄 宗从此迷恋于炼丹制药、神仙方术。他在宫中设道坛,又在高崇山等地立灶炼丹,令道士、宦官祭祀天下名山,同时他叉向术士们学习隐形术,进而在皇宫中亲自向 道士们传授步法声韵,俨然一位道士皇帝。

  同年,玄宗下令天下士庶百姓,每家都要收藏《道德经》一本。接着,他又亲自注释《道德经》, 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观点。在玄宗自己注释的《道德经》中,他发挥了道家传统的“无为而治”观点,称:“我无为而人白化,我无事而人自富,我好静而人自正,我 元欲而人自朴。”再进一步,所谓“我无事而人自富”,就是要做到“上无赋敛,下不烦扰,耕田凿井,家给民足,故云民自富”。因此,治民理国,都应以“无 为”作为第一要义。“爱民者,使之不暴卒,役之不伤性;理国者,务农而重谷,事简而不烦;则人安其生,不言而化一,此无为也。”作为统治者,他对“无为” 总结了几句道诀:“以不贪为宝,以知足为富。内保慈俭,外能和同。念身何来,从道而有。少私寡欲,夷心注元。”。玄宗的这些思想观点,对于当时的社会思潮 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对当时统治政策的制定和推行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春正月,玄宗梦见玄元皇帝告诉他: “吾有像在京城西南百余里,汝遣人求之,吾当与汝兴庆宫相见。”玄宗派人去找,果然在周至楼山间找到。夏天闰四月,迎接到兴庆宫。五月,命画玄元皇帝像, 分发到各州,放在开元观中。在高祖时,是一个叫古善行的人亲眼看见,报告给皇帝。这次是玄宗自己梦见,使人感到更加神秘,也更加可信。通过分送写真,在全 国掀起一次崇尚道教的热潮。

  玄宗自己唯独在梦中与老子相会,似乎显得单薄些,于是陈王府里的一个参军过了几天也做了一梦。这个参军叫 田同秀,上书给皇上。这次比上次闹得更隆重,以李林甫为首的群臣心领神会,上表说:“函谷关灵符,潜应年号,清于号加‘天宝’字。”玄宗当然很高兴,“从 之”。二月,玄宗又亲自在大宁坊新建的庙中祭祀玄元皇帝。而那位王府里的小参军一下子成了“朝散大夫”。过了一年,清祠人崔以清又如法炮制,说在天津桥北 见到了玄元皇帝,并告诉他有宝符藏在紫徽山。玄宗令人去找,果然得到宝符。崔以清满以为大功告成,也可以像田同秀那样捞个一官半职,谁知东都留守王侄那里 早已得副报告,知道是在造假,抓来一审,供认不讳,于是报告给皇上。然而,此时的玄宗对崔以清只是流放了事。事过一月,又追尊玄元皇帝父周上御大夫为先文 太皇,尊皋繇为德明皇帝,凉武昭王为兴圣皇帝。

  同年,玄宗在全国各地广设道观,是其崇道的最主要表现。唐玄宗其人,既有求治天下的愿 望,又有比较豁达的性格,所以,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治”和道教宣扬的“成仙长生”,都比较对他的胃口。因此,在开元年间,统治集团的思想文化都深受道家思 想和道教文化的影响。玄宗在思想上提倡道家的清静无为观念,在宗教上倡导道教的神仙之术,形成了当时思想文化的主导倾向。作为一个皇帝,玄宗比较好学、好 动,而且还喜欢向臣下和百姓炫耀他的博学多才。在开元之初,他忙于政务,无暇他顾,只是流露出了对道家思想的推崇倾向。例如,他不时对大臣讲讲“同归清 静,共守玄默”的大道理。到开元中晚期,他就开始认真地研究和倡导道家思想了。

  道教的兴盛带来了道家思想的广泛传播。玄宗时期,道家著作更加受到重视,玄宗亲自注《道德经》叫人学习,又尊《老子》为《道德真经》,庄子的著作为《南华真经》,庚桑子著作为《洞灵真经》,列子的著作为《冲虚真经》。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玄宗还下令在两京(长安和洛阳),各置玄元皇帝庙,后来改称为太上玄元宗皇宫,西京和东京以及天下诸县的分别称为太清官、太 微宫和紫微宫。朝廷祭祀,必先到太清宫行“事生之礼”,一切礼仪如同宫廷中的制度。玄宗亲制霓裳羽衣曲、紫微八卦舞作为祭礼之乐。在建庙的同时,又设置崇 玄学,博士、助教各一个,学生一百名,并让他们学习《老子》、《庄子》、《文子》和《列子》。每年准明经例考试,道举从此成为科举中的一科,玄宗曾经亲自 策试。后来又把崇玄学、博士和助教分别改称为崇玄馆、学士、直学士。置大学士一名,由宰相兼任,并领两京玄元宫和道院。

  开元三十四年 (746年),玄宗任命陈希烈问平章事。而陈希烈就是由于给皇帝讲解《老子》、《庄子》得以进身的。当时注《老子》、《庄子》的很多,据《新唐书》卷五九 《艺文志》所载,注《老子》的就有很多,如:傅弈注《老子》二卷,杨土善注《老子道德经》二卷、《老子指略注》二卷;贾大隐注《老子述义》十卷,玄宗注 《道德经》八卷、《道德经疏》八卷;卢藏用注《老子》二卷,邢南和注《老子》、冯朝隐注《老子》、李播注《老子》、尹知章注《老子》;傅弈《老子音义》, 陆德明《老子疏》十五卷;陈庭玉《老子疏》,陆希声《道德经传》四卷;吴言经(贞元时人)注《道德经》二卷;杨上善《道德经之略论》三卷;道士成虿英注 《老子道德经》二卷。

