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历史常识>野史>

刘邦相关野史

蓝俊分享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刘邦相关野史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3

  刘邦野史

  刘邦的父亲刘执嘉(尊称刘太公是刘邦发达以后的事了),是个忠厚老实的自耕农,没有什么文化,按现在说法就是比较富裕的中农。除了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下地干活,刘执嘉回到家里后打发时光的方式无外乎与亲朋邻里扯扯家常,喝点儿小酒,最开心的就是抱上一只大公鸡,与同村人寻求一下斗鸡的刺激,此外,踢球也是他乐而不疲的娱乐项目。刘邦的母亲呢,大家都叫她刘媪,就是刘家媳妇的意思,也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村妇女。据史书附会说,一天刘媪到山上去干活,正赶上雷电交加,刘执嘉不放心就去找老婆,据说在相距很远的地方,他突然隐隐约约地看到一条龙附在刘媪身上,吓得够呛。随后不久刘媪就怀了孕,一年后生下刘邦。实际情况呢,我觉得可能就是夫妻俩一起到山上干活,躲避雷雨时百无聊赖,一时兴起野合而有了身孕。

  刘媪生了一个女儿和三个儿子,刘邦和他的两个哥哥,后来就病故了。刘执嘉耐不住寂寞,又娶了个老婆,生下了刘邦的弟弟刘交。

  大哥人称刘老大,后来改名叫刘伯(伯是大的意思),一直本本分分地务农,因积劳成疾,年纪轻轻地抛下妻子和儿子归天了。大嫂挺守妇道的,在那个改嫁很流行的年代一直没动这个心思,领着孩子单过,日子不富裕。也许是人穷志短的缘故,她为人比较自私刻薄,对刘邦这个游手好闲的小叔子十分鄙视。

  二哥,大家都叫他刘二儿,后来也起了个雅些的名字,叫刘仲(仲也是二的意思)。自大哥死了以后,刘二儿就成为家里的最能干的劳动力,撑起了全家的生计。他靠着踏踏实实的劳动,虽然没有大富,但也让家业不断地有所积累,维持小康的水准还没什么问题,所以很讨父亲刘太公的喜欢,他经常拿刘二儿如何如何能干说事,对刘邦加以贬斥。这种一褒一贬的对比式的教育,是今天专家最为反对的家教方法。可那时刘太公并不懂得这个道理,让刘邦和二哥之间很是有些隔阂。后来刘邦拉出队伍造反时,刘仲胆小怕事,推说家里父亲需要照顾,就一直躲在老家没出去跟着闹事。

  弟弟叫刘交,因为是后老婆生的儿子,从小就被娇生惯养。他喜欢读书,多才多艺,是刘家唯一的“秀才”,很有点儿文人气质。刘交基本上没务过农,被刘家按照以后能当个文人士大夫加以培养。他一度曾与鲁人穆生、白生、申公一起到荀子门徒浮丘伯门下学习《诗经》,可见文化水平已经不仅仅限于识文断字,而是达到了能够从事专门研究这样比较高的层面。没学几天,就赶上秦始皇焚书坑儒,他才被迫离开山东,回到老家。

  对这个肚里有点儿墨水的小弟弟,刘邦倒还能另眼相看。刘交因为比刘邦小了二十多岁,也很依赖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哥哥,哥儿俩的感情一直不错。刘邦在丰沛起义后,刘交也毫不犹豫地跟随其去打天下,成为了哥哥身边掌管机要的大秘书。刘邦打到关中灭了秦王朝,刘交因功被封为文信君;楚汉之争时,刘交仍然跟随在刘邦左右,转战于关东各地。因此,刘交为汉家天下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是老刘家出的唯一货真价实的功臣。

  刘邦本来是小儿子,大哥一死,加上后妈又生了个小弟弟,他就成了爸爸不疼,后妈不爱的中子。可妈妈在世时,已经把他娇惯得不成样子了,养成了放任不羁、大大咧咧的性格。他最烦的就是安分守己地做事、老老实实地做人。他小时候曾经在马公书院读书,可惜不是这块儿材料,刚刚识文断字就坐不住板凳了,经常因逃学玩耍被老师训斥。加上他好逸恶劳,不愿意下地劳动,常被父亲训斥,骂他连自己哥哥的小拇指都不如,是个没出息的“无赖”。刘邦对此一直耿耿于怀。后来他当了皇帝,为庆祝未央宫建成而宴请文武百官,当时太上皇刘太公坐在上席。刘邦举杯祝酒时,情不自禁地对刘太公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想当年您总认为我是游手好闲的无赖,不像哥哥刘仲那样养家赚钱,经营产业,现在你看看,我和哥哥刘仲相比,究竟是谁的家业更大?”群臣听了,哄堂大笑,连呼万岁!不知刘太公听后作何感想?

