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故事>中华上下五千年>

上下五千年的摘抄

燕青分享

  《上下五千年》是一本简易叙述中国历史的书籍,从中国传统的史前传说至明清时期,前后四千多年的历史,书中描述了在历史上影响比较久远的事件和人物。那你知道上下五千年的摘抄有哪些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上下五千年的摘抄,欢迎大家阅读。

  上下五千年的摘抄:柳永奉旨填词

  宋代出了许多杰出的词人,柳永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位.他是宋代第一位专门写词的作家.由于他曲折放浪的生活经历,使得他的词作风格浪漫多情,通俗感人,音节响亮,充满了市民的生活情趣,其中有许多优美警句广为流传.

  柳永(987—1053)原名三变,是福建崇安人,因为排行第七,大伙儿也叫他“柳七”.父亲柳宜饱读诗书,而且官做得很大.家庭教育的影响,使柳永把读书做官看成是人生的第一目标.大约在30岁的时候,他告别家乡到京城追求功名.谁知第一次考试就落榜了;隔了几年,第二次考试又没被录取,这回他忍不住发牢骚了,便写了一首词《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这首词的主要意思是:考不上进士,做不成官,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我有才能,我就是一个不穿朝服的官吏.那些虚浮的名声有什么用,还不如把它换成喝酒、唱歌、作词的生活吧!

  这话本是一个失意读书人在背后发的小小牢骚,但这首牢骚词不胫(jìng)而走,传到了宫里,也传到宋仁宗的耳朵里.仁宗一听大为恼火,牢牢记住了这首词和他的作者.

  隔了几年,柳三变又参加了一次科举考试,这次好不容易被通过了.等录取的名单放到了皇上面前,宋仁宗看着看着,觉得其中一个名字很熟,他问身边的太监:“这个柳三变是谁?”

  太监回答:“这个柳三变就是所谓的‘白衣卿相’呀!陛下不知道呵,连西夏国的人都在说呢,有人居住、有井水的地方就有人唱柳三变的词呢!”

  这话提醒了宋仁宗,他不以为然地说:“他不是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吗?那就让他去喝他的酒、填他的词吧!还要功名干什么?”说着,就把柳永的名字一笔勾掉了.

  柳永在仕途上又一次遭受了严重的打击!

  多年来在首都繁华的环境里所受到的薰陶,再加上官场向他关上了大门,使得出生优裕的柳三变从此流连往返于社会最底层,交了许多民间的朋友,包括歌妓在内.

  从此,柳三变就经常自嘲是“奉旨填词”,意思是遵循皇帝的旨意在写词填曲!写词填曲还真的成了他全部生活和生命呢!

  柳三变的许多词,准确地反映了社会下层女子受压迫遭蹂躏的痛苦生活,从而得到了她们的友谊和资助;她们也因为唱了他的词而迅速走红,对他倍加爱戴.

  在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可见他在这一时期的词作所受欢迎的程度.

  词是被人唱的,而唱它的人多是社会地位很低、被人瞧不起的歌妓,过去没人专门从事词的创作.是柳三变开拓了词的领域,并使词获得了表达更为复杂的思想情感和更为广泛的社会生活的能力.在内容上,他大胆引进了市井百姓的情调和情绪;在形式上,他创新并发展了一百多字的长调.他一生写了二百多首词,声情并茂,脍灸人口,如《醉蓬莱》、《望海潮》、《雨霖铃》、《八声甘州》等,为词的通俗性、民间性、音乐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柳永的名字是他后来改的.在做了许多风流词人以后,柳三变又回到了封建士大夫的行列中.他先是将名字改为“柳永”,使得统治者再也想不起昔日的柳三变.47岁那年他中了进士,走上了当官的道路.以后他做过县令等.他的政绩不错,民声也好,为国为民做了一些好事.

  但是,柳永的词风从此以后也有了较大的改变,他写的词开始脱“俗”变“雅”起来,也有了不少歌颂皇恩和粉饰太平的词作.这时的柳永才真的“奉旨填词”了.

