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语文>

2017年江苏省语文高考试卷及语文练习试卷

刘惠分享

  高考临近,负担减轻,调整心态,发挥水平,放松心情,挑战必赢,十年付出,回报自己!祝高考成功!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7年江苏省语文高考试卷,仅供大家参考!

  语文练习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关于丝绸之路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它不是一条路,而是一个道路系统,是由不同路线所组成的一个基本走向。一般是指古代从中原地区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到达今天的甘肃西部,也就是敦煌一带,然后分成三条主要道路:一条称为北线或北道,从今天的敦煌经哈密、乌鲁木齐、伊犁、阿拉木图、托克马克、塔什干,最后到达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第二条为中线或中道,从敦煌经吐鲁番、焉耆、库车、阿克苏和喀什,然后翻过天山经过浩罕,到达撒马尔罕;第三条为南线或南道,从敦煌沿着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的南面,经过若羌、且末、于阗、和田、莎车到达喀什,然后与中道会合,到达撒马尔罕。当然,撒马尔罕不是终点,继续往西,就进入西亚、欧洲和非洲。

  丝绸之路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又由谁开辟?我们现在不知道具体的开辟者,只能说是早期人类共同开辟的。20世纪60年代,在河南安阳发现一个古墓葬,考古证实墓主人是商王王后妇好。墓里出土的玉器经鉴定用料是和田青玉,这说明至少在3200年前就存在从新疆昆仑山北面到河南的道路了。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第一次命名“丝绸之路”。他提出,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就存在着这样一条从中国古都经过中亚到达撒马尔罕的贸易路线。这条路上主要的商品是丝绸。

  历史上开通和维护丝绸之路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外界,并不是中国。史料记载,公元前2世纪张骞通西域,李希霍芬据此认为丝绸之路开始于公元前2世纪。但是,张骞通西域不是为了经济贸易,也不是文化交流,而是出于军事和政治目的。当时,汉武帝了解到有一个种族叫月氏,原来在今天的祁连山一带,后来被匈奴打败被迫迁到大夏(今天的阿富汗),于是派张骞为特使,想说服他们与汉朝一起夹攻,将匈奴彻底打败。等到张骞回来,汉朝已经打败匈奴。之后,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向西域宣扬汉朝的强大和富裕,号召西域各国来长安朝见。出发时,张骞带了大批礼品,准备赏赐给西域各国君主,其中最主要的是丝绸。一方面,当时西域各国没有丝绸,“物以稀为贵”;另一方面,长途运输,只有像丝绸这样本身价值高、分量轻,又经得起长期储存的物品才最合适。这次通西域后,汉武帝每年都派出使团,源源不断地把丝绸运到西域,并配合着进行一次次的扩张。

  所以,丝绸一开始不是作为一种正常贸易品出现的。不过,张骞出使后,西域商人看到有利可图,并且丝绸流通到波斯、罗马那里形成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价格堪比黄金,因而不少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络绎不绝地往返于这条路上。丝绸之路就是这样形成的。那么,为什么中国人不进行丝绸贸易呢?因为中国固有的天下观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再加上古代黄河流域的粮食足够自给,对外没有什么需求,导致中国人普遍缺少了解外界的兴趣,只接受别国的朝贡,并且薄来厚往,重加赏赐,以显示天朝的气派。现在挖出来的那些沉船,里面那么多货物是从中国运出去的,但船主都为外国人。此外,中国历来对边疆地区控制严密,不许老百姓出去,海上也动不动实行海禁。所以,历史上中国没有主动地利用丝绸之路,也很少从丝绸之路贸易中获得利益,在这条路上经商的主要是中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商人。今天我们要建设“一带一路”,肯定不是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了,而要坚持互通互补互利、实现共赢。

  (摘编自《解放日报》,根据葛剑雄复旦演讲整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丝绸之路不是一条路,而是由不同路线所组成的一个道路系统,撒马尔罕也不是它的终点,还需要由此往西进入西亚、欧洲和非洲。

  B.丝绸之路上的北线、中线和南线三条主要道路,都是以敦煌为起点到达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而中线和南线还有重合的路程。

  C.“丝绸之路”是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的,这种命名与丝绸之路上的主要商品是丝绸相吻合,名副其实。

