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故事>民间故事>

湘西本地的民间故事

燕青分享

  湖南湘西地处武陵山区,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那你知道湘西本地的民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湘西本地的民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湘西本地的民间故事篇【1】

  很久很久以前,苗族寨子里有一户穷人家,屋里就有一个婆婆,一个孙女。孙女叫拔妹,从小聪明乖巧,对婆婆很孝敬。为了还债,十二岁上头,拔妹就给寨主去做工。做起功夫来,拨妹勤快的像一手扫把,可还是少不了遭青竹条子抽,遭棒头眼袋敲。尽管这样,拔妹还是忍着。因为拔妹是为了把寨主给她的残汤剩饭晚上悄悄送给婆婆。后来,寨主知道了,拔妹是吃里扒外,把拔妹吊在木楼排坊上打了一天一夜 。以后,白天不准拔妹出门,晚上把拔妹用牛尾锁锁在柴屋里。

  竹笼里的画眉自自在在的飞来飞去,可拔妹不能。她常常痴痴地站在楼台上,看到楼外的桐油花开了。心里想着婆婆那瘦筋筋的手,在木床上该又枯了很多。在屋里吃着残汤剩饭,拔妹就挂念婆婆一年里没吃上一餐糯小米。

  谷子熟了,大背大背的进了寨主的屋。有天,寨主也叫拔妹去田里背。路上,拔妹看见草窝里有一条活蹦乱跳的鲤鱼。这是前头人背鱼是掉的。拔妹好欢喜,赶忙把鱼藏在胸口带回来。

  夜头,寨主又把柴屋上了锁,拔妹偷偷儿把那条鱼取出来洗干净,她要把她带给婆婆。她想,白天不能出门,夜头不能出柴屋,怎么带去呢?藏起来,鱼腥臭,又怕猫偷老鼠吃。后来,她看见柴屋角角里有一口旧坛子。拔妹便把坛子刷干净,把鱼放在坛子里,坛口用桐油叶紧紧封住。

  过年时,寨主准拔妹回屋看婆婆。拔妹好欢喜,早早就把脸儿洗的白白的把头发梳的亮亮的,悄悄把那鱼从坛子里取出来,欢天喜地回了屋。晚上婆婆吃了一点拔妹带来的这条鱼,又酸又香,觉得好吃无比。婆婆高兴了。舍不得吃,把寨子里的人都叫来,每人都尝一点,并且要拔妹讲讲这鱼是怎么来的。这样,腌制酸鱼的方法就一寨传一寨,一代传一代的传下来了……

  湘西本地的民间故事篇【2】

  民国时期,湘西匪患猖獗,仅辰州白虎岭一带就有两伙土匪,岭南的田豹和岭北的麻天虎。

  这天,一队送亲的队伍过岭时,被岭南土匪劫住了。送亲的一位老者急忙上前,拱手将两卷银元奉上。土匪们眼前一亮,小头目满意地点点头,说:“看你还挺识相,行,今天老子的刀就不沾血了,你回去就说,新娘子我们请去做押寨夫人了!”

  “慢着!”老者面带怒色,“久闻豹爷仗义,怎么今天连规矩都不讲了?常言道‘留人不留财,留财不留人’,你们今天人财都要,岂不坏了规矩!”

  “这……”小头目一时语塞,沉吟片刻,忽然,他凶相毕露,一声长啸后,土匪们迅速散开,将送亲的队伍团团围住。小头目狞笑几声,猛地挥刀向老者砍下。千钧一发之际,忽听“啪”的一声枪响,小头目臂上中枪,钢刀脱手。土匪们惊慌四顾,这才发觉自己竟被另一伙人围住了,定睛一看,来人个个有枪,为首的蜂腰熊背,正是岭北麻天虎。

  原来,这麻天虎虽是土匪头子,但平生最恨人糟蹋妇女。麻天虎轻哼一声,手中刀一挥,小头目的耳朵眨眼间便被齐根斩下。惨叫声中,麻天虎手起刀落,不多时,十几只血淋淋的耳朵便落了一地。

  一旁的送亲队伍哪见过如此血腥的场面,个个吓得浑身发抖。新娘叫英姑,这次要嫁的,正是本地最大的山寨——龙头寨的龙少爷。受此惊吓,众人赶到山寨时天色已晚。寨中灯火通明,龙头寨主龙九公听说此事后,一时沉吟不语。山寨与匪为邻,但素不往来,麻天虎的大名他当然知道,但好在龙头寨人多枪多,这么多年土匪从没找过麻烦,也算相安无事。

  九公召集族人开会,宣布他要亲自上山向麻天虎道谢。此言一出,大家纷纷反对,因为土匪干的就是抢劫绑票的买卖啊,你龙九爷送上门去,这不是送羊入虎口吗?