  上下五千年的摘抄:李纲坚守东京

  在北宋对辽作战过程中,金国统治者看到了北宋政治的腐败和军事的无能.因此,金太宗灭掉辽国以后,就开始打北宋的主意.他接连三次,以不同的名义,派使臣到宋朝,探测从北方到东京的道路和宋朝的防守情况.

  公元1125年十月,金太宗借口宋朝收留金国的一个叛将,出兵南侵.金兵分东、西两路,西路军由宗翰(又名粘罕)率领,进攻太原;东路军由宗望(又名斡离不)率领,进攻燕京(今北京).西路军遭到太原守军的坚决抵抗.东路军一到燕京,守将郭药师就投降了金兵.这一路金兵在郭药师的引导下,长驱南下,直奔东京.

  金兵逼近东京的消息,接二连三地传来.宋徽宗吓得昏厥过去.他苏醒过来以后,伸手要纸和笔,写道:“皇太子可即皇帝位.”就在这年十二月,宋徽宗退位,称太上皇.他的儿子赵桓登上了皇位,他就是宋钦宗.

  第二年一月,金兵到达黄河北岸.宋徽宗带着蔡京等一伙奸臣,慌慌张张逃到南方去了.

  宋钦宗惊慌万分,不知该怎么办.他召集群臣商议,宰相白时中和李邦彦都建议宋钦宗丢掉京城南逃,宋钦宗也动摇了.

  这时,新提升兵部侍郎的李纲上前说:“太上皇把国家交付给陛下,就是希望陛下能留守京城.陛下怎能丢下不管,只顾逃跑,这样做可以吗?”

  宋钦宗听了,一声不吭.

  白时中在一旁说:“京城守不住.”

  李纲说:“天下的城池,哪有像京城这样坚固的?况且很多官员和百姓都在这里,把这样的地方丢掉,还要到哪里去?”

  宋钦宗问道:“谁能带兵守京城?”

  李纲回答说:“这是白时中、李邦彦的职责.宰相虽然不一定懂军事,但应当负责守城.”

  白时中自己怕敌人,以为别人也怕敌人,故意大声说:“莫非李纲能守城作战吗?”

  李纲毫不畏惧,从容不迫地说:“如果让我带兵守城,我愿以死报国.”

  宋钦宗见李纲态度坚决,就命令李纲带领兵马,守卫京城.

  第二天,李纲清早上朝,看见宋钦宗已经准备好车辆,禁卫军准备出发.原来宋钦宗又改变了主意,还是想逃跑.李纲对将要出发的禁卫军将士厉声说:“你们究竟愿意死守,还是愿意逃跑?”

  禁卫军将士齐声回答:“愿意死守!”

  李纲又去见宋钦宗说:“将士的家属都在城中,怎么肯舍得离开?万一他们半路上逃回来,还有谁保卫陛下?况且敌军已经逼近,如果他们知道陛下的车辆还没有走远,用快马追赶,怎么抵敌?”

  这番话提醒了宋钦宗,他为自身的安全考虑,不敢再走了.

  李纲当众宣布:“皇上主意已定,谁敢再说逃跑就杀头!”将士们都高呼“万岁”.

  李纲亲自率领军民,仅用三天时间,就将守城的防务准备好了.这时候,金兵已经打到东京城下,分乘几十只小船沿河而下.李纲组织两千多名敢死兵士,列队城下,用长钩搭住敌船,往船上扔石头.又在河中放些杈木,搬来蔡京家中的山石,堵塞要道.宋军在水中杀死了一百多名金兵.

  宗望看到东京已有防备,就要宋朝派使臣到金营议和.这正合宋钦宗的心意.他马上派人去金营,接受了屈辱的条件:答应割让太原、河间(今河北河间)、中山(今河北定州)三镇,缴纳金五百万两,银五千万两,牛马万头,绢百万匹,并且无耻地尊金国皇帝为“伯父”.李纲极力反对,但也无济于事.为了缴纳赔款,宋朝政府拼命向京城中的百姓搜括金银,结果还是没能凑足这个数目.

  这时候,宋朝各地的援军纷纷赶到.有个叫姚平仲的,建议夜里去偷袭金营,活捉宗望.不料消息泄漏出去,金兵早已作好准备,姚平仲吃了一个大败仗.