  D.过去丝绸之路上经商的主要是古代的中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商人,因为他们那里没有丝绸,丝绸又价值高、分量轻、耐储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新疆盛产和田玉,而在河南安阳安葬的商王王后妇好的墓里出土了用和田青玉做成的玉器,这说明从新疆到河南的道路至少在商朝就已存在。

  B.历史上开通和维护丝绸之路的动力并不是中国,这只是因为中国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观念,对外也没有什么需求,从而缺少了解外界的兴趣。

  C.公元前2世纪张骞就通西域,但其出行不是为了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作者据此不赞同丝绸之路开始于张骞通西域这一观点。

  D.现在挖出来的外国人的沉船里有很多货物是从中国运出去的,这可以证明中国为显示天朝的气派,在交往中施予丰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丝绸之路是早期人类共同开辟的,丝绸一开始出现的身份是汉王朝赏赐给西域各国的礼品,而不是一种正常的贸易品。

  B.丝绸之路最初运输的主要是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但在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后,就配合着进行一次次的扩张。

  C.古代黄河流域产粮充足,加之统治者器量狭小,对边疆控制严密,禁止老百姓越境外出,这使得历史上的中国很难从丝绸之路中获利。

  D.我们现在建设的“一带一路”与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不同,旨在主动利用丝绸之路,坚持互通互补互利,实现共赢。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种瓜点豆

  康志刚

  自从种下扁豆,也就种下了期待。每天下班,他和妻子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来到南墙根,看它们是否发芽了,是否长高了。在期待的目光里,扁豆长高了,开花了。那一簇簇的扁豆花,像浮在院墙上一层紫红色霞霓,那种家常的气息让他感到很亲切。每到宁静的中午,总有几只蜜蜂或者细腰马蜂,嗡嗡地飞来采蜜。他们给扁豆浇水,捉虫,百般呵护,像精心照料小孩子。他们在这里住了十多年,也吃了十多年扁豆。种扁豆与吃扁豆,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这天,突然传来消息:他们这里要拆迁了。

  这是一大片平房区,位于县城的东南角上,古时候,是官府储藏粮草的地方,人称“南仓”。他们家东面只隔三四家,是一块足有几百亩的菜地,一直延伸至东城墙边上。那一个个排列有序的菜畦里,种有菠菜,小白菜,韭菜,茴香,油菜等等,让人赏心悦目。这里不但位置偏僻,还没有一条像样的街道,大胡同套小胡同,小胡同套更小的胡同,窄的地方呢,两个人侧身才能通过。如果从高处看,像一团曲里拐弯的羊肠子。如今有了汽车,出来进去就更不方便了。因此,他们一直盼着开发商光顾这里呢。

  据说,开发商要在这块菜地上盖住宅小区,还要拆掉他们这条紧挨菜地的胡同。

  那些天,胡同里的人议论的焦点,就是能得到几套房,多大平米。他们每家都是二分地儿,除了三间带套间的房屋,还外带一个小院。根据别处拆迁的行情,估计每家至少能得三套房。你说,这不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儿又是什么?

  情绪最能传染的,每一个人都一样的兴奋,一样的激动,仿佛都成为百万富翁了。小孩子们也跑来跑去,像一条条撒欢的小狗。真比过节还要热闹。

  转眼就是清明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今年还种不种扁豆呢?这几乎是他和妻子同时想到的一个问题,但又同时被否定了。嗨,还种哪门子扁豆呢?说不定哪天就拆呢。在这个高效率的时代,走在大街上,冷不丁就会从哪儿冒出一座新建筑,突兀得让人猝不及防。那旧房子呢,似连和人打声招呼都来不及,就消失不见了。

  可是,他们却没见开发商的影子。向东面的菜农们打探,知道开发商已和菜农们签了协议,就快动工了。哎呀,怎么回事?莫非——他们不敢也不愿再往下想了。

  果然,他们的担心很快得到证实。因为西面不远就是那座著名的寺院——临济寺,县里禁止在寺院四周围盖高层建筑,顶多盖四层。还有,他们这里都是密密麻麻挤挤挨挨的住户,拆迁的代价要比征收那块菜地高出许多倍,而且又不能盖高层。开发商是干什么的?你说能不改变主意吗?