  龙九公见儿子也准备反对,眼一瞪,骂道:“畜生,麻天虎虽然是个土匪,但人家救了你婆娘,天大的恩情岂能不报!我龙家世代敬重‘仁义’二字,今天就是舍了老命,我也不能让龙头寨失了威名!”

  第二天,九公果然携了财物进山,临走时留下话说,倘若自己天黑未回,那就当是一命抵一命,不准寨子里的人上山寻仇。

  湘西崇山峻岭,土匪的老巢往往筑在绝险之处,千百年来,官兵之所以剿之不尽,就是因为地势的缘故。九公这一走,直到太阳落山还不见踪影。龙少爷急了,正要集合人马进山时,九公却毫发无损地回来了。

  “爹,你见到麻天虎了?他没把你怎么样?”龙少爷惊讶地问。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行的是仁义之道,土匪也是人,能把我怎么样?”九公威严地说。

  饭后,九公又宣布了一件事,他说,麻天虎三天后还将上门回访。这话一说顿时炸了窝,寨民们议论纷纷,都说让麻天虎进寨不是引狼入室吗?九公解释道,麻天虎来访,主要是我带去的礼物太重,他说,一条人命值不了这个价,所以特意下山送些虎骨豹皮,算是扯平这事两不相欠。

  大伙劝道:“这麻天虎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土匪,他会讲仁义道德?”

  “自古匪有匪道!”九公倔犟地说,“麻天虎如果不讲仁义,他会救英姑?他会放我回来?再说,我龙头寨人多枪多,土匪也未必敢跟我们作对。”

  见公公如此固执,新媳妇英姑暗自担忧。白虎岭上,她亲眼见过麻天虎的残暴无情,如今悍匪下山,绝不只是来送几张豹皮啊!

  转眼三天已到,九公一早就大开寨门恭迎麻天虎。不多时,几匹快马踏尘而来,为首的正是岭北匪首麻天虎!寨民们见他只带了几个随身保镖,都松了一口气。麻天虎命人取来豹皮献上,九公笑着收下。

  三杯酒过后,麻天虎拱手要走,说:“这事扯平了,那我另说一事,我想向九公借点儿东西。”

  “好说,请讲。”

  麻天虎突然拔枪指着九公说:“兄弟们在山上缺衣少食,还请九公意思意思。”

  寨民们见情形有变,纷纷推枪上膛,刹那间,百十条枪口一齐对准了麻天虎。麻天虎冷笑几声,说:“早知道龙头寨枪多,但麻某既然来了,就不会空着手回去!”

  双方对峙了几分钟后,龙少爷走上前来,出人意料地说:“寨中财物我全都转移了,麻爷如果不信,可以叫人随便搜。我料到麻爷的人就在寨外,所以不得不防。”

  龙少爷说完后,让人打开粮仓货仓,果然里面空无一物。麻天虎见算盘落空,手中的枪一紧,“既然这样,那只好请九公跟我上山一趟,好酒好菜招待几天了!”

  九公盯着麻天虎,冷冷地问:“怎么,麻爷是想‘吊羊’吗?”

  “吊羊”是土匪的黑话,也就是绑架的意思。麻天虎冷笑一声算是默认了。九公又问:“既然想‘吊羊’,那三天之前为何放我下山?”

  “土匪有土匪的规矩。”麻天虎说,“三天前你带着财物上山,按规矩,我留了财就不能留人,但今天,我既然拿不到财物,就只好带人走了。”原来如此,九公追悔莫及,这才知道自己跟土匪讲仁义,真是迂腐之极。龙少爷见状,上前说:“阿爹年纪大,在麻爷那里如有三长两短,岂不是与我龙头寨结了血仇!我愿替阿爹上山。”Www.gUidaye.cOm

  麻天虎痛快地说:“行,那就请龙少爷跟我走一趟!三天之后,拿十车大米来换!”

  一伙人押着龙少爷出了山寨,大家怕少爷受伤,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他被带走。出了寨子,麻天虎与树林里的土匪会合后,大队人马往回走,行到一半时,前方突然传来杂乱的枪声,麻天虎登高一望,只见自己的老巢竟然火光冲天。大惊之下,他突然明白过来,转身瞪着龙少爷问:“妈的,是不是你的人干的?”

  龙少爷心中暗喜,面上却不露声色地说:“麻爷刚刚都看到了,我龙头寨的人连寨门都没出,怎么会去攻打你的寨子?”