  宗望派人来质问偷袭的事.李邦彦回答说:“这都是李纲、姚平仲的主意,不是朝廷的意思.”

  宋钦宗连忙派人去金营解释,送上太原三镇的地图,下令罢免李纲,向金兵谢罪.李纲被罢免的消息一传开,群情激愤.太学生陈东非常痛恨奸臣,还在宋钦宗刚即位的时候,曾经和一批太学生上书朝廷,要求杀死蔡京等“六贼”,逼得宋钦宗只好惩办“六贼”.这时,他率领几百名太学生,到宣德门上书,请求恢复李纲官职,罢免李邦彦.东京军民听说太学生请愿,自动赶来声援,一下子聚集了好几万人.

  这时正好李邦彦去上朝,愤怒的群众当面把他痛骂了一顿,还抛掷石块瓦片打他.李邦彦吓得逃进了宫中.

  人群像潮水一样,又涌到皇宫门口,喊声震天动地.宋钦宗怕事情闹大了,不好收拾,派人出来欺骗说:“李纲用兵失利,不得已才罢免的.等金兵退走,再叫他复职.”

  群众非常不满,坚持不散.开封府知府王时雍赶来,威胁太学生说:“你们可以胁迫天子吗?还不散去!”

  太学生义正词严地回答说:“我们用忠义胁迫天子,难道不比奸臣胁迫天子卖国好吗?”

  群众准备动手揪他,王时雍急忙逃掉了.

  宋钦宗吓得不得了,只得派人召回李纲,当众宣布恢复李纲的官职,命令他兼任京城四壁防御使.人群这才欢呼散去.

  李纲复职以后,立刻布置防务,下令重赏杀敌立功的人.京城里的守军,士气非常高涨.金兵看到宋朝加强防备,决心抵抗,害怕起来,不等宋朝缴足赔款,就急急忙忙撤退回去了.

  上下五千年的摘抄:袁崇焕宁远大捷

  明朝内部君臣之间、宦官与东林党人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努尔哈赤在辽东却取得节节胜利.先是攻陷开原,接着又夺取铁岭.公元1621年农历三月,攻下了沈阳.沈阳是辽阳的屏障,明朝辽东的最高行政与军事长官都驻在辽阳.辽阳自然成了努尔哈赤下一个目标.辽阳一失,明朝在辽东的势力便全面崩溃.

  为了保卫辽阳,明军在城墙周围挖了三四道宽宽的壕沟,注入河水,城上又安置了火炮,但还是没有阻挡住努尔哈赤的进攻.就在明军出城与敌军作拼死战斗时,混入城里的奸细突然放起火来,城内城外的明军一片混乱,城池很快被敌人占领.辽阳的高级官员、将领们,战死的战死,自焚的自焚,上吊的上吊.辽河以东大小城池七十余座都不再归属明朝.

  辽阳南面有个广宁卫(今辽宁北镇),辽阳失陷后,广宁卫是明朝在关外剩下的最后一块重要的政治和军事基地.为了挽回败局,明熹宗再次起用富有经验的老将熊廷弼,负责军事;可是又用不懂军事的王化贞为广辽巡抚.两个最高长官意见不统一,熊廷弼要采用积极防守的战略,坚守广宁,王化贞却不积极组织防务,企图不战而胜.由于王化贞的阻挠,加上兵部支持王化贞的意见,熊廷弼不能有效地指挥.当努尔哈赤渡过辽河,向广宁发起进攻时,明军难以抵抗,王化贞首先丢下城池逃跑,幸得熊廷弼半路接应,才逃进关里.由于广宁失守,熊廷弼、王化贞被捕入狱,并先后被处死.辽东的明朝势力,也就一扫而光.而且,日愈迫近山海关的敌军,开始极大地威胁京城的安全.

  明熹宗着急了,召集大臣们讨论形势.不少人主张完全放弃关外土地,专心一意防守山海关,但谁也拿不出一个切实的主张.这时,兵部的同事们发现,职方司(掌管图籍的部门)的主事袁崇焕却不见了.过了几天,他出现了,胸有成竹地说:“给我一些军队和钱粮,我就可以守住辽东,保卫京师.”