  他们哪信?就差三四十米。这是什么概念?有什么理由不一同开发呢?他和妻子这么认为,全胡同的人也这么认为。

  开发商将那一畦畦的韭菜、菠菜等等铲了,待清理完毕,就开始挖地基。有一天,再去看,面前竟然竖起一道围墙。就是这个不怎么高的围墙,将工地,也就是将来的小区和他们这片平房区隔开了。这不是成心耍笑我们吗?大家愤怒了,就选代表去面见开发商,当然也有质问和算账的意思。开发商弄明白来意,哈哈地笑起来,一连问了他们好几个问题:我是开发商,为挣钱不是搞慈善!让我开发你们,好呀,你们能保证让我赚到钱吗?你们敢给我担保吗?好,你们只要敢担保,我就敢开发!

  还有什么好谈的?!

  尘埃落定后,一切又归于沉寂。

  又到了清明节。几乎每天都刮风,但阳光非常明丽,空气里飘满了草木复苏的气息,清新好闻。因为四周没有高楼,又远离闹市,这里的天空显得无比辽阔,深远,也更蓝,蓝得晃眼,蓝得让人生出莫名的感动。没有汽车的响声,更没有人声的喧闹,安静得只有风声,鸟声,还有鸡鸣,狗吠,好一个清幽的世界。

  这天,两人下班回来,发现车筐都是空的,都忘记买菜了。中午吃什么呢?两人互相对视着,各自用目光询问对方。是啊,如果院里还种着扁豆,这根本就不是个问题呀。他俩是不约而同想到扁豆的。还不晚。还是在南墙根下,还是老地方,他俩又种了几棵扁豆。和往年不同的是,妻子还种了几棵丝瓜,她说丝瓜和扁豆是姐弟俩。丝瓜是姐姐,扁豆是弟弟。

  于是每天下班回来,他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蹲在墙根下面,看扁豆和丝瓜是否发芽了。春天的阳光是纯金做成的,暖烘烘的照在他们身上。地上到处都是金粉似的。妻子见老没动静,有些担心。他笑她心太急了,才种上三天呀。妻子想一下,不好意思地抿嘴笑了,她是有些心急。

  是种子就会发芽的,就会开花结果的。他仿佛已经看到了那绚烂如霞的扁豆花和一串串的扁豆。当然,还有垂下来的一条条长长的丝瓜。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题写花开蜂飞的景象,采用了形象的比喻及动静结合的手法,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小院主人饶有情味的生活状态。

  B.小说巧借拆迁描绘人情世态,写了人们因拆迁消息产生了渴望与躁动,但又随着对这片平房区开发的取消而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C.小说在交代了取消拆迁这一结果后,描绘了平房区美丽、充满生机的自然环境,含蓄表达了对高楼林立的现代生活批评的主旨。

  D.小说叙事简洁,善于捕捉生活细节,表现了经济大潮下人们的躁动心态,精细入微地探求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

  5.请概括说明文中划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并结合具体词句赏析。(5分)

  6.小说为什么要安排民众质问开发商这一情节?请简要赏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9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成为一场现象级的文化盛宴,像一道清流直入人心,浸润心灵。

  中国诗词,是中国人的精神礼赞。诗经、 楚辞、汉魏六朝诗、唐宋诗词、明清诗词、近现代经典诗词……这些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篇章,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展示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唤起了每个人心中的诗歌情怀,让观众在触摸中国诗歌的宏伟版图之时,油然地生长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如何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对接?《中国诗词大会》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在诗词大会中,竞猜、“飞花令”等对抗性安排,增加了节目悬念;超大演播室、水舞台、 大屏幕意境展示等全新舞美设计,增加了节目观赏性; 手机摇一摇等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的应用大大提升了节目的趣味性和参与性。诗歌与传媒、文化与科技的有机结合,为传统文化搭起了一个最大的、最接地气的课堂。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落幕,古典诗歌的热潮却再次兴起。这不是偶然,而是先贤诗人几千年的智慧与情感的集结,是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长期热爱与广泛积累。