  恰好这时,几个土匪落荒而来,告诉麻天虎说,攻打山寨的是岭南田豹的人!麻天虎叫苦不迭,田豹定是要报割耳之仇。他心里一紧,瞪起眼睛问道:“你们都跑了,我娘呢,我娘怎么样了?”原来,麻天虎的老娘住在山顶的庙里,老太太终日吃斋念佛,想为儿子减轻几分罪孽。

  土匪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敢吭声,麻天虎又急又气,“刷”地从怀里拔出尖刀,发疯似的往回赶。趁此机会,龙少爷故意一脚踏空滚下山坡逃走了。

  当他跑回龙头寨时,英姑早已集合了全寨的人整装待发。原来,这一切都是英姑的计策:三天前,她听说麻天虎要下山,就知其中有诈。恰好田豹的人被麻天虎割耳羞辱,正叫嚷着要报仇。英姑趁机便将麻匪老巢空虚的消息传给了田豹。田豹等麻天虎一下山,便率人猛攻麻匪的老巢。

  两伙土匪血战一晚后元气大伤,最终,麻天虎一伙打死田豹保住了山寨。天亮后,麻天虎接出老娘收拾残部时,晨雾中又突然号角齐鸣,随后喊声震天,无数个精壮汉子仿佛从地下冒出一般,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住了麻天虎。

  麻天虎定睛一看,为首的正是龙家父子。他长叹一声,知道自己和田豹都中了龙头寨的毒计,正想拼个你死我活时,却听到麻老太太一声怒喝:“放下!”

  麻天虎是个孝子,慌忙命令手下,把手里的长枪短炮全都扔在地上。麻老太太回过身,看着眼前黑压压的枪口问:“你们是山下龙头寨的吧,九公来了吗?”

  龙九公上前拱手道:“我就是龙九公。”

  麻老太太说:“上次,你为了孩子欠下的人情,不顾性命独自上山。今天我为了天虎犯下的罪孽,也愿意一命抵一命!”

  老太太不等众人反应过来,几步奔到山崖边,回身看着儿子说:“天虎啊,当初你上山为寇,娘没能拦住你。今天娘再劝你一句,放下屠刀,回头是岸。”说完,毅然转身跳下了深崖。麻天虎一声惨叫,哭喊着扑倒在山崖边。

  龙九公见老太太如此刚烈,长叹一声,押着剩下的土匪准备离开。不料没走两步,就听身后一声大喊:“站住!”

  回头一看,只见麻天虎瞪着血红的眼睛,咬牙切齿地说:“这么多年来,我麻天虎没抢过龙头寨一草一木,放了这些兄弟,我愿意以命相抵了!”话刚说完,麻天虎便走到崖边飞身跃下。

  短短一天时间,龙头寨巧施妙计打垮了两股土匪,仅此一战再无匪患了。至于麻天虎母子,因为崖下恰好是一深潭,两人都捡回了性命。有人几年后在省城见过他,那时他已是一家镖局的总镖头,威震三湘。

  湘西本地的民间故事篇【3】

  穿过位于湘西武冈古城的水西门,沿着一条叫新陵街的小街前行不远,就可看见街道旁的栏杆下有一口长方形的井,清冽的井水从井沿一侧的缺口溢出。沿着栏杆侧边的石阶来到井旁,只见水面上泛起浅浅的涟漪,井水清澈如琼浆玉液。井的另一侧是一座龙王庙。当地老百姓一直坚信,有水就有龙王,二者是相依相存的。龙王庙走廊边沿的条石上,镌刻着3个遒劲的大字:武陵井。

  武陵井是湖南28口古井之一,与洞庭湖君山柳毅井、长沙白沙井齐名。也是旧时“都梁十景” (武冈旧称都梁)之一,名日“武陵春色”。武陵井用青石板砌成,呈长方形,长约7尺,宽3尺余。井有七八尺深,站在井边可见井底丝草飘曳,可见井水之清澈。武陵井水非常丰盈,一年四季源源不断地从缺口溢出,冬暖夏凉,略带点甜味。