  战国时期,天下崇尚武力,在各诸侯国除了军队外,私人则有形形色色的准军事的帮派团伙。著名的平原君(赵国)、信陵君(魏国)、春申君(楚国)、孟尝君(齐国)的所谓“四君子”,实际上就是各自国内的帮派老大。在各地甚至乡间,也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团伙,团伙内讲究义气,提倡舍命相助的侠肝义胆,其中的头头就是大侠或小侠。

  年轻的刘邦就是家乡丰邑的小侠。他虽做不到独霸一方,武断乡曲,但也能呼朋引类,周围聚集了一群听他招呼的不良少年。

  刘邦为政举措

  政治

  善用人才

  刘邦和项羽争天下时,季布和丁公他们都是项羽手下的大将。季布领兵几次将刘邦打败,丁公也领兵追击过刘邦,但最后放过了他。刘邦做皇帝后,记恨季布打败过自己,就把他抓了起来。但想到自己也需要他这样的忠臣来辅佐,就不再记仇,不但放了他,还封为郎中。[178-179] 丁公是季布的舅舅,他听说季布这样给过刘邦难堪的人都能释放做官,他这个曾对刘邦有恩的人就更不用说了。没想到,他却被刘邦抓起来。刘邦对众人说:“丁公做项籍的将领时不忠,就是他这种人使项王丧失了天下。”刘邦下令处死了丁公,还在军中示众,警示大家要做忠臣,不要学丁公。[180]

  建立汉朝后,刘邦以文治理天下,征用儒生,诏令天下,广泛求贤。即位的同年6月,刘邦在洛阳的南宫开庆功宴,宴席上,他总结了自己取胜的原因:“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但又对他猜疑,这是他最后失败的原因。[181] ”

  定都关中

  刘邦听从娄敬(因被赐姓刘,又称刘敬)的提醒,定都长安。娄敬从山东赶来见刘邦,说刘邦得天下和先前的周朝不一样,所以不应该像周朝那样以洛阳为都城,应该到关中定都,这样便可以在秦地固守险地,国家才能长治久安。[182] 张良同意娄敬的建议,他说关中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国”,退可守,攻可出。刘邦听了表示同意,[183] 于是很快将都城迁到了长安。

  地方区划

  刘邦接承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同时废除了秦朝的苛刻法律刑法。[110]

  法律思想

  在平定天下后,刘邦以儒家思想为主,以法家思想为辅,取消秦朝“严刑峻罚”的做法,废除连坐法及夷三族,提出了“德主刑辅”。即以教化为主,刑罚为辅,达到宽柔相济,严松相当的统治效果。

  刘邦命萧何参照秦朝法律“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即“汉律九章”。这是在战国时期李悝所制订的《法经》六篇(盗法、贼法、网法、捕法、杂法、具法)基础上补充了户律(户口管理、婚姻制度和赋税征收)、兴律(主要规定征发徭役、城防守备)和厩律(主要规定牛马畜牧和驿传方面),一般所说的汉律就是指《九章律》。

  刘邦重用叔孙通整理朝纲,叔孙通制定了一套适合当时形势需要的政治礼仪制度,撰写了《汉仪十二篇》、《汉礼度》、《律令傍章十八篇》等仪法法令方面的专著,为汉朝的建立和巩固起了重要作用,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强化皇权

  (一)清理异姓王

  刘邦做了皇帝,也采取措施对皇权进行了巩固。各地的异姓王,有兵将,还三心二意。其他将领,为功劳大小和赏赐的多少争斗不止,如果安抚不当,就会投奔那些异姓王作乱。还有原先六国的后代也不能掉以轻心。在中央,丞相的权力对他这个皇帝也构成了威胁。刘邦从做了皇帝,到最后病死,中间有八年时间,基本上都用在了解决这些让他不放心的问题。

  他先收拾的是韩信。在公元前201年,有人告发韩信谋反。[186] 刘邦问怎么办,大家说发兵讨伐。但陈平却反对,他说楚国兵精粮足,韩信又善于用兵,发兵很难取胜。他建议刘邦以巡游云梦为借口,让各诸侯王都到陈县,到那时韩信一定会来,然后再抓他问罪。[187] 刘邦依计行事,果然将韩信抓住了。韩信听到对他的指控,大声喊冤:“古人说的果然不错:‘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经平定,我这样的人也早就该烹杀了。”刘邦将韩信押到了洛阳,但又没有明确的证据,便释放了他,但降成了淮阴侯。这使韩信怀恨在心。[188]

  第二年,韩信谋划让陈豨在外地反叛,使刘邦亲自前去平叛,然后自己袭击留守都城的太子和吕后。但还是事情败露。吕后采用了萧何的主意,将韩信诱骗入宫抓捕,最后被斩于长乐宫钟室,留下一个“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成语。[189]