  (摘自217年2月13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中国诗词大会》系列节目从传统诗词中挖掘时代内涵,通过对耳熟能详的诗词名句的背诵,引发了全民读诗的热潮,做到了综艺节目不仅有意思,而且有意义。优秀的综艺节目激活了很多人的文化心、诗心。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引人关注,正在阔步融入世界的中国日益显现着自己的文化自觉,而网民对综艺节目的选择度以及文化内涵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节目播出以后,许多孩子家长发出了呼声:我们远离传统文化太久了,带着孩子一起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很有意义。小孩子现在不一定能完全理解这些诗词的意思,但浸润在古诗词里,对他们的精神世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滋养。在网络文化流行的今天,学习古诗文能够提升审美素养,提高语言表达层次,对抵御粗鄙的网络语言发挥积极作用。

  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在如今歌舞类、亲子类综艺节目泛滥的市场下,以传统文化作为内核去进行综艺节目的改革,也许会是一个好的方向,用诗书去抵制烂俗,进一步引领观众,促进新媒体市场下电视综艺节目市场的健康发展。

  (摘自2017年2月14日《中国艺术报》)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在春节期间热播,然而,思想界随即引发了关于背诵古诗词是否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的争论。一些评论者认为机械地背诗比的不过是记忆力,与一个人的古诗鉴赏能力无关。

  平心而论,《中国诗词大会》推广传统诗词文化的成效有目共睹。观众在春节期间远离了牌桌和酒席,坐在电视机前欣赏选手的精彩对决。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人培养诗词修养同样从背诵开始,牙牙学语的童生在启蒙阶段背诵古诗词,大多“少年不识愁滋味”。这无妨诗词文化的浸润,待到年岁增长,涉世渐深,自然明白“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悲戚。

  古诗词传播的最大挑战是其本身缺乏现实活力。这也是很多类型的传统文化在传播中遭遇的共同尴尬。对多数普通人来说,背诵古诗词最大的“用处”,是回答中小学语文考试的诗词填空。

  要让传统文化在更广阔的范围生机盎然,就必须让其在更现实的层面产生影响。诗歌仍然是有生命力的文体,现代诗依然有较多受众。将古诗词元素融汇于现代诗中,或许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好方法。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要写诗成为诗人,古诗词欣赏能力也未必与背诵能力成正比,但在日常文字表达中化用古诗词,足以让一个人在精神上雍容起来。

  在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要避免一种倾向——传统文化成为独立的、与现实隔绝的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不能脱离现实文化格局,在渐进中重拾濒临丢失的文化元素。

  美国唱作人、艺术家和作家鲍勃•迪伦获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后,评委会公布的获奖理由是“用美国传统歌曲创造了新的诗意表达”。作为一名流行歌手,鲍勃•迪伦继承了美国的传统文化,其文学造诣获得专业领域认可,可见传统文化也能在公共流行中获得现实生命力。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说明《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喜爱,主要是因为节目富有悬念、观赏性、趣味性和参与性,也最接地气。

  B.材料二指出《中国诗词大会》让孩子们分享了诗词之美,感受到诗词之趣,理解了诗词意思,滋养了精神世界。

  C.材料三认为传承古诗词的最大阻力是其缺乏现实活力,在现代诗中融入古诗词元素是传承古诗词的一个好方法。

  D.鲍勃•迪伦坚守美国传统,创新诗意表达,因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说明传统文化存在当下可拥有现实活力。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4分)

  A.三则材料都提到《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及其对传承传统文化的贡献,都认为传统文化需要与现代接轨,以及《中国诗词大会》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B.材料一认为中国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和中国人的精神礼赞,能唤起民族自豪感;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认为古诗词有利于提升素养,小孩子应该背诵古诗词。

  C.对当下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分析,材料三的报道较为详尽,比较全面,体现出新闻客观真实的特点,而材料一和材料二只从某一个方面来报道,不够客观。

  D.三家媒体都报道了《中国诗词大会》,说明三者都关注文化热点,关心社会时事;都强调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能提升我们的文化自觉。

  E.第一则材料重在传统与现实的对接,第二则材料重在《中国诗词大会》与其他综艺节目的差别,第三则材料重在探求传统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中国诗词大会》在央视热播,对于我们弘扬传播传统文化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