  有关唐朝故事的故事:八方来客

  史书记载:贞观年间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 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 也。

  唐帝国是当时世界最为文明强盛的国家,首都长安是世界性的大都会,就像今天的美国纽约一样。那时的唐帝国是世界各国仁人志士心目 中的“阳光地带”,各国的杰才俊士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往唐帝国跑。来自世界各国的外交使节,在看到唐帝国的高度繁荣和文明之后,自己的国家在他们心中和没有 开化的“原始森林”差不多,于是就不想回国,千方百计地要留下。

  中国高度发展的文化,使来到中国的各国人民,大多数以成中国人为荣。 不仅首都长安,全国各地都有来自国外的“侨民”在当地定居,尤其是新兴的商业城市,仅广州一城的西洋侨民就有二十万人以上。贞观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 放王朝,外国人入境和中国人出境并没有太严格的限制,即不担心中国人出去后忘本忘祖;也不担心外国人进来后喧宾夺主。仅这一点就说明贞观王朝的高度自信, 深信自己的国家是世界上最最文明富强的土地,不担心外来文化把自己淹没。贞观王朝的国民素质是如此之高,对外国侨民既不歧视也不奉迎,既不盲目排外也不 “拿来主义”,一幅不卑不亢的大国民气度和王者风范。外国人在中国就象中国人在自己家里一样,享有和中国人一样的公民权力,不但可以发财致富,还可以从政 当官。来自阿拉伯帝国和日本的侨民就有不少在中国担任官职的,有的还担任部长级高级官员。

  唐帝国除了接受大批的外国移民外,还接收一 批又一批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先进文化,仅日本的官派的公费留学生就接收了七批,每批都有几百人。民间自费留学生则远远超过此数。这些日本留学生学成归 国后,在日本进行了第一次现代化运动——“大化改新”,也就是中国化运动,上至典章制度,下至服饰风俗,全部仿效当时的贞观王朝,使处于原始部落状态的日 本民族平空跃进了一千年。

  贞观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贪污的王朝,这也许是李世民最最值得称道的政绩。在李世民统治下的中国,皇帝 率先垂范,官员一心为公,吏佐各安本分,滥用职权和贪污渎职的现象降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尤为可贵的是:李世民并没有用残酷的刑罚来檠告贪污,主要是以身 示范和制定一套尽可能科学的政治体制来预防贪污。在一个精明自律的统治者面前,官吏贪污的动机很小,贪官污吏也不容易找到藏身之地。

  中国封建体制的主要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又唯皇帝马首是瞻。这种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极大地限制了国民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灵活性,且极易酿成暴政。

  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政府组织实行“三省六部制”,但贞观王朝的三省职权划分则初步体现了现代化政治特征——分权原则。中书省发布命令,门下省审查命令, 尚书省执行命令。一个政令的形成,先由诸宰相在设于中书省的政事堂举行会议,形成决议后报皇帝批准,再由中书省以皇帝名义发布诏书。诏书发布之前,必须送 门下省审查,门下省认为不合适的,可以拒绝“副署”。诏书缺少副署,依法即不能颁布。只有门下省“副署”后的诏书才成为国家正式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当 时的贤臣魏征就供职于门下省)。这种政治运作方式很有点类似现代民主国家的“三权分立”制,西方在十七世纪兴起的分权学说,李世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运用 于中国的政治体制,进一步说明了贞观王朝的文明程度是何等之高。最为难能可贵的是,李世民规定自己的诏书也必须由门下省“副署”后才能生效,从而有效地防 止了他在心血来潮和心情不好时作出有损他清誉的不慎重决定。中国历史上出了八百五十三个帝王,只有李世民一人拥有如此杰出智慧和胸襟。

  中国封建王朝的经济特征是“重农抑商”,商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相当低,商人的地位也因之比种田人要低好几个等次。这也是中国的封建经济一直得不到实质性发展的主要原因。

  贞观王朝是不歧视商业的封建王朝,不但不歧视,还给商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这进一步地体现了李世民的高瞻远瞩之处。在李世民政府的倡导下,贞观王 朝的商业经济有了迅速和长足地进展,新兴的商业城市象雨后春笋般地兴起。当时世界出名的商业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除了沿海的交州、广州、明州、福 州外,还有内陆的洪州(江西南昌)、扬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甘肃敦煌)、凉州(甘肃武威)。首都长安和东都洛阳则是世界性的大都会。

  唐朝的强盛给统治者在对外关系上带来了无比的自信,因而唐朝开放程度很高,路上、海上的丝绸之路贸易兴盛,举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联系东西方物质文明 的纽带,可这条商业通道在唐帝国时才达到她的最高使用价值。唐帝国的疆域空前辽阔,在西域设立了四个军事重镇(安西四镇),西部边界直达中亚的石国(今属 哈萨克斯坦),为东西方来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结果丝绸之路上的商旅不绝于途,品种繁多的大宗货物在东西方世界往来传递,使丝 绸之路成了整个世界的黄金走廊。

猜你感兴趣:

1.关于唐朝的历史故事

2.唐朝有趣的历史小故事

3.唐朝历史小故事

4.唐代有趣的历史故事

5.唐朝的历史故事

6.唐朝历史故事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