  除了韩信,其他诸侯王如彭越等人也被消灭,只剩下了长沙王吴芮。

  (二)安抚功臣良将

  对于其他将领,刘邦也颇费心机。开始,刘邦先是分封了萧何等二十余人官职,但众将领因为互不服气,争功不止,刘邦就没有封官。一次,在洛阳南宫,刘邦看见众将坐在沙地上不知在说什么,问身边的张良怎么回事,张良说他们在谋反。刘邦问为什么,张良说怕他以后不会封他们高官。刘邦又问怎么办,张良就问他最恨的人是谁,刘邦说是雍齿,因为他虽然功劳多,但太张狂,自己曾经想将他杀掉。张良听了就让他封雍齿为侯,这样,大家就觉得被刘邦记恨的雍齿都能受封,他们就更不用着急了。于是,刘邦大摆庆功宴,封雍齿为什方侯,还当场命丞相和御史抓紧时间草拟论功行赏分封的名单。张良的计策果然奏效,众将的心都安定了。[190]

  (三)监视六国贵族后代

  对于六国的后裔,刘邦则还受娄敬的强干弱枝的建议,将关东六国的强宗大族和豪杰名家、名门望族共十几万人全部迁到关中居住,置于中央控制之下,消除了后顾之忧。[191]

  (四)削弱相权

  在刘邦平定了黥布叛乱回到长安后,萧何提议把上林苑开放,让百姓去耕种,因为上林苑基本上已经荒芜,并不是养兽供皇帝狩猎的地方。刘邦一听就恼了,硬说萧何拿了商人的贿赂,所以才替他们说话,借百姓之名为商人牟利。[192] 刘邦将萧何关进了监狱,几天后,有大臣问丞相犯了什么罪,刘邦却为自己狡辩说:“原先李斯做秦国的丞相,凡是功劳都归始皇,不好的事都由自己承担。但丞相萧何却接受了商人的贿赂,替他们求我开放上林苑,刁买人心。因此要治他的罪。”[193] 通过打击元老功臣萧何,刘邦在削弱相权的同时将皇帝的权力提高了。

  军事

  参见:楚汉之争、白登之围

  经济

  刘邦攻入咸阳时,便废除秦朝的苛法。与民约法三章,封存府库,对百姓秋毫无犯,深得民心。[110] 刘邦免其徭役减轻人民的负担,如减轻田租,什五税一,“与民休息” ,释放奴婢,凡民以饥饿自卖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解放生产力,让士兵复员,[194] 以功劳行田宅”让士兵复员归家,给予他们土地及住宅,使他们从事生产劳作,迅速恢复提高国民经济。继续推行秦代按军功授田宅的制度,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并加重租税等,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12] 同时鼓励生育,扩大劳动力。同时大力发展农业,抑制打击唯利是图的商人及残余的奴隶主阶级。[12]

  刘邦使百姓得以生息,民心得以凝聚,国家得以巩固。

  文化

  注重文化

  刘邦年轻时放荡不羁,鄙视儒生。称帝以后,他认为自己是马上得天下,《诗》、《书》没有用处。[196] 陆贾说:“马上得到天下,能马上治天下吗?”[197] 刘邦于是命陆贾著书论述秦失天下原因,以资借鉴。[198]

  刘邦建立规模宏大的“国家图书馆”天禄阁、石渠阁等。[199] “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陆贾造《新语》。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虽日不暇给,规摹弘远矣。”[200]

  刘邦开创的汉朝奠定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文化,即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文化制度。在南北朝时期,印度佛教的传入,对儒家文化又产生了影响。

  祭祀与尊孔

  汉二年刘邦的《重祠诏》云:“吾甚重祠而敬祭。今上帝之祭,及山川诸神当祠者,各以其时礼祠之如故。”刘邦认为“天子尊事天地,修祀山川,古今通礼。”

  刘邦被父老乡亲立为沛公后,就知道“祠黄帝,祭蚩尤於沛庭。”

  涂山是夏朝兴起之地,刘邦过涂山,“命立禹庙以镇涂山”,从此,历代官府和黎民百姓便有了祭祀大禹之所——涂山禹王庙。有庙而发展为有祭祀大禹诞辰的农历六月六涂山禹王庙会。由一年一祭的庙会又发展为一年三祭大禹的农历三月二十八日(禹会诸侯会期)、六月六日(禹诞辰)、九月九日(登高怀古、庆祝丰收)的三次庙会。

  汉十二年(前195年)十二月刘邦自淮南还,过鲁,以太牢(猪、牛、羊三牲各一)祭祀孔子。刘邦在回京师长安的路上,专程到曲阜以隆重的“太牢”礼仪祭孔,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亲临孔庙祭孔的君主,开了帝王祭孔的先例。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统治者掌握政权后,儒学的价值在社会的变革中得以充分体现。

  民族

  秦亡以后,漠北的匈奴乘机南下,重新占据了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地区)。汉初,匈奴不断侵扰汉的边郡,高祖六年(公元前201),韩王信投降匈奴。次年,刘邦亲自率兵前往征讨,在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北)被匈奴30余万骑兵围困七昼夜。后用陈平计谋,重贿冒顿单于的阏氏,才得脱险。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刘邦不得不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13] 开放汉与匈奴之间的关市,以缓和双方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