  王诏,字景献,用荫补官,通判广信军事,知博州。魏俗尚椎剽,奸盗相囊橐,诏请开反告杀并赎罪法,以携其党。

  元佑初,朝廷起回河之议,未决,而开河之役遽兴。诏言河朔秋潦,水淫为灾,民人流徙,赖发廪振赡恩,稍苏其生,谓宜安之,未可以力役伤也。从之。擢开封府推官。富民贷后绝僧牒为缗钱十三万,逾期复责倍输,身死赀籍,又锢其妻子,诏请免之。出为滑州。州属县有退滩百余顷,岁调民刈草给河堤,民病其役,诏募人佃之,而收其余。为度支郎中,使契丹。时方讨西夏,迓者耶律诚欲尝我,言曰:“河西无礼,大国能容之乎?”诏曰:“夏人侮边,既正其罪矣,何预两朝和好事?”入贺故事跪而饮盖有误拜者乃强诏诏曰南北百年所守者礼其可纷更耶卒跪饮之。

  崇宁中,由大理少卿为卿,徙司农。御史论诏在滁日请苏轼书《醉翁亭碑》,罢主崇福宫。旋知汝州,铸钱卒骂大校,诏斩以徇,而上章待罪。除直秘阁,言者复抉滁州事,罢去。起知深、兖二州,徙同州,过阙,留为左司郎中,迁卫尉、太府卿、刑部侍郎,详定敕令。旧借绯紫者不佩鱼,诏言:“章服所以辨上下,今与胥吏不异。”遂皆佩鱼。历工、兵、户三部侍郎,转开封尹。时子瑽使京西,摄尹洛。父子两京相望,人以为荣。

  进刑部尚书,拜延康殿学士,提举上清宝箓宫,复为工部尚书。徽宗闵其老,命毋拜,诏皇恐,于是但朝朔望。俄以银青光禄大夫致仕,卒,年七十九。。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五》)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入贺/故事/跪而饮/盖有误拜者/乃强诏/诏曰/南北百年所/守者礼/其可纷更耶/卒跪饮之

  B.入贺故/事跪而饮/盖有误拜者乃强诏/诏曰/南北百年所守者/礼其可纷更耶/卒跪饮之

  C.入贺/故事/跪而饮/盖有误拜者/乃强诏/诏曰/南北百年/所守者礼/其可纷更耶/卒跪饮之

  D.入贺故/事跪/而饮盖/有误拜者乃强诏/诏曰/南北百年/所守者礼/其可纷更耶/卒跪饮之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荫,庇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文中指王诏因父荫补官。

  B.西夏,是中国古代由党项人在中国西部建立的一个政权,以夏为国号,又因其在西方故而称为西夏。

  C.崇宁,是宋徽宗赵佶的第二个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D.侍郎,官名,自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各部长官的正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诏富有谋略。魏地习俗好杀人劫财,当地的奸人盗贼相互勾结,王诏请求开反告杀和赎罪法,来分离他们的团伙。

  B.王诏体恤百姓。元祐初年,开挖黄河时,王诏认为河朔秋季多雨水成灾,百姓流离失所,应当安抚他们,不能用繁重的劳役来伤害他们。

  C.王诏处政灵活。王诏任滑州知州期间,招募人员租种退滩的一百余顷土地,征收他们的余草供给黄河堤坝,切实减轻了百姓负担。

  D.王诏执法严厉。王诏担任汝州知州时,铸钱的士兵辱骂大校,王诏下令斩首示众,并上表陈述铸钱士兵之罪。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夏人侮边,既正其罪矣,何预两朝和好事?

  (2)徽宗闵其老,命毋拜,诏皇恐,于是但朝朔望。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4——15题。

  摸鱼儿•东皋寓居(1)

  晁补之

  买陂塘、旋栽杨柳,依稀淮岸江浦。东皋嘉雨新痕涨,沙觜鹭来鸥聚。堪爱处,最好是、一川夜月光流渚。无人独舞。任翠幄张天,柔茵藉地,酒尽未能去。

  青绫被(2),莫忆金闺(3)故步。儒冠曾把身误。弓刀千骑成何事,荒了邵平瓜圃(4)。君试觑。满青镜、星星鬓影今如许!功名浪语。便似得班超,封侯万里,归计恐迟暮。

  【注】东皋寓居:东皋,山东东山,作者被免官退居于此,在此修葺了“归去来园”,自号归来子。(2)青绫被:汉代,尚书郎值夜班,官供新青傔白绫被。(3)金闺:金马门的别称,这里泛指朝廷。(4)邵平瓜圃:秦时东陵侯邵平在秦亡后隐居长安东平种瓜。