  原来,他一个人骑上马,奔往山海关外,实地考察去了.由于掌握了第一手材料,他提出坚守关外,保卫关内的战略.袁崇焕的实干精神,很让兵部尚书孙承宗欣赏.

  袁崇焕是广东藤县人,进士出身,做过知县.他勇敢有胆量,有智谋,眼光远大,忠心爱国.做知县时,他就很关心辽东形势,遇到从辽东回来的退伍老兵,总要详细地询问塞外的情形,对辽东的形势,胸中早有了个大略.眼看敌人就要打到了鼻子底下,他毅然挺身而出,担负起保卫边疆的重担.

  经明熹宗批准,袁崇焕被派到关外监军,并给他二十万饷银,收拾残局.袁崇焕冒着风雪严寒,不顾虎狼遍野,荆棘丛生,连夜赶路,四更天就赶到宁远(今辽宁兴城)前屯,安置难民,修筑工事.将士们都佩服他的胆量和精神,服从他的指挥.

  袁崇焕考察了整个形势,认为应该赶快将宁远城建设为新的军事重镇.蓟辽督师孙承宗支持他的想法,就命他进驻宁远.

  袁崇焕到宁远,立即组织军民加高城墙,修筑炮台,制造火器,储备粮食,训练士兵,救济难民,整顿好宁远的防务.他又在孙承宗支持下,派兵收复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大凌河等城市,形成新的防线,保持了四年的安宁.

  很快,宁远成了明朝在关外的军事重镇.商人、百姓渐渐集中到宁远城来,使宁远变得热闹起来.关外的敌我形势,因此有了很大改观.

  孙承宗和袁崇焕对扭转辽东局势起了很大的作用,孙承宗却遭到魏宗贤的排挤.魏宗贤和他的阉党利用孙承宗部将马世龙打了次败仗,将孙承宗罢了官,让魏宗贤的爪牙、兵部尚书高第负责辽东军事.高第一上任就将锦州、松山、杏山等地防御一一撤除,把军民赶进关内.

  袁崇焕坚决反对弃城逃跑,他说:“宁可战死在这里,也不撤回关内.”

  高第一意孤行,将其他地方的军队全部撤走,所积蓄的粮食装备,全部丢弃,路上到处是饿死、累死的难民尸体,到处是悲惨的哭声.宁远变成了一座孤城.

  努尔哈赤以为战机又来了.公元1626年农历正月,他亲自率领十三万大军,直扑宁远城.

  袁崇焕作了必死的准备,他写了血书,与将士们一起宣誓,为保卫宁远,愿与城共存亡.他的勇敢精神感动了全体将士,大家都决心与袁崇焕死守宁远城.

  袁崇焕让城外的老百姓连同粮食,都撤回城里.军粮供应、奸细盘查、火器燃放,都有专人负责.袁崇焕又通知山海关守将,凡是从宁远逃进关的将士,一律斩首.宁远城军民安定,团结一致,准备抗击努尔哈赤的进攻.

  正月二十四日,努尔哈赤军队发起进攻,他们顶着盾牌,冲到城下,架起长梯,不要命地爬城.城上明军用火炮、弓箭、石块还击,像雨点一样密急.后金兵像割草一样,一批一批地倒下,又一批一批地冲上来.城上的明军则不断向城下发射弓箭石块.这时,袁崇焕命令发射西洋巨炮,攻击后金兵的营盘,这才将后金兵打败.

  第二天,后金兵再次猛烈攻城,努尔哈赤亲到前线督战.突然一发炮弹在他身旁炸开,将他炸成重伤.努尔哈赤不得不下令撤军.宁远城的包围解除了,明朝与努尔哈赤开战以来,取得第一次伟大的胜利.

  努尔哈赤遭到惨重的损失.不久,他就含恨而死.

  宁远大捷后,袁崇焕升任辽东巡抚,山海关内外的防务都归他管辖.他的雄心更大了,一心一意地想收复被努尔哈赤占领的全部辽东土地.

猜你感兴趣

1.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摘抄

2.上下五千年读书笔记摘抄

3.中华上下五千年读书笔记摘抄

4.中华上下五千年第一章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