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历史常识>战史>古代著名战役>

司马迁如何评价垓下之战

卫文分享

  垓下之战的这段历史在史记中也有所记载,收录在了《史记·项羽本纪》中,司马迁用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别姬和乌江自刎多处场景来刻画这段动人心魄的历史故事。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司马迁如何评价垓下之战,希望大家喜欢!

  司马迁评价垓下之战

  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非常高,这也影响了后世对项羽的看法。司马迁是历史上最客观公正的史官之一,这种客观源于司马迁的遭遇和志向,他身受宫刑,早已经不惧生死,而且司马迁的《史记》是秘密写的,里面的内容皇帝或者别人都是没有办法修改的,所以司马迁保留了自己最原始的公正和客观。

  司马迁对项羽最高的评价莫过于是:项羽真的做了值得这样去评价的事。项羽能够被司马迁这样评价是因为项羽的性格,和项羽所行之事,而项羽最后失败的原因也是项羽的性格。项羽的人生是个悲剧,但是不论他的人生如何悲剧,我们依旧能够看到项羽的认真与坚持,依旧不能掩饰项羽的功绩。所以作为一个公正的史官,司马迁能够做的就是把项羽的事迹记录下来而已,还原给后世一个真实的历史。

  而且《史记》中也交代一些司马迁对于垓下之战的另一种看法,就拿汉军唱楚歌来说。传说汉军之所以唱楚歌,是因为这是张良的计谋,目的就是为了让楚军的心理防线土崩瓦解,但是司马迁却说,唱楚歌是汉军的自然之举,因为当时汉军认为这一战必然得胜,于是提早在庆祝。所以司马迁的《史记》为后人还原了一个,最接近历史事实的垓下之战。

  垓下之战读音

  垓下之战是楚军和汉军的战略决战,也就是这一样战役决定了项羽和刘邦截然不同的命运。所以垓下也被誉为是世界七大古战场之一,两千多年前,项羽在这里打了自己生命中的最后一仗,然后在乌江自刎,一首《垓下歌》千百年来让无数人动容落泪。但是很多人在了解这个故事的时候因为生字的原因,所以不知道“垓下”该怎么念。

  “垓下”是一个地名,“垓”字的读音同“该”。写成汉语拼音就是“gāi”了。垓字本身就有很多意思,因为是土字旁的缘故,所以垓字有表示荒远之地的意思,也有表示界限的意思,而且还有表示战场的意思。当然这些意思也只是垓字的部分意思,具体还有哪有意思就不再多做赘述了。

  垓下之战之所以能够这么著名,主要是它的结束标志着历时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最后终于以刘邦的胜利告终。可是四年之前,谁也没有想到,意气风发气贯山河的项羽最后会被刘邦逼得只能自刎而死。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一代西楚霸王自刎之时身边只有一匹马和一个女人。

  垓下之战的结局看起来出人意料,仔细想来却也在情理之中。今天垓下早就已经不见了,在原来几万人对战的地方,也就留着一块儿纪念碑告诉人们,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大战,其他的一切也都随风而去了。

  垓下之战和白登之围

  垓下之战和白登之围分别是楚汉战争中楚汉两军在垓下展开的一次战斗和汉朝建立之后汉高祖被匈奴包围在白登山的一次事件。垓下之战和白登之围都有汉高祖刘邦参与,那么垓下之战和白登之围分别是怎样的呢?

  垓下之战是于公元前202年发生的,是楚汉战争的一部分,是项羽的楚军和刘邦的汉军在垓下发生的一场战略性的战斗。汉军的主力是韩信率领的30万大军,楚军在初战被汉军击败,但是汉军也受到了较大的损失,在僵持中汉军夜间大唱楚歌,这也是史上著名的四面楚歌这一成语的由来,使楚军士气崩溃。最终项羽在汉军的极大阻挠下渡过淮水,但是仅剩下28骑,最终项羽一人斩杀了数百汉军,最终自刎于乌江,宣布汉军获得楚汉战争的胜利。

  白登之围是韩信反叛,同匈奴一起攻打汉朝,汉高祖刘邦身为汉朝皇帝,决定亲率32万大军出征攻打匈奴和韩信,在初次交锋时就打败韩信军队,并且使其遭受严重的损失,之后汉军也连战连捷,并且趁胜追击,但是因为刘邦轻敌,又没有听从刘敬的建议,犯了冒进的错误,出军后刘邦与汉军先头部队被冒顿单于带领的匈奴围困在白登山中,一度与汉军主力失去联系,在七天七夜后,粮草也基本见底,最终陈平献奇计让刘邦派遣使者贿赂冒顿单于的妻子才得以脱困,顺利撤回。


猜你喜欢:

1.垓下之战与虞姬有什么关联

2.垓下之战有什么意义

3.垓下之战的发生地点在哪里

4.项羽是哪个朝代的人

5.史记项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