  1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本词前三句,陂塘杨柳,风光旖旎,仿佛淮水两岸、湘江之滨,为人们描绘出了一幅景致优美、令人神往的乡间寓居图。

  B.用“一川”形容夜月,可见清辉遍照,月色皎洁。“光流渚”三字则将静谧的月光写得流动活跃,水与月浑然一体。

  C.“翠幄张天,柔茵藉地”,前句写树,后句写草,语带夸张,极力渲染景致之美;前置一个“任”字,又带拟人色彩。

  D.上片写景,大处落笔总述陂塘全貌,接着又描绘了雨后陂塘鹭鸟翔集图和月下陂塘图,词人的情感倾向跃然纸上。

  E.下片抒情,化用杜甫“儒冠多误身”的诗句,又借用邵平秦亡后隐居种瓜和班超暮年归来的典故,间接表现内心情怀。

  15.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本词所表现的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离骚》中“ , ”两句,表明诗人面对奸佞小人的迫害,也决不改变对真理的追求,就是死亡多少次也绝不后悔。

  (2)《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从邹忌的生活小事推至治国大事,以“ ”,一句点明了进谏的原因,启发齐王懂得纳谏的重要性。

  (3)杜牧的《阿房宫赋》中“ , ”两句,以委婉的说法,提醒了唐朝统治者不要让秦的悲剧重演,有很好的表达效果。

  第II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山林隐士不拘形迹,挥洒自如的生活,总是让人心神向往,不过,在他们看来,“隐”更多的是一种状态,关乎心境,无关形式。

  B.我国政府在南海问题上的解决策略既体现了对国内外形势的准确判断力,也展示了瞻前顾后谨慎应对国际复杂事务的能力。

  C.真正聪明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能见微知著或是管窥蠡测,他们能够正确预测事情的发展状况,或是发现某些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深层问题。

  D.在他的管理下,这家公司开了40余家连锁店,其管理之严谨,专业技术之凸显,效益之显著,在行业内有口皆碑。

  E.有了这种大局意识,就不会走以权谋私、权力寻租的邪路,就能在工作中提纲挈领,抓住要害,推动工作的飞跃发展。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一两百元的违法交易,有可能酿成车毁人亡的悲剧,甚至诱发几百万元的经济损失,这种现状不改变,输的不仅是个人,更是整个社会。

  B.翁偶虹先生是一代戏曲名家,倾尽一生心血创作了《桃花村》,是在京剧老戏《花田错》的基础上翻新而成的艺术精品。

  C.虽然理财资金在监管上并不逊于存款或自有资金,但是这部分资金是不在目前的监管禁行范畴之内的,也就是说,监管层是很难控制这种资金的流向的。

  D.春节是合家团圆的节日,但对于入住养老院的老人看来,春节往往是情绪波动的敏感期,一些老人会因无法与家人团聚而闹情绪。

  19.下列四种不同的表达语最得体的一项是(3分)

  A.分别总是在六月,回忆是思恋的愁。同窗数载的无数美好瞬间,将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之中……(毕业赠言)

  B.工会提议用探望一线劳动者的方式过“五一”,这很有意义,群众积极响应,没有一点异议。(广播稿)

  C.本人昨日不慎于学校阅览室丢失阿伦特《反抗平庸之恶》一书,期盼拾得者璧还原物,不甚感激!(寻物启事)

  D.特邀您作为嘉宾莅临我校校园戏剧节,相信您会有幸观赏到最具特色的演出,敬候您的光临。(邀请函)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现今时代,做一个中国人, ① ,而爱国意识有一定的思想基础,只有认识到祖国的可爱,才能具有爱国意识。②____________,又必须对于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有正确的理解。几千年来,③ ,虽曾经走过曲折的道路,而仍能自我更新,继续前进,这发展更新的思想基础,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21.阅读下面漫画,简要说明其内容,并谈谈你对漫画内涵的理解,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60个字。(5分)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60分)

  最近,有两起“下跪”事件引发争议。

  材料一:note7爆炸门发生后,韩国三星中的中韩高管在一经销商订货会上,“跪拜”中国客户,据了解,跪拜是韩国人的一种正式礼仪。

  材料二:作家、诗人野夫收徒时,举行了跪拜仪式,野夫回应称,行跪拜礼是仪式,是对学问的尊重,但也有人认为,“跪”这一古老的仪式发展至今,已经掺杂了复杂的等级、尊卑等社会因素,与自由平等的现代理论并不契合。

