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民间故事
潮汕泛指受潮汕文化影响的人文地理概念,自第一条潮汕铁路开通之后盛名于世。那你知道潮汕民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潮汕民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潮汕民间故事 篇【1】
跨过广济桥,迎面便是蜿蜒起伏的笔架山,山上岩石层叠,苍松翠柏,浓荫蔽日,沿中峰石阶直上山腰,庄严静肃的韩文公祠便耸立在眼前,这里便是“韩祠橡木”的胜地。
笔架山原名双旌山,因形似笔架遂称笔架山。韩文公祠位于笔架山中峰的双旌石下。相传韩愈贬任潮州刺史时,常登此山,筑亭游览,并亲手植下橡树。后人敬仰韩公,将笔架山称为“韩山”,将亭称为侍郎亭”。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知军州事丁允元认为韩公尝游于此并手植橡木,韩公之祠应迁建于此,所以将城南七里的韩文公祠迁至今址。韩文公祠的建筑简朴雅致,墙壁全是水磨砖砌成,祠内分前后十进,并带两廊,后进升高七尺,有石阶可登,正中供韩愈塑像。祠内石柱多刻对联,四壁环立历代碑刻四十面,详载韩愈贬潮史迹和该祠兴废情况。
相传当年韩愈所植的橡木,就在祠前,据宋札部尚书王礼大宝《韩木赞》的描写,橡树形如华盖,遮蔽屋檐,其外皮作鱼鳞状,叶细而长,叶脉凸起,作棱角状,春夏之交开花,红白相间,甚是美丽。但花不常开,潮州人崇尚韩愈,以至效祥于他手植的这棵橡木。“以花之繁稀卜科名盛衰”,甚至《潮州府志》有“乾隆九年词堂橡木花,科名大盛”的记载。于是,祠吊先哲,木卜科名,“韩祠橡木”便成了潮州八景之一。
潮汕民间故事 篇【2】
在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浩瀚的韩江,居闽粤交通要津,以其“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独特风格与赵州桥、洛阳桥、芦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广济桥,俗称湘子桥,宋乾道七年〔1171)太守曾汪创建,初为浮桥,由八十六只巨船连结而成,始名“康济”。淳熙元年〔1174),浮桥被洪水冲垮,太守常纬重修之,并“创杰阁于西岸”,开始了西岸桥墩的筑建,至绍定元年(1228)历五十四年间,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孙叔谨等太守相继增筑,完成了十个桥墩的建造。其中又以淳朝+六年(1189),太守丁允元建设的规模最大、功绩最著而改称西桥为“丁公桥”,绍熙五年(1194),太守沈宗禹“皤石东岸”,筑“盖秀亨”,并称东桥为“济川桥”,接着,太守陈宏规、林**、林会相继增筑,至开禧二年(1206),历时十二年,建成桥墩十三座。东西桥建起来后,中间仍以浮舟连结之,形成了梁桥与浮桥相结合的基本格局。宋末至元代,广济桥又有诸多兴废,明宣德十年(1435),知府王源主持了规模空前的“迭石重修”,竣工后“西岸为十墩九洞,计长四十九丈五尺;东岸为十三激十二桐,计长八十六丈;中空二十六丈三尺,造舟二十有四为浮桥”,并于桥上“立亭屋百二十六间”,更名为“广济桥”.正德八年〔1513),知府谭伦又增一墩,减浮船六只,遂成“十八梭船甘四圳”的独特风格。清雍正二年(1724),知府张自谦修广济桥,并铸鉎牛二只,分置西桥第八墩和东桥第十二墩,意在“镇桥御水”。道光二十二的年(1842)洪水,东墩鉎牛坠人江中。故有民谣云:“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甘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
潮汕民间故事 篇【3】
凤凰台矗立于文济桥南面的韩江沙洲上,建于明隆庆二年(1568年)。沙洲原名老鸦洲,旷无人居。隆庆潮州知府侯必登经过其地爱其幽雅,遂改称为“凤凰洲”,并建这十余丈高之石台,命名为“凤凰台”。“凤凰时雨”描写的是这里在夏季乍雨乍晴,千变万化的奇观。每当天高气爽,游人到此凭台眺望,叵见碧空万里,白云悠悠。选观凤凰群峰,绵亘不断,高接云天;近眺金山,葫芦山、笔架山,三山五城;穿桥南来的江水至台边分为二流,一如唐诗中“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景象。每逢韩江水涨,洪流对着广挤桥奔腾而来冲击台基,自浪飞溅,状似朵朵雪花。待到水落沙平,南望远近村落,炊烟缕缕,田野碧绿,果树垂枝,一幅丰收的图景。夏日登台,又别有一番景致,清风习习,暑气全消。在那乍晴乍雨的时书,江上奇景,千变万化,有时薄雨疏疏,韩江水面轻烟淡淡,帆影迟迟;远眺广济桥,烟雨蒙蒙,车水马龙,宛如海市蜃楼;仰视笔架山巅,轻云渺渺。高楼耸立,赛似蓬莱仙山。晴天烈日,时雨骤降,好似万斛银珠,从天抛洒,阳光辉映雨点,又如千幅珠帘凭空摇荡,令人留连右返,心旷神怡。
猜你感兴趣:
1.潮汕民间故事
2.揭阳民间故事
3.潮汕民间风水故事
4.潮汕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