  武陵井最初是口无名井。一天早晨,有人来挑水,看见几瓣桃花浮在水面上,以为是从井眼里流出来的,便当做特大新闻叫附近居民来看。众人看了,一致认为桃花的确是从井水里流出来的。于是,人们充分发挥想象力,追溯井水的源头。井眼里流出桃花,便认定其源头是个有桃花的地方。说到这里,一名饱学之士脑海里突然电光火石般闪过一个念头,随即说道:“井水的源头在桃花源。”为了让村民相信,他还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地吟诵了陶渊明的<花源记》: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吟诵完毕又接着说:“那桃源仙境就在武陵,我们的井水既然是从那里流出来的,就是仙水了,这口井就叫武陵井吧!”众人纷纷叫好,后来官方也认可了这个名字。无论是官宦还是平民,但凡读过陶渊明《桃花源记》的,谁不喜欢那令人神往的境界?不久,人们又在井的周围种植桃树,春天桃花盛开,天天灼灼,如霞似锦,风吹过,桃花飘落,井里自然又有桃花“流出”了。

  武陵井的传说就这样流传开来,前来观赏和特地来饮井水的人也渐渐多起来。唐代诗人王昌龄游览武冈时,曾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武陵春色》诗:“红绽天桃缀小春,清深甘井艳浮新:东风阅尽娇花面,不见渔人更问津。”

  沿着王昌龄的足迹,又有很多文人墨客前来武陵井游玩,留下了许多美好诗篇。宋代诗人陈与义曾在武冈搭了一间茅草房,一住就是10多年,留下了一首《武陵春色》被选人武冈地方志,诗日: “当日仙源路已迷,武陵何事又名题。料想洞口春常在,流水桃花过此溪。”

  武陵井经过历代文人骚客的渲染后,名气更大了。加上有一年,城外的资江涨“端午水”,城内武陵井水也涨得很猛,有人来井边洗菜时看见井里有一漂浮物,捞起来一看,竟是一块断桨。井里怎么会流出船桨来呢?那人再仔细一看,桨上居然写着“峨眉山”。 “四川 眉山的船桨流到我们井里来了!”那人惊呼,这个爆炸性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城,人们推断,武陵井井水的源头有两支,另一支就在四川峨眉山,那里的人赛龙舟折断了桨,顺着一条通道流到了武陵井。武冈人对此深信不疑,并引以为荣:峨眉山也是仙境,武陵井的井水当然是仙水了!难怪它那么香甜!

  渐渐地,人们都想沾一沾武陵井的仙气,纷纷在井的周围建了房屋,形成街道。人们用井水做饭、做豆腐、做米粉、蒸酒、熬糖……做出来的东西比别处的都好吃。尤其是夏天,人们劳作回来到井里舀一勺水灌下去,清凉透顶,一天的疲乏瞬间消失,那是何等惬意啊!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美好的东西自然逃脱不了被统治阶级占有的命运。到了明初,朱元璋的第十八子朱椴被封为珉王,来到湖南武冈。当时正值盛夏,他刚下马车休息,就有人给他捧来一盏凉水,他喝下后连说:“好水!好水!”朱梅得知好水来自武陵井后,在王府选址时挑中了离武陵井不远的一片山坡:武陵井的井水由此被“御用”。偌大的王府,每天要用不少水,王府里挑水的奴仆成群结队地到井里挑水,把从王府到井边的石级路淋得湿漉漉的,路两边的花草因水的滋润更加翠嫩鲜艳;王府里的宫女们挑着后妃和王子王孙的衣裙,娉娉袅袅地来到井边洗涤,捶衣声此起彼伏 王府里的人还发现用井水泡的茶,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夏天用井水冰的水果,也更加爽口,朱家的王子王孙们把武陵井介绍给各地宾客,人们自然要去看井,品尝井水,并吟诗作赋。

  明末清初,桂王朱由榔迁来武冈,给他解渴的也是武陵井水。朱由榔同样喜欢上了它,可惜他在武冈建立“永历皇朝”后没几个月就被迫出走,临行前仍十分留恋此井水,特地命令随行者带了一罐。

  清朝、民国时期的武冈衙门都“陈陈相因”,设在离武陵井不远的那片坡地上。耐人寻味的是,旧时的青楼翠馆,也都设在武陵井附近的街上。新中国成立后,武冈县政府也建在那片坡地上。直到20世纪80年代,从县政府通向武陵井的抽水铁管,还像龙一样匍匐在山坡上:现在武冈城虽然通了自来水,武陵井周围居民还是会去井里挑水、洗菜、洗衣,那砌在山坡上、一头连着井街一头连着旧时珉王府的百余级石阶,早已被踩得溜光.

  这样一口仙井从古流到今,不能不说是大自然给武冈人的一种恩赐。

猜你感兴趣

1.湘西民间故事

2.本地的民间故事

3.辰溪本地民间故事

4.本地民间故事

5.本地的民间故事

    上一篇:湘西民间故事

    下一篇:哈尼族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