  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D【解析】张冠李戴 。“那里没有丝绸,丝绸又价值高、分量轻、耐储存”是张骞出使西域带丝绸的原因,而中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商人经商是因为经营丝绸有利可图。

  2.B【解析】以偏概全。除了以上原因外,还有“中国历来对边疆地区控制严密,不许老百姓出去,海上也动不动实行海禁”的原因。

  3.C【解析】“统治者气量狭小”不符合文意,从文中“薄来厚往”等信息可知统治者并非“气量狭小”

  4.C【解析】“含蓄表达了对高楼林立的现代生活批评的主旨”错,错在曲解了小说主旨,小说没有笼统地反对现代生活方式,如文中也反映了人们改善住行条件的希望。(3分)

  5.【答案】①以夸张和比拟的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表现 了城市建设发展之快,以及旧房子消失之迅

  速,表现了居民对快 速拆迁 的期盼。(1分)②“冷不丁”是防不胜防的意思,表明新建筑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出乎意料地出现;(1分)一个“冒”字运用拟物(比拟)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新建筑出现之快,读来生动而有趣味;(1分)“似连和人打声招呼都来不及,就消失不见了”则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旧房子消失速度之快。(1分)

  6.【答案】(每点2分,共6分)①是情节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一方面是这一大片平房区要拆迁的消息早已传开,另一方面则是开发商已经着手开发那片菜地,消息和事实的反差迫使日夜盼望拆迁的人们去探一个准信。②明确交代了 先前传闻的平房区拆迁被取消的结局,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充分展示平房区居民的心理落差。③为后文写人们恢复了平静的生活和主人公回到原本泊淡的生活状态作铺垫。

  7.D【解析】A项,对主要原因的分析不当,根据材料一中第二段和第四段的内容可知,主要原因还是诗词本身的魅力唤起了人们的情怀,而不是节目形式的特点。B项,“理解了诗词意思”说法不当,根据材料二中第二段的内容可知,“小孩子现在不一定能完全理解这些诗词的意思”。C项,“在现代诗中融人古诗词元素是传承古诗词的一个好方法”说法过于绝对,根据材料三中第四段的内容“将古诗词元素融汇于现代诗中,或许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好方法”可知,原文中有“或许”二字。(3分)

  8.BE【解析】A项,“《中国诗词大会》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说法不恰当,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没有明确提到《中国诗词大会》有需要解决的问题。C项,“材料一和材料二只从某一个方面来报道,不够客观”说法不恰当,尽管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报道不是面面俱到,只侧重某些方面,但也是以客观实际为基础的。D项,都“能提升我们的文化自觉”说法不恰当,材料三中没有明确指出《中国诗词大会》能提升我们的文化自觉。(每项2分,共4分,选三项及三项以上不给分。)

  9.【答案】①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时,应尝试采用趣味性强、参与性强、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②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时,应注重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内涵,注重传统文化对人的精神滋养与提升的意义。③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时,应注重传统文化的现实活力,防止传统文化成为独立的、与现实隔绝的文化。(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

  10.C

  11.D【解析】“侍郎”是各部副职官员,正职叫“尚书”。

  12.D【解析】“并上表陈述铸钱士兵之罪”不正确,原文中的相关内容为“而上章待罪”,意为“然后上表章请罪”,是“为自己请罪”。

  13.【答案】(1)夏人侵犯边境,已经惩治了他们的罪行,与两朝和好的事有什么关系?(关键词“侮”“既”“正”“预”各一分,句意1分)

  (2)徽宗怜悯他年老,命他不要下拜,王诏很惶恐,于是仅在初一、十五朝见。(关键词“闵”“毋”“但”“ 朝朔望”状语后置各一分,句意1分)

  14.CE(答对一项2分,两项5分)【解析】C项 ,“任”字加在这八个字前面,不 带拟人色彩,它和后面的“酒尽未能去”相配合,表达诗人的感情。E项,下片“儒冠曾把身误”是直接表现内心情怀。

  15.【答案】①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上片写东皋新雨,草木葱茏, 水鸟聚集,月光明净,景色清新怡

  人。为领略这美景,酒尽了,词人还不忍离去。②对官场的厌弃之情和激流勇退的情怀。下片写词人不愿回忆为官时的情形,觉得为官误身,功名亦如过眼烟云,即使是显赫的班超,也只能长期身居西域,暮年才得还乡。③对年华逝去的感伤。词人开函对镜,已然是白发斑斑,不由得感慨万千。(每点2分,共6分)(如答“对自己曾跻身官场,虚换时日的后悔“对功名的蔑视”也可酌情给分。)

  16.【答案】(1)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2)王之蔽甚矣(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7.AC【解析】A项,挥洒自如:形容画画、作文,运笔能随心所欲。不合语境。C项管窥蠡测: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测量海水。比喻眼光狭窄,见识短浅,指人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窄,很片面。不合语境。

  18.C【解析】A项,语序不当。B项,中途易辙,首句主语是“翁偶虹”,末句的主语变成了《桃花村》。D项,句式杂糅,“对于……看来”是“对于……来说”或“在……看来”两种结构的杂糅。

  19.A

  20.【答案】①最重要的是具有爱国意识②而要认识到到祖国的可爱③中国文化长期延续发展(答对一句给1分,答对两句给3分,答对三句给5分)

  21.【答案】示例:漫画中有两只风筝,一只风筝有线控制,飞得又高又稳,另一只断了线即将坠落地上。(3分)这说明必要的约束也是 一种保护。(2分)(言之成理即可)

  22.参考立意:常怀敬畏之 心,尊重,感恩,弘扬传统文化,不放弃自我,追求自由等。

  参考译文:

  王诏字景献,因先世有功劳而补官,任广信军通判,博州知州。魏地习俗好杀人劫财,奸人盗贼相互勾结,王诏请求开设反告杀和赎罪法,来分离他们的团伙。

  元祐初年,朝廷提出改回黄河水道的议案,尚未决定,而开挖黄河的工程就开始了。王诏上言河朔秋季多雨,雨水过多成为灾害,百姓流离失所,依靠发放官仓存粮赈济的恩泽,稍稍恢复他们的生计,认为应当安抚他们,不能用繁重的劳役来伤害他们。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他被提升为开封府推官,富豪百姓出借后绝僧人度牒钱十三万贯,超过期限又要求借钱人加倍偿还,人死了没收财产,又关押他们的妻子儿女,王诏请求免去这些债务。出朝任滑州知州。本州属县有退滩一百余顷,每年调集民夫割草供给黄河堤坝,百姓被这项劳役所营,王诏招募人员租种这些土地,而征收他们的余草。担任度支郎中,出使契丹。当时正值讨伐西夏,前来迎接的耶律诚想要试探我方,说道:“河西无礼,大国能容许他们吗?”王诏说:“夏人侵犯边境,已经 惩治了他们的罪行,与两朝和好的事有什么关系?”入都朝贺,按照旧例,是行跪礼饮酒,因为有误行拜礼饮酒的,就强迫王诏(宽容认可) 王诏说:“南北两国交往百年,所遵循的是礼,怎么能频繁改变呢?”最终跪着饮酒。

  崇宁年间,由大理少卿升为大理卿,调任司农卿,御史奏论王诏在滁州的时日请苏轼书写《醉翁亭碑》,罢官主管崇福宫。不久担任汝州知州,铸钱的士兵辱骂大校,王诏斩铸钱卒之首以示众,然后上表章请罪,授直秘阁,谏官又提起滁州的事,罢官而去。起用为深、兖二州知州,移任同州,经过京城,留任为左司郎中,升为卫尉、太府卿、刑部侍郎,审定敕书诏令。过去借用高一级绯紫官服的人不能佩饰鱼袋,王诏上言:“章服用来辨别官级高低,现在与小吏没有不同,”于是全都佩饰鱼袋。历任工、兵、户三部侍郎,转为开封府尹,当时儿子王璹出使京西,代理洛 阳府尹。父子两京相望,人们认为荣耀。

  升任 刑部尚书。授予官职延康殿学士,提举上清宝箓宫,再次做工部尚书。徽宗怜悯他年老,命他不要下拜,王诏很惶恐,于是仅在初一、十五朝见。不久以银青光禄大夫退休,去世,享年七